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标题:
《成都 . 文殊院 -- 听佛识佛敬佛》,成都自助游攻略
[打印本页]
作者:
苦行僧
时间:
2020-6-21 08:36
标题:
《成都 . 文殊院 -- 听佛识佛敬佛》,成都自助游攻略
【序】
文殊院
对于像
文殊院
、杜甫草堂、武侯祠这样的知名景点,我一直没有找到写作的信心,一来是因为网上充斥着各种耳熟能详的攻略介绍,生怕写雷同了;二来是自己对于景点里蕴含的知识和道理一知半解,生怕写错了。
文殊院
文殊院
不大,第一次来到这里漫不经心地看一看也就半个多小时的样子。而随着我来的次数越多,走得却越来越慢,有时甚至待上半天也不觉得厌烦。
初次在周末游人如织的时候,跟着某个旅行团飞快地掠过,没觉得这个寺庙有什么特殊之处,完全是囫囵吞枣的感觉;再后来在某个有缘的日子,追随着进修团的导师,细致地听着关于佛、关于寺院的讲授,甚至是吃斋饭、打开水、补衣服、听讲座、借还书的日常生活都不落下,那才是
文殊院
最真实的样子吧;也曾经在清晨蒙蒙亮的时候,从冷清的街道走入寺院,惊奇地发现佛堂里僧众满满,佛堂外信众匆匆,满院回荡着清澈宁静的佛音,间或几声清脆尖细的鸟鸣,那是
文殊院
最虔诚最轻松的时刻吧;我也曾被三三两两的游客当做本地人询问,热情地给他们指点路线后,遇到感兴趣的游客我甚至会带着他们走上一圈,介绍
文殊院
的精华所在,他们可能会感慨:“
成都
人真好”……
文殊院
今天,再次跟随着一个刚开班的静修团听老师讲解
文殊院
,从山门一直走到文殊阁。结束的时候,我有幸和老师简单聊上几句,咨询了
文殊院
和近慈寺的一些机缘。没说上几句,他就一脸歉意地说:“我得赶着去开会了”,我不禁乐了,原来佛门也要开会啊!他急匆匆地离开,宛如一阵清风,突然间心中满是喜悦和宁静。
离开
文殊院
的时候,正好赶上
文殊院
在准备场面宏大的2018佛诞晚会。
也许写作的机缘到了……
文殊院
【文殊院的来历】
文殊院
有三个名字:古信相寺、
文殊院
、空林堂。
文殊院
文殊院
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7年),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明朝末年,张献忠入川,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仅剩下大雄宝殿后的两颗杉树。
清朝康熙二十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
菩萨
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
菩萨
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信相
文殊院
,后简称为
文殊院
。(这是度娘的说法,个人以为事实不是如此,后面说到“双杉表瑞”时会提及。)
清康
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一块,因此
文殊院
又名“空林堂”,因此
文殊院
也是皇家寺院。
文殊院
文殊院
现存建筑乃典型
川西
平原古建风格,多系康熙年间和嘉庆、道光年间重建或改建。中轴线依次为
天王殿
(
含山
门)、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又称药师殿)、藏经楼,两侧配以钟楼、鼓楼、禅堂、客堂、斋堂、东廊、西廊,形成别具风格的古建筑群。
【天王殿(第一进殿)】
文殊院
山门对面的照壁上的“
文殊院
”三个字和对联正是慈笃海月禅师亲手所书:“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意喻佛法广泽,千古流传。
山门不高,甚至没有一些普通寺庙的大气宏伟,山门上方挂一块“古信相寺”匾额,门口还挂有“
四川
省佛教协会”、“
成都
市佛教协会”和“空林佛学院”三块牌子。
【看点 1】 山门和
天王殿
合二为一
进了低调的山门就是
天王殿
,迎面是一尊笑口常开的
弥勒
佛像,龛上悬黑底金书“兜率陀天”大匾,佛龛两侧的楹联是:“大肚包罗见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
弥勒
尊”。
大殿两侧各供有三尊天神像,原来本该分立山门两侧的“哼哈二将”也供在了
天王殿
里,再加上
天王殿
两侧供奉的四大天王,
天王殿
里一下子挤进来六位天神。原来山门和
天王殿
合二为一,这也是
文殊院
有别于其他寺院之处。
TIPS:
左边第一位和右边第一位是守卫山门的哼哈二将。接下来的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些道具也是表法。
北方多闻天王(左二),手上拿一把伞,千变万化的世界有种种的污染,伞是用来遮盖防止污染。它代表我们在广学多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又有伞用来遮雨,故取“雨”。
南方增长天王(左三),手持的长剑(或塔),又叫慧剑,慧剑断烦恼,代表增长。因为剑属利器,又有“锋利”之意。取“风”。
文殊院
西方广目天王(右二),身上缠着一条龙,龙代表变化,代表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皆变化无常,只有看清和理顺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应付好一切。龙神似“绳”,故又有“顺”之意。
东方持国天王(右三),手上拿的是琵琶,告诫我们做事就像弹琴一样,不可操之过急。调琴弦松则弛,紧则易断。取“调”,代表的是责任,持国就是主持国家的意思。
文殊院
四大天王镇守人间又有“风调雨顺”之意。
【看点 2】
天王殿
