日本的古董业前几年被中国冲击波横扫后一蹶不振,但是“中古业”方兴未艾。中古店是地地道道的二手店,所售货品全部来自一手寄卖。大阪中古店多,有独家,也有连锁。像大黑屋,Brand off等,都是有名的连锁店。我进去的第一家中古店,四顾环视竟然不明白它到底主营什么。有手表、有首饰、有服装,有包包。所卖货品基本上都是奢侈品牌,摆在玻璃柜里珠光宝气。细看价签恍然大悟进了中古店了。我对中古店知之甚少,网上补课,方知日本的中古店藏龙卧虎。不仅店面多,而且讲规矩,是全世界享誉最高的二手商业。中古店所售货品首先经鉴定确保真品无疑,然后按成色分级。N级为最高级,即没有使用过+原包装,类似brand new with tag 。差一点的是S级。Supernew。没有使用过但是没有原包装,即brand new without tag。然后是A级,使用过但是没有明显使用痕迹。B级,有轻微磨损痕迹。C级,明显磨损痕迹。二手店买东西最没有品质保障,但日本中古店竟然没有负面记载。一是保真,二是分级,日本中古业享有盛誉靠这两大规矩。如今中国也提倡讲规矩,买日本货捎带回讲规矩的习惯也算是双赢。中文是最有情感的文字,如“滑铁卢大桥”到了我们这儿就点石成金为“魂断蓝桥”。中古店到了中国人口里就成了“小香的天堂”,意为该店是香奈儿Chanel粉丝的聚集点,“爱情乐园”则是把爱情倾注在爱马仕Hermès上的芳草地。从这些中氏别名就能想象出中国人是多么喜爱名牌包包。每家中古店里都有几个中国姑娘在挑选包包,按照巴尔扎克的说法,外省青年居多。她们一边360度给包包拍照,一边与国内最终用户视频交流。日本店员自觉地沦为摄助,把包包摆出最动人姿态。每个姑娘工作完毕,手里都是四、五、六、七个大大小小的名牌包。接着便是豪迈刷卡,在日本店员礼貌且复杂的目送下扬长而去。恰是我们大学毕业时候(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一飞冲天,日本男人海口买下曼哈顿,日本女人买尽全球奢饰品。如今日本经济连同日本人都冷静了,彼时的浮华幻化成此时的务实。发现用过的奢侈品还能变现,中古店货源盖出于此。一个中国A货的价钱能在日本买一个二手真货,对于气场不大的使用者而言后者远优于前者。在中古店购物无需太多专业知识,没有假货自然没有风险,不过是审美高下罢了。我建议哪位仁兄取悦太太,不妨在中古店买一件卡地亚Cartier或者蒂法尼Tiffany首饰。项链、戒指都好,一定经典款,不要时尚款。S级性价比最高。运气好了,白捡一趟日本豪华游。
在一家中古包店我颇为困惑。冷清的店堂满货架都是黑黢黢的包包,完全没有名包风采。一问方知是摄影包专卖店。我猛的想起志虹、文平提过的一款包,记不得名字,只记得made in England 。不想店主一听,立即说有,跑步从后堂取了出来。一看名牌,Billingham,想起他们说的白金汉,应该不会错了。这包一反一统黑色,颜色极浅,配浅色皮带,做工精致,倒有几分LV的气质。英仑老派绅士,复古西服+皮底马丁靴,背着这包去户外采风才叫匹配。包品相不错,定级为B,一万日元出头。只是这包太大,我那哈苏太小,又没有额外镜头充数。再问有没有小点的,答曰还有一个,个头更大,只好作罢。
今天的日本人整体表现出来的低调和俭朴大出国人意外。看来misunderstanding中日并存。大街上的年轻男子,大多一身低档的西装+双肩背包,这是地铁族的标配。只有极少的汽车族西装笔挺。office lady则喜欢款式简单,色彩淡雅的毛呢大衣,屏蔽了女人的动人曲线。北京满眼色彩艳丽的Canada Goose和Moncler羽绒服+紧身破洞牛仔裤的日常装扮,在日本几乎没有。即使年轻人最In的皮夹克也极少见。难怪那些买手老炮儿说日本全民优衣库(Uniqlo)。舒适,简单,环保,便宜是优衣库的特色,也是日本人的着装理念。No news is good news ,没特色就是好的特色。把这一理念做到极致的是无印良品(MUJI)。一说MUJI在日语语境里有性冷淡的含义,也不知真假,有待沙师弟考证。无印良品的产品包罗万象,质地更好,价格较高。我太太对它的洗洁剂赞不绝口,说用它洗碗去污力强且温润细腻,水一冲即净。总之一无不是处。各位同窗太太不妨一试。
