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房文昌阁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7-22 08:2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房文昌阁位于天台县坦头镇,年代为清。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大房文昌阁,大房文昌阁简介,大房文昌阁-台州市天台市大房文昌阁旅游指南

                       冷水滩的文昌阁火了!大有来头!
                           http://www.yongzhou.com

文昌阁位于冷水滩城区湘江西岸的悬崖上,建成于明嘉靖十一年,原有财神殿、文昌殿、观音堂、洞宾楼等建筑群,总面积500平方米。现仅存观音堂,其余殿楼,不知毁于何年。今天就来说一说文昌阁和吕洞宾的故事。



资料图。

话说吕洞宾在零陵何仙观点化何仙姑成仙之后,降下云端,漫步在山间小道上,欣赏美景,行走在潇湘河畔,细细品味。就这样,一路往北,不知不觉到了零陵治下的商埠码头小镇——冷水滩。



当时的冷水滩很小,不过风景却不错。潇湘河水自南向北缓缓而来,到这里环绕过双洲之后,形成一条弯弯的弓形河流,淌淌地向下游流去。河的东岸,是由浅入深的平缓滩头,水流极其缓慢。而河的西岸,则处处可见嶙峋的怪石,有的像锥形似的突兀而起,有的如刀劈斧削般矗立于河,有的呈鸟兽状或探头入水,或蛰伏于岸。这些千姿百态的岩石,形成了一处处悬崖峭壁,耸立于河岸,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廊,在诠释着潇湘之美。



江边的文昌阁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老来得子,视若掌上明珠,疼爱有加。没想到儿子八岁时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此后奄奄一息,四处求医,没人能治。正当老两口悲痛欲绝时,那位流连于此天天醉酒的道士进来了。只见他望闻问切以后,向小孩口中塞了一颗仙丹,并开了一服中药,叮嘱老两口如何用药以后,就扬长而去了。老两口愣了半天才缓过神来,半信半疑地探探小孩气息,果然转匀。于是,买药,喂药,几天后,小孩病愈。待这一家人再去寻找救命恩人时,道士已不见踪影。于是,请匠人雕塑恩人的相貌,把他供在家里。后来,有人发现雕像与“八仙”中的吕洞宾惟妙惟肖,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吕纯阳来到了这里!于是,吕洞宾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我曾听说文昌阁有一个“洞宾楼”,上网查询,亦然。于是,去实地考察。经过1990年那次重修,耸立在江边悬崖峭壁之上的文昌阁显得十分气势雄伟,大雄宝殿为两层重檐式结构,四角飞脊向上翘楚,黄色琉璃金碧辉煌,庄严而气派。我来到大雄宝殿后面那没被拆掉的唯一阁楼,很快就找到了墙上所写的几行字:“洞宾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一八0七年),一九九0年重修。”据主持介绍,里面供奉的是一尊七祖秀峰大师塑像,我问她为什么没有吕洞宾的塑像。她说不知道。出来以后,望着波光潋滟的江水,我陷入了沉思,并开始怀疑“洞宾楼”名字的真实性。于是,多次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进行求证。从他们口中得知,这座阁楼原来不叫洞宾楼,而叫“送子观音楼”,里面供奉的是一尊送子观音像。至于为何改名就不知道了。



资料图。

我找出爷爷三十多年前送我的一本《冷水滩诗草》,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与洞宾楼和吕洞宾有关的蛛丝马迹,无奈里面只有《登送子观音楼》诗,这证实了老人们所言。但我被另一首词《西江月·醉仙阁》吸引住了:“小阁濒临江畔,环周老树幽篁;一仙横卧醉如狂,袖里青蛇胆壮。借问道人谁是,传言他号纯阳;书生侠气弃官场,三醉岳阳楼上。”后面还写了“注:醉仙阁,原在肖家园小溪入江口,面临湘江,亭立江岸,风景清幽,翠木环绕。今阁已毁。”这座阁的原址就在冷水滩浮桥渡口西往南100米左右的临江悬崖上,我小时候就住在周围,曾见过此阁,阁不大,但塑像已毁,不知道供奉的是谁。一直到七十年末,这座残破不堪的阁才最后被拆除,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不过,两位八十岁的老人给了我另一个答案:那叫“对望阁”。因站在阁前,向左可以看到文昌阁,向右可以看到小街尽头的小文昌阁,故名。



