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为什么去波兰?
也许是那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也许是那里神秘莫测的气质,
也许是那里没有摩肩擦踵的游客,
也许是那里忍辱负重的过往。
克拉科夫,
波兰的故都。
瓦维尔城堡为波兰历届国王的宫殿,
瓦维尔教堂是国王加冕和安葬之地,
![]()
在此可远眺克拉科夫老城,
这是波兰少数躲过战争炮火轰炸的城市。
![]()
老城中心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
![]()
广场东侧矗立着神圣的圣母大教堂,
不论是下午、黄昏、傍晚还是黑夜都散发着迷人味道,
![]()
![]()
![]()
大教堂内部装饰华丽,
天蓝色和金色交替使用,
数不胜数的壁画和雕刻,
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
![]()
如同欧洲的大多数中世纪广场,
老城广场成了艺术与休闲的完美融合之地,
不论你是谁,
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
![]()
![]()
![]()
维利奇卡,
以盐矿闻名,
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下世界,
满是让人惊讶的文化景观,
而这里的每一样物件,
不论是教堂内的枝形吊灯,
还是数不胜数的浮雕或雕像,
都是由岩盐手工雕刻而成。
![]()
![]()
![]()
二战时,
波兰被德国占领,
奥斯维辛则沦为纳粹实施种族灭绝恶行的中心,
这里的每一样实物、模型、文字或照片,
无不在向你控诉着人类最惨无人道的一面。
![]()
二战期间,
波兰的大多数城市,
都未能躲过炮火的轰炸。
首都华沙,
居民们用数年时间,
将一片废墟的老城,
重建修复回原貌,
堪称人类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
![]()
![]()
在华沙老城广场中心,
矗立着一座英姿飒爽的美人鱼雕像,
它是华沙的象征,
寄托着波兰人民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
而小小的无名烈士墓,
表达着波兰人民对于先烈们的追忆,
对于如今幸福安定生活的珍惜。
![]()
加入欧盟之后,
华沙的经济快速恢复,
市中心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
而充满了浓郁苏联风情的科学文化宫,
则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见证。
![]()
同样成为废墟的还有弗罗茨瓦夫,
如今它已经被完全修复,
色彩斑斓的老城,
迷人而充满活力。
![]()
![]()
教堂岛,
弗罗茨瓦夫最古老的区域,
庄严而神圣之地。
![]()
![]()
![]()
遍布全城的小矮人,
是弗罗茨瓦夫的标志,
它们安静的躲在城市的角落,
等待你意外的发现。
![]()
格但斯克,
另一座从废墟中重生的城市,
俯瞰那一片片红瓦屋顶,
他们似乎在诉说着自己往昔的繁华和今夕的繁荣。
![]()
![]()
远离这些热闹非凡的大城市,
波兰还有不少逃过战火浩劫的小城镇。
托伦,
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故乡,
![]()
以姜饼闻名于世,
它是波兰哥特式小镇的典范。
![]()
![]()
![]()
扎莫希奇,
一代将领的理想城市之梦,
波兰文艺复兴小镇的典范。
![]()
![]()
![]()
卢布林,
![]()
波兹南,
![]()
索波特,
![]()
![]()
虽然只是匆匆而过,
但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波兰的精华,
还远远不止以上那些。
马尔堡,
条顿骑士团的驻地,
欧洲中世纪砖制城堡的杰出代表。
![]()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
天主教徒的朝圣圣地,
重现了耶酥受难以及圣母玛丽亚的生平。
![]()
弗罗茨瓦夫百年厅,
现代工程建筑的先驱之作,
钢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
维拉努夫宫,
波兰的凡尔赛宫,
![]()
虽不及西欧宫殿那般金碧辉煌、雍容华丽,
依然有让人惊喜的杰作。
![]()
![]()
![]()
![]()
波兰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的故乡,
周末时分,
在华沙偌大的肖邦公园内,
数不清的情侣、家庭安静地聆听着优美的露天音乐会,
在这里,
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安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
攻略部分
行程规划
作为一名世界遗产控,每次出行前都秉承“尽可能选择最多世遗目的地”原则来做行程规划。根据UNESCO网站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7月波兰共拥有15项世界遗产,其中14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遗产(2017年7月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了新一届世界遗产大会,波兰有1项新的文化遗产加入遗产名录之中)。
![]()
1.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1979)
二战时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在奥斯维辛建立了第三帝国内最大的种族灭绝集中营,集中营大部分营房为二战后原址重建,分为一号营(奥斯维辛)和二号营(比克瑙),如今成为博物馆,营房内展示了大量历史实物、模型和照片,成为战争灭绝人性一面的见证。
2.马尔堡的条顿骑士团城堡(1997)
条顿骑士团是十字军东征时期成立的三大骑士团之一,主体为德意志民族,14世纪初期开始以马尔堡作为其首脑驻地,统治普鲁士地区,马尔堡城堡逐渐发展成为中世纪砖制城堡的杰出代表。城堡虽后期日渐衰败,但都被修复回原貌,许多修复技巧成了现今文物修复的标准。
3. 弗罗茨瓦夫百年厅(2006)
建于百年前的弗罗茨瓦夫百年厅堪称钢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现代工程建筑的先驱之作,展现了20世纪初期各种影响力的交汇,对后来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2001)
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是欧洲最大的木制结构宗教建筑,在17世纪中期的独特历史背景下,和平教堂宣扬宗教自由,具有较为特殊的历史影响力。
5.克拉科夫历史中心(1978)
克拉科夫是波兰的前首都,拥有欧洲最大的露天广场和无数内部装潢华丽的历史建筑、宫殿及教堂,是波兰最值得探访的地方。
6.华沙历史中心(1980)
二战期间,华沙绝大部分建筑遭到纳粹部队的摧毁。二战之后,经过5年的修建,华沙历史中心浴火重生,恢复原样,这成了13世纪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
7.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自成一家的建筑景观朝圣园(1999)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完整还原了耶路撒冷耶稣受难之路的所有古迹,整个朝圣园区包含了42处圣迹,分布在六平方公里的山巅,朝圣之路分为圣母之路和圣子之路,每年的圣周节,修士们都会再现耶稣受难前夕所经历的完整历史事件。
8.中世纪古镇托伦(1997)
早在13世纪中期,条顿骑士团就在托伦修筑城堡,托伦因此成为征服和传教普鲁士的基地,之后更是在汉萨同盟中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托伦是波兰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哥特风格小镇。
9. 穆斯考尔公园(2004)
位于波兰与德国交界处,与德国共有,公园在设计上将周围环境和景观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开拓了一条新的景观设计之路,对欧洲和美洲的园林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扎莫希奇古城(1992)
公元16世纪,军事将领简·扎莫希奇以意大利的“理想城市”理论为雏型建立了此城,古城堪称16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城镇的完美范例,也是波兰保存最完整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城镇。
11. 塔尔诺夫斯克山铅银锌矿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统(2017)
2017年新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所保存的地下采矿网络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统反映了近三个世纪前人在地下采矿排水技术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2.维利奇卡和博赫尼亚皇家盐矿(1978)
博赫尼亚盐矿于2013年新增并入维利奇卡盐矿名录之中,两座盐矿始建于13世纪,是欧洲最古老的盐矿,见证了欧洲采矿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两个盐矿内都有数不胜数由盐矿创作而成的艺术作品和宗教圣地,成为朝圣之地,让人叹为观止。
13. 波兰和乌克兰喀尔巴阡地区的木制教堂(2013)
为波兰和乌克兰所共有,分布在两国交界的喀尔巴阡地区,其中波兰有八座教堂列入遗产名录之中,这些木教堂反映了16-19世纪当地东正教和希腊正教独特的艺术风格。
14. 南部小波兰木制教堂(2003)
共包括六座教堂,这些教堂反映了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多样化元素,是罗马天主教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15. 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1979)
位于波兰和白俄罗斯交界,为两国共有,由针叶林和阔叶林混合构成的森林覆盖了14万公顷的地域,是欧洲的珍稀物种欧洲野牛的主要栖息地。
根据世界遗产的分布图考量,我确定了顺时针环游的基本思路,但是如果所有世界遗产均要光顾的话,恐怕至少得需要二十天时间,对于只有不到两周时间的我来说显然需要对目的地进行取舍:
(1)所有的古城是一定不能放弃的,包括华沙、扎莫希奇、克拉科夫、托伦和马尔堡。
(2)由于我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更大,因此放弃地处偏远的自然遗产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
(3)奥斯维辛、维利奇卡和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均位于克拉科夫附近,方便前往,不容错过。
(4)三个木制教堂遗产位置偏远,只能选择离大城市佛罗茨瓦夫最近的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刚好佛罗茨瓦夫附近还有另一个世界遗产百年厅,可以一并前往。
(5)穆斯考尔公园从德国前往更为便捷,只能放弃,而塔尔诺夫斯克山铅银锌矿在我出发前还未被列入遗产名录中。
经过取舍,我确定了十个世界遗产作为目的地,制定了顺时针环游的行程,最终实际的行程因为受降雨的影响,除了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未能前往外,其余九个世界遗产均按计划顺利拜访。
![]()
波兰签证
波兰在国人中是个比较冷门的欧洲国家,网络上连波兰游记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关于签证申请的了。我这次计划的东欧行程几个国家(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都属于申根签证范围,因为计划在波兰待的时间最长,所以按照申根协定的规定,从波兰大使馆递交申根区签证申请。
申请波兰签证主要有两种方式:
(1)前往北上广成的波兰大使馆/领事馆递交材料,不过需要在网上提前填写资料并预约,大使馆的网址是:http://beijing.mfa.gov.pl/zh/
(2)前往北上广成的波兰签证中心办理,也需要提前预约,还要交额外140元人民币的签证中心服务费,波兰签证中心的网址是:http://www.vfsglobal.cn/poland/china/。如果没有录入过申根生物指纹,签证中心是可以录入的。
我选择的是在波兰签证中心提交材料,成都的地址是在人民南路南四段兴业银行大楼三楼,省体育馆对面(坐地铁在省体育馆出来步行3分钟即到),与部分申根国家(捷克等)、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等国家的签证中心在一栋大楼。以下是签证中心所需要的材料列表:
(1)一份填写完整的签证申请表,没有空项,由申请人签字(若申请人为未成年人,则须父母双方或法定监护人签字,满18周岁的申请者的表格方可由本人亲笔签字)。若签名以汉字或其他非罗马字母书写,须另用罗马字母签名。还须提交一张彩色照片,要求如下:护照种类照片,白色底色,尺寸35x45毫米,并为六个月内近照。
关于申请表:如果在大使馆递交材料的话,需要在预约时就在网络上填写好签证申请表;而在签证中心递交材料的话,可以直接打印出来手填的,全部资料用英文填写,并没有要求全部用大写字母。
关于照片:要求是六个月内的近照,实际需要2张,由于我交的是以前办理签证时用过的照片,被签证中心的妹妹发现,要求重新提供近照(签证中心拍照费用35元)。
(2)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附个人信息页复印件及签名页复印件。如有已签发的申根/波兰签证,则附其复印件。若已签发的签证在之前的护照上,则除签证复印件外,还需提供此护照的个人信息页及签名页复印件。护照应为在过去10年内被签发,并且在预申请的签证到期后仍有至少90天有效期。旅行证件应有至少两页连续的空白签证页。有损毁的旅行证件将不被接受。
我是第一次申请申根签证,所以只提供了护照及复印件。
(3)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成都签证中心要求提供的所有中文材料均需翻译件。大使馆要求的材料里并没有明确注明需要翻译,根据北上广网友写的攻略,他们也没有提到需要翻译。
(4)户口本原件及户口本所有页的复印件(只针对中国公民),若申请人来自其他领区,须提供暂住证或其它由公安机关开具的相关证明,证明其在本领区居住。
我是集体户口,只提供了个人户口页原件及复印件,成都签证中心要求提供的所有中文材料均需翻译件。
(5)旅行医疗保险,原件及复印件。
不接受手写版本保险证明。保险须在全部申根成员国领土生效,并覆盖申请人在申根区停留或过境的全部时间。保险保额至少3万欧元,应包含紧急医务治疗,紧急医疗转移及遗体转移。
我买的是开心保申根计划,保额为30万,彩打出来一份,并打一份黑白件即可。
(6)机票预定单(仅需预订单)。
要求的是提供预订单就可以,不过便宜机票不等人,我提供的是已付款的确认单。
(7)涵盖在申根国家停留的全部时间的住宿证明。
备注:材料须涵盖在申根国家停留的所有地点。例如:酒店预订单,租赁合同等。
这项材料最麻烦,我提供了计划日期内每天的住宿证明,都是在BOOKING上找的无需付款的,订好后打印出英文版本预定单即可。
(8)旅行计划(行程单)。
备注:申请人所提供的材料应能清晰展示在波兰及申根地区的旅行计划。行程单需注明国家,城市和日期。可以提供交通预订单。
英文版行程计划单,内容覆盖在境外停留期间的全部行程,注明停留的日期、城市(所在国家)、所有交通方式及景点。这个我基本是按实际行程制定的。
由于我计划的行程中其中有一晚是坐夜车,所以提供了当晚的夜巴车预定单,还提供了一份申根国内飞机机票预订单。城市间的大巴或火车均未预定。
(9)申请人偿付能力证明:最近3个月的银行对账单, 无需存款证明。
我的工资卡是工行,他们有自助打印流水单的机器,打印好的流水单已盖好章,再用荧光笔勾出工资收入列,用英文标注salary即可。本人月薪不到5000,工资卡余额不到2W,也没有提供存款证明。
(10)在职人员在职证明:
1. 由任职公司出具的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2. 由雇主出具的证明信(英文版,或中文版附上英文或波兰语翻译),需使用公司正式的信头纸打印并加盖公章,签字,并明确列出日期及以下信息:
1) 任职公司的地址、电话及传真号码,
2) 任职公司签字人的姓名和职务,
3) 申请人姓名、职务、收入及工作年限,
4) 准假证明。
这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成都签证中心要求提供的所有中文材料均需翻译件,所以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也需要翻译(成都签证中心真够作的。。),当然如果在职证明是中文的话肯定也需要翻译的咯,在职证明需要包含的内容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不再多说。
(11)附加说明:附加文件。
请注意,申请人可以说明其行程的解释/证明类附加文件。
本来提供了房产证明的,但成都签证中心要求提供翻译件,由于不是必须提供的材料,所以我就没上交。我还附加了一封解释信,主要说明了工资收入和流水,还表达了对波兰的向往等等。
注意:
(1)在签证中心办理的好处是可以录入申根生物指纹,对于第一次申请申根签证的小伙伴比较方便。
(2)成都签证中心的上班办证时间是周一到周五8:00-15:00,在网络上能预约到的最早时间是8:30,但若你提前到,8:05基本就可以办理审核材料了。由于我录入申根生物指纹和重新拍照耽误了一些时间,总共用时40分钟,效率一般,但去申请签证的人本来也极少,不像隔壁一堆人排队。
(3)成都签证中心领取护照的时间是周一到周五8:00-16:00。我的护照返回签证中心总共用时4个工作日。
(4)流水、工资和行程尽量真实有效,有的使馆尤其是东欧冷门国家,可能会去查你有没有实际按照行程来住宿你申请的酒店,对于第一次申请申根签证的小伙伴还是尽量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不诚信的记录吧。
(5)按申根签证申请的保险要求,医疗保险需要有超过3万欧(一般认为是人民币30万)以上的保险额度,买旅行保险的时候不要买错,当然你也可以买一些保险公司为了申根签证而专门推出的保险产品。
(6)东欧国家签证向来给得比较吝啬,这次给我的有效期是36天,准许停留21天。
城市间交通
1、机票航班概述
由于只能暑假期间出行,而这基本上又是一年中数一数二热门的时间段了,因此从观察机票价格到最终确定下手可谓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拉锯战。
坐标成都,到欧洲的航线不算多,搞特价的也永远都只有那几个热门城市,基本没有东欧的份。而北上广可选择的余地就多了,从北京出发到欧洲,不少人不敢坐的俄罗斯航空、乌克兰航空和阿塞拜疆航空提前半年均能拿到不错的暑期价格,比如俄航华沙进塔林出的价格不到4000RMB,简直让人艳羡不已。但考虑到从成都到北京之间的路费也不便宜,所以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航班非常不容易。
后来发现海航的北京经圣彼得堡飞华沙这条航线的价格非常稳定,一直维持在3200+左右,而暑假期间也有不少可选日期,最重要的是可以全国联运,虽然还是要比北京出发的贵不少,但至少比分开买两程的划算太多,对于能省则省的穷游er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必须花在刀刃上。
6月初的时候眼看着各地节节攀升的机票价格,终于准备下手了。当时看中的联程票价格约为4500+,那个联程航班在北京转机的时间非常紧张,只有不到3小时,但我觉得还是不能再等了,所以想赶紧下单。没想到海航官网系统一直无法下单,致电海航客服之后依然无果,真是郁闷坏了。不过神奇的事情出现了,无意间看到前后几天的票价,发现早两天出行的价格居然才3800+,这么惊人的价格以前怎么会没发现呢?我自然是喜不胜收,赶紧下单,没想到一下就成功了,之后付款出票的事顺利到自己都不敢相信。由于之前已经找单位开好了工作证明(办签证用),但新出的票出行日期变了几天,因此只好厚着脸皮找领导再开一张工作证明,虽然麻烦点,但能买到这样的低价,我觉得还是很值的了。
再说一说乘坐海航归来的一些体验吧。出发那天正好遇上了成都和北京的轮番强对流天气,我坐的成都到北京航班自然是延误得一塌糊涂,本来该头天下午就到的航班,整整延误了20+小时,必然错过了北京经圣彼得堡飞华沙的航班了。好在北京海航的服务柜台比较人性化,将我的航班全部改签,为了最快能到达华沙,去程改签成了北京经布鲁塞尔飞华沙。虽然航班起飞时间在凌晨,但海航依然安排了住宿,住宿地有免费的晚餐。跟成都海航糟糕到冰点的服务相比,北京的服务简直堪称天堂。
![]()
2、汽车概述
波兰的公路网覆盖面远远比铁路网更广泛,几乎没有汽车到不了的村镇。对于短途旅行,甚至部分长途旅行,乘坐汽车都远比乘坐火车方便和便宜,是穷游旅行者的首选交通工具。在波兰乘坐汽车的选择比较多,既有国营的PKS公司,也有无数私营公司。汽车站内一般都会有自助行李寄存柜(小柜12z?,大柜14z?)、付费厕所、信息咨询台和汽车班次时刻表。
(1)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查询和购买PKS公司的汽车,也可在车站购票,或上车时直接跟司机购票。大多数城市的汽车站(dworzec autobusowy PKS)都位于火车站旁边,对于要换乘交通工具的旅行者来说非常方便。
PKS公司的网站为:www.pks.warszawa.pl,其中warszawa代表城市,可以换成其他相应城市名,一般每个大城市都有单独的网页。
(2)波兰最大的私营汽车公司是Polski Bus,他们的汽车一般比PKS的更豪华和舒适些。官网能查询到详细的汽车班次时刻表,提前在网上购票的话能享受到非常可观的折扣,支持国内的visa和mastar信用卡付款。购票时的操作比较简单,主要是填写姓名、邮箱和选座,付款成功后会收到购票确认邮件,打印出来乘车时出示即可。(注意他发来的附件无法打开,可以直接打印整篇邮件即可)Polski Bus一般跟PKS使用相同的汽车站,只有像华沙这种大城市才有多个汽车站,购票时需要注意发车所在的汽车站。
Polski Bus公司的网站为:www.polskibus.com,注意在网站上也出售其他私营公司的车票,记得确认自己买票所属的公司名字。
(3)另一个比较常见的私营汽车公司是polonus,他们的车次稍微少一些,但提前在官网购买也能享受到不错的折扣。
Polonus公司的网站为:pkspolonus.pl,同样有英文页面。
(4)同样往来于各大城市或村镇的还有minibus,发车一般更为频繁,但是没有专门查询时刻的官网网站。Minibus汽车站一般就位于PKS汽车站附近,直接找到目的地的车,上车跟司机购票即可。
3、火车概述
波兰的铁路网覆盖面远远不如公路网,但是对于时间有限、预算充足、仅需来往于大城市之间的旅行者来说,火车无疑是首选交通工具。大多数城市的火车站都靠近汽车站,方便换乘交通工具的旅行者。火车站内一般都会有等候室、餐饮部、信息咨询台、付费厕所和自动行李寄存柜(小柜12z?,大柜14z?),华沙和克拉科夫火车站有人工行李寄存柜台,费用比自动寄存柜台便宜,华沙为10z?,克拉科夫为6z?。
(1)波兰的火车类型多样,根据车速、价格和舒适度划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EIP(相当于国内的高铁,在华沙、克拉科夫、卡托维兹、弗罗茨瓦夫和格但斯克等大城市间运行,一等二等座均需提前预定)
EIC(相当于国内的动车,也是在这些大城市间运行,一等二等座均需提前预定)
TLK(相当于廉价版动车,覆盖面要更广泛得多,一等二等座均需提前预定)
IR(快速火车,一般中等城市都会停靠,不需提前预定)
Regio(慢速火车,沿途所有站都会停靠,不需提前预定)
EIP车速最快,但价格昂贵;EIC次之;TLK车速与EIC相当,但要便宜近40%,IR和R除非短途,否则还不如乘坐汽车性价比高。
(2)查询列车时刻表和价格的一些常用网站(同时也支持在线购票):
www.rozklad-pkp.pl
www.rozklad.sitkol.pl
www.intercity.pl