后非韦陀
文殊院
天王殿
大肚
弥勒
佛后供奉的也不是一般寺院里供奉的韦驮
菩萨
,而是一尊两米高铜铸阿弥佗佛立像,佛龛两侧附彩塑伽蓝
菩萨
造像,均为佛教护法神。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手拿书本的老者名叫给孤独长者,他们是护持佛教最早的两位护法。
文殊院
阿弥陀佛佛龛两侧的对联是:“长伸手接婆娑客相随同路,久立地等世上人打果偕行”,原来接引
菩萨
专司接引人们去西天净土极乐世界的。
天王殿
后挂“阿弥陀佛”匾,两侧楹联挺有意思:“到此无二心只知念佛,个中证三味全在当人。”
文殊院
内每尊
菩萨
前都会有很多善男信女虔诚地叩拜祷告,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自己心中所愿是否属于眼前的
菩萨
管辖。
TIPS:
据说,在
中国
一般寺庙
天王殿
背后供奉韦陀
菩萨
,不同的韦陀造型有不同的含义:
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是个大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是个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不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
【钟楼和鼓楼】
从
天王殿
走进第一进院落,像进了一个大四合院,院墙上刻满了经文。
文殊院
院里东有钟楼,供奉的是地藏王
菩萨
和他的坐骑“谛听”。匾额上书“金钟”,门口的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文殊院
院西有鼓楼,匾额上书“法鼓”,鼓楼的楹联是:“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 义工们在旁边忙碌地给香客和游客咨询着各种问题。
文殊院
【三大士殿(第二进殿)】又称观音殿
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
清康
熙三十六年(1697年)。
走过大殿往西小小的
通道
,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居然还隐藏着那么一个安静淡雅的西花园。
【看点 3】幽静的西花园
到了
四川
,到了
成都
,能看到各种寺庙和道观,也能看到各类与之相关的众多街巷名称,可想而知当年蜀地佛道之兴盛,如昭觉寺、大慈寺、青羊宫、宝光寺、近慈寺……这些宏大的院落内,总能找到一块极其安静的角落,或是花园,或是僻静处,而这些寺庙周边却多身处繁华之地。。
文殊院
不用故意地强做镇定,或是祭拜礼佛,来到这里你的心一下子就能安静下来。这也是
成都
让我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即便是百姓常去的百花潭公园、文化公园、人民公园里都能找到完全属于个人的空间,这是多么难得和奢侈啊!
花园边长条桌旁,满满地坐满了填写志愿者报名表的老老少少,他们安静而又认真,虔诚地样子就是最美好的风景;花园深处,古树参天,绿草萋萋,亭台小榭,假山小溪幽美而又不做作,小水塘偶尔冒出几只刚放生的小乌龟悠闲地张望着;如果在下雨天,翠绿的水面上会被雨点打出一个又一个小酒窝,两只鸭子躲在小桥下打着盹儿;而当我独自走在僻静处的游廊里,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而几十米外就是熙攘的街道或匆匆的香客。
文殊院
【看点 4】
成都
三
大名
联之一
三大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修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共立
石柱
十根,殿内供奉铜铸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其分别像征慈悲、智慧、行愿。殿门口有幅名联,出自晚清
成都
名流方鹤斋题: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上联是在世间为人处世的智慧,而下联是出世间修行的方法和过程。
文殊院
另外两对名联,一是武侯祠的“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另一副是清代文人何元晋在宝光寺题写的对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看点 5】佛堂里的“错误”和“错觉”
三大士殿中供奉的主尊是观音
菩萨
、文殊
菩萨
和普贤
菩萨
。正中供奉的是观世音
菩萨
,因在唐代为避李世民讳,被后人称为观音,她的道场在
浙江
普陀山
,以大慈大悲为德行;左边供奉的是普贤
菩萨
,是佛主的右胁侍,坐骑是六牙白象,象征六根清净和六度,也就是六种达到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道场在
四川
峨嵋山;右边供奉的是文殊
菩萨
,是佛主的左胁侍,坐骑是一头
狮子
,表示智慧威猛,道场在
山西
的
五台山
。
三大士殿的普贤
菩萨
拿着一份书稿(象征智慧),而文殊
菩萨
则手持如意,好像是正好搞反了呀!原来工匠们在铸造的时候为了展现
菩萨
、佛主不分贵贱,融恰相处,故意做了互换。
光绪年间在在三大士殿两侧增设
文昌
帝君、关圣帝君二龛。同时供奉了
文昌
帝君和关圣帝君,这也是佛主宽广胸怀的体现吧!左边是关圣大帝,由于他是一员武将,所以主管习武之职。右边是
文昌
帝君,他是道教中的一位星神,主管习文之职,老百姓把这两位称为“文武财神”。一个佛堂,儒释道和谐一体!