低调俭朴不等于马虎凑合。日本人讲求精致到极致的工匠精神不需要政府提倡。日本料理的精细不说了,谈谈和服的面料。一本研究北海道民间织布的书里谈到了10家百年以上的制布家族。近似中国的苗绣,天马行空的图案设计,繁杂古朴的生产流程,精益求精的手工技艺,汇集成一件独一无二,可遇不可求的手织布艺术精品。这样的面料制作出的和服才是上上品。我在关西见日本人着和服仅一次,但却是幸运的一次。那是京都车站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我在那里用早餐。一位50岁上下的和服妇人进来,点了一客咖啡甜点,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因为和服,她一进来就引起我的注意。那是一件说不出来确切颜色的暗色和服,质地古朴,有英格兰粗花呢的质感,却没有古典大格子的张扬。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领口白色丝绸的细腻。我借着续咖啡走近观察,吃惊地发现那经纬分明的手织布表面暗藏着复杂的不规则图案。这些图案不是印染而是如手织地毯般织出来的,其中是不是蕴含着特别意义也说不清。颜色近似的棉线交织出不规则图案,其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绝非常人可为。妇人端庄娴雅的举止与和服悠远深沉的气韵,形成大象无形般的引力磁场。此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东瀛和服之美。我当时只恨自己不会日语,痴痴地看着那和服发呆。幸亏那妇人目不斜视才没有引出歧义。
不仅和服面料,还有牛仔布,也是日本制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牛仔文化发源于美国,但是历史最久的Levi’s顶级产品必须是日本牛仔布制造。津巴布韦的棉花+日本的古法织布技术,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丹宁布。只有这样的布才有可能千锤百炼出最接近长年自然磨损效果的牛仔裤。Levi’s的高端产品LVC(Levi’s Vintage Clothes)几乎都是日本制造。一家中古店的镇店之宝就是一件玻璃罩子里的LVC type one牛仔夹克。大字标签这是1930年代产品。因为品相过好我怀疑是复刻版。标价15万日元。要不是尺码太小我会毫不迟疑拿下,用这件孤品交换克敏的街机莱卡。
全世界长寿排名日本人总在top 3。据说寿命长的第一要素是心情愉快。A sad soul can kill you quicker, far quicker than a germ 。我看未必。因为我料定日本人活的并不轻松。这样说有两点依据。其一是我没有听见看见日本人开怀大笑。美国人笑点最低,屁大点儿事就笑得惊天动地。美国人那种没心没肺的笑特有感染力。你能感受到他们心无城府,无忧无虑。心宽体胖,所以美国胖子最多。日本人笑得非常节制,而且我能看见的笑大部分都是因礼而笑,虚假成分居高。我也特意观察,在咖啡馆、居酒屋或者饭馆,终未听到酣畅淋漓的哈哈大笑。那种中国饭馆震耳欲聋的劝酒和开怀大笑在日本几乎没有。于是在日本发现一个胖子就像在中国发现一个人妖一样难。不是没有,只是极少。再有就是日本的礼仪,我对其毁誉参半。先说好的。在大丸百货商场,我和一个女士刚好一同走到门口。那女士约略30多岁,面容白皙清秀,一身职业妆扮。我习惯性的开门让那女士先进。她稍一迟疑,面色瞬间如清水芙蓉,浅浅一躬,款款而去。自始至终不说一字亦不看我一眼。我当时感觉日本女人简直美到极致。中国女人多为一声谢谢后扬长而去。美国女人大多Thank you外加一个灿烂的笑。独独日本女人,万千风情融于一躬。这一躬既不做作,也不敷衍,既不过分正式,也不流于形式。日本女人这习惯的日常答谢礼竟使我经久难忘。另一个鞠躬也经久难忘,感觉就不对了。我在街上行走,看见前边写字楼门前并排站着三个西装男子。恰恰这时一辆黑色轿车下来两人,那三个男子立即深深鞠躬。屁股朝天,上身与下身弯曲大于90度已经不易,头还要顽强地抬起来让人看到脸上的笑容。这三道弯的姿势保持了大约5秒钟,我在旁边看着,就像坐在副驾上看一个二把刀开车,感觉比司机还要紧张。那两个气宇轩昂的家伙总算从这三个鞠躬陪笑的人面前走过,这三人立即碎步小跑紧紧跟上。这一幕看得我心惊肉跳,暗想幸亏我不是日本人,否则就这套职场鞠躬礼仪还不把人憋屈死。难怪那么多日本男人醉卧街头,说到底还是心里憋闷。不过日本人未必如我所想,就像中国人从来没觉得中国菜油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