4、城市区域间交通
这里仅介绍我的路线上所选择的交通方式,供有相同路线计划的旅行者参考,由于出发前时间有限,只查询了Polski Bus公司的交通工具,最终选择的出行方式并不是最优化的,大家可以根据我提供的火车和汽车相关网站查询最优性价比最高的交通方式。
![]()
(1)华沙到扎莫希奇交通
火车或汽车都可以,但火车必须在卢布林中转,而汽车则有直达的。如果没有赶上直达汽车,也可以先乘车到卢布林(华沙到卢布林的汽车班次较多),再在卢布林乘minibus(小巴)前往扎莫希奇。
在Zachodnia汽车站发车的班次有:2:30-7:25(4h55m,非每日都有)、7:50-12:38(4h48m)、8:20-13:10(4h50m,非每日都有)、15:20-20:02(4h42m)、16:10-21:25(5h15)。
Polski Bus公司的班次有:16:50-21:05(4.2小时),发车地点在Centrum汽车站。
在Centrum汽车站看见了14:30发车的minibus,不过满员了没坐上,我又跑去Zachodnia汽车站坐的15:20出发那趟,实际也是个minibus,上车直接跟司机买票,票价为42z?。
购票及时刻表查询参考网站:
www.pks.warszawa.pl(华沙汽车站官网)
www.polskibus.com (Polski Bus官网)
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2)扎莫希奇到克拉科夫交通
在国家铁路PKP官网上能查到一趟直达的火车,运行时刻为4:53-10:20(5h27m,IC车型),价格未知。在扎莫希奇汽车站对面的minibus车站看见有直达克拉科夫的minibus。但我没有选择直达火车或汽车,而是先乘minibus到卢布林(17 z?,2h),再在卢布林乘汽车前往克拉科夫。
在扎莫希奇汽车站发车直达克拉科夫的班次有:0:05-6:05(6h)、1:00-6:50(5h50m)、3:40-9:30(5h50m)、6:46-12:25(5h39m)、10:05-15:45(5h40m)、13:35-19:20(5h45m)
在卢布林汽车站发车前往克拉科夫的班次较多,在这里转车的好处是可以顺便游一下老城,老城就在汽车站对面,逛起来非常方便。
购票及时刻表查询参考网站:
www.pks-zamosc.com.pl(扎莫希奇汽车站官网)
Lublin.pks.bus-portal.pl(卢布林汽车站)
www.polskibus.com(Polski Bus官网)
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3)克拉科夫到维利奇卡/奥斯维辛/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弗罗茨瓦夫交通
克拉科夫到维利奇卡最推荐的方式是火车(KML铁路公司)。两地之间有专线火车,发车频率比较高,单程票价也只要3.5 z?,可以在车站自助售票机上买票,也可以直接上车跟检票员买票。维利奇卡火车站离盐矿入口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
![]()
克拉科夫到奥斯维辛最推荐的方式是汽车,因为汽车会直接停在集中营博物馆入口,而火车站离博物馆还有1.5km远。最早一班前往博物馆的汽车是6:20,行驶时间为1.5小时,票价14 z?。到博物馆的汽车很多(注意要确认终点是否是博物馆,因为有些车只到镇上),除非是没有预约团队时间的散客才需要赶最早一班汽车,汽车到达博物馆后刚好可以赶到博物馆开门,因为散客允许进入博物馆的时间是10点之前,之后必须要跟团才能进去,如果想参加官方解说团的话早上去买票说不定能轻松买到任意时刻的,不想参团的游客可以免费领取门票入内自由参观。从奥斯维辛博物馆返回克拉科夫的汽车直接在下车的地方乘坐,夏季贴出的汽车时刻表为:12:15、13:00、13:45、14:15、15:30、16:10、16:40、17:10、17:45、18:15、18:45、19:15、19:45。
克拉科夫到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可以乘坐汽车,但汽车站离朝圣园区还有约2km远的路程。前往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的汽车行驶时间为1小时,票价5 z?。从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返回克拉科夫的汽车直接在下车的地方乘坐。
克拉科夫到弗罗茨瓦夫选择火车和汽车均可,汽车比火车稍快一些,班次也更多,提前买票价格也相当便宜。两地间汽车行驶约3.2小时,我买到的优惠票是11 z?。
购票及时刻表查询参考网站:
www.mda.malopolska.pl(克拉科夫汽车站官网)
www.polskibus.com(Polski Bus官网)
malopolskiekoleje.pl(KML铁路官网)
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4)弗罗茨瓦夫到托伦交通
在国家铁路PKP官网上能查到一趟直达的火车,运行时刻为8:30-12:13(3h43m,TLK车型),价格未知。我没有选择直达火车,而是先乘大巴到波兹南(18 z?,3h25m),再在波兹南乘汽车前往托伦,这样可以顺道逛一逛波兹南老城。
从弗罗茨瓦夫到波兹南最便捷的方式应该是火车,只要2个多小时就能到。我坐的Polski Bus公司的大巴,他家上午只有一趟04:45出发的汽车,除非你想多预留点时间逛波兹南,否则不推荐。
从波兹南到托伦乘坐火车和汽车都比较方便,你可以根据价格或时间段来选择,我坐的Polski Bus公司的大巴(14 z?,2h40m)。
购票及时刻表查询参考网站:
www.polskibus.com(Polski Bus官网)
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5)托伦到格但斯克交通
两地之间有五趟直达的火车:8:17-10:46(2h29m)、12:36-15:12(2h36m)、13:24-16:19(2h55m)、16:29-19:07(2h38m)、20:41-23:27(2h46m),出发火车站都是在Toruń G?ówny站(注意托伦有两个火车站,这个站在老城河对面),详细的信息可以在国家铁路PKP官网上查询到。
两地之间有十二趟直达的汽车,我坐的Arriva公司的大巴(18 z?,2h30m),在Polski Bus官网上买的票,详细的信息可以在Polski Bus官网上查询到。
购票及时刻表查询参考网站:
www.polskibus.com(Polski Bus官网)
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6)格但斯克到马尔堡/索波特/华沙交通
格但斯克到马尔堡推荐乘坐火车。火车的车次比较多,一般一个小时有2-3趟,车型也比较多,从快车到慢车,EIP/EIC/TLK/RE一应俱全(关于车型的信息,我在火车概述那一篇有过普及),最快的28分钟就能到,当然慢的也仅需1小时,价格当然也会有差异。我去程坐的8:08-8:42(34m,TLK车型)这趟,票价是17z?,返程坐的15:19-15:52(33m,TLK车型)这趟,票价也是17z?。
![]()
格但斯克到索波特推荐乘坐火车。我乘坐的是SKM铁路公司的火车,这家公司的火车目的地一般就是滨海省内的一些城镇,是那种基本上每个小站都会停车的城际火车。在格但斯克火车站地下通道有个专门卖SKM火车票的售票窗口,随买随走,票价3.8 z?。也可以在自助售票机上买票,但当地人提醒有一种机器卖的票价格是4.2 z?(具体哪一种我也没分清楚)。
格但斯克到华沙的交通非常方便。基本上都是需时不到3小时的高铁,如果你嫌高铁太贵的话,也可以像我一样坐汽车,只不过用时要多一倍。比如我买的是Polski Bus的汽车,票价是20 z?,行驶时间为4.5小时,终点是华沙M?ociny汽车站,这个汽车站旁边就有地铁站,到市中心非常方便。
购票及时刻表查询参考网站:
www.polskibus.com(Polski Bus官网)
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
城市内交通
1、市内交通通票
波兰每个城市内部的公交、电车、地铁和部分火车都采用的通票制,购买一张票可以在限定时间内无限制换乘该城市内的各种交通工具。
(1)上车前就需要买好交通通票,一般在公交、电车或地铁站的自助售票机上可以买到,部分报刊亭、酒店、邮局、及商店据说也可以买。自助售票机上一般标识有“Bilety ZTM”字样,有英文菜单。
(2)交通通票的价位花样繁多,有几十分钟、一天甚至几天有效的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购买,还有学生票等各类折扣票。
(3)交通工具上一般是没有检票员的,需要自助打卡使交通票生效,不打卡则认为交通票无效。对于公交、电车和城际火车来说,上车后寻找一台黄色的机器,将票插入其中(磁条面朝下),它会自动将失效时间和日期打印在你的票上,之后只要在有效时间之内换乘其他交通工具都不需要再打卡了。对于地铁来说,就跟国内的操作一样了,在进站之前将通票插入三辊闸中就行,已经在公交或电车上打卡过的票只要还在有效期内,插入三辊闸中依然会放行,出地铁时不再需要打卡。
(4)检票员偶尔会在热门站台抽查,如果没有买票、票面没有打卡、票面有效期已过,可能会面临高额罚款,最高甚至会罚款266z?,不要存侥幸心理他会给你面子,也请维护好中国人守法公民的良好形象。
2、华沙交通
(1)机场交通
华沙有两个机场:肖邦国际机场和莫德林机场。
肖邦(Chopin)国际机场是华沙的主要机场,位于市中心以南10km的奥肯切(Okecie)。
[1]对于住在市中心的旅行者来说,前往市区最便捷的方式是乘火车(约20-25分钟),有两趟火车会到市中心的Warszawa Centralna站(RL和S3),一趟火车会到Warszawa ?ródmie?cie站(S2),这两个站都在科学文化宫广场,出来再转地铁或公交都非常方便。
火车具体的运营时间可以在机场网站上查询:www.lotnisko-chopina.pl/en/train.html,基本每条线都是每半小时就有一趟,需要购买75分钟交通通票(票价4.4z?)。
[2]对于住在老城的旅行者来说,前往市区最便捷的方式是乘坐公交175路(坐火车的话需要在市中心再转一次车),这趟车会经过市中心科学文化宫广场,终点是Plac Pi?sudskiego站,下车后走上几分钟就是王宫城堡广场了。
公交车具体的运营时间可以在机场网站上查询:www.lotnisko-chopina.pl/en/public-transport.html,基本每十五分钟就有一趟,需要购买75分钟交通通票(票价4.4z?)。
[3]土豪们如果需要选择出租车的话,机场网站上有推荐的公司: www.lotnisko-chopina.pl/en/taxi.html,提前预约到达市中心科学文化宫的价格约为40z?。
莫德林(Modlin)机场主要航班为廉航,从英国出发的瑞安航空(Ryanair)也在这个机场起降。
[1]机场附近的Modlin火车站一小时有一班前往Warszawa Centralna站的火车(13.8z?,41分钟),可以乘坐机场穿梭巴士前往火车站。
[2] Modlin公司经营有前往市区的机场专线巴士,线路终点包括科学文化宫等目的地(33z?,40分钟),提前在网上购票可以享受不错的优惠,网址为:www.modlinbus.com。
[3]乘坐出租车的土豪们需要准备159zl(6:00-24:00)或199zl(00:00-06:00)的费用。
(2)长途汽车站
华沙的长途汽车站主要有以下几个:
[1]Centrum汽车站:位于科学文化宫广场,部分私营汽车公司(Polski Bus)或minibus的起点或终点站,临近中央火车站和地铁站。
[2]Zachodnia汽车站:华沙最主要的汽车站,国营PKS公司的汽车基本都是以这个站为据点,从市中心(Warszawa ?ródmie?cie站)有火车频繁往返(只有两站)。汽车站的网址为:www.pks.warszawa.pl。
[3]M?ociny汽车站:私营Polski Bus汽车公司的主要据点之一,旁边就是同名的地铁站,可以通过乘坐地铁便捷的往返于市区和汽车站之间。
[4]Wilanowska汽车站:私营Polski Bus汽车公司的主要据点之一,旁边就是同名的地铁站,可以通过乘坐地铁便捷的往返于市区和汽车站之间。
注意购买了Polski Bus等私营公司的汽车票后一定要看清楚发车或到达车站的名字(尤其是发车车站位置),避免走错车站耽误行程。
(3)市内交通
华沙市内的公交、电车、地铁和火车采用通票制,公共交通分为ZONE1和ZONE2两个区域,价格不同,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一般最远只会到机场、肖邦公园和维拉努夫宫,这些地方都在ZONE1区域范围内,所以只需要买ZONE1区域的票就可以了。
有效期为20分钟/75分钟/90分钟时间的单次通票价格分别为3.4z?/4.4z?/7z?。如果只是在市内活动,那么只需要买20分钟的单次票即可;如果要前往机场,因为不管是火车还是汽车,都应该是超过20分钟了的,所以要买75分钟的单次票,前往肖邦公园或维拉努夫宫也需要买这类单次票。
有效期为24小时的,价格为15z?,时效从第一次打卡时间点开始算起。这类票适合你一天乘车次数超过4次,尤其是你计划前往肖邦公园和维拉努夫宫的时候。
周末有效票的价格为24z?,有效期是周五19:00-周一8:00。如果你在华沙正好赶上周末,你又不想全程暴走的话,那么这类票是个不错的选择,两天内可以乘坐任意方式的交通实在太划算了。
华沙公交、电车、地铁和火车的地图、路线、时刻表和价格查询网站: www.ztm.waw.pl/rozklad_nowy.php?c=182&l=2。
(4)一些有用的交通路线
老城到科学文化宫/中央火车站: 128路或175路。
![]()
在华沙大剧院东南方的Pl.Pi?sudskiego 04/06站(128/175起点站,这两个站是挨着的)乘坐,到Centrum 06站(科学文化宫)或Dw.Centralny 02站(中央火车站)下车即可(如果大家细心的话,可以发现175路的终点站是肖邦国际机场)。如果是从中央火车站/科学文化宫前往老城的话,是在Dw.Centralny 01站或Centrum 05站上车。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128路/175路公交车在工作日的时候才会路过皇家大道上的Pl.Zamkowy 01站/Hotel Bristol 01站/ Uniwersytet 01站/ Ordynacka 01站/ Foksal 01站/ Krucza 02站,而周末的时候不会经过这几站(可能周末禁行,改为步行道了?),周末依次经过的是隔壁南北向街道的Pl.Teatralny 01站/ Pl.Pi?sudskiego 01站/ Zach?ta 02站/ Metro ?wi?tokrzyska 01站。
老城到肖邦公园/维拉努夫宫:116路或180路。
![]()
在老城门口的Kapitulna 01站或皇家大道沿线可以乘坐,去肖邦公园的话在?azienki Królewskie 01站下车,游览完毕后直接同站乘116/180可以继续前往终点站Wilanów 07站即到达维拉努夫宫。返回老城时在下车的同一地点乘车。(公交站名在谷歌或mapsme地图上都能准确搜索到)
![]()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116路/180路公交车在工作日的时候才会路过皇家大道上的Pl.Zamkowy 01站/Hotel Bristol 01站/ Uniwersytet 01站/ Ordynacka 01站/ Foksal 01站,而周末的时候不会经过这几站(可能周末禁行,改为步行道了?),周末依次经过的是隔壁南北向街道的Pl.Teatralny 01站/ Pl.Pi?sudskiego 01站/ Pl.Ma?achowskiego 01站/ Jasna 01站/Chmielna 01站/ Krucza 01站。
华沙公交还有一些夜间线路,有需要的旅行者可以直接上华沙交通网上查询:www.ztm.waw.pl/rozklad_nowy.php?c=182&l=2。
![]()
3、扎莫希奇/卢布林交通
(1)扎莫希奇交通
扎莫希奇汽车站(Dworzec Autobusowy)在老城以东2公里的地方,私营的Minibus车站也在汽车站对面,旁边有公交站台。
从汽车站到老城最便捷的方式是打出租车,到东门转盘即可(2公里),老城非常小,步行几分钟就能穿越。其实从汽车站到老城东门转盘也就2公里的路程,步行是没问题的。如果想坐公交车的话,需要等上一些时间,2路能绕着老城外的环线走,会路过火车站(在老城西南1公里),但基本上一个小时才有一班车。3路班次多一点,一个小时有3-4班,要经过老城东门。
![]()
在扎莫希奇老城活动完全不需要坐公交车,因为老城实在太小了,不到半天时间就能把每一条街都彻彻底底的逛一遍,当然要仔细品味肯定还是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
(2)卢布林交通
卢布林汽车站(Dworzec G?ówny PKS)就在老城正北面,离卢布林城堡仅一条街之隔,私营的Minibus车站也在汽车站隔壁。卢布林火车站则在老城以南2公里的地方。
卢布林老城位于一座小山坡之上,不过非常小,从最南边的主教座堂到最北边的卢布林城堡都不到1公里,所以在老城区域内活动完全用不上交通工具。
从老城到火车站最便捷的方式是打出租车,当然体力好的话步行也完全没问题。
![]()
4、克拉科夫交通
(1)机场交通
克拉科夫国际机场位于老城以西15公里的小镇Balice,机场官网地址为:www.krakowairport.pl /en/。
从机场到老城最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车,机场火车直接开往克拉科夫火车站(Kraków G?ówny Station),票价9z?,运行约17分钟,可以在自助售票机上买票,也可以上车直接跟检票员买票。如果你想直接从机场去维利奇卡盐矿(Wieliczka Salt Mine)的话,这趟车的终点就是,票价12.5z?。
从机场到老城汽车站也有公交车,208和252路,票价4 z?,但乘火车还是更方便快捷。
(2)长途汽车站/火车站
克拉科夫到非市内景点(维利奇卡/奥斯维辛/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的交通方式见【城市间交通】的详细分析。
克拉科夫汽车站和火车站是挨着一起的,就在老城北门以北,步行即可到达。火车站的人工行李寄存柜台寄存价格只要6 z?,这应该是全波兰行李寄存价格最低的地方了吧。
![]()
克拉科夫汽车站官网:www.mda.malopolska.pl
克拉科夫火车信息查询:malopolskiekoleje.pl(KML铁路官网)
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3)市内交通
克拉科夫市内的公交和电车采用通票制,由MPK公司运营。公共交通分为ZONE1和ZONE2两个区域,价格不同,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一般在市区内活动只需要买ZONE1区域的票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机场或盐矿的话就要买ZONE1+2的票。
克拉科夫公交比华沙公交票种类分得更细致,票价也要便宜一点点。ZONE1区有效期为20分钟/40分钟/60分钟时间的单次通票价格分别为2.8z?/3.8z?/5z?。如果只是在市内活动,那么只需要买20/40分钟的单次票即可。如果要前往机场,买一张ZONE1+2的单程票即可,票价4 z?,但去机场更推荐乘坐火车。
![]()
如果你是住在克拉科夫老城内的话,一般不会用到公共交通,只有前往卡齐米日犹太区/辛德勒博物馆才可能需要乘车。
克拉科夫公交和电车的地图、路线、时刻表和价格查询网站:
www.mpk.krakow.pl/en,这个网站可以根据你自己输入的起点和终点查询到相关的交通路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线路时刻等信息更新的较为频繁,需要出发前查询最新的信息。
(4)一些有用的交通路线
老城到瓦维尔城堡/卡齐米日西区:6/8/13路电车。
![]()
在纺织会馆南边不远的电车十字路口的Plac Wszystkich ?wi?tych站乘车,2站后到达Wawel站下车即可到瓦维尔城堡,4站后到达Plac Wolnica站即可到卡齐米日西区,从卡齐米日西区到犹太区可以步行。
老城到犹太区:24/79路电车。
![]()
在纺织会馆南边不远的电车十字路口的Plac Wszystkich ?wi?tych站乘车,3站后到达Miodowa站下车即可到犹太区,从犹太区到卡齐米日西区可以步行。
老城到辛德勒博物馆:24/79路电车。
![]()
在纺织会馆南边不远的电车十字路口的Plac Wszystkich ?wi?tych站乘车,5站后到达Plac Bohaterów Getta站下车,步行约0.6公里可到辛德勒博物馆。
老城到中央火车站:18/72路电车。
![]()
在纺织会馆南边不远的电车十字路口的Plac Wszystkich ?wi?tych站乘车,3站后到达Stary Kleparz站下车(目前老城北环线正在封闭修路),步行约0.7公里可到火车站。
需要更为详细的交通信息请自助查询:www.mpk.krakow.pl/en。
5、弗罗茨瓦夫交通
(1)机场交通
弗罗茨瓦夫机场位于老城以西13公里的Strachowice,机场官网地址为:airport.wroclaw.pl/en。
106路公交(05:20-23:34)每20分钟从机场发往弗罗茨瓦夫中央火车站/汽车站,运行40分钟左右,注意以前这条线路运营的公交是406路,现在已经改了。夜间是206路(00:07-05:03),路线跟白天一致。具体线路时刻表可以查询网站:komunikacja.iwroclaw.pl/Public_transport_timetables_Wroclaw。
(2)长途汽车站/火车站
弗罗茨瓦夫长途汽车站(Dworzec Centralny PKS)和中央火车站(Wroc?aw G?ówny Station)在老城以南1.2公里。
![]()
从汽车站/火车站前往老城可以步行或乘出租车,K路快速公交能到达老城南边的?widnicka站。
弗罗茨瓦夫火车信息查询:www.rozklad-pkp.pl(国家铁路PKP官网)
(3)市内交通
克拉科夫市内的公交和电车采用通票制,有效期为30分钟/60分钟/90分钟/24小时时间的单次通票价格分别为3z?/4.4z?/6z?/11z?。如果只在老城内活动,不需要乘坐任何交通工具,甚至到座堂岛也属于步行可达范围内。从老城前往百年厅则需要乘坐电车,购买30分钟的单次票即可。
弗罗茨瓦夫公交和电车的地图、路线、时刻表和价格查询网站: www.wroclaw.pl/en/transport,这个网站可以根据你自己输入的起点和终点查询到相关的交通路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出发前查询最新的信息。
(4)一些有用的交通路线
老城到火车站/汽车站:K路公交。
在老城南边的电车站?widnicka站乘车,2站后到达Dworzec G?. PKP站即为火车站,下一站到达Dworzec Autobusowy站即为汽车站。
老城到座堂岛:10路电车。
![]()
在老城南边的电车站?widnicka站乘车,3站后到达Katedra站下车(行驶约8分钟),步行即可到达座堂岛。
老城到百年厅:4/10/33路电车。
![]()
在老城南边的电车站?widnicka站乘车,6-8站后到达Hala Stulecia站或Zoo站下车即可到达百年厅(行驶约20分钟),Zoo站下车后离售票入口更近。
具体线路时刻表可以查询网站:komunikacja.iwroclaw.pl/Public_transport_timetables_Wroclaw。
6、波兹南/托伦交通
(1)波兹南交通
波兹南机场位于老城以西7公里的?awica,机场官方网站的网址是:www.airport-poznan.com.pl/en/。从机场往返于市区(中央火车站/汽车站)可乘坐59路或242路(夜间)公交(4.6 z?,25分钟)。
![]()
波兹南汽车站与火车站紧邻,距离老城中心2公里。从汽车站/火车站往返老城可乘坐电车:在Most Dworcowy站上车,坐5路电车(Stomil方向),5站后在Wroc?awska站下车;在Most Dworcowy站上车,坐8路电车(Mi?ostowo方向),5站后在Pl. Wielkopolski站下车。波兹南汽车站的官网为:www.pks.poznan.pl。
![]()
跟波兰其他大城市一样,波兹南的公共交通系统也是由ZTM公司运营的,采用通票制,分为ZONE A、B、C三个区域,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一般只需要买ZONE A区域的票就可以了。交通通票的价格跟其他大城市相比略贵,有效期为10分钟/40分钟/24小时时间的单次通票价格分别为3z?/4.6z?/13.6z?。如果只在老城内活动,不需要乘坐任何交通工具,甚至到座堂岛(1.3公里)也属于步行可达范围内。
波兹南公交和电车的地图、路线、时刻表和价格查询网站:www.ztm.poznan.pl/en,这个网站可以根据你自己输入的起点和终点查询到相关的交通路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出发前查询最新的信息。