思考良久之后,我突然醒悟:也许,历史上的洞宾楼与送子观音楼是一楼两名,只是因不同的年代,供奉着不同的神,因此才会有不同的叫法。醉仙阁应该也是如此吧。由此,我想到了吕洞宾,这位神仙不管是真是假,是否来过冷水滩,等等,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说中的他那种救苦救难的精神,是当今人们普遍希望得到的。

来源:网络
                       古蛟印记,中共闽西“一大”旧址—蛟洋文昌阁
                           蛟洋文昌阁



蛟洋村是位于杭川之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南麓的一个村庄,因其是1928年蛟洋农民暴动地和1929年中共闽西“一大”与红四军前委蛟洋紧急会议旧址——蛟洋文昌阁所在地而遐迩闻名,世所瞩目。

1927年开始,蛟洋文昌阁成了北四区农民运动的战斗堡垒。中共上杭北四区委员会在此成立,全区党员大会经常在此召开。这里也是北四区农军集中和训练之地,揭开上杭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斗争序幕的蛟洋农民暴动就是在此揭竿而起。1929年5月26日,北四区各村武装在文昌阁前成立红军第五十九团,配合红四军转战闽西各地声威大振。

1929年7月下旬,中共闽西“一大”在文昌阁举行。毛泽东指导大会召开,并作重要讲话。大会制定了“坚决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政权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选举了新的闽西特委,闽西各地革命烈火如火如荼迅猛开展起来。

蛟洋文昌阁除以上所述政治历史意义外,还具有建筑、教育、思想文化、及美学等多层文化意义。



从建筑史来看,我国古建筑力学上著名的“中心柱悬梁结构”在蛟洋文昌阁得到成功运用。文昌阁顶层中间仅有一根盈尺大柱,柱的顶端顶着阁顶及其上的大葫芦,上半端衔接着射向四方的横梁;应紧连楼板的柱脚,却没有接到楼板,而且竟然还有2厘米多的空隙。新中国建立后,维修人员怀疑是经年累月地基下沉造成的,建议将空隙垫实,以免造成安全隐患,这一情况引起了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的关注,他从北京赶到蛟洋,经认真勘察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不是地基下沉造成的,而是我国古建筑力学上著名的“中心柱悬梁结构”的运用。没想到这种古籍上曾有记载的建筑结构竟在闽西山区发现了,他感到万分兴奋。

教育史上的意义。260多年前,蛟洋人民为祈求文化昌盛群策群力建起了文昌阁,这本身便是当地人民重教兴文的有力见证;建成后的每年二月初三,本村的学士文人都会依例来此聚会,把盏临风,吟诗作对,谈文论教,出谋献策,从此蛟洋果然文运亨通,日益兴旺发达。20世纪前半叶,蛟洋广智小学和蛟洋中心小学亦先后设于文昌阁。

思想文化上的意义。蛟洋文昌阁建成之后,在其二道正门两侧柱石上,镌刻了嵌“蛟洋文阁”四字的对联:“蛟得雨云洋远拓,文光牛斗阁长辉”。隐含深邃的思想,展望美好的前景。又嘉庆十六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程恩泽亦为文昌阁题联;“宇宙大文章,源从孝友;古今名将相,气作星辰。”均被认为是历史名联。



美学的意义。从一般常识上来说,建在台基上为阁,建在平地上为楼。文昌阁从台基算起高32米(另有说38米,待实测),外观6层,1~3层为方形,4~6层为八角形;阁内实际只有四层,另有环廊式的底层,历时十三年、花十万余工、耗银数千两才得以建成。是宝塔式与宫殿式结合,采用“悬臂梁”结构,抗震力强。各层飞檐均饰以凤尾反翘,阁顶矗立红色大葫芦,整体造型均衡、美观,而目左有天后宫,镇龙桥,右有五谷殿,后有镇水亭圆塘坝(堰)相衬托,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其址选于三支山溪汇流处全村偏左方的岸边开阔地,显示阁、水、山、田和树、堰、桥、亭映带协和,和谐统一,独具匠心,为山乡的田园风光平添了如诗如画的人文美。