【看点 6】最精美的韦陀
菩萨
造像
三士殿后面供奉的韦陀
菩萨
像高2米,道光九年(1829)铸造,显示出既慈祥又威武之态,各个细节也是栩栩如生,是佛像雕塑中的精品。
文殊院
这尊韦陀
菩萨
像,是“一次性浇铸”的整体铜像,在塑造时既要表现他的威武,又要有慈祥年少的面貌,加上甲胄、武器、飘带都极其复杂,特别是降魔杵上的镂空花饰,铠甲上面的连锁图案雕饰,还要用金属表现出飘带、衣角等的飘逸之态等,非常不易!在制作过程中,数次返工,屡铸屡败,正当铸工束手无策之际,飘然而来一云水僧自告奋勇塑造此像。他一夜之内就铸造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模具,可谓妙手天工,塑像一次性就浇铸
成功
了。这位挂单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后来一直不见这个云水僧踪影。人们发现这座雕像的面容和挂单和尚出奇的相似,因而大家认为这位挂单和尚可能就是韦陀
菩萨
本人,因而这尊塑像也被称为“韦陀
菩萨
自塑像”。
在韦陀
菩萨
前跟着一队进修团听寺院老师的讲解,从如何敬三炷香、如何双掌合十到叩头礼佛中的医学原理和佛教道理,每一个学员都一脸的虔诚…… 嗯,现在的年轻导师真厉害,连如何避免腰肌劳损都说得明明白白。
文殊院
【大雄宝殿(第三进殿)】
大雄宝殿是所有寺院之正殿,佛主释迦牟尼之殿堂,上挂“南无释迦牟尼佛”匾额,康熙36年(公元1697年)始建,乾隆6年(公元1741年)重建,嘉庆23年(公元1818年)扩建,是
文殊院
的重点建筑。殿内供奉佛主释加牟尼像慈悲的坐在莲花座上,两旁是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
文殊院
大雄宝殿也是
文殊院
僧侣们上早晚课的地方。
某日,离开送朋友去
九寨沟
的万和路集散点,大巴出发时刚6点,索性从带着夜色的暮光中走向不远处的
文殊院
。在昏黄的路灯映照下,门前红墙下的石板路显得更加冷清和深沉。当我走入寺院,这才惊奇地发现佛堂里已经僧众满满,佛堂外信众匆匆叩拜,满院里都能听到清澈平静的佛音,几声清脆尖细的鸟鸣间或在美妙的乐章中。这清妙的梵音竟然一下子把我定在后门边很久很久,直到一只花猫从我的脚边跳过,似乎才重新回到凡间。这篇游记的背景音正是我回过神后录制的片段,师傅们浑厚而有穿透力的诵经声伴着几声鸟鸣作伴音,那是多么美妙和谐的音乐啊!
诵经的僧侣们估计没几个有音乐天赋的,可正是这些极其普通没有经过任何音乐训练的人却能把经文唱诵地如此感动。也许,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心灵的艺术家,只要打通了心灵的
通道
,一切都会升华为最高境界的艺术!
梵音,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即有梵音相。还有一种说法,佛之梵音有五种清净之音:(1)甚深如雷;(2)清彻远播,闻而悦乐;(3)入心敬爱;(4)谛了易解;(5)听者无厌。
【看点 7】看得见摸得着的“福”
大雄宝殿的正门上有一个“福”字,已经被游客们摸得油光锃亮。人们深信在佛主释迦牟尼的门前跪拜,就一定能够得到他的赐福,但是却看不见也摸不着,那是多么的遗憾啊。于是,
文殊院
干脆在大雄宝殿门口立上“福”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岂不两全其美呢!
文殊院
【看点 8】双杉表瑞—
文殊院
缘起的传说地
大雄宝殿后正中间有汉
白玉
“南无尊胜罗尼经幢”石幢一柱,八角体的
石柱
,一面竖刻着,一行大字“南无尊胜幢
菩萨
摩珂萨”。石幢其他几面都密密麻麻的刻着字,石幢对面的屋殿有黑底金字大匾“建正法幢”。在经幢两边,曾有两株古杉,均高约五丈,是
文殊院
内的“空林第一观”,名叫双杉表瑞。
文殊院
清初
文殊院
开山祖师慈笃海月(1659—1720)曾结茅于这两株古杉之中,开始了他重兴
文殊院
的艰难历程。传说康熙36年的一天晚上他在现在经幢的位置打坐修行,空中升起红光漫天,众人以为寺院着火了纷纷赶来,才发现这里并没有着火,而且隐约在红光中能看到文殊映像,人们认为他是文殊
菩萨
的化身,于是奏请朝廷,康熙皇帝下诏恢复信相寺……从此改信相寺改名为
文殊院
。(一说慈笃海月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这里凝结成文殊
菩萨
像。)
可惜的是,这两株隋代种植的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杉(张献忠破坏后,古信相寺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两棵杉树)于1963年双双枯死,现在的杉树是近几年才种植的。
欢迎光临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http://0571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