(2)托伦交通
托伦汽车站就在老城北边,非常方便。
托伦有两个火车站:Toruń G?ówny在老城南边2公里,跟老城隔河相望;Toruń Miasto在老城东边,更为便捷。
从Toruń G?ówny火车站往返于老城可以乘坐22/27路公交,两地的公交站名分别为Dworzec G?ówny站和Plac Rapackiego站。
![]()
托伦的公共交通系统也是由ZTM公司运营的,采用通票制,分为ZONE1和2两个区域,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一般只需要买ZONE 1区域的票就可以了。有效期为30分钟/60分钟/90分钟/24小时时间的单次通票价格分别为2.8z?/4z?/5z?/11.2z?。如果只在老城内活动,不需要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到火车站买30分钟票即可。
托伦的公交和电车的地图、路线、时刻表和价格查询网站:mzk-torun.pl/wersja-angielska。
7、格但斯克交通
格但斯克机场位于市区以西14公里的R?biechowo,机场官方网站的网址是:www.airport.gdansk.pl。从机场往返于市区(中央火车站/汽车站)可乘坐210路公交,机场的公交站名叫Port Lotniczy,中央火车站/汽车站的公交站名叫Dworzec G?ówny。
格但斯克汽车站与火车站紧邻,距离老城中心1公里,步行即可。
格但斯克公共交通系统(公交、电车)也是由ZTM公司运营的,采用通票制,单程票3.2 z?,有效期为60分钟/24小时时间的单次通票价格分别为3.8z?/13z?。如果只在老城内活动,不需要乘坐任何交通工具。
![]()
SKM公司运营三联市(格但斯克、索波特和格丁尼亚)之间的城际火车,会停靠沿途的每个小站,高峰期每5-10分钟就有一趟车,全程仅35分钟,是往返于这三个城市间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可在车站的自助售票机上购票,票价为3.8 z?,注意此趟城际火车跟公交、电车票不通用。
从格但斯克前往马尔堡的交通方式请参阅【城市区域间交通】。格但斯克的公交和电车的地图、路线、时刻表和价格查询网站:www.ztm.gda.pl/en。
波兰住宿
我在波兰全程的住宿都是青年旅舍。由于此次出行是一个人,所以出发前选择住宿均以“价格便宜、地理位置好、评价不错”为标准。因为办理波兰签证需要提前预定住宿,所以在送材料前我就已经预定好了全程的所有住宿(基本是可以免费取消的那种),最终实际行程的住宿与送签时计划的住宿地完全一致(除了第一晚因飞机晚点而未能入住的华沙青旅)。
![]()
1、扎莫希奇:Hostel ZamojQuery17102957832170650363_1529139804949
地址:Szczebrzeska 9/2, 22-400 ZamojQuery17109833400312345475_1529142191172, Poland
电话:+48 724968902
网址:www.hostelzamosc.pl
简评:家庭式公寓,位于老城西南1公里远的火车站/动物园附近,步行到老城中心市政厅广场约10分钟;距离汽车站3公里,步行约35分钟。我住的单人间价格为60z?,卫生间为公用,有公用厨房、免费咖啡和茶,有一个室外花园。
2、克拉科夫:Hostel Benedykta
地址: ul. Juliana Dunajewskiego 5, Old Town, 31-133 Krakow, Poland
电话:+48 607532317
简评:青年旅舍,位于老城西边,距离老城中心纺织会馆400米,步行约4分钟;距离火车站/汽车站1.2公里,步行约15分钟。我住的9人间床位价格为37.25 z?(含早餐),为比较罕见的三层式高低床,住在第三层的爬上爬下稍微有些费力。青旅有公用厨房、免费咖啡和茶,公用卫生间和淋浴间数量偏少,住客多的时候完全不够用。
3、弗罗茨瓦夫:Hostel Mleczarnia
地址:W?odkowica 5, Stare Miasto, 50-072 Wroc?aw, Poland
电话:+48 717877570
网址:www.mleczarniahostel.pl
简评:家庭式公寓,装修非常老派复古范,位于老城西南边,距离老城市政厅600米,步行约5分钟;距离火车站/汽车站1.2公里,步行约15分钟。我住的12人间床位价格为40z?,有公用厨房、免费咖啡和茶。
4、托伦:Hostel Imbir
地址:Prosta 2, 87-100 Toruń, Poland
电话:+48 731338637
简评:家庭式公寓,位于老城东北边,距离汽车站非常近,步行不到5分钟;距离老城市政厅广场500米,步行约5分钟。我住的6人间床位价格为35z?,是波兰全程价格最低的一处(不过寄存行李时被服务生收了3 z?的行李看管费),有公用厨房、免费咖啡和茶。
5、格但斯克:Hostel Universus i Apartament
地址:ul. Podgarbary 10, 80-827 Gdańsk, Poland
电话:+48 693392304
简评:青年旅舍,位于老城西南边的琥珀博物馆、金门旁边,距离老城市政厅广场400米,步行约4分钟;距离火车站/汽车站1.2公里,步行约15分钟。我住的7人间床位价格为49.42z?,有公用厨房、免费咖啡和茶。需要注意的是这家青旅会在你入住前从你担保的信用卡中扣除一部分房费。
6、华沙:Hostel Helvetia
地址:Sewerynów 7, Sródmiescie, 00-924 Warsaw, Poland
电话:+48 228267108
简评:青年旅舍,位于老城南皇家大道最南端,最近的地标是哥白尼雕像和圣十字教堂,距离老城皇家城堡广场1.1公里,步行约15分钟;距离中央火车站2.2公里,步行约30分钟,总体而言,地理位置不算十分理想。我住的8人间床位价格为49.5z?(含早餐),有公用厨房、免费咖啡和茶。
7、华沙:Warsaw Center Hostel LUX
地址:Nowogrodzka 42 5 floor, Sródmiescie, 00-695 Warsaw, Poland
电话:+48 579 310 503
简评:青年旅舍,位于科学文化宫广场南侧的小巷子,距离地铁站200米,科学文化宫400米,中央火车站500米,步行在5-6分钟以内;到老城可以乘坐128路或175路公交或地铁。我住的6人间床位价格为44z?,有公用厨房、免费咖啡和茶。
波兰的气候特征
波兰北邻波罗的海,南部有苏台德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矗立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边境沿线。境内最高峰是喀尔巴阡山脉的Mt Rysy,海拔2499米,位于波兰与斯洛伐克边境。再北边一点是贝斯基德山脉,最高峰Babia Góra海拔1725米。苏台德山脉的最高峰?nie ? ka海拔1602米,位于波兰与捷克边境。在山脉和海洋之间的波兰大部分领土都属于波德平原,北部地区海拔较低,偶有丘陵分布,东南部地区则以低矮丘陵为主。发源于贝兹基德山脉的维斯瓦河,流经克拉科夫、华沙、托伦,最后在格但斯克流入波罗的海,是波兰境内第一大河,被誉为波兰的母亲河。
![]()
波兰属于由西欧海洋性气候向东欧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地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潮湿、雨水均匀,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水集中。波兰大部分地方的气候介于两者之间,更偏向于海洋性气候,由于全年均受到从大西洋东移而来的海洋气团影响,波兰冬季温和,夏季气温也不高,但是北极气团和副热带暖气团也经常侵入,因此天气很不稳定,比如冬天也可能极度寒冷,夏天也偶尔会有高温出现,一般内陆平原夏季雨量略多于冬季。除了中部平原外,波兰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更接近西欧海洋性气候,南部山区气候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受地形影响,山区的降水量变化也较为显著,冬季成为滑雪胜地,夏季则可能面临强降水的影响。
根据波兰1971-2000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波兰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6℃(东北部)到9℃(西南部)之间,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升高。其中旅行者可能会光顾的几个城市如华沙、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为8.5℃、8.7℃、9.0℃,与我国的辽宁沈阳(8.5℃)、河北承德(8.9℃)相当。实际上,华沙的纬度已经跟漠河相似了,但年平均气温却与比之更南得多的沈阳一致,足可见海洋性气团对于温度调节所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
波兰最冷的月份在1月,月平均气温在-5℃(东北部)到0℃(西南部)之间,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其中华沙、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8℃、-2.0℃、-0.7℃,与我国的华北地区中部相当(如河北石家庄为-1.8℃、河南安阳为-1.0℃)。波兰虽然纬度相当高,但由于受到海洋性气团的影响,冬天的气温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低,但由于冬季日照时间极端短,而且容易出现雪雾等天气,所以体感还是会相当阴冷的。当北极气团南下影响时,波兰气温会剧烈骤降,如华沙、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1月的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31.0℃、-29.6℃、-30.0℃,可见受寒冷气团影响时,波兰又要比华北地区中部冷得多(如河北石家庄为-15.3℃、河南安阳为-17.0℃)。
![]()
波兰最热的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到19℃之间,呈现出北部沿海和山区两头低,中部平原高的特点。其中华沙、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9.2℃、19.2℃、18.9℃,与我国东北地区相似(如黑龙江绥芬河为19.3℃、内蒙古多伦为19.4℃),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行者来说,这简直犹如避暑胜地一般的存在。由于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的交替影响,波兰的夏天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极端情况下最高气温能突破37℃,而最低气温甚至可能跌破5℃。当然极端天气不可能年年都会发生,但如果你在夏天去波兰的话请一定要带上保暖的外套,尤其是下雨的日子,真是会让你感觉犹如穿越到深秋一般。
![]()
根据波兰1971-2000年降水量分布图,波兰各地的年降水量在450mm到1300mm之间变化,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降水量最大的地方是南部山区,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北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要高于内陆地区,中部平原的降水量最低,只有450-550mm。其中华沙、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的年降水量分别为529mm、670mm、541mm,跟我国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东部一带较为接近,如北京为532mm、黑龙江哈尔滨为538mm、山东济南为694mm。
![]()
我国降水有炎风暑雨之说,说明最多的雨水降在最热的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季少雨(雪)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在夏季半年。如果去过欧洲南部的旅行者一定会对那里的地中海气候印象深刻,那里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半年,而夏季则是高温炎热、降水稀少的天气。波兰气候介于海洋性和大陆性之间,全年雨水分布较为均匀,不像我国或地中海那样雨水集中于某个季节,总体而言波兰大部分地区夏半年降水量要多于冬半年的。其中华沙、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和格但斯克夏半年(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4%、65%、65%、66%,而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的百分比分别为90%、67%、74%,足可见出差异了吧。
![]()
![]()
![]()
一般而言,波兰冬季雨雪较为频繁,甚至可能出现暴风雪,而夏季则以阵性降水为主,降水持续时间不长,强度不大。对于旅行者尤其是摄影爱好者来说,一年四季任何时段前往波兰,都可能面临雨水的影响,就我在波兰所待得两周而言,几乎一半的时段都下过雨,但好在雨水来得快去的也快,加上夏季波兰的白昼时间相当长,还是会有很多可供利用时段的。
![]()
某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日数反映了该城每月下雨(雪)的频率,根据波兰城市月平均降水日数统计表可知,几个代表性城市基本都是春秋两季降水频率最低,夏季居中,冬季降水频率最高。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值的平均状态而已,具体到个人,只能祈祷你旅行的时候天气能给力点咯。另外,根据天气预报临时调整旅行计划也是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晴天时安排外景拍摄(尤其是早晚时光非常珍贵),阴雨时则安排博物馆、教堂等内景参观,做到将天气的影响最小化。比如此轮我在克拉科夫待了四天,其中只有一天才是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所幸我提前根据天气预报临时改变了行程规划,将老城游览安排在了天气较好的那天,才拍到了蓝天白云下老城的美景,而其他阴雨绵绵的几天对于我去盐矿、集中营以及参观博物馆、教堂影响都不大。
波兰花费
波兰使用的货币名叫兹罗提,代码为PLZ,符号为z?。兹罗提在波兰语中意为“黄金”,早在中世纪时期的波兰王国、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就开始使用了,目前使用的是1994年开始发行的新版兹罗提。
兹罗提分纸币和硬币两种。纸币有10/20/50/100/200/500六种,不过我在波兰时只见过和使用过最大面值为50的纸币,面值50以上的都无缘得见。硬币有1/2/5三种,还有1/2/5/10/20/50六种单位为格罗希的硬币,1格罗希=0.01兹罗提。如此格局的结果就是旅行者在波兰会遭遇大量使用硬币的情况,尤其是1/2/5兹罗提的硬币使用最为频繁,当需要寄存行李或上卫生间时,旅行者也最容易遭遇缺少这几种硬币的尴尬。(波兰所有地方的公共卫生间都要收费,包括汽车站和火车站的)
获取兹罗提最方便的方式就是ATM取款,对于经常出境的旅行者来说,都会办一张在境外取款时不收开卡方手续费的银行卡,曾经的华夏银行每天第一笔取现都不收开卡方手续费,但今年新政已经变为每个月第一笔取现不收开卡方手续费。虽然华夏银行走下神坛,但对于一月最多出行一次的旅行者来说,新政还是影响不大,大可一次性就取够预算所需要的钱币,至于最后钱不够花的时候,也可以用欧元或美元来换取小额零钞应急。
在波兰支持银联取款的ATM主要有两种:花旗银行(Citi Bank)和Euronet,都不收手续费(划重点!!!)。花旗银行是美国的银行,在波兰境内分布相当少,而Euronet是一家全球性的电子支付服务公司。在波兰的大街小巷能看到非常多标有Euronet标志的ATM,老城和主要景点更是非常普遍,所以拿银联卡在Euronet的ATM上取款即可。
获取兹罗提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换汇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华沙国际机场的汇率惨到不忍直视,极度不推荐在此换汇,机场内也找不到支持银联的ATM机。所以对策就是先坐车到市区再找换汇机构或ATM取现,坐火车的话可以用信用卡在自助售票机上购票,坐出租车可以直接使用欧元,你也可以在换汇处换不超过10欧元/美元的零钞备用。此外,各个市区老城及景点附近的换汇点汇率也相当坑爹,一定不要中了陷阱,我是在华沙科学文化宫附近的地下通道换汇点换的钱,汇率比直接ATM取现略低一点。
以下是我在波兰的全部花费情况分析,仅供参考。
![]()
![]()
波兰景点
1、扎莫希奇
在市政厅楼下的游客服务中心领取一份免费的城市导览地图,按照地图推荐的路线漫步老城,欣赏和解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无疑是最佳游览方式。以下是我扫描的导览图正反面,仅供参考。
![]()
![]()
导览地图一共标出了23处景点,一一打卡的话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室内项目的话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量力选择),按数字顺序走是最佳方式,以下我只挑重点的说下。
(1)中央广场上,市政厅和亚美尼亚人故居因为正面都是朝南的,所以基本全天都会是顺光或侧顺光,有利于拍照。
(2)亚美尼亚人故居几栋房子的雕像装饰保存比较完整,可以长焦重点拍摄。
(3)登上大教堂的钟楼可以俯瞰整个扎莫希奇老城,要拍摄老城方向的房子的话,下午顺光会更好看一点。
(4)关于几座教堂正立面的拍摄:大教堂下午顺光,圣克莱尔修女院及教堂全天逆光,圣尼古拉斯教堂下午顺光,圣方济各会教堂上午顺光,犹太教堂下午顺光,圣凯瑟琳教堂全天顺光(或侧顺光)。教堂里面正立面最上镜的一座应该是圣方济各会教堂了。
(5)老城很小,步行即可,公交车也不会进入老城内的。
(6)各个景点的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和摄影提示如下表所示,时效性强,仅供参考。旅游局的官网是www.travel.zamosc.pl,有英文页面,内容相当丰富,值得一看。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游记正文。
![]()
2、卢布林
在游客中心可以领取纸质地图,在旅游局官网也可以下载电子地图或游览路线电子书,非常详细。以下是在旅游局官网下载的景点分布图,仅供参考。
旅游局的景点分布图标记的景点相当多,区域也很大,顺序也很杂乱无章,如果只游览老城区域的话,因为只有几条街,按地图一条一条的走完即可,以下只挑我去过的地方说下。
(1)卢布林城堡外墙很上镜,下午顺光,城堡内圣三一教堂的湿壁画值得一看,教堂外墙也是下午顺光。
(2)老城区内绝大部分景点外观都是下午顺光,其中圣三一塔可以登顶,俯瞰老城风光应该不错,理论上老城方向是全天顺光的。
(3)几座教堂正立面均是下午顺光,内部最华丽的应该是卢布林大教堂了。
(4)老城很小,步行即可,公交车也不会进入老城内的。
(5)各个景点的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和摄影提示如下表所示,时效性强,仅供参考。旅游局的官网是www.lublin.eu,有英文页面,内容相当丰富,值得一看。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游记正文。
![]()
3、维利奇卡盐矿
在游客中心可以购买维利奇卡盐矿的英语导览手册,旅游官方网站为www.wieliczka-saltmine.com,博物馆官方网站为muzeum.wieliczka.pl/en/,内容较丰富,可以提前参阅。关于盐矿的参观有这样一些tips,大概总结一下吧。
(1)向游客公开的采矿场位于地下64-135米处,全长约2.5公里,路线极其复杂,因此必须要跟随官方的导览团队才能下到矿井内部。有几条参观路线,最普遍的叫“游客路线”,还有一种是“旷工路线”。
(2)“游客路线”会穿过一系列迷宫一样的地下通道,可以看到采矿场遗址上用盐矿制作的各种人物雕像,表达波兰神话传说故事的展品,用人偶展示的采矿场景,气势恢宏的地底盐矿大教堂、盐湖等场景。
目前官方公布的开放时间如下:7:30-19:30(4-10月),8:00-17:00(11-3月),其中8:00-18:00(12月26日-1月4日),闭馆日为1月1日、复活节周日、11月1日、12月24和25日。
目前官方公布的票价如下:淡季89 PLN,旺季94 PLN(4月28日-5月6日,7月1日-8月31日),摄影票10 PLN,可以提前在官网购票。
英语导览团在9:00-17:00之间每半小时一次,4-10月之间还会额外增加8:30、18:00、18:30、19:00的团。
(3)“旷工路线”会让游客换上旷工衣服,参加从采矿到运输、甲烷浓度测试等过程的模拟体验活动,需要一定的体力。
目前官方公布的开放时间如下:9:00-18:00(4-10月),9:30-15:00(11-3月),闭馆日为1月1日、复活节、11月1日、12月24和25日。
目前官方公布的票价如下:淡季89 PLN,旺季94 PLN(4月28日-5月6日,7月1日-8月31日),摄影票10 PLN,可以提前在官网购票。
英语导览团只有两次,分别在10:30和14:00。
(4)盐矿的参观流程大致如下:在售票处或官网购好门票和摄影票之后,排队等待每半小时一次的英语导览团队。开始游览前,解说员会发给每个游客一个耳机,当然为了防止你走丢会强调一堆注意事项。斯坦尼斯瓦夫?斯塔西奇厅是解说员解说的终点了,在此之后,可以继续自行参观剩下的几个厅,在餐厅用餐,前往更深处的盐矿博物馆或者乘坐电梯返回地面。参观盐矿博物馆不需要额外支付门票,只需要在出口电梯之前等待每半小时一次的解说导览即可。
(5)盐矿内常年恒温14度左右,盛夏最好能穿一件外套进去。
(6)盐矿内的餐厅是食堂类的形式,味道勉强还可以,也不贵,参观过程约需2-3小时,中途无商店,可提前买一瓶水。
(7)盐矿游客路线的景点分布示意图如下。
![]()
(8)盐矿博物馆的展出大厅分布示意图如下。
![]()
(9)盐矿内景点及博物馆展出大厅的名称列表如下。
![]()
(10)盐矿及博物馆内更为详细的图文信息请参阅游记正文。
4、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游客中心可以购买奥斯维辛的英语导览手册,奥斯维辛小镇旅游官方网站为www.it.oswiecim.pl,奥斯维辛集中营旅游官方网站为auschwitz.org/en/,内容较丰富,可以提前参阅。关于集中营的参观有这样一些tips,大概总结一下吧。
(1)奥斯维辛1号和2号集中营的准入时间如下:7:30-14:00(12月)、7:30-15:00(1、11月)、7:30-16:00(2月)、7:30-17:00(3、10月)、7:30-18:00(4-5、9月)、7:30-19:00(6-8月),在最晚准入时间1.5小时后清场闭馆。注意,元旦、圣诞和复活节周日闭馆。
(2)奥斯维辛1号和2号集中营都是不要门票的,但是需要entry card,可提前在官网申请或现场申请。
(3)官方为了限流,在以下时段内禁止散客入内,只能跟随官方的导览团入内参观,在其他时间段散客可以自由出入。需要跟随官方导览团的时段为:10:00-13:00(1-3、11月)、10:00-16:00(4-10月)、10:00-12:00(12月)。
(4)官方导览团在最旺季的7-8月是每15分钟一批,其他月份逐次减少,具体可参考官网网站的信息,导览团的价格是50PLN(3.5小时)和90 PLN(6小时),意思就是在每天最热门的时段入内的话是无法免费的。
(5)1号营和2号营之间有免费的接驳车供散客乘坐,具体的乘坐地点在营地大门外的公交车站,如果找不到可以咨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6)1号营地的官方导览示意图如下。
![]()
![]()
(7)2号营地的官方导览示意图如下。
![]()
![]()
(8)集中营内参观更为详细的图文信息请参阅游记正文。
5、克拉科夫
在各个游客中心可以领取免费地图或购买更详细的导览手册,旅游官方网站为infokrakow.pl/en,以下是我扫描的导览手册地图,手册一共标出了121处景点,一一打卡的话不太现实,不过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前100个景点(位于老城区和犹太区)还是基本能看一边的。按数字顺序走是最佳方式,以下是关于景点参观的一些tips,更详细的图文可以参阅游记正文。