- END -

文章来源|古蛟印记(主要资料由傅先庆教授提供),图:李国潮、陈道红

综合整理 | 龙岩市古田旅游区
                       时隔20年,文昌阁将大修!这组珍贵老照片,你一定没见过
                           2019年扬州地标建筑文昌阁将进行大修

这是继1999年大修之后的

又一次“揭顶不落架大修”

文昌阁从明朝万历十三年修建以来

历经多次大修,虽然岁月轮转,但风貌依然

都是“邗上文枢”的象征



小布丁找到了上世纪文昌阁的老照片

弥足珍贵

全城尽望 街道历历在目

由于建国后拆城筑路,

汶河逐渐淤塞变成了臭水沟。

随后,汶河逐渐被填平,

文津桥被埋到了汶河路下,

汶河河身变成汶河路,

但文昌阁依然被保留下来,

立于汶河路与三元路十字路口,

成为扬州的标志。



上世纪40年代的文昌阁

早在1952年,

文昌阁因为建造年代久远,

出现大幅度向东倾斜。

出于保护起见,

当时对文昌阁进行牮正,

也就是将其扶正加固。



上世纪50年代的文昌阁

1952年9月,

文昌阁牮正开始,

首先把三层屋顶加固作为牵拉着力点,

在倾斜轴线的东西方向上各设一个绞关,

上与牮正着力点连接。

在南北两侧,加两根十字形牵引绳,

增加建筑物稳固性。

万事俱备以后,

凿开文昌阁底部围护砖墙和立柱靠近的砖墙,

预留牮正位置;

松开木结构各榫卯点。

经过师傅精准的操作,

文昌阁自东向西,渐渐扶正。

自此历经近70年风霜,

仍然是巍然屹立。

上世纪60年代的文昌阁

上世纪70年代,

旅台扬州人周秋如已告别扬州30多年。

他在《忆扬州》一书中回忆道,

文昌楼与四方亭

(因能四方通行,四望亭曾称四方亭)

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三层楼是圆形的,

四周无檐牙。

而四方亭无人居住,

文昌楼有和尚居住。

下层除中间桥身为车马行人通道外,

两旁为僧房,

每年重阳,

和尚开放二楼、三楼,

使人登高,顺便收点香钱。

第二层供的是弥陀佛,

三层供的是文昌帝君,

推窗远眺,全城在望,

南见运河,文峰塔;

东见五台山,长生寺;

北见宝城,蜀冈,瘦西湖;

西见廿四桥,双桥子;

城区街道,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的文昌阁

独特之处 文昌阁建在文津桥上

扬州的文昌阁有什么特点呢?

扬州著名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

最大的特点就是,

扬州的文昌阁是建在桥上的。

“以前汶河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

文昌阁就坐落在汶河上

一座东西走向的文津桥上。

‘津’的意思是渡口,

所以说,文津桥的寓意很好,

考生走过文津桥,

就能在学海或者说仕途上一帆风顺。”



上世纪80年代的文昌阁

追溯历史,

1496年,即明弘治九年,

一条贯通扬州旧城南北的汶河的西侧,

建有繁盛一时的扬州府学。

这一年,

扬州府同知叶元

在扬州府学东侧的汶河上修建了文津桥。

1585年,即万历十三年,

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在文津桥上增建文昌阁,

为三层八角形建筑,高24.25米,

圆形攒尖顶,供奉文昌帝君,

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

底层四面设有拱门,

与街道相通,

登楼可眺望街景

(北有四望亭,西有唐代石塔)。

1595年文昌阁毁于火灾,

1596年江都知县张宁重建。



上世纪80年代的文昌阁

韦明铧告诉记者,

三层的文昌阁如今是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同时作为扬州昔日兴盛府学的代表物。

清末科举废除后,

文昌阁不再有繁盛的香火,

取代府学的则是西式学堂。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959年后,

文津桥埋没于文昌阁下的泥土,

从此,

文昌阁成了扬州历史中一个不朽的符号。

来源:扬州发布

通讯员 洪晓程 扬州发布记者 姜涛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0571bike.com/thread-91978-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