![]()
(1)瓦维尔山包括瓦维尔城堡、瓦维尔教堂、龙之巢穴、桑多梅日塔和花园几个小区域,官方网站为wawel.krakow.pl/en。室外区域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6:00到17:00(冬季最早)/21:00(夏季最晚)。室内区域都需购票,票务中心开放时间为9:00到14:25(冬季最早)/18:45(夏季最晚),一般周末和周一时间会缩短,具体时间节点比较复杂,详情以官网公布时刻为准。所有室内区域最晚入场时间为关门前1小时。
![]()
(2)瓦维尔城堡包括国事厅、皇室私人住所、皇家珍宝和军械库、失落的瓦维尔和东方艺术展五个区域,具体的开放时间和门票价格请参阅官网。
(3)瓦维尔教堂的官方网站为www.katedra-wawelska.pl/en,夏季开放时间为9:00-17:00(周一到周六)、12:30-17:00(周日),冬季关门时间会提早一小时,参观齐格蒙特钟楼、教堂墓室和教堂博物馆联票价格为12PLN。登上齐格蒙特钟楼顶可以远眺拍摄克拉科夫老城区(下午顺光)。
(4)桑多梅日塔是俯瞰瓦维尔山的最佳观点,冬季只有天气好的周末才开放,夏季开放时间为10:00到17:00(最早月份)/19:00(最晚月份),门票价格为4PLN。灯塔拍摄瓦维尔山的最佳时刻是下午,这时大部分区域都是侧顺光。
![]()
(5)老城区南部可参观的点有两个博物馆和几座教堂。大主教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muzeumkra.diecezja.pl,考古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ma.krakow.pl。方济各会教堂的官方网站为www.franciszkanska.pl,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的官方网站为www.apostolowie.pl。教堂一般都免费,但周日弥撒时间一般不开放,博物馆、名人故居和其他景点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参观。
![]()
(6)老城区的参观点比较多,基本都在步行范围了,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参观。
(7)纺织会馆地下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podziemiarynku.com,开放时间为10:00到20:00(4-10月)/22:00(11-3月),周二闭馆时间提前到16:00,价格为21PLN,周二免费。
(8)老城区内可供参观的教堂比较多,最不可错过的是圣母教堂,官方网站为mariacki.com/en,登上教堂塔楼可以俯瞰到中央广场全景(上午顺光),登塔需提前购票,因为每隔30分钟才放一批人登塔,塔楼开放时间为9:10-17:30(周1-6,11:30-13:10休息)、13:10-17:30(周日),最好是买整点登塔的票,那时能看到号手吹号全过程。冬季允许登塔的日期比较少,具体时间可以参阅官网。
(9)克拉科夫历史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mhk.pl,还有各大分馆的信息,这些分馆有:老犹太教堂、辛德勒工厂、市政厅塔楼、巴比肯碉楼、城墙、纺织会馆地下博物馆等。城墙的塔楼也可以登上二层,与巴比肯碉楼售卖的是联票。市政厅塔楼登顶也可以俯瞰中央广场,但角度不太理想。
![]()
![]()
(10)犹太区三座基督教堂的官方网站信息量都非常丰富,值得一看。基督圣体教堂的网站为www.bozecialo.net,网站上提供详细的英文导览手册下载,绝对算得上是克拉科夫宗教界的良心所在。波琳教堂和修道院的网站为www.skalka.paulini.pl,网站上有3D可视化视图,可供没能前往或意犹未尽的游人细细观赏,十分良心。
(11)克拉科夫可供登顶俯瞰或远眺全景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1、瓦维尔山的桑多梅日塔可以俯瞰到瓦维尔教堂和瓦维尔城堡的倩影(下午顺光),经典的明信片角度即出自这里;2、瓦维尔教堂钟楼可以远眺克拉科夫老城区(下午顺光);3、圣母教堂塔楼,是纺织会馆、市政厅塔楼、老城广场的最佳观点(上午顺光),也可以远眺瓦维尔城堡(全天侧逆光),需提前购票;4、纺织会馆顶楼的平台是拍摄圣母教堂的最佳观点,下午顺光,需从国家博物馆分馆所在的楼梯上去;5、市政厅塔楼可以俯瞰圣母教堂、纺织会馆、老城广场(下午顺光),也可以远眺瓦维尔城堡(全天侧逆光),但角度和位置均不如圣母教堂塔楼;6、城墙二楼也可以上去,也许能拍摄弗洛瑞安街(上午顺光)和巴比肯碉堡(下午侧顺光),没上去不确定;7、其他可以登顶的观点欢迎补充。
6、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朝圣园
在圣母大教堂背后庭院内的书店可以购买到英语导览手册和地图,前往朝圣园参观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督教背景知识累积,即便是世界遗产狂热打卡份子也最好能提前掌握一些基督教知识。以下是关于景点参观的一些tips,更详细的图文可以参阅游记正文。
(1)朝圣园的核心区域在山顶的圣母教堂,以下是圣母教堂周边示意图。
![]()
(2)圣母教堂内部保留了许多巴洛克时期的精美装饰,可以根据其内部的结构示意图比对参观。
![]()
(3)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朝圣园最迷人的地方显然不是这些教堂建筑,在每年的大小宗教节日期间举办的耶稣受难和圣母升天纪念仪式才是重头戏。朝圣园内共有宗教圣所41座,分布于相邻的两座山头之间,面积达6平方公里,其中耶稣受难之路涵盖了朝圣园内的24处圣所,圣母升天之路涵盖了朝圣园内的22处圣所,在纪念仪式期间,修士们会沿着特定的路线行进,重现耶稣受难之路及圣母升天之路,场面壮观而神圣。朝圣路线示意图中标注出了耶稣受难之路(红色)和圣母升天之路(蓝色)的完整路线,有时间有兴趣的可以完整走一走,当然如果能在节日期间来拜访的话应该会更适合。
![]()
7、弗罗茨瓦夫
在游客中心可以领取免费地图,旅游官方网站为www.wroclaw-info.pl,以下是我扫描的免费地图,一共标出了10个区域,每个区域至少有1个景点,以下是关于景点参观的一些tips,更详细的图文可以参阅游记正文。
![]()
(1)老城中心的两座教堂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教堂和圣伊丽莎白教堂的塔楼是俯瞰和远眺弗罗茨瓦夫的最佳观点,前一座适合上午攀登(看老城广场上午顺光),后一座适合下午攀登(看老城广场下午顺光)。
![]()
(2)座堂岛的施洗者圣约翰教堂塔楼也有不错的视野,适合上午攀登。可以在河边拍摄座堂岛上的建筑,河流平静时还能拍到倒影,理论上全天都是顺光的。也可以在老城的两座教堂塔楼远眺座堂岛(下午顺光)。
![]()
(3)百年厅的官方网站是centrumpoznawcze.pl,开放时间为4-10月9:00-18:00(周1-4,周日)、9:00-19:00(周5-6),11-3月9:00-17:00,门票价格为14PLN。若要以喷泉池为前景拍摄百年厅,全天都会是逆光,但上午是侧逆光,相对更适合一些。要从西侧拍摄百年厅的话最佳时间是下午。
![]()
(4)拉茨瓦维采全景画的官方网站是panoramaraclawicka.pl,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是www.en.mnwr.art.pl。拉茨瓦维采全景画是分时间段分批放人进去参观,需要提前在售票大厅买好票。
(5)弗罗茨瓦夫大学的官方网站是uni.wroc.pl/en,大学内的教堂和巴洛克大厅都值得参观。
8、波兹南
在游客中心可以领取免费地图,旅游官方网站为www.poznan.travel,以下是我扫描的免费地图和关于景点的一些信息,更详细的图文可以参阅游记正文。
![]()
![]()
9、托伦
在游客中心可以领取免费地图,旅游官方网站为www.torun.pl/en,以下是我扫描的免费地图,一共标出了22个景点,以下是关于景点参观的一些tips,更详细的图文可以参阅游记正文。
![]()
![]()
(1)旧市政厅、哥白尼故居、埃斯肯旧居、繁星之屋、姜饼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muzeum.torun.pl。其中姜饼博物馆的开放时间:10-4月,10:00-16:00(周1休);5-9月,10:00-18:00(周1休),价格为10PLN(展览)/8PLN(烘焙姜饼)/13PLN(展览与烘焙联票)。
(2)旧市政厅塔楼可以登顶俯瞰老城全景,开放时间为5-9月的10:00-20:00(冬季开放时间较晚),价格为13PLN,如果想参观市政厅可以购买联票,价格为21PLN。
(3)如果对博物馆感兴趣的话,可以购买博物馆两日通卡,包括旧市政厅、哥白尼故居、埃斯肯旧居、繁星之屋、探索博物馆、姜饼博物馆,价格为35PLN(除姜饼博物馆展览外)/45PLN(含全部展览)。还有一些联票,具体购买方式可以参阅博物馆官方网站www.muzeum.torun.pl。
(4)另扫描一张托伦的三维景点分布图,照着图找各个景点可以说是相当直观了,可以跟第一张地图比对使用。
![]()
10、格但斯克
在游客中心可以领取免费地图,旅游官方网站为www.gdansk.pl/en,以下是我扫描的免费地图和关于景点参观的一些tips,一共标出了55个景点,更详细的图文可以参阅游记正文。
![]()
(1)以下是关于55个景点的开放时间、价格和摄影提示(主要是正立面上午还是下午顺光,适合拍照),一些景点由于没去过,因此信息也不算太详细,仅供参考。
![]()
(2)格但斯克可供登顶俯瞰或远眺全景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1、市政厅塔楼,是拍摄圣玛利亚教堂、皇家大道和老城红房子的最佳位置,因为主要建筑物会分列两个方向,因此上午和下午的光线各有利弊,照射到圣玛利亚教堂外立面的阳光全天都应该是侧顺光;2、琥珀博物馆塔楼,可以俯瞰金门和笔直的皇家大道,也可以远眺圣玛利亚教堂和市政厅,老城区方向下午侧顺光;3、圣玛利亚教堂塔楼,位置最高,视野最好,是拍摄老城区红房子全景的最佳去处,甚至可以远眺到波罗的海,上下午的光线各不相同,对于主要的建筑物来说,下午的光线略合适一些。
(3)清晨是拍摄河岸西侧建筑的最佳时刻,此时的河水比较平静,河面上也没有船只来往影响,早一点起床,一定会拍摄到平若镜面的倒影美景。
(4)索波特旅游官方网站为www.sts.sopot.pl,可以下载电子版的英文导览手册,需要注意的是波罗的海方向是下午才顺光,不过因为入海栈道比较长,其实上午也能拍摄到顺光的海洋照。
11、马尔堡城堡
在游客中心可以购买导览手册,旅游官方网站为www.zamek.malbork.pl/en,以下是参观马尔堡城堡的一些tips。
(1)马尔堡分为外堡、中堡和高堡三个区域,其中中堡和高堡区域需要购买门票,开放时间为:5-9月9:00-19:00(庭院到20:00)、10-4月10:00-15:00(庭院到16:00),门票价格为39PLN(周一免费)。一些节假日的开放时间会有变动,具体可参阅官方网站。
(2)以下是我扫描导览手册上马尔堡城堡(含外堡、中堡和高堡)的景点分布图。
![]()
(3)以下是中堡和高堡内景点分布的三维和平面图,详细的图文信息可以参阅游记正文。
![]()
![]()
(4)中堡和高堡内部的房间十分多,但与我们通常参观的博物馆所不同的是,这里所有房间的大门都是紧闭着的,如果你用的力太小的话可能连门都推不开,有的房间进去之后甚至是一团黑暗但它实际也是开放的,所以看见一扇房门就可以用大力气推开进去看看。
(5)高堡内的塔楼可以登顶俯瞰城堡全景,不过我在高堡内转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登上塔楼的路,实在有些丢人了。
(6)河对岸可以拍摄到马尔堡非常棒的全景,要下午的时候城堡外立面才会顺光,夕阳前能拍摄到非常出色的景致。如果是上午想要拍摄到城堡外立面的顺光照,可以在游客购票中心外较远处的道路上。
12、华沙
在游客中心可以领取免费地图或购买导览手册,旅游官方网站为warsawtour.pl/en,以下是参观华沙的一些tips。
(1)老城和新城区域的扫描地图如下。
![]()
(2)老城和新城区域主要景点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及外立面摄影指南见下表,详细的图文信息可以参阅游记正文(老城部分)。
![]()
(3)王宫城堡的官方网站为www.zamek-krolewski.pl/en,有关于城堡内每个房间的详细介绍,信息量非常丰富,十分值得一看,更详细的图文信息可以参阅游记正文(华沙王宫城堡部分)。以下扫描的是导览手册上王宫城堡的地图。
![]()
(4)华沙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muzeumwarszawy.pl/en,经过装修后的博物馆将于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具体的开放时间和价格可以直接查询官网。
(5)居里夫人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en.muzeum-msc.pl,具体的介绍可以查阅网站上的相关信息。
(6)皇家大道周边区域的扫描地图如下。
![]()
(7)皇家大道周边区域主要景点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及外立面摄影指南见下表,详细的图文信息可以参阅游记正文(老城之南部分)。
![]()
(8)圣安妮教堂塔楼是拍摄王宫广场和老城的最佳观点,上午和下午的光线不同,下午的光线略好一些。
(9)漫画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muzeumkarykatury.pl/joomla/en,华沙大学的官方网站为en.uw.edu.pl,肖邦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chopin.museum/pl(国内好像无法打开?),哥白尼科学中心的官方网站为www.kopernik.org.pl/en,民族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ethnomuseum.pl,犹太历史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为www.jhi.pl/en,具体的介绍可以查阅网站上的相关信息。
(10)无名烈士墓的站岗卫兵每个小时会有一次简短的交接仪式,交接前士兵会绕着广场正步走一个来回。周日正午时分,卫兵交接仪式还会更庄重和盛大得多。
(11)科学文化宫周边区域的扫描地图如下。
![]()
(12)肖邦公园周边区域的扫描地图如下。
![]()
(13)波兰其他区域的重要景点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及外立面摄影指南见下表。
![]()
(14)科学文化宫的官方网站为www.pkin.pl/eng,登上楼顶的观景台可以拍摄到华沙金融区壮观的俯瞰照片,具体开放时间及价格信息请参阅上表或官网。
(15)华沙起义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1944.pl/en,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polin.pl,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www.mnw.art.pl/en,具体的介绍可以查阅网站上的相关信息。
(16)维拉努夫宫的官方网站为www.wilanow-palac.pl,详细的图文信息可以参阅游记正文(维拉努夫宫部分)。
游记正文部分
扎莫希奇篇
文艺复兴式的理想城镇
飞机落地华沙国际机场时,已经是比原定到达时间晚了约20小时。本以为会因此错过扎莫希奇,没想到两小时后,我已经坐上了从华沙前往扎莫希奇的最后一班小巴。这座波兰最独特的小镇,即便远离各大主流旅游热门城市,依然坚定不移地跻身于我的旅行计划清单之上,如今总算亲眼得见。
![]()
到达扎莫希奇之时,天空飘起了细雨,大风中夹杂着雨点,如同一双巨人的手拍打在身上,让人体味到一股深秋的刺骨寒意。扎莫希奇虽然地处波兰南部,但纬度仍有50度之高,与我国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右旗相当,竟比黑龙江、内蒙古大部分的城市纬度还要高,所以即便是在夏天,当阴雨来袭之时,这里的气温也仅仅只有10度出头,活脱脱的一雨变深秋。汽车站附近有公交车会前往老城城门,不过一般1-2小时才只有一班,好在这里离老城也只有1-2公里的路程,步行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要与寒风苦雨作战,对于刚从蒸笼盛夏而来的人士,难免不了一番瑟瑟发抖了。
![]()
扎莫希奇整个老城区于1992年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UNESCO描述其为“以意大利的‘理想城市’理论为雏型,是16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城镇的完美范例,完美地保留了16世纪末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城镇的最初风貌和要塞堡垒,与此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充分体现意大利与中欧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物。”
![]()
如果不了解扎莫希奇的整体城市布局规划,我相信你是很难真正理解扎莫希奇的文化遗产价值的。
我们首先还是得从这座城市的主人——杨?扎莫斯基说起。杨?扎莫斯基于1542年出生于扎莫希奇附近一个名叫Skokówka的小镇,他先后前往斯特拉斯堡、巴黎和帕多瓦游学。当时的意大利已经处于文艺复兴盛期,人才辈出,人文主义思潮对于杨?扎莫斯基艺术才华和科学素养的影响颇大。学成归国后,他凭借自身过人的管理和军事才能,深受国王器重,几年之内便晋升为波兰王国的首相兼军事统领,成为全波兰最富有的权贵。当时的波兰王国处于从雅盖洛王朝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自由选王时期过渡的阶段,也是国内大贵族强势崛起的时期,杨?扎莫斯基成为波兰王国内仅次于国王的重要人物。随着职位的升高,他的财富呈现惊人的积累,据称到他去世之时,他已经拥有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百个村镇资产了。
![]()
杨?扎莫斯基38岁时决定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城镇,他希望这座小镇能成为一座现代化城镇、一个家族聚集地、一座坚固堡垒、一个重要的文化、宗教和贸易中心,因此聘请了意大利帕多瓦的著名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贝尔纳多?莫兰多来设计这个小镇。莫兰多摒弃了中世纪时期按照罗马军营方式设计的封闭长方形传统模式,而是以意大利城市设计师们梦想的文艺复兴式理想城镇理论原则为蓝本来设计该城。
![]()
莫兰多将小镇设计成为带有碉堡的五边形结构,城市整体规划与人体形成巧妙的关联性,与维特鲁威人比例的理论相一致。古罗马的杰出建筑家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达·芬奇则根据书中的描述,画出了经典传世的维特鲁威人素描图。如果说你没有听说过“维特鲁威人”这个专业化的术语,那么你一定不会没见过达·芬奇这张举世闻名的素描图。
![]()
我们可以从一张17世纪的扎莫希奇城市规划图中找寻到莫兰多的城市规划及设计思路。
![]()
莫兰多设计的规则网状街道跟罗马城市的布局模式类似,在两条主道周围交织出若干平行的街道,这些街道都汇集于正方形的中央广场(图示D),中央广场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小型广场(图示E、F)环绕。城西偌大的区域是城市宫殿(图示A)所在,它可以看做是维特鲁威人体的头部,连接宫殿和城东7号堡垒的主街道对应人体的脊椎,扎莫希奇主教座堂(图示B)和扎莫希奇学院(图示C)分别对应人体的两个肺,心脏的位置自然留给了最为核心的中央广场了,而四角的防御性堡垒则对应了人体的手臂和双脚。
在最初的设计中,杨?扎莫斯基本打算只允许罗马天主教徒在此定居,但扎莫希奇处于卢布林—利沃夫和克拉科夫—基辅这两条传统贸易路线上的优越地理位置,让他意识到不能失去贸易经济,因此他允许其他民族优秀的商业人才留下,其中就包括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他们均在城镇中拥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立区域和独立教堂。在利沃夫手工工匠们的不懈劳动下,扎莫希奇最初设计的城市规划框架在齐格蒙特三世统治时期终于被建筑填满。
![]()
扎莫希奇城市堡垒在建成后就持续发挥着保护城镇的重要作用。1648年,堡垒第一次挺过了哥萨克人和鞑靼人的入侵考验。1656年,瑞典人大举入侵波兰,扎莫希奇、格但斯克和琴斯托霍瓦成为仅存的三个没有被瑞典人攻下的城镇。随后的数个世纪中,虽然城镇屡经修葺,还增添了许多巴洛克风格元素的装饰,但文艺复兴式的整体框架未曾改变或受到破坏,小城甚至躲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袭击,完整保存到现在。
![]()
如今,扎莫希奇已经获得了“文艺复兴明珠”和“北方的帕多瓦”两项美誉,小城内保存完整的老建筑被粉刷上了鲜艳的色彩,民宅外墙留存数量不多的灰泥装饰传达出了文艺复兴风格所钟爱的简约古典式审美,散发出与巴洛克时期装饰浮夸和躁动截然不同的韵味。扎莫希奇远离主流游览路线,即便是在夏日,相比与欧洲其他地方,这里也显得相当冷清,但钟情于简约古典文艺复兴风格小镇文化的旅行者,这座安静的小城也许会成为一个适合你的目的地。
![]()
漫步扎莫希奇
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终于停下来了。由于在北京的航班延误了整整一天,因此留给我闲逛扎莫希奇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天,好在小镇本身也不算大,在市政厅楼下的游客服务中心领取一份免费的城市导览地图,按照地图推荐的路线漫步老城,欣赏和解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无疑是最佳游览方式。接下来,就请你跟随我的镜头和文字,与我一同开启游览扎莫希奇的步伐吧。
![]()
游览的起点是中央广场【1】,它是扎莫希奇的心脏,也是16世纪时欧洲最宏伟的广场之一。广场呈正方形布局,边长有100米,两条主要大街如同坐标轴中的x和y轴一般相交于中央广场的中心原点:x轴大街连接西侧的城市宫殿和东侧的7号堡垒,是整座城市的代表;y轴大街则串起了城市内的三座广场:Wodny、Solny和中央广场,这三座广场在古代都曾是繁华的贸易市场。
![]()
古往今来,中央广场都是城镇大事件的聚集发生之地。1994年,扎莫希奇一位名叫Pawe? Dudziński的艺术家,在剧院演员的帮助下,于中央广场及周边街道的地面之上,绘制了一幅名叫Amritha的画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画作。
![]()
很不幸的是,我正好遇上了中央广场被征用的时刻,因而无法拍摄到空旷广场上那些优美建筑的身影了。中央广场四分之一的区域搭建起了沙滩排球的比赛场地,一大早运动员们已经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波兰人很喜爱和擅长排球运动,世界杯排球赛首届比赛就是在波兰举办的,而沙滩排球作为排球运动的分支直到1996年才被正式纳入奥运会项目之中,波兰也有许多城市参与举办过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
![]()
中央广场四周一排都是带有连拱廊的古老寓所,这些房子原来是属于富有的商人、学院的教授或王国的朝臣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博物馆、餐厅或咖啡馆所在地。仔细观察这些连拱廊可以发现,它们的廊柱都是采用的最为经典的多立克柱式,这种柱式散发出高大的男性化特征,赋予了建筑雄壮和庄重的观感。
中央广场最醒目的建筑是市政厅【2】,建于1639-1651年间。市政厅塔楼高52米,前方还有一座巨大的扇状双楼梯,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它们与市政厅主体建筑的风格有些差异。没错,这两部分结构均是在18世纪后期才增建的,它们表现出的是当时风靡全球的巴洛克风格特征。但是,建筑师采用的是棱角分明的设计,因此并没有破坏原建筑古典式的整体氛围,反而赋予了其锦上添花的优美观感。
![]()
市政厅主体建筑虽然看上去如同其他文艺复兴建筑般具有完美和谐对称的比例,但实际上建筑的左侧部分是要比右侧部分宽上130厘米的,不过即便它并没有满足数学意义上的精确性,但这样的差异对于普通的游人来说无疑也是很难察觉出来的。
夏天的正午时分,会有号手在塔楼顶吹响号角,据说杨?扎莫斯基不喜欢克拉科夫,而克拉科夫的号手会朝四个方向吹号,因此特立独行的他禁止号手朝城镇中心方向吹号,这使得号手只朝三个方向吹号的习俗流传至今。
![]()
细心的你也许还会发现市政厅并非跟一般欧洲城镇的市政厅一样位于广场中心,原来杨?扎莫斯基不想让市政厅抢了他城市宫殿的风头或着挡住他远眺的风光,特意要求建筑师将市政厅建到了广场的北部。
市政厅旁边有五栋色彩斑斓的建筑,它们是老城装饰保存最完好的民居,被称作亚美尼亚人故居【3】。
![]()
绿色的房子是韦尔切克故居,主人曾是城市顾问杨?韦尔切克,外墙转角处还保存有当年的灰泥装饰:朝广场一侧的上部装饰描绘的是施洗约翰正在为耶稣洗礼,施洗约翰是杨?韦尔切克的主保圣人;下部是两个盾形纹章,有人物的是扎莫希奇盾形纹章,描绘地是拿着三支长毛的圣托马斯形象,另一个是扎莫希奇统治者斯坦尼斯瓦夫的盾形纹章;朝市政厅一侧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和福音书作者圣约翰的形象,还有房子主人的名字。
黄色的房子是Rudomicz故居,主人曾是Bazyli Rudomicz,他是一名律师、医生、作家,同时也是扎莫希奇学院的教授兼校长,这栋房子上没有人物装饰留存。
![]()
红色的房子叫天使之家,主要得名于外墙上大天使加百列的浅浮雕装饰。在天使上部的葡萄藤下有一只被降服的巨龙,两侧是站立着的雄狮,在西方,龙一般象征着邪恶,而狮子则充当保护神的角色。
蓝色的房子叫夫妻之家,也是得名于外墙上一对男女形象的装饰。据说房子的男主人不堪忍受妻子的碎碎念和吵闹,指控她实施巫术,结果妻子被处以火刑。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扎莫希奇确实曾多次进行过女巫审判。
最后一栋房子叫圣母之家,同样得名于外墙上圣母与圣子的浅浮雕装饰,他的主人是一名亚美尼亚裔商人,可惜由于外墙搭上了脚手架,正处于修葺状态,因此无缘见到这栋房子的外貌。
如今,前四栋房子已成为扎莫希奇博物馆所在地,第五栋则变成了美术学校。
广场南侧市政厅正对着的一栋粉红色房子是莫兰多故居【4】,这座城市就是由这位意大利人设计建造的。房子的外墙上还保留着灰泥装饰性图案,古老的大门也依然如故,不过如今这栋房子已经变为一家餐厅了。
![]()
广场西侧一栋有人物雕像的房子是林克故居【5】。这栋房子有着迥异于周围房屋的红砖外墙,相当醒目。窗户上的两尊人物雕像属于巴洛克风格,左侧是身着轻钢盔的罗马智慧和技术工艺之神密涅瓦,右侧是披着狮子皮的罗马战神赫拉克勒斯。房子的主人杨?林克是一名炮兵少校和建筑师,窗户下的盔甲及武器装饰及两尊人物装饰都可以反映出他的身份特征。
![]()
离开广场朝西走,可以看到矗立在Akademicka大街上的神学院【6】,于1640年由Katarzyna Zamoyska创立。神学院外墙上装饰有六根巴洛克风格的科林斯式壁柱,与底层的壁柱一起,在视觉上加强了整体墙面的垂直观感。
![]()
与神学院相隔不远的是扎莫希奇学院【7】,它四周的外墙被粉刷成了纯白色,几乎无任何装饰。学院创建于1595年,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内第三所高等教育学院(前两所分别是克拉科夫和维尔纽斯大学),教育水平曾居全国之首,名扬海内外。不幸的是,在奥地利占领扎莫希奇时期,学院于1784年正式永久关闭。后来,这里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现在成了三所学校的校园。
![]()
扎莫希奇学院西侧正对着的是老路贝斯卡城门【8】。城门上的浅浮雕描绘的是波兰之母的拟人化形象,只见她优雅地坐在王座之上,手里擎着展开双翅的雄鹰(市政厅门口也有一个雄鹰雕像)。城门左侧是杨?扎莫斯基的拉丁文题词:“欢迎您,赐予我生命的祖国波兰!我们筑起城墙,我们献出生命和鲜血,誓要保卫国土!欢迎您,高贵与自由的波兰母亲!”城门右侧的题材来自扎莫斯基家族的后人:“这座城门由杨?扎莫斯基建造,他是波兰王国的首相和最高军事统领!”城门内部现在已经成为一家餐厅和画廊的所在地。
![]()
![]()
城门前几棵树下掩映着的是护城河掩体【9】建筑。这个位置实际上是最古老的护城河所在,五边形的掩体原先位于护城河底,掩体内设有调节水位的阀门,东西墙还各架设有两只炮台,成为城堡的防御体系之一。这是城墙四周仅存的一处掩体建筑了。
![]()
从老城门旁的街道返回老城内,远远地就能望见矗立于城西的偌大建筑,它就是扎莫希奇城市宫殿【10】了。它曾是杨?扎莫斯基及其继承者的寓所,由贝尔纳多?莫兰多亲自设计。从城市宫殿的塔楼上可以远眺整个城镇的风光,如今这里成为城市法院的驻地。
![]()
城市宫殿的斜对面是宏伟的扎莫希奇主教座堂【11】,同样由贝尔纳多?莫兰多亲自设计,杨?扎莫斯基家族均葬于此地。教堂始建于1587-1598年,但装饰工程直到1630年才最终完成。俄国占领波兰期间的1824-1826年,君士坦丁大公爵下令拆除了建筑外部的不少装饰物,并移除了扎莫斯基家族的盾形纹章及碑文等。大教堂西立面的顶部山墙带有优美的涡卷形装饰,下部的多立克式壁柱和圆拱形窗户及大门则更具古典风格特征。
![]()
![]()
![]()
教堂内部的装饰给人以相似的印象:下面部分有着维特鲁威的装饰风格——殿与殿之间的拱廊由按照古典顺序排列的基柱支撑,与之相连的穹顶上通过用灰泥材料制作的抽象几何图像装饰来模仿拱肋的样子。这种非古典主义的装饰,经常被北部欧洲的艺术家们运用,直到约1640年,这种风格被波兰的许多教堂所采用。然而古典主义化的时尚很快就会在波兰占据了主导地位。巴洛克风格的主祭坛前立有一尊奢华的银制壁龛,呈现出洛可可风格特征。
教堂旁边的钟楼高47米,建于1755-1775年间,楼内的三个大钟分别取名为Wawrzyniec、Tomasz和Jan,其中Jan重达4.3公斤,是波兰最大的钟。夏季,可以登上钟楼,远眺扎莫希奇老城,不过这里的视野算不上好,因为钟楼还不够高,切记老城方向要下午才顺光。
![]()
![]()
![]()
![]()
从教堂钟楼下来后,来到城西南的角落边,可以发现一栋纯白的古典风格建筑,它是原来的武器库【12】,现在是兵器博物馆。
![]()
从兵器博物馆返回老城途中,会经过什切布热申城门【13】,因为前往什切布热申和克拉科夫的行人会从这个方向出城,所以得名。它建于1603-1605年间,是一栋三轴两层的建筑,与其他城门样式迥异。
![]()
从城门出城后,在城南还能找寻到圆形大厅【14】的身影,不过因为时间有限,我没有前往,而是继续沿着老城的街道参观其余的老建筑。
沿着大教堂朝东走一个街区就能来到Wodny广场【15】,周围矗立的老房子中有一间曾经属于杨?扎莫斯基的秘书,还有一些民居建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
![]()
广场南侧一栋颜色鲜艳的建筑是圣克莱尔修女院及教堂【16】,始建于1696年,小巧的教堂外立面呈现出清爽简洁的文艺复兴式风格,山墙两侧的优美涡卷式扶壁后来广泛流行于巴洛克式教堂的外立面。这栋建筑曾先后被圣克莱尔修女会、圣方济各会修士及仁慈姐妹修会使用,后又多次易主,如今是州立音乐学校的所在地。
![]()
![]()
继续朝东前行,就能来到位于城东南角的圣尼古拉斯教堂【17】。教堂建于1618-1631年,原先是希腊东正教教堂所在地,不过后来同样是数次易主,教堂的外观也跟随着发生了不少变化。教堂的大门仍旧保持其最初的文艺复兴式风格,但其后的塔楼已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了。
![]()
爬上教堂旁边的城墙,还可以获得不错的观景视野。
![]()
返回老城,教堂北边的街角有一栋白色的建筑,称作中央之屋【18】。细心的你应该很容易就会辨识出它与其他民居不同的风格,这栋建于1910-1911年间的现代化建筑采用的是当时风靡全欧洲的新艺术风格装饰,它也是扎莫希奇当时第一家配备电力和中央供暖系统的房屋(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里无疑成为当时社会名流的聚集之地。
![]()
继续来到城东,便能见到圣方济各会教堂【19】那庄重的建筑身影。教堂由托马斯?扎莫斯基始建于1637年,曾经是扎莫希奇最大的教堂,也曾是波兰最大的教堂之一。跟其他教堂一样,这座教堂同样没有摆脱数次易主的命运,圣方济各会修士们直到200年后的1993年才重新入驻教堂。不过,教堂原有的装饰几乎荡然无存,唯有入口处巨大的科林斯式壁柱还能唤起人们对于其辉煌往昔的零星回忆。
![]()
教堂与对面公路边的老洛斯卡城门【20】遥相呼应。城门建于1600年,同样由贝尔纳多?莫兰多亲自设计。城门顶部的浅浮雕人物装饰描绘的是基督和圣托马斯,圣托马斯是扎莫希奇城市的守护圣徒。两侧各有一个带有三矛标志,象征着扎莫斯基家族的盾形纹章。浅浮雕下的一段拉丁铭文写道:“击退所有敌人的猛烈攻击,战胜罪恶、地狱和死亡!”下方还有一段铭文,写道“1580年,波兰王国伟大的首相建造了这里,并且取名为新扎莫希奇!”
![]()
毗邻老城门的是壮观的7号堡垒【21】,它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庞大防御工事。堡垒成半圆弧形,使得守军可以把火力集中在堡垒前的区域。
![]()
扎莫希奇老城北部是原来的犹太人聚集区。1588年,犹太人开始定居于此,到19世纪中叶犹太人曾占到全镇人口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犹太人口数量突破1万大关,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丧命于德军的大清洗过程,很多被葬于城南的圆形大厅。
犹太教堂【22】是犹太区的核心,始建于1610年。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摧毁,只留下了少部分物件,现在看到的是1960-1970年代重建后的样子。
![]()
沿着犹太教堂朝西,穿过老城三大广场之一的Solny广场后,
![]()
在扎莫希奇学院东北角可以找寻到始建于1680-1686年间的圣凯瑟琳教堂【23】的身影。
![]()
至此,我已经参观完了扎莫希奇老城内大部分重要建筑物,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仅仅只是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了他们的外观,没能入内细细品味,稍有遗憾。
卢布林篇
你所不知的卢布林
卢布林其实是个历史很丰富,很有意思的城市,但因其未列入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而被我PASS掉了。不过从扎莫希奇到克拉科夫,我选择在卢布林转车,利用中间几个小时的时间,打算去看看这座城市究竟长什么样,结果还蛮出乎意料的喜欢。
卢布林自古便处于东欧的贸易路线之上,直到1317年,国王赋予的城市贸易自治特权才使得卢布林正式城镇化。1341年,卢布林城堡开始修建,城堡内高耸的罗马式风格的圆柱型塔楼保留至今,是卢布林城内保存至今的最古老建筑。
![]()
发生在卢布林土地上最重要的大事件无疑是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结为联邦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386年就已形成,当年立陶宛大公国的君主瓦迪斯瓦夫?雅盖洛迎娶波兰王国公主,使得立陶宛成为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天主教的国家,并开启了波兰—立陶宛的雅盖洛王朝统治时期。1569年,雅盖洛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齐格蒙特二世促成了两国的正式联盟,并推行选举君主制,从此波兰与立陶宛的历史进入自由选王时期,而两国的联合声明就是在卢布林签署的。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件使得卢布林从波兰一个边境小城一跃成为大国的核心城市,处于克拉科夫与维尔纽斯贸易路线上的优越地理位置让卢布林很快跻身全国的商业中心之一,经济飞速发展。
波兰和立陶宛联合之后,瓦迪斯瓦夫?雅盖洛国王出资在卢布林城堡区域修建了一座圣三一礼拜堂,内部由鲁塞尼亚画家于1418年绘制的湿壁画装饰。瓦迪斯瓦夫成为波兰国王之后,将自己的祖国(立陶宛)按照拉丁礼仪实行了基督化,但由于他本人是在东正教环境成长起来的,所以仍然钟爱于拜占庭风格的装饰元素。因此你会在圣三一礼拜堂内部发现罗马天主教哥特式建筑架构与罗斯拜占庭东正教装饰元素的巧妙融合,成为东西方基督教艺术融合的代表,尤为珍贵。
![]()
![]()
礼拜堂内部的湿壁画中,除了宗教场景之外,还有两幅展示瓦迪斯瓦夫国王的画作,一幅是瓦迪斯瓦夫骑马像,另一幅是圣母、圣尼古拉斯和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大帝向坐在宝座上的耶稣引荐跪着的这位波兰—立陶宛君主,这是国王生涯中仅存的描绘自己的画作。
城堡区域除了罗马式塔楼和圣三一礼拜堂外,其余的部分均在波兰灭亡的18世纪时被拆毁。如今外观被粉刷成纯白色的城堡建筑是于1824年仿照哥特式建筑元素而修建的,由于是修建于近代,因此又把它称作新哥特式风格。城堡现在是卢布林博物馆所在地,内有Jan Matejko绘制的著名画作《卢布林联合》。
![]()
走出卢布林城堡后,从左前方的一个狭窄城门处可以进入到老城区,这个城门叫做格拉兹卡城门。城门原来是犹太区的入口,也是基督教世界和犹太教世界的分界线,因此又被称作犹太城门。它是老城的两大城门之一,跟城墙建造于同一时期。起初,这是一个带圆顶的高大建筑,不过在18世纪末期被重建成为如今所见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城门上的MDCCLXXXV字样代表建造日期,镀金装饰中的SAR字母代表“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塔”。
![]()
继续前行,在你左前方可以看见一处开阔的广场,地上还布满遗迹,这就是老教区广场了。广场的名字来源于此前矗立于此的圣米迦勒教区教堂,在19世纪教堂因为质量原因被拆除之前,这里还不曾是个广场,你可以从广场上矗立着的一个青铜复原模型感受到教堂当初的宏伟壮丽。
![]()
广场紧邻城墙,处于城里的高处,可以凭栏远眺不远处白色的卢布林城堡。
![]()
漫步老城内,会发现许多亟待修葺的老房子,其中一条街上房子的窗户上贴满了展现世俗生活的寓言画,相当生动有趣。仔细观察画作才发现,原来这些人物都截取自佛兰德斯著名绘画大师老勃鲁盖尔的经典作品《尼德兰箴言》,据说在这幅画中老勃鲁盖尔一共绘制出了112个可识别的成语或谚语,籍此讽刺人类的愚蠢,画作现收藏于德国柏林美术馆之中。
![]()
![]()
走出老教区广场,沿着刚才的主干道继续前行,很快就会来到城市的中央广场。从1317年卢布林获得城市自治权起,这座广场便开始存在了。
![]()
广场中央的醒目位置是原君主法庭所在,由史蒂芬?巴斯利下令于1578年修建,是小波兰地区的最高法院,曾吸引了大量贵族前来解决争端。贵族们一般会在此逗留享乐数月,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卢布林周边奢华宫殿和庄园的修建。不过腐败的法官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让这里一度臭名昭著。
![]()
1795年,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塔(还记得犹太城门上他的名字吗?)下令他的建筑师多米尼克·梅利尼对法院进行重建,这就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貌了。现在这里依然是政府机构驻地,原来的审判室变成了音乐会和会议室。
中央广场周围是装修各异的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有2、12、18和19号等。
一座已经残破不堪的房子叫做狮子之屋(9号),因其房檐边装饰的狮子雕像而得名。它所在这条街的深处可以看到搭上脚手架,正处于修葺状态的多明我会修道院教堂。你可以看到它优雅繁复的波浪状山墙装饰,这是具有典型卢布林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卢布林文艺复兴风格流行于16、17世纪初波兰南部,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和尼德兰建筑的特色,一般以华丽的外部山墙和内部灰泥装饰著称。
![]()
12号房外墙被粉刷成为蓝色,又被称为科诺普尼察家族故居,其外部优美的山墙和风格主义特征的灰泥装饰让其成为老城内装饰最漂亮的老建筑。(风格主义是文艺复兴晚期所流行的艺术流派。)在它旁边的两栋房子也已修葺一新,并被绘上了优美的文艺复兴风格装饰。
![]()
老城边缘耸立的一座高塔是圣三位一体塔。我们现在看到的塔高60米,是由安东尼奥·科拉齐于1821年设计建造,呈现出新哥特式风格的特点。塔上有观景台,登上207级台阶后你便能360度无死角俯瞰老城了,可惜由于时间有限,我没能登塔一探究竟。
![]()
与塔相连的是卢布林主教座堂或称大教堂。它是波兰最早一批巴洛克风格教堂之一,起初为耶稣会修士使用。我们现在看到的样貌是二战破坏后原样重建而成的,教堂门口的六根多立克式大圆柱异常雄伟庄重。据说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倒是值得好好欣赏。
![]()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卢布林曾是独立波兰的临时首都和第一届政府所在地。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卢布林附近的两座集中营秘密处决了大量犹太人的无辜生命。1944年,卢布林成为苏联控制的共产波兰国家解放委员会的所在地。
![]()
二战后期,卢布林老城的许多老建筑都被炸毁,战争结束后工匠们采用华沙老城所使用的修复方法重建了老城。虽然漫步老城中,仍能见到不少年久失修的闲置房屋,但从已经修葺一新的老建筑来看,精心装饰、具有卢布林文艺复兴风格的特色装饰赋予了老城华丽的外观,倒是着实比想象中更为漂亮,也让我不禁感慨起它往昔的繁华与富丽来。
克拉科夫篇
地底别有洞天,维利奇卡盐矿探秘
在克拉科夫的几天,基本都是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行程,天气不好的时候会以参观室内目的地为主。位于克拉科夫东南方约15公里,一个名叫维利奇卡的小镇地底的一座盐矿就是这样一个无视刮风下雨随便参观的绝佳目的地。
![]()
这个盐矿从1250年就开始开采,已经有700年的采矿历史了。1978年,它成为第一批被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2013年该名录上又增加了位于维利奇卡以东30公里处的博赫尼亚盐矿。
向游客公开的采矿场位于地下64-135米处,全长约2.5公里,路线极其复杂,因此必须要跟随官方的导览团队才能下到矿井内部。有几条参观路线,最普遍的叫“游客路线”,还有一种是“旷工路线”。
“游客路线”会穿过一系列迷宫一样的地下通道,可以看到采矿场遗址上用盐矿制作的各种人物雕像,表达波兰神话传说故事的展品,用人偶展示的采矿场景,气势恢宏的地底盐矿大教堂、盐湖等场景。
“旷工路线”会让游客换上旷工衣服,参加从采矿到运输、甲烷浓度测试等过程的模拟体验活动,需要一定的体力。
在售票处购好门票和摄影票之后,排队等待每半小时一次的英语导览团队即可。开始游览前,解说员会发给每个游客一个耳机,当然为了防止你走丢会强调一堆注意事项。如果你事先拿了一份盐矿地图的话,可能才不会被转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盐矿的参观路线在地图中已经标注得很清楚了,可以看下图。
![]()
下到矿井第一层(深64米)没有电梯可坐,只能老老实实的走楼梯,楼梯一共有378级台阶,幸好不是上楼梯,不然多少人得哭死哦。
![]()
这个楼梯所在的竖井实际上是以前将盐矿运送到地上的升降设备所在地,1635年就已经建成,在蒸汽机和电发明之前,古人是怎么运作的呢?下图可以留给你遐想。
![]()
接下来会走过一系列长长的通道,这些通道都装上了木墙、木门和木地板,只有天花板是矿井的本来面目。
![]()
当然有些地方已经被古人雕琢成了楼梯、拱门的样子,比如下图中除了门之外肉眼所及的所有部分都是货真价实的盐矿,别问我为啥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白花花纯盐结晶。
![]()
首先来到的第一个大厅是尼古拉斯?哥白尼厅。哥白尼大家都很清楚,他是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据说他于1493年来探访过盐矿,当时他还是克拉科夫大学的学生。大厅的中央是用绿盐矿雕刻的哥白尼像,于1973年雕刻而成,以纪念他诞辰500周年。只见哥白尼右手托举着地球,左手提着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乍一看一幅容光焕发的女神姿态,也难怪很多文章会把他当某传说中的女神来写了。这座大厅在18世纪中叶就停止采矿了,当时这里被开辟来给马匹拉动升降装置运输盐矿。你可以看到大厅四周都被安装上了木梁,他们是为了防止盐矿大厅顶部坍塌。
![]()
接下来一个厅叫雅诺维采厅。这个厅有一组人物及场景雕像,制作于1967年,讲述了岩盐在波兰被第一次发掘到的故事。在13世纪中叶,统治维利奇卡的是克拉科夫和桑多梅日公爵——“腼腆的”鲍莱斯瓦夫,他的妻子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国王贝拉四世的女儿金加公主(雕像中头戴桂冠的人物就是她)。据说她出嫁时,国王允诺给她的嫁妆是一座盐矿,她把她的婚戒扔进了盐矿。嫁到波兰之后,金加公主命令工人在维利奇卡开采,居然发掘出了盐矿,更神奇的是她扔出的戒指竟然也在盐矿中被发现。自从维利奇卡盐矿的发现,波兰从此就再也不缺盐了。作为维利奇卡盐矿的资助人,她于1999年被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追封为圣徒(注意教皇是波兰人)。虽然传说过于玄幻了点,但金加公主确实是史实中存在的人物,相信她也为维利奇卡盐矿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下一个是燃尽大厅,得名于将整个大厅木梁烧尽的大火,展示了矿井内存在的潜在危险。因为受力的原因,被开采后的矿洞顶部有坍塌的危险,你可以看到墙上展示的如同火柴棍般被压折的木梁,所以在其他许多大厅你都能见到墙上安装的木梁,以缓解洞顶产生的压力。矿洞内的另一个威胁来自于甲烷,由于它的密度比空气更小,所以一般聚集于洞顶,当它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后,就增加了矿洞易燃易爆的危险。甲烷在古时候的威胁尤其大,因为当时矿洞内并无有效的通风设备,而且当时只能采用油灯照明。大厅内会有灯光秀展示旷工是如何消除甲烷威胁的。
![]()
接下来是Sielec厅,这里在17中叶时曾经开采出过红铜盐。大厅内展示了许多古时候用于运输盐矿的各种设备和方式,比如有图示的木轮车。十六世纪之后,马匹开始在盐矿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
再下一个厅叫卡齐米日大帝厅。大厅内的卡齐米日大帝雕像于1968年由盐矿雕刻而成,他于六百多年前颁布了针对克拉科夫地区采盐业的规范化法令,对于盐矿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
大厅内还展示了一个十八世纪时期使用的巨型马力运输设备。依靠马匹的力量拉动,重达两吨的矿物都可以从矿底拉上来。设备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垂直滚轴,外边缠绕上结实的绳索,有四条供马拉的牵引臂,还有一个带有转向杆的制动设备。滚轴的两个轮子控制绳子从水平运动转为垂直运动。
![]()
![]()
继续穿过Pieskowa Ska?a厅巨大的垂直空间,就会从矿井的第一层下到位于地下90米的第二层来。雅诺维采厅、Sielec厅和Pieskowa Ska?a厅都是以波兰地名来命名的。
![]()
下到大厅底部的金加小径(还记得发现盐矿的公主吗?金加就是她的名字),可以看见保存完好的木制输水通道。在此,地下的高浓度卤水被收集到大桶或特制的储水缸之中,再通过皮袋或木桶运送到地表。从下图中你可以看到表面布满盐结晶的滚轴装置和木制输水通道。
![]()
![]()
在金加小径底部,有一些1960年雕刻的人物组像,展示了古时候推着木轮车运送盐矿的旷工形象,还有正在加工木梁的木匠和其他忙碌的人物,这些像侏儒一样的人物均是由盐矿雕刻而成。前面的盐水池底丢满了硬币,大家是把这当做许愿池了吗?
![]()
接下来到达的是圣十字架教堂。在盐矿工作的旷工大多是天主教徒,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此劳作,因此盐矿内开凿的许多教堂,这些教堂成了他们心灵慰藉的场所,每天的弥撒仪式都是在各个教堂内举行。
![]()
教堂后部的巴洛克式圣母子木雕制作于十七世纪。教堂前部的耶稣受难木雕制作于十九世纪,两个损毁严重的圣徒下跪盐雕立于两端。教堂内大部分装饰物由木梁制作,只有支撑圣坛的两根科林斯式盐雕圆柱格外引人注目。
![]()
走下一段巨大的台阶,便能来到整个地底最气势恢宏的圣金加教堂。站在台阶上俯瞰整个教堂,举目所及之处,除了用于支撑用的木梁外,几乎所有的装饰性物件均为盐矿打造,连灯饰都是由白色的盐晶制作而成,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
从1896年开始,在原来的绿盐矿坑基础之上,盐矿内的三位旷工雕刻家前后差不多耗费了70年的毕生心血,才将这里打造成为一座拥有丰富雕刻装饰的辉煌教堂。
教堂的西侧是装饰繁复的高祭坛。祭坛中央供奉的是圣金加盐雕(还记得她如何发现盐矿的传说吗),她背后是白色的盐晶石,手里还握着一块发光的盐晶。两侧分别雕刻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怀抱圣婴的圣约瑟,他是木工的主保圣人;另一个是圣克莱门特,他是旷工以及维利奇卡教区的主保圣人。讲坛的一侧还有两尊耶稣受难的雕刻,墙壁上的那尊雕像下还有两个下跪的修士像。
![]()
![]()
教堂的两面墙上都是巨型的浅浮雕和祭坛雕像,其中的浅浮雕以时间顺序讲述了耶稣生平中有关的一些大事件。
右墙(北墙)的第一幅小型的浅浮雕是“伯利恒之路”,伯利恒为耶稣的诞生地。
右墙第二幅浅浮雕是“耶稣十二岁时在圣殿讲道”。据福音书记载,约瑟和马利亚在耶稣十二岁时前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不想却与其失散,三天后他们在圣殿中找到了耶稣,只见他竟然与其他人讨论起了神学问题,侃侃而谈,让人大为吃惊。
![]()
浮雕旁边的巨型祭坛雕刻的是“耶稣之心”。
![]()
右墙第三幅浅浮雕是“逃往埃及”。据福音书记载,上帝派使者告诉耶稣的义父约瑟,要他们立刻逃往埃及,于是约瑟牵着毛驴,载着玛利亚和耶稣,连夜离开了耶路撒冷。
![]()
浮雕旁边是“圣母礼拜堂”。
![]()
右墙第四幅浅浮雕是“滥杀无辜”。据福音书记载,希律王为阻止预言中新的犹太人之王继承王位而下令屠婴,在耶路撒冷大开杀戒。
![]()
右墙还有几幅浅浮雕作品,分别是“圣婴降在伯利恒”、“基督倒在十字架下”和“希律王的审判”。
左墙(南墙)的第一幅浅浮雕是“迦拿的神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一同参加在迦拿举行的一场犹太婚礼,玛利亚告诉耶稣主人家没酒了,耶稣随即将水缸中的水都变成了酒,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
![]()
浮雕旁边的巨型祭坛雕刻的是“圣母之心”,与对面的“耶稣之心”遥相呼应。
左墙的第二幅浅浮雕是“最后的晚餐”,细心的人立马就会发现这是根据达?芬奇的同名画作雕刻而成的。可以看到画面的构图,人物的独特分组和动作均与达?芬奇的原作一模一样,展示出了雕刻家高超的洞察力和对细节的忠实执行力。
![]()
浮雕旁边是“耶稣复活礼拜堂”。
![]()
左墙的第三幅浅浮雕是“托马斯的怀疑”。据福音书记载,对于耶稣复活持怀疑态度的门徒托马斯,应耶稣的要求,透过触摸的方式来验证他复活的真实性。可以看到耶稣右手甩出长袍,跪着的托马斯用左手触摸着耶稣的身体,其他十位门徒也围在他们身旁。
![]()
浅浮雕旁边的楼梯上还有一尊持油灯的旷工雕像。
圣金加教堂的出口是一尊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的盐雕像,于1999年为纪念他将金加公主追封为圣人而创作。圣若望·保禄二世生于波兰的瓦多维采,是第一个成为教皇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皇。自接任起他一共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宗访问102次,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皇。
![]()
从圣金加教堂出来后,继续下到110米处的下二层,首先看到的是叶拉兹姆·鲍劳茨厅内的绿色盐湖。这个盐湖有九米深,由矿洞内的地下水汇集形成,盐湖内都是达到饱和的高浓度盐水(一般我们称之为盐卤水),这里的一升盐卤水中含有约320克的盐。盐卤水经过蒸发后可以提炼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精盐、浴盐和医用盐等。
![]()
继续前行,会来到米哈沃维采厅。这个大厅的垂直高度惊人,它是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在这里开采绿盐矿而逐渐形成的。因其庞大的垂直高度,需要分散墙壁和洞顶的受力,从1870年开始,这里建起了两座用圆木搭制的巨型支架建筑。
![]()
从下往上看去,只见它的结构极其精细而复杂,巨型墩柱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精巧的横梁和斜梁分散了墩柱的承重力,他们之间还分布有可供运输用的槽轮以及供行人步行的木楼梯。
![]()
与之相连的卓兹多维采厅也是一个巨型垂直大厅,同样是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在这里开采绿盐矿而形成的,你可以看到墙壁上当初旷工们用楔子手工开采所留下的凿痕。20世纪初期,这里同样建起了巨型的木制支架建筑。大厅内两个昂首挺胸的木匠盐雕制作于1967年。
![]()
接下来到达的魏玛厅内能看到另一个盐湖。大厅是在20世纪初的机械开采后才形成的,而厅内的盐湖则形成于1960年间。在盐湖一端,有一个手举矿石的盐雕人物形象,他代表着坚强的旷工精神,曾经在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作为维利奇卡盐矿的象征出现,旁边不远处的四轮手推车上的盐矿也有代表当年世博会的Hanover EXPO-2000字样。
![]()
在约泽夫?毕苏斯基厅门口矗立着他的盐雕,完成于1997年。他作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元首,曾于1919年到访过维利奇卡盐矿。
![]()
这个矿厅位于地底130米,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1830年,当政的奥地利人开凿了一条10米深的隧道,地底汇聚起盐卤水,将这个矿厅与另一个矿厅连接起来,供当时的游人参观。1890才增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木制屋顶。
![]()
接下来到达的巨型大厅斯坦尼斯瓦夫?斯塔西奇厅是解说员解说的终点了。在此之后,可以继续自行参观剩下的几个厅,在餐厅用餐,前往更深处的盐矿博物馆或者乘坐电梯返回地面。
![]()
大厅一侧有一幅大型UNESCO标志形状的盐雕,以纪念盐矿被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十周年。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盐雕上还刻有其他11个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它们都是1978年与盐矿同一批被收录进名单的。
![]()
这个时候,如果走累了的话,可以在维托尔德?布德雷克厅休闲娱乐片刻,大厅内有美丽的盐晶展示,还有餐饮中心,价格还算中肯。
![]()
![]()
吃饱喝足之后,继续参观,你会经过华丽的华沙厅。现在这个厅一般用于举办各种集体,诸如舞会、音乐会和酒会等等。大厅长54米、宽17米、高9米,开采于十九世纪,产出过两万吨的红铜盐。
![]()
之后是你所能看到的最后一个教堂:圣约翰教堂。它原来位于利波维茨厅,于2005年被原封不动的转移至此。教堂建造于1859年,到 1896年圣金加教堂始建之前,这里一直都是整个矿坑内最为至圣之地,重大的礼拜仪式均在此举行。教堂中央的高祭坛内绘有耶稣受难木雕像,背景是耶路撒冷圣城。
![]()
接下来,如果你还有时间的话,非常建议你继续参观矿井内的盐矿博物馆。不需要额外支付门票,只需要在出口电梯之前等待每半小时一次的解说导览即可。
![]()
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当年采矿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开采到的各种盐晶矿石、旷工艺术家创作的盐雕和绘画,可以说是整个盐矿历史的缩影和精华的浓缩了,相当值得一看。
Aleksandrowice 1号厅展出的是矿工们当年穿着的采矿制服以及战时使用的冷兵器。
![]()
Aleksandrowice 2号厅是一个小教堂,装饰精美。
![]()
Russegger6号厅展示的是在矿井内开采到的各种盐晶矿石及一些表面布满盐晶的采矿用具,你可以从中了解到维利奇卡盐矿形成的历史。盐矿形成于中新世中期,大约在1350万年前,喀尔巴阡山脉北部地区还是一片古海域所在,后来随着气候的变迁,暖干的空气加速了海洋的干涸,开始逐渐形成盐沉积物,在火山活动的参与作用下,又形成了凝灰岩。随着喀尔巴阡山脉的造山运动,矿床逐渐往北推移,最终沉积于维利奇卡地底。矿床的浅层沉积物由不规则分布的盐岩组成,有的甚至达到数千立方米之大,而下层则是非常复杂起伏的盐岩层,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
展厅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盐岩标本,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时期的 “原盐”和极其多样化的 “次生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主要由从盐水中结晶出来的矿物盐组成,大多呈现出透明立方晶体的形式,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
展厅内还能找到表面布满盐矿结晶木制采矿用具,只见这些物体上覆盖着闪闪发光的矿物质,以及各种形式的钟乳石,石笋和柱状物。
![]()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是“盐云杉”,它是由不断膨胀的盐块形成的。
![]()
矿物学现象的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盐丝,盐岩的一种原始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转变为纤维盐。它可能表现出生锈的,金色和蓝色的色调。然而,最吸引人的是大型透明单晶,它彰显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创造力。
Russegger5号厅展示的是一些中世纪时期的文件和图片,追溯了盐矿的开采历史。
![]()
盐矿是在“腼腆的”鲍莱斯瓦夫统治时期,由嫁给他的匈牙利金加公主下令开采的,展厅墙壁上悬挂了一幅“腼腆的”鲍莱斯瓦夫盐雕像。
![]()
Russegger3号厅展示的是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在此从事的采盐制盐历史。在维利奇卡附近发现的最古老的采盐及制盐遗迹,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3500年)的伦吉尔文化部落。在这个遗迹中发现了整套采盐及制盐设备,包括盐水通道、容器、熔炉和大型储藏室,还有大量的锥形容器,用于制盐和烘干。
![]()
展厅还展示了从史前时代开始至今人类所使用的大量制盐设备,包括中世纪时期的盐水器皿、大型陶器、起重机、盐水池以及近代的蒸盐和煮盐炉等等。
![]()
Russegger2号厅展示的是矿井消防设备以及采盐运盐设备。在中世纪时期,矿井内都是倚靠自然通风,直到18世纪才引入了风箱式通风机,1926年人工通风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矿洞内永久的空气流动。展厅内还可以看到人工采盐和运盐的一些基本设备,包括卷扬机,牵引轮、曲轴,小镐、槌和楔子等等。
![]()
Szerzyzna厅的设备展示了水平运输和倾斜运输的发展演变历程。在中世纪,人们将盐矿累置于木桶中,采用一种名叫szlafy的雪橇式设备进行运送。1785年,奥地利人引入了木制轨道,开始使用轨道车和手推车等设备。运输设备的一个转折点是1861年马车的引入。直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由电池驱动的机车才开始使用。
![]()
Maria Teresa2号厅展示有机械化时代的采矿设备、盐矿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盐矿运作模型及盐雕艺术品。要知道这里在奥地利人统治时期的1774年就开始被打造成为旅游景点,盐矿最早在1822年出版的旅游指南中就被提及。
![]()
从中世纪开始,曾有过无数名人拜访过这里,你能见到大厅内布置的近代运送旅客的马拉旅行车。由绿盐矿雕刻,姿势优雅的人物是波兰的著名音乐家肖邦。
![]()
Miejska厅回顾了维利奇卡的历史,展示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老文件。展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维利奇卡小镇模型,是根据1631-1638年由M. German绘制的图表,以1:100的比例制作而成的。小镇模型建筑细节精致,景观特征写实,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小镇的私人住宅和市政建筑与盐矿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
![]()
Modena厅展示了一台巨大的马力垂直运输设备。这是一种由水平绳轮轴驱动的马动力牵引装置,是博物馆内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大的马力垂直运输设备。这种机械装置在15世纪时就已经在维利奇卡和博赫尼亚盐矿的竖井中使用了,到17世纪时又开始使用于矿洞更深处,直到19世纪后半叶被更高效的撒克逊式和匈牙利式牵引齿轮设备取代。展示的这台设备是由1957年发现的原始部件组装而成的,长16.4米,宽11.5米,高8.8米。
![]()
Kraj厅展示了一台名叫“匈牙利”的垂直运输设备,这是一种升级版的撒克逊式运输工具,由奥地利人引入,可以从超过300米的深度拉起两吨重的货物。从1861年开始,这种设备被蒸汽机设备所取代,而1913年后由电力驱动的设备又取代了蒸汽机设备。两个大厅内巨型装置展示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了盐矿内所使用到的垂直运输设备的演变历程,确实大开眼界。
![]()
至此,我们终于结束了维利奇卡盐矿迷宫式的地底参观之旅,这座欧洲最古老的皇家采盐基地,向游人展示出了从中世纪至今采矿技术的繁复发展历程,同时矿洞内由旷工艺术家所创作的大量盐雕、绘画和教堂艺术作品也让人叹为观止,不禁为这些惊为天人的文化艺术遗产而啧啧称奇,永久回味。
奥斯维辛,死亡工厂的运作秘密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曾经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纳粹德国修建的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室和焚化场依然历历在目,让人不寒而栗。据历史调查显示,有1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被饿死、惨遭严刑拷打和杀戮。
![]()
1947年,原集中营废墟被改建成为一座纪念性博物馆,通过大量历史文件、照片、遗留的实物全面地展现了纳粹德国在这个第三帝国最大的灭绝营中所执行的种族灭绝政策状况,成为20世纪人类对其同类进行残酷虐杀的见证。博物馆于1979年被UNESCO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植于对民主、共产和犹太的仇视及自大于本民族血统优越性基础上的,他们所建立的第三帝国采取了激进的扩张主义政策,这不仅表现在其对欧洲和世界的政治统治蓝图之上,而且还倾注于其对东欧大地所采取的民族人口扭转规划中,这都反映了纳粹的种族主义偏见思想。纳粹种族主义者认为,生命是要分三六九等的,更高等级的德意志民族就应该主宰和支配低等级民族(包括犹太人、斯拉夫人、罗姆人等)的命运。为此,他们发起了对于统治区内各东欧民族的大规模灭绝行动,从最基础的个人价值观日耳曼化,到旨在降低生育率和增加死亡率的各类措施,再到对于生命的无情灭绝。
![]()
1933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夺取了德国政权,建立第三帝国。同年,希特勒开始在德国修建集中营,用于关押那些被纳粹党视为“不良分子”的人,这些人包括纳粹政权的政治反对者、犹太人、耶和华见证人、德意志同性恋者、普通罪犯等等。二战开始后,纳粹德国开始在被占领国内大规模修建集中营。
![]()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同年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两国在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基础上,瓜分了波兰。包括奥斯维辛小镇在内的波兰西部被纳粹德国兼并,东部被苏联吞并,中部剩余区域由波兰总督府管辖,实际仍由纳粹德国统治。
纳粹德国于1940年相继占领了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1941年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并将矛头指向曾经的盟友苏联。至1941年秋,欧洲大部分地区已经纳入纳粹德国的版图之中,奥斯维辛几乎位于德占欧洲的中央位置。
![]()
1941年,第三帝国的最高元首希特勒提出了灭绝所有犹太人的计划,开始实施所谓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自此开始,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被送往德占区内的各大集中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在一到达集中营时就被处死,剩下的也在不堪承重的苦力劳作下折磨致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所有集中营里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灭绝营。
![]()
奥斯维辛集中营包括1号营和2号营(比克瑙)两个部分,比克瑙距离1号营三公里开外。
![]()
1940年7月,奥斯维辛1号营由奥斯维辛小镇郊外火车站附近一座原战前波兰军营扩建而成,这里是集中营的管理中心所在地。大多数建筑是营房,据党卫军材料统计,1944年8月,这里关押了约16000名囚徒(56%是犹太人,25%是波兰人)。除营房外,党卫军司令部的办公室和就业局总部也位于1号营内,还有监狱、医院、仓库、和党卫军附属企业等。1944年,党卫军又在营地旁修建起了20栋平房,用做女囚营房,工作车间、党卫军临时营房、掠夺财物仓库等。
![]()
囚犯每天要排队通过集中营大门去参加强制劳作,大门上方极具讽刺性地书写着“劳动获得自由”字样,而事实却是大多数人都在不堪重负的苦力劳作中被折磨致死。
![]()
1941年,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组建起了一支男子管弦乐队成员主要是由波兰政治犯组成。从房前由党卫军拍摄于1941年的照片可以看到,男子管弦乐队正在厨房外演奏行军乐曲,一般他们会在被强制劳作的囚犯出发和返回为其演奏打气。
![]()
4号楼是灭绝展示室。
1号房入口右侧挂有一张欧洲地图,显示出囚犯是从欧洲各地运送而来奥斯维辛的。
![]()
房间内还有一个骨灰瓮,是战后在比克瑙焚化场附近收集而得的。据党卫军档案资料显示,从1940年到1945年,有130万人被运送到奥斯维辛,其中包括110万犹太人、14万波兰人、2.3万罗姆人、1.5万苏联囚犯、2.5万其他民族人士(诸如捷克、白俄罗斯、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乌克兰等),大约有90万犹太人一送至奥斯维辛就在毒气室内被集体处决,剩下40万登记在册的囚犯中有11.5万人失去了生命。
![]()
3号房展示了由党卫军拍摄于1944年春天,纳粹将43万名犹太人从匈牙利运送到比克瑙时的场景。被运送而来的犹太人并不会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命运,当火车到达集中营后,党卫军医生会立即对其进行检查筛选,医生和党卫军之间会使用专门的暗号,那些被医生判定为“不适合做苦工”“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会被分为一组,他们通常都是孕妇、儿童、病人、残疾人或老年人,他们不会被集中营登记在册。余下20%-25%左右的“有利用价值”的青壮年会被分到另外一组,党卫军会没收他们随身的全部个人物品,接下来是剪发、消毒和冲洗流程,随后党卫军会给每个囚犯注册,在他们身上印刻上个人编号,并发放统一的囚服,开始强制性的苦工劳作。
![]()
4号房展示了一个巨大的集中营毒气室和焚化场模型。那些被纳粹医生判定为“没有利用价值”的分组成员会被集中送往毒气室进行处决,而他们是不会知道自己即将被处决的。党卫军将毒气室布置成为“浴室”的样子,实际上,长途劳顿后的这次“沐浴”甚至是备受被蒙蔽的人们期待的。在进入“浴室”前,所有人必须脱光衣服,纳粹“贴心”地提醒他们一定要记好自己衣服在更衣室长凳上摆放的位置,免得“洗澡以后找不到”。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只是进去洗澡而已,可惜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实际进入的是毒气室,也没有人会想到自己一去不复返的命运。
![]()
在所有人都进入“浴室”后,纳粹会将一种被称为齐克隆B的氰化氢金属桶(图中展示的就是齐克隆B)从管道掷入其中,桶中的氰化氢在室温中即挥发为毒气。此时,惊慌失措的人们才发觉为时已晚,每当毒气室杀人时为了不让其他人听到里面的哭喊声,纳粹就在室外大声播放圆舞曲以掩盖其让人发指的暴行。
![]()
在所有人都被毒死之后,马上就有集中营里工作的囚犯来处理尸体,他们先是收集金牙和贴身首饰,然后会剪掉女孩子的长发。接着所有尸体会被放入位于毒气室隔壁的焚化炉内焚烧。
5号房不允许拍照,这里的一个橱窗内展示了约2吨重的女性头发,还有用头发编织而成的毛毯。被送往集中营的所有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会被强制剪发,这些头发会被收集起来,用于党卫军的爪牙公司进行编织物的生产等。二战期间,奥斯维辛登记注册的女性有13万人,大约占30%,而那些没有登记注册的、在到达营地时就被送往毒气室处决的女性更是不计其数。
6号房中间是一幅巨大的高空俯瞰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奥斯维辛1号和2号营的位置和营房分布情况。
![]()
5号楼是罪证展示室,保存了储藏在纳粹仓库中被没收的个人物品,这些物件在纳粹战败后还没来得及处置,成了他们灭绝人性行径的直接罪证。
那些被火车运送而来的犹太人所有个人物品都会被没收,党卫军还“贴心”地提醒他们在手提箱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在注册程序之后认领自己的箱子,实际上这些箱子马上就会被集中打开搜刮其中的金银和现金。在登记注册程序过程中,所有人被剪掉的头发都会被收集起来,而那些在毒气室被集体处决的人脱下的所有衣物也会被收集起来。
1号房展示有堆积如山的眼镜框和犹太人的祷告披肩。
![]()
3号房展示有碗、盆、杯等日常厨房用具。
![]()
4号房展示有犹太囚犯的手提箱和一些小孩的衣服。
![]()
5号房展示有囚犯们的鞋子。
![]()
6号房展示有囚犯们的各类刷子和鞋油锡罐。
![]()
6号楼是囚犯生活展示室。
挺过了第一轮“筛选”的人会被注册成为集中营的囚犯,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党卫军每天会让他们进行超过十多个小时的高负荷苦力劳作,但他们却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居住环境也极其艰苦,还会经常遭受党卫军的侵犯和折磨。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会不堪重负而失去生命。
1号房里的一些画作,描绘的是党卫军如何“欢迎”新到囚犯的场景。
![]()
走廊两侧挂满了罹难囚犯的个人照片,标有他们的个人编号、姓名、生日、职业和罹难日期。初到集中营的囚犯都会被脱光衣服,没收全部个人物品,剃掉头发,接受消毒和淋浴,然后登记注册,印刻编号,再拍下三张不同角度的个人照片。走廊墙上的照片均由党卫军拍摄。
![]()
2号房里有一尊名叫“饥饿”的雕塑作品,反映出囚犯们在营地期间由于缺衣少食、过量体力劳作而变得极度消瘦的场景。
![]()
4号房里展示了一些党卫军拍摄的儿童照片,还有一尊名叫“母与子”的雕塑作品。在运往奥斯维辛的囚犯之中,儿童约有23.2万人,其中2.3万登记注册在案,最终只有700多名才得以重获自由。那些被俘获孕妇所生的孩子,最终只有60%才得以存活。
![]()
7号楼是囚犯住宿和卫生条件展示室。看起来虽然设施齐全,但实际上囚犯们的生活状况很糟糕。一开始他们都是挤在地上,后来才增建了三层木床,通常一栋营房内住的人远远超负荷,而卫生间、洗漱间等是远远不够用的,可以想象得到囚犯们当时凄苦的营地生活条件。
![]()
10号楼是医学实验室,这是当年纳粹医生们进行医学实验的地方。实验对象一般为犹太女性,他们在党卫军档案里被称作“用于实验目的的囚犯”。她们中绝大部分都在实验过程中失去生命,那些侥幸存活的也因多次注射、反复手术、摘除器官等实验而致残或丧失生育能力。党卫军医生甚至会用人的脂肪来制作肥皂,大量抽人的血液只是想知道一个人失去多大剂量的血液后还能够继续存活下去。这些可怕的行径实在是骇人听闻,灭绝人性。此楼未对游客开放。
10号楼和11号楼间的院落就是臭名昭著的“死亡墙”,当年党卫军就是在这里枪决了数千名波兰政治犯。两栋楼靠院落的窗户都被安装上了木板,防止楼内的犯人窥视。
![]()
11号楼是集中营监狱,地下室内禁止拍照。楼内包括党卫军的审讯室、犯人等候室、犯人临刑前的洗浴室等。在监狱中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会从一楼的边门拉到死亡墙进行枪决。党卫军当年就是在监狱地下室内完成了用齐克隆B进行大规模屠杀的试验,第一批被毒气致死的囚犯是600名苏联战俘和250名波兰政治犯。地下室内还有焚化炉和禁闭室等,禁闭室是专门关押被判处饿死囚犯用的,里面光线极其昏暗。地下室内的一切几乎都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你还能看到禁闭室门后囚犯的画作。
20号楼是注射室。入口左方的房间是“治疗室”,上千名囚犯在这里被心内注射苯酚致死。1941年8月开始,党卫军疲于应付集中营内的大量病人,开始对他们进行死亡注射,这个楼就是当年恶行的发生地。
![]()
在集中营建筑的中心位置是点名广场。这个小亭子是供党卫军遮风避雨用的。在每天早晚的例行点名、训话中,囚犯会在广场周边集合排成长队,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党卫军通常会将例会拖延至好几个小时,以此折磨囚犯。如果有人逃跑,所有人都必须接受“站罚”,直到等到抓回那个逃跑的人为止。有时候,在点名过程中,党卫军还会将病号挑选出来,送去毒气室中处决,还会公开进行鞭刑或绞刑。
![]()
走出集中营被铁丝网所围起来的区域后,可以看到一个执行死刑用的绞刑架。
![]()
绞刑架旁边一座有着巨大烟囱的不起眼建筑就是奥斯维辛的第一座毒气室和焚化场。这是在原波兰军队弹药掩体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因此外观上不容易辨识出来。纳粹的残忍灭绝行为都是在此进行的,党卫军在毒气室中处决囚犯,隔壁的焚化炉则昼夜不停的工作,每天焚烧340具罹难者遗体。在比克瑙的毒气室和焚化场建好之后,这里被改造成为防空洞。
![]()
离开奥斯维辛1号营之后,可以在门口的大巴站等待前往2号营的免费接驳车。2号营是纳粹于1941年秋天在比克瑙村修建的集中营,因此又被称为比克瑙集中营。
![]()
比克瑙集中营是纳粹控制的最大犹太人灭绝中心,党卫军一共修建了六座巨型的毒气室和焚化场,用以执行“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
![]()
比克瑙集中营也是纳粹德国占领区内面积最大的集中营。1944年夏天,从匈牙利和波兰运送而来的囚犯高达9万人,其中包括6.9万名犹太人、1.3万名波兰人和0.8万其他民族的人士。
![]()
下了接驳车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比克瑙集中营大门,当年,满载犹太人的火车就是从大门前的铁轨进入到集中营的,一车又一车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后,等待他们的无一例外都是死亡的命运。
![]()
铁轨贯穿整个集中营,并将其一分为二,两侧是囚犯的营地,终点则是毒气室和焚化场。2009年,营地中央立起了一个火车车厢,用以纪念纳粹在奥斯维辛所施行的惨无人道大屠杀。
![]()
铁路的尽头是2号、3号毒气室和焚化场废墟。从1942年到1944年,纳粹在这里残杀了近100万犹太人。1945年1月,纳粹炸毁了这两座建筑,意图毁灭证据,罹难者骨灰被洒在2号焚化场旁边的水塘之中。
![]()
![]()
![]()
废墟旁边是一个小广场,1967年开始立起了罹难者纪念碑。23块写着23种语言碑文的纪念碑被安放于地面,用以铭记那些在大屠杀中丧生的所有民族。位于火车铁轨终点处的罹难者纪念碑同时也成为纳粹丑恶行径终结的象征性标志。
![]()
穿过纪念碑后一片绿意盎然的小树林,还能找寻到一些其他遗迹。
![]()
集中营浴房是一栋重建的建筑,除了供囚犯们洗澡外,还有消毒衣服的设备。在附近的4号、5号毒气室和焚化场修建好之后,这里还用于储存那些从罹难者身上搜刮而来的物件。
![]()
从1943年开始,这里是新运送而来囚犯的注册登记室。党卫军医生的“筛选”就是在此进行的,那些“没有价值的人”会被立即送往附近的毒气室处决,那些“有利用价值的人”则会经历剪发、消毒、冲洗、编号等跟1号营同样的流程。
图示为用于消毒衣物的蒸汽消毒机。
![]()
![]()
图示为用于消毒衣物的干热风消毒室。
![]()
集中营浴房对面是掠夺物仓库废墟,它们都已不复存在,只能从地上搭起的轮廓线中得以回顾。伴随着“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他们的所有个人财物一个不剩地被纳粹掠夺,这些仓库就是用于储存和回收那些财物的,其中一些战败时没来得及被纳粹处理的物件陈列在1号营的罪证展示室之中。
![]()
从树林中返回营房区域,可以看到整个集中营营房区域被铁轨分为了两个部分。
背集中营大门而立,铁轨右侧的木制棚屋是男子营房。可以看到,这里的生存条件实际上是比1号营还差的,营房内没有窗户,空气不流通,仅依靠天窗洒进来的微弱光线照明。房内挤满了三层木床,当时木床上只铺有草席,每人只有一条薄毛毯,而室内的取暖施设效率极差,因此湿冷的冬季尤其难熬。
![]()
图示为营房内的厕所原貌。
![]()
铁轨左侧的砖制营房是女子营房。可以看到用砖搭建起来的隔间,上面搭上了木板,一个木板隔间内一般睡4-6人,当时木板上同样只铺有草席,没有枕头,人多的时候只有几个人共用一条毛毯。
![]()
图示为营房内的洗漱间原貌。
![]()
![]()
奥斯维辛两个营地的参观过程无疑会让所有人的心情都变得格外沉重,人类对于自己同胞所执行的残忍杀戮行径居然会发指到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离开营地之时,阴沉的天空已经放晴,在蓝天白云下,风光一片大好,我突然想起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的诗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这里,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它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而73年后的今天,地球大地上,人类隐藏在阳光下的罪恶,似乎还在继续。
瓦维尔城堡与波兰的中世纪历史
位于克拉科夫的瓦维尔山是一座石灰岩岩石构成的小山峰,大约形成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它的四周被维斯瓦河环绕,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成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
![]()
![]()
据说早在公元7世纪时,斯拉夫民族开始生活在此。在第一个千年即将结束之时,波兰王国的统治者开始在此修建教堂和城堡,瓦维尔从此登上政治权力中心的历史舞台。
![]()
14世纪开始波兰王国定都克拉科夫,瓦维尔正式成为统治者的官邸。在“伟大的”卡齐米日(1333-1370)和雅盖洛家族统治的15-16世纪是瓦维尔最辉煌的时期,不仅瓦维尔宫成为历任国王的宫邸,瓦维尔大教堂还成为国王加冕和墓葬的地方,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建筑及装饰元素均出自当时的建筑师之手。
![]()
齐格蒙特三世?瓦萨统治时期,城堡内的建筑又被披上了华丽的巴洛克式外观。不过自从他于1609-1611年将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后,瓦维尔的地位开始日渐式微,不复往昔。
![]()
瓦维尔璀璨的宫殿、教堂和堡垒等历史建筑瑰宝,无疑是波兰王国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者,它静静地矗立着,娓娓地为游人道来那段只属于中世纪的华彩乐章。
皮亚斯特王朝(966-1385)
波兰的第一个统治者是皮亚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960-992),他迎娶了捷克大公的女儿道布拉娃为妻,于966年带领波兰王国一起受洗,接受基督教。
在他的继任者“勇敢的”鲍莱斯瓦夫一世(992-1025)统治期间,克拉科夫主教区成立,瓦维尔成为波兰基督教的主要中心之一。一座1000年前后修建的罗马式圆形小教堂,被发现掩埋在王宫西翼的地下墙之内,是瓦维尔山上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建筑。
![]()
这座小教堂呈圆筒形状,上方有一个圆形拱顶,连接着四个半圆形的壁龛,西面还有一座方塔。现在已经碎成小块的石灰岩地砖是用动物皮毛和经久耐用的石灰砂浆混合制成,这种材料的粘合度要比石材好很多,建造的墙壁虽然看起来更为柔软,但稳固性高得惊人。在这座建筑中,测量的精确性、空间系统的复杂与象征性令人惊叹,而建造工艺却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当时的人们仅仅掌握了砌墙技术,甚为落后。
皮亚斯特王朝最初的几位统治者利用外交才能很快与统治周边国家的王朝进行联姻,加之拥有罗马帝国的强大后盾支持,使他们有效地瓦解了国内竞争者们颠覆政权的努力。他们开始在瓦维尔山上大兴土木,修建教堂和宫殿。 “中兴者”卡齐米尔一世(1034-1058)统治时期,国王的府邸建筑群宣告竣工,瓦维尔也成为波兰王国重要的政治行政中心。这个时期修建了中殿相对短小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带有明显的撒克逊建筑风格。
![]()
从鲍莱斯瓦夫二世(1058-1082)开始,历经瓦迪斯瓦夫?赫尔曼(1080-1102)和“歪嘴的”鲍莱斯瓦夫三世(1102-1138)一共三代,时值1142年,瓦维尔山上矗立起一座宏伟的新教堂——瓦维尔大教堂。这座教堂是当时波兰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教堂。大教堂内设有两个遥遥相对的,供唱诗班栖坐的高台,东、西两侧各设有一个后殿,有圆柱支撑的地下室,其中圣伦纳德地下墓室至今保存完好。
![]()
为了避免为争夺继承权而引发内战,“歪嘴的”鲍莱斯瓦夫三世在临终前将国土一分为四,分封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其中长子瓦迪斯瓦夫(1138-1159)得到了克拉科夫周围的大片领地。统一的波兰王国从此又陷入分裂状态。
当时的欧洲有一条重要商路贯穿南北,连接了德国和基辅,途径弗罗茨瓦夫、克拉科夫和利沃夫。这一地理优势极大促进了克拉科夫城市的经济发展,凸显了其重要性,使克拉科夫成为小波兰地区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瓦维尔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攀升,它从一个仅仅满足当地需求的城堡升级为大公领地的首府,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强大国家的首都,它的统治者也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巨头之一。
![]()
不过1241年鞑靼人的入侵给予了克拉科夫沉重的一击,全城包括瓦维尔山上的城堡都被毁于一旦。
从瓦迪斯瓦夫?沃凯塔克(瓦迪斯瓦夫一世)(1306/20-1333)统治时期开始,克拉科夫瓦维尔大教堂获得了加冕教堂的地位,小波兰自此完全从属于克拉科夫的主教,与格涅兹诺的大主教分庭抗礼。
1320-1346年、1346-1364年间,在几任主教的领导下,开始对瓦维尔大教堂进行大规模改建。教堂的主体是有一个中殿和两个侧殿的经典长方形巴西利卡式,耳堂位于大殿的中部偏西。东侧的后殿为圣坛所在,其上建有拱顶。
皮亚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是“伟大的”卡齐米日(1333-1370),他为其父瓦迪斯瓦夫一世建造的纪念墓碑(1333),开创了瓦维尔作为皇家墓地的传统。瓦迪斯瓦夫一世的棺柩位于大教堂北部的一个哥特式拱顶下,其上建有哥特式的华盖,国王的纪念雕像置于棺柩上,下部还有送葬人群的浅浮雕,这些装饰都带有法国墓葬艺术风格。
![]()
“伟大的”卡齐米日国王没有儿子,他把波兰大部分领土留给了他的侄子—匈牙利安茹家族的路易国王,从此皮亚斯特王朝正式走到了的尽头,波兰王国的历史进入雅盖洛王朝统治阶段。
雅盖洛王朝(1386-1572)
匈牙利安茹家族的路易国王于1382年去世,他的女儿雅德维加继承了波兰王位。来自立陶宛的雅盖洛大公迎娶了雅德维加,并于138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被称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洛(1386-1434),雅盖洛王朝在波兰长期而卓越的统治由此拉开了序幕。
![]()
在胡斯战争期间(发生在捷克的宗教改革,导火索是1414年基督教改革家杨?胡斯被以异端罪名在康斯坦茨广场被处以火刑),继承问题一直是15世纪中欧政治生活中的主旋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洛兼任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在这场纷争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逐步树立了自身的威望,取得了广袤疆域的统治权,为波兰王国的统一和团结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洛的纪念墓碑与皮亚斯特王朝国王的相仿,但其华盖已经褪去了哥特式风格元素,表现出古典主义的特征。在棺柩两侧依然雕刻有送葬人群的浅浮雕,只见他们抬着国王生前统治过的最重要地区的盾徽悲痛前行。
![]()
身为波兰国王的雅盖洛之子瓦迪斯瓦夫三世(1434-1444)在1440年又登上了匈牙利国王的宝座,然而由他指挥的基督徒联军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接连败北,他自己也在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中战死,这位年轻的国王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
瓦迪斯瓦夫二世的另一个儿子卡齐米日四世?雅盖洛契克(1446-1492)由此登上了波兰王座,并统治了波兰近半个世纪。他推行了非常有效的家族统治政策,与伊丽莎白王后所生的众多子女在他的统治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伊丽莎白王后的父亲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母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伊丽莎白。1462年前,卡齐米日四世在瓦维尔城堡中增建了一座圆角碉塔,用于大炮射击防御。
![]()
随着瓦维尔教堂西面外墙旁修建的圣三位一体礼拜堂和圣十字礼拜堂的落成,国王们开始有了单独的墓葬之地。
![]()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洛契克的纪念墓碑就位于圣十字礼拜堂内。棺柩是用产自萨尔茨堡的红褐色石材雕刻而成的,国王的纪念雕像具有写实化的现实主义手法特征,这与之前所有国王的纪念墓碑都不相同。只见国王身着只有在加冕时才穿的祭祀礼服,礼袍覆盖了他的整个身体,上面有正在分娩的裸体产妇形象,这到底有何寓意至今还未有定论。
![]()
雅盖洛王朝的最后三位统治者亚历山大(1501-1506)、齐格蒙特一世(1506-1548)、齐格蒙特二世(1548-1572)和斯蒂芬?巴托雷(1576-1586,雅盖洛家族最后一位合法成员安娜?雅盖洛的丈夫)统治波兰的时期是波兰经历巨变的转折时期。欧洲基督教的分裂直接导致了激烈的宗教战争爆发,而雅盖洛王朝统治者对于宗教信仰的宽容政策让波兰和立陶宛地区的宗教冲突表现并不激烈,天主教、基督教其他派系、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这里互不干扰,和谐共处。
![]()
1514年战胜莫斯科和1525年战胜条顿骑士团的两场胜利使波兰王国巩固了自身的军事优势,并由此成为当时中欧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波兰传说中的“黄金时期”。
1504年,亚历山大国王开始重建克拉科夫瓦维尔的中世纪城堡。年久失修的旧城堡已经显得过于狭窄,而且布局混乱。这位早逝的国王去世后,下一任国王齐格蒙特一世扩大了施工的范围,他聘请的意大利设计师带来了文艺复兴式的经典建筑思潮。
![]()
设计师将城堡建成了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庭院四周是由爱奥尼亚式廊柱支撑的回廊,回廊上层和大厅的天花板上带有木制镀金装饰,二楼的回廊屋檐下还有一条装饰带,绘制了凯撒大帝和波兰皇帝们的徽章图案。因为地面不平整,且必须迁就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部分建筑,设计师为这座宫殿设计了完全不规则的建筑方案,但在视觉上仍旧给人以对称和规则的感觉。
![]()
齐格蒙特一世雇佣的意大利建筑师还为他建造了陵墓礼拜堂。中心的设计结构是一个正方形和象征星空的半圆形组合,反映出意大利的建筑理论家们关于理想神庙的设计理念。侧躺着的齐格蒙特一世用手撑着头部,如同在睡梦中一般,而容貌和盔甲的雕刻手法极具写实主义特征,四周繁复的装饰图案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特点。
![]()
雅盖洛王朝落幕后,来自瑞典瓦萨家族的齐格蒙特三世(1587-1632)当选为波兰国王,在他统治期间为瓦维尔大教堂披上了巴洛克式的华丽装饰外观。
![]()
不过,齐格蒙特三世于1609-1611年将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的举措标志着瓦维尔山从此走向衰败,而波兰的历史从此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
时值今日,瓦维尔宫已经被辟为博物馆,而瓦维尔大教堂也成为波兰王国历任国王、主教和英雄的墓葬之地,无疑是整个克拉科夫最为神圣之地。
信仰的圣殿,克拉科夫的教堂建筑艺术
教堂建筑样式入门
建筑可以通过以语法和句法为基础的一套自身的语言编码来解读,因此在了解和品读教堂建筑艺术之前,这些术语恐怕你不得不先了解。
罗马式建筑,主要指代兴盛于11-12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类建筑通常采用巴西里卡式(长方形)的平面结构,最重要的特征是圆拱的利用,这些元素其实就来源于古罗马时期。圆拱在建筑空间内的布局通常会符合极为精准的数学比例,这些数学模式同样取经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成果。因为圆拱的运用,这类建筑的墙体通常十分厚重,建筑内也不能开设过多的窗户,因此显得十分昏暗,无法依靠自然光有效照明。
![]()
哥特式建筑,是指起源于1140年的法国北部,在12-15世纪时流行于北部欧洲的一种日耳曼建筑风格,最初这个词是拉丁世界对“蛮族”的贬称。这类建筑通常采用与罗马式建筑相同的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但与之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尖拱来替代了罗马式建筑中的圆拱。尖拱可以比圆拱承载更重的荷载,大量尖拱的运用使得哥特式建筑的墙体越来越薄、越来越高,甚至在墙面上开设的窗户也越来越大。哥特式建筑的外墙上通常有飞扶壁,起到的是分解重力的作用,外墙上通常还有许多小尖塔和高耸的大尖塔。而殿堂室内的窗户通常使用大量的彩色玻璃来装饰,相比于阴暗的罗马式建筑内部来说,大量光线从哥特式建筑的窗户中倾斜而入,使得室内显得明亮而宏大。此外,此类建筑也喜欢采用自然主义的植物化蔓藤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有了一种森林般的幻景观感。
![]()
文艺复兴建筑,是指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在15-16世纪时广泛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类建筑的显著特征就是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语汇的复兴,包括古典柱式、格子平顶、古典装饰在内的古典元素被广泛运用。文艺复兴建筑通常极具韵律和均衡感,尖拱是决不允许的存在,圆拱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当然,文艺复兴绝不仅仅只是对古代艺术的简单复制粘贴,在贵族府邸和乡村别墅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迥异于古典世界的创新性语言。
![]()
巴洛克式建筑,是指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在17-18世纪时流行于欧洲甚至扩展到全世界的一种建筑风格。巴洛克最早是虚饰做作、反复无常、矫饰虚荣、奢侈铺张的同义词,在19世纪末时才得以正名。这类建筑跟文艺复兴建筑相比,原来圆形平面的地方现在是曲线和椭圆形的平面占主导,原来直线的地方现在被曲线取代,甚至出现了类似于贝壳一样的曲面装饰,大胆的穹顶设计、繁复的装饰元素、幻景技法绘制的天顶画等均力图达到一种极度戏剧化的效果,可以说巴洛克式建筑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动态化的戏剧幻景观感。
![]()
克拉科夫的教堂建筑基本是对不同时代流行于欧洲的各种建筑样式艺术成果的拿来主义式运用,虽然缺乏一定的原创性,但也不乏融入了本地特色的独特精品,这些分布于克拉科夫老城区各个角落的教堂,共同为这座城市编织起了一道最美丽的天际线。
老城区北部的天主教堂
克拉科夫老城区内最赏心悦目的教堂无疑当属位于老城广场北面的圣母教堂(St. Mary’s Church)了。它是克拉科夫中世纪时期最重要的一座教堂,也是波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始建于1220年,在被鞑靼入侵破坏后经历过一次重建。
教堂西立面耸立着两座哥特式的塔楼,塔尖的高度和风格都各不相同,它们已经成为整个城市的地标所在,也是这个城市天际线上最耀眼的明星成员之一。
早上的时候,太阳会从双塔背后升起。
![]()
下午的时候,双塔就会完全顺光,当云淡风轻之时,美若画卷一般。
![]()
黄昏之时,当云霞变换着色彩,无疑是全天中最美的时刻。
![]()
![]()
![]()
天没完全黑下去之前,这里依然值得等待。
![]()
![]()
从中世纪开始,教堂的塔楼就被当做瞭望塔来使用。据说,当时克拉科夫遭遇鞑靼军队入侵,瞭望塔上站岗的号手发现他们之后,马上吹响了战斗的号角,不过他却被敌人射杀,英勇牺牲。后来每到整点时分,塔楼的号手都会吹起号角声,但是号角声在中途会突然中断,以此来纪念当时牺牲于敌人箭矢下的那位英雄号手。
教堂西立面的巴洛克风格门廊由著名建筑师Francesco Placidi设计建造于1750年,不过这里仅供信徒进出,游客需由南面的偏门出入。
![]()
进入教堂内殿,首先必须观看的是雕塑家Veit Stoss于1477-1489年间制作的木雕主祭坛,这件杰出的艺术品堪称波兰的国宝级珍品。主祭坛高13米宽11米,中央是神龛,里面放置有高达2.74米的巨大人物木雕,表现了圣母之死和圣母升天两个主题,在神龛两侧翼则表现的是耶稣和圣母的生平。艺术家巧妙运用哥特风格的人物形象和装饰元素,为作品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强度和神圣性,展现了晚期哥特文化极端虔诚的一面。
![]()
在圣母之死与圣母升天木雕中,耶稣的门徒聚集在行将离世的圣母周围,其中一个门徒支撑着她,另一个则绞着双手以表达其悲痛,其他门徒也受到了打击显得万分悲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艺术家在每一个细节上所作出的精确与写实努力,只见所有人物身上的衣纹时而翻转时而扭曲,间接反映出人物内心强烈的情感波动。而在人物之外,尖锐、断裂和穿插的装饰纹样通过火焰形的构图统一在一起,又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这种手法来源于晚期哥特式建筑的设计风格。
![]()
![]()
打开的木雕祭坛左侧翼从上到下表现的是圣母领报、耶稣降生、三王来拜三个主题,右侧翼从上到下表现的是耶稣复活、耶稣升天和神圣会谈三个主题。艺术家将雕塑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以彩绘和镀金的方式使它们达到高度的统一。
![]()
![]()
在主祭坛背后高耸的华丽彩色玻璃窗也是波兰最为出色的哥特式艺术杰作,制作于14世纪末。
![]()
在主祭坛的侧墙处还有一幅名为《耶西之树》的雕刻作品,这是取材于《圣经》,中世纪艺术中再现耶稣家族谱系的常见题材。只见耶西正倚靠在一棵巨树之旁,整个树冠上结满了他的后世子孙,而树冠的顶端则是圣母玛利亚和耶稣。
![]()
教堂内主要的新哥特式彩绘装饰由Jan Matejko、Stanis?aw Wyspiański、Józef Mehoffer绘制于19世纪末。
抬头仰望,只见中殿内天蓝色的拱顶、金色的拱肋和繁星共同勾勒出一幅美若幻境的天穹图案。
![]()
![]()
![]()
![]()
![]()
两侧墙体上既有在天蓝色背景上优雅飞舞的天使,也有充满自然主义气息的花朵和植物蔓藤。
![]()
![]()
在这样一些如梦似幻的动人壁画的妆点下,进入教堂的所有人似乎会立刻焕发出一种宛若置身天堂的幻觉观感,不得不连连称赞这美得让人窒息的幻景。
![]()
雕塑家Veit Stoss在1496年左右还为圣母教堂制作了一尊耶稣受难雕像,现置于右侧堂的巴克洛式圣坛之上。
![]()
这件超大尺寸的作品是在一整块石灰岩上雕刻出来的,耶稣的身体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精确表达反映了雕刻家对人体结构的透彻了解。雕塑家没有赋予耶稣丝毫痛苦的痕迹,他的两臂笔直,好像违背了生理学原理,这无疑是想强调耶稣牺牲的胜利意义。如果走到耶稣雕像脚边眯着眼睛仔细观察,你才能清晰地看出耶稣的痛苦表情,这无疑是雕塑家高超技巧的体现。
![]()
教堂十字交叉处拱顶下方还有一尊更大的耶稣受难雕像,由Veit Stoss的学生制作而成。
![]()
教堂内还有一座由Gianmaria Padovano设计的文艺复兴风格的祭坛。
![]()
以及由威尼斯著名艺术家Gianbattista Pittoni绘制的巴洛克风格祭坛画。
![]()
在圣母教堂背后隐藏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教堂,圣巴巴拉教堂(The Church of St. Barbara),这座单殿式的教堂跟圣母教堂相比起来实在有些迷你。
![]()
它建造于14-15世纪之交,据说使用的砖块就来自于圣母教堂。教堂入口旁有一组名叫《客西马尼》的雕像,表现的是耶稣和三个使徒在客西马尼园的场景,由Veit Stoss工作室的雕刻家制作。
![]()
教堂内殿有一件雕刻于15世纪初的哥特式石雕作品《圣殇》,雕刻家为这一主题注入了优雅而伤感的情绪基调,十分动人。
![]()
圣母教堂附近的老城广场东北侧有一座更为迷你的小教堂,圣阿德尔伯特教堂(The Church of St. Adalbert),这座教堂始建于10-11世纪,就位于圣阿德尔伯特当年到克拉科夫讲道之处。
![]()
在圣母教堂以北的区域,还分布有几座教堂,包括圣十字教堂、教区教堂、圣约翰教堂、方济各改革会教堂、圣马可教堂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座是圣十字教堂。
圣十字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Cross)始建于14世纪,这是一座单殿式的教堂,它的内殿仅由一列柱廊支撑,外部由粗糙石块和红砖混合搭建而成,石块位于下半部分,教堂旁还建有一座塔楼。内殿的棕榈状拱肋是在1528年火灾之后才添加的,而墙壁和天花板所装饰的描绘宗教场景和植物图案的壁画绘制于15-16世纪,这些壁画在19世纪末由Stanis?aw Wyspiański进行了修复。
![]()
![]()
教区教堂(The Piarist Church)始建于18世纪,由克拉科夫建筑师Kacper Ba?anka主持建造,巴洛克风格突出的外立面则出自意大利建筑师Francesco Placidi之手。教堂内殿利用幻景技法绘制的天顶画出自布尔诺艺术家Frantisek Eckstein之手。
![]()
圣约翰教堂(The Church of St. John)始建于14世纪之前,经过数次重建,现在所看到的外观来自于巴洛克时期的重建。由Antoni Fr?czkiewicz设计的巴洛克式祭坛上有一幅文艺复兴风格的祭坛画《圣母与圣子》。
![]()
方济各改革会教堂(The Church of Franciscan-Reformati Order)重建于17世纪的瑞典战争之后,曾受到克拉科夫许多名门贵族资助,他们的陵墓也位于教堂内。教堂内殿最著名的艺术作品当属由Daniel Schults创作于17世纪下半叶的《圣卡齐米日》。
![]()
圣马可教堂(The Church of St. Mark)位于方济各改革会教堂附近。
![]()
老城区南部的天主教堂
在圣母教堂和瓦维尔城堡之间的老城南部区域有几座壮观的教堂,他们是由天主教的各种修道会主持修建而成,是克拉科夫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圣母教堂往南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方济各会教堂(The Franciscan Church)那高耸的哥特式墙体了。教堂始建于1269年,后又有所扩建,波兰雅盖洛王朝的奠基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洛的受洗仪式曾在此隆重举行。
![]()
![]()
教堂所在的位置正好是电车道旁,周围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
![]()
教堂内最出色的装饰当属由Stanis?aw Wyspiański设计的彩色玻璃窗,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作品为《创世天父》(God the Father the Creator),创作于1897年。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天父正在创造世间万物的场景,艺术家巧妙运用各种色彩的表现手法让人拍案叫绝,只见各种弯曲的线条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神秘和神圣的创世奇景。
![]()
在主祭坛背后的两扇同样由Stanis?aw Wyspiański设计的新艺术风格彩色玻璃窗上,两个被花丛环绕的人物分别是圣方济各和Blessed Salomea,这些花丛代表了圣方济各所钟爱的大自然,也是Blessed Salomea圣洁的象征。
![]()
教堂的内部装饰跟圣母教堂有异曲同工之处。
![]()
天蓝色的穹顶和镶金的繁星装饰交相辉映。
![]()
![]()
![]()
两侧墙壁上则依然是各类天使和植物花朵蔓藤等自然主义装饰。
![]()
![]()
![]()
祭坛和唱诗班席也是采用的哥特式风格装饰。
![]()
![]()
位于方济各会教堂东面的多明我会教堂(The Dominican Church)是克拉科夫最大的哥特式巴西利卡教堂之一,始建于1222年,历经鞑靼入侵破坏后的重建,于1850年火灾后第三次重建成目前所见到的新哥特式样貌。教堂旁边的一些圆形小礼拜堂建于16-17世纪,内部采用的是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跟教堂大殿内的哥特式装饰形成对比。
![]()
![]()
继续往南前行,便能见到拥有风格迥异外立面的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耶稣会教堂)(The Church of St. Peter and St. Paul)。它是波兰最早的一座巴洛克风格建筑,由齐格蒙特三世出资为耶稣会而建,完工于17世纪初期。 耶稣会修士于1583年来到克拉科夫,参与反宗教改革的运动。
![]()
教堂内部呈拉丁十字布局,即横向和纵向殿堂相交,呈十字架状,且纵向殿堂比横向殿堂更长,十字交叉处覆以巨大的穹顶。跟后期的巴洛克风格教堂相比,这座教堂的内部装饰较为朴素,只有主祭坛的穹顶上覆有精美的灰泥装饰。
![]()
许多新婚夫妇都喜欢在这座教堂举办婚礼。
![]()
与耶稣会教堂紧邻的圣安德烈教堂(The Church of St. Andrew)是克拉科夫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式教堂,始建于11世纪末,在鞑靼入侵时曾幸免于难,因此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
教堂外部建筑是属于典型的罗马式建筑风格,西立面的两座塔楼建于12-13世纪,但上面巴洛克式的尖顶是几百年后才增建的,东侧的哥特式半圆室增建于14世纪,如今被用作圣器收藏室。教堂内部已经难觅罗马式风格的影子了,17-18世纪时,Baldasare Fontana对教堂内部进行了重新装饰,施以巴洛克风格的灰泥粉饰雕塑,以及描绘波兰Blessed Salomea生平事件的巴洛克式画作。
![]()
继续往南前行,在瓦维尔山背后有一座迷你的哥特式小教堂,圣贾尔斯教堂(The Church of St. Giles),始建于14世纪上半叶,教堂前立有一个纪念卡廷惨案罹难者的十字架。
![]()
瓦维尔山脚还有一座壮观的巴洛克式教堂,方济各小兄弟会教堂和修道院(The Franciscan church and monastery of the Observant Friars),由意大利传教士始建于1453年,瑞典战争后经重建而成。教堂内部采用晚期巴洛克风格装饰而成,名为《圣母、圣子与圣安妮》的晚期哥特式雕像出自Veit Stoss的工作室,还有一些巴洛克风格的祭坛画是由Franciszek Lekszycki模仿鲁本斯和凡戴克的画作绘制而成。
![]()
卡齐米日区的天主教堂
卡齐米日区得名于“伟大的”卡齐米日国王,正是他于1335年选定在克拉科夫南部的这一区域修建一座新的城镇,这里才正式兴旺起来。15世纪末期,基督徒和犹太人相继搬来此地定居,两种信仰的居民在此和谐共处,哥特式天主教堂和犹太教堂交相辉映,妆点着这个地区的城市天际线。
基督圣体教堂(Corpus Christi Church)高耸的尖塔在卡齐米日区密集的建筑群中脱颖而出。这座教堂由“伟大的”卡齐米日国王兴建于1340年,是卡齐米日地区修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并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一地区的教区教堂。
![]()
![]()
教堂内部现存的大多都是17世纪时制作的巴洛克风格装饰,包括巨大的主祭坛、礼拜堂祭坛、船型讲坛等,其中主祭坛画《牧羊人的崇拜》由Tomaso Dolabella创作于1637年。
不过15世纪早期制作的彩色玻璃和耶稣受难雕像有幸保存至今,与教堂内富丽堂皇的巴洛克装饰相得益彰。教堂的官方网站上提供详细的英文导览手册下载,绝对算得上是克拉科夫宗教界的良心所在。
圣凯瑟琳教堂(The Church of St. Catherine)是克拉科夫最壮观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由奥斯定会修士于1363-1398年间建造而成,其中石制门廊和施洗者圣约翰礼拜堂增建于15世纪。19世纪后半叶整个教堂进行过一系列修复,但其原始的框架和外观基本没有任何改变,因此这座教堂无疑成为克拉科夫保存最完好的教堂之一。
![]()
![]()
壮观的巴洛克祭坛中央是由Andrzej Wenesta绘制于1634年的祭坛画《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教堂的官方网站上有3D可视化视图,可供没能前往或意犹未尽的游人细细观赏,十分良心。
![]()
波林教堂及修道院(The Pauline Church and Monastery on the Cliff)始建于千年前,不过当时的老建筑如今早已荡然无存。据记载,1079年,斯坦尼斯洛斯主教在这座教堂被“勇敢的”鲍莱斯瓦夫一世国王处死,1253年他被教会封为圣徒(St. Stanislaus),并成为波兰王国的主保圣人。为了纪念圣斯坦尼斯洛斯,每年他的祭日,大主教都会带领一列纪念队伍从瓦维尔大教堂前行至此。
![]()
目前所见到的巴洛克式外观建于1751年,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至今,已有12位文艺界的名人葬于教堂的地下陵墓之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 Mi?osz)。修道院庭院内的池塘建于17世纪,其中还有一座圣斯坦尼斯洛斯的石雕像。
![]()
在维斯瓦河对岸的瓦维尔城堡一侧还能远眺到这座教堂的身影。
![]()
卡齐米日区的犹太教堂
卡齐米日国王统治波兰时期,大力庇护犹太人,因此大量的犹太人移居到克拉科夫,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不过,犹太人大规模移居到卡齐米日地区最早要追溯到1495年,当时他们主要聚集在城市的东部地区。如今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它们当时修建的犹太教堂,就隐藏在那些小巷子深处。
老犹太教堂(The Old Synagogue)始建于15-16世纪之交,是波兰最早的犹太教堂。1557年火灾之后教堂由建筑师Matteo Gucci以文艺复兴风格重建。二战时虽被纳粹严重破坏,但如今已按16世纪时的原貌得以修复。
![]()
目前这里主要用于展出克拉科夫历史博物馆关于犹太教的文物藏品,包括犹太教仪式所使用的圣物、犹太教画作和历史文件等。
![]()
瑞姆犹太教堂(The Remuh Synagogue)由来自雷根斯堡的Israel Isserles Auerbach资建于1553年,他的儿子Rabbi Moses Remuh就葬于附近的墓园之中,因此这座犹太教堂就以他儿子的名字来命名。16世纪后半叶,在犹太教堂旁建起了墓园,二战后在这个墓园内发掘出数百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墓碑,它们都是在17世纪的瑞典战争期间被掩藏于地下的。
![]()
以撒犹太教堂(The Isaac Synagogue)由Isaac Jakubowicz资建于17世纪上半叶,他是一位银行家,曾为城市的犹太社区作出杰出贡献。
![]()
在克拉科夫的犹太区,还有一些犹太教堂,比如建于16世纪晚期的高犹太教堂(The High Synagogue)、建于1620年的波普尔犹太教堂(The Popper Synagogue)和建于1860-1892年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圣殿犹太教堂(The Tempel Synagogue)等。
克拉科夫老城内保存至今的大量宗教建筑,是中世纪克拉科夫辉煌艺术成就的历史见证,也为游人提供了品读克拉科夫中世纪艺术精品的绝佳窗口,因此值得我们为之呐喊喝彩。
克拉科夫的人文建筑艺术
在克拉科夫有很多关于瓦维尔恶龙的民间传说。传说,在瓦维尔山洞内居住着一只恶龙,他经常外出破坏,尤其喜食少女。当时统治克拉科夫的国王担心自己唯一的女儿也会被恶龙吃掉,于是昭告天下,允诺将他美丽的女儿赐婚于能够打败恶龙的人。其中一名家境贫寒的年轻鞋匠将塞了焦油和硫磺的羊放置在龙的洞穴外,贪吃的恶龙食下后口渴难耐,不停地喝着维斯瓦河的河水,最终身体爆裂而死。从此,年轻人迎娶了国王的女儿,他们以及当地的居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瓦维尔恶龙反而成了克拉科夫的吉祥物,在瓦维尔山脚的龙之巢穴(The Dragon's Lair)门口,还立有一尊龙之石雕,扬天长啸的恶龙似乎正在向天下宣告关于这座城市起源的秘密。
![]()
位于克拉科夫老城核心位置的中央广场(Rynek G ?ówny)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城市广场,面积有4万平方米,相当于5-6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虽然广场周边的老房子已经换上了新古典主义的外衣,看起来似乎焕然一新,但其实广场的建筑布局从1257年起至今都没有发生变化。
位于广场中央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优雅建筑是纺织会馆(Cloth-hall),长100米的乳白色外墙壮美而华丽。纺织会馆始建于14世纪“伟大的”卡齐米日国王统治时期,由于当时是克拉科夫的服饰和布料交易中心,因此取了这个名字。
![]()
纺织会馆最初是一栋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但1555年的一场火灾后,又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文艺复兴风格进行重建。现在看到的有着哥特式尖拱和拱肋的连拱廊和中央通道增建于19世纪末期。
![]()
纺织会馆内混合出现的尖拱和圆拱,外立面上涡卷形装饰以及由宽大壁柱连起的假拱廊赋予了建筑别样的美感,让人回味。
![]()
立于广场东南侧方向的一尊青铜人物雕像是为了纪念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wicz)而制作的。
![]()
纺织会馆的地下有一座博物馆,这里利用最新的多媒体视听技术,从考古学的角度介绍了克拉科夫城市和中央广场的历史。漫步于拥有数百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地下考古废墟之中,似乎这座城市过往的点滴也离你越发的靠近了。
![]()
位于一层的中央通道现在已经变成了特产一条街,两侧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兜售民间工艺品和饰品、刺绣等物品的小店。白天的时候,这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夕阳西下之时,太阳炫目的光线会穿过圆拱门洒进中央通道之中,给熙熙攘攘进进出出的人群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十分迷人。
![]()
![]()
波兰的夏天白天非常漫长,太阳才刚下山,纺织会馆的商铺都早已关门休息了,会馆的连拱廊内又恢复了宁静,此时温暖的暖色灯光与天空幽蓝的冷色光形成强烈的对比,美得让人窒息。
![]()
![]()
在中央广场的东南侧,矗立着一栋高耸的尖塔建筑,它就是市政厅塔楼(Town Hall Tower)。
![]()
老市政厅大楼在1820年被毁坏,只有这座尖塔得以幸存,成为见证市政厅存在过的唯一建筑。
![]()
如今,这里成为克拉科夫历史博物馆分馆之一,在塔楼的地下,还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剧院废墟。
![]()
![]()
市政厅南边一个巨大的青铜头部雕像如今已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和游人们争先恐后玩自拍的胜地。
![]()
你可能会错过广场东南边的一个马车模型,走进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小邮局,可以在此购买一张明信片,寄给远方的朋友。
![]()
夏日时分,中央广场俨然化身为市民活动中心,每天从早到晚都可能上演或大或小,或自发或官方的各种表演,这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的眼睛根本就不够使。
![]()
广场的一边已经圈起来准备大型表演,观众们还在等待。而广场的另一边则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正围在泡泡艺人身边玩得不亦乐乎。
![]()
![]()
似乎每一个欧洲的老城广场中,都能见到泡泡艺人的身影,以及围在他们身边的一群快乐的孩子们。你瞧这位正太小男孩自己也玩起了泡泡游戏,这专注的眼神也是很迷人。
![]()
看小朋友玩乐得正欢,突然听见喷泉边起了一阵骚动。原来是一群类似于快闪族的行为艺术表演者。他们正蹲伏在喷泉边,试图跟喷涌的喷泉互动。
![]()
看什么看,没见过行为艺术吗?
![]()
干脆直接将头凑到了喷泉水边,左边的兄台似乎喝了个饱。
![]()
在围观群众中发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小萝莉,还穿着冰雪奇缘的衣服哦。
![]()
旁边的一位卷发小女生也很认真地观看着,神情十分专注。
![]()
表演团队外围聚起了一圈人群,他们都看得十分开心。
![]()
突然,表演团队走进了喷泉水池之中,还热情地邀请围观群众下水一起嬉戏。瞧瞧刚才看台上围观的这位帅哥现在已经变身为泼水节宣传使者。
![]()
旁边的群众看他们玩得如此开心,露出惊讶的表情。
![]()
结果冷不防的,感受了一把来自泼水节使者的祝福。
![]()
站在高处的几位看客也是表情各异,然而左下角的小萝莉怎么哭上了呢?
![]()
泼水互动之后,行为艺术表演者与群众拥抱致谢,观众也表示这场秀很满意。
![]()
没想到表演还没有结束,他们继续拿出了辅助道具包。
![]()
看累了,还有完没完呢?
![]()
![]()
接下来,他们又走出喷泉,到了广场东北方的区域表演起来了。
![]()
我实在没空继续追下去了,就此作罢。
![]()
以中央广场为坐标,向各个方向辐射状游玩克拉科夫老城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圣母教堂旁边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街道是连接着弗洛瑞安城门的弗洛瑞安街(Floriańska Street),曾经的皇家大道。
![]()
这条接上的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不过在历经数次修葺之后,这些老建筑都披上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外衣。从这条街可以往回望到圣母教堂那独特的高耸双塔。
![]()
继续往前走就能来到弗洛瑞安城门(The Florian Gate)的脚下。14世纪时,围绕着克拉科夫老城建起了一圈防御性的城墙,这些城墙曾经抵御了捷克军队的入侵。可惜,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洗礼的老城墙在19世纪时被拆除,原本环绕城墙的47座尖塔和城门也消失殆尽,只留下了弗洛瑞安城门附近的这一小片区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
弗洛瑞安城门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老城门,始建于1307年,以克拉科夫的主保圣人圣弗洛瑞安来命名的。这里是皇家大道的起始点,波兰的国王和王后通常会从这里出发,巡视全城,然后返回瓦维尔城堡。城门上方的一个巴洛克风格浅浮雕描绘的就是圣弗洛瑞安的形象,而另一边则是代表皮亚斯特王朝的雄鹰盾形纹章。
![]()
城门的两边还保留有几座老城墙防御塔,塔下方的城墙上如今挂满了本地艺术家用于兜售的画作。
![]()
跟城墙相连的这栋建筑外立面也十分可爱。
![]()
城墙外的一片绿地是普兰迪公园(Planty Park)的一部分,这个公园取代了被拆除的老城墙,环绕着克拉科夫老城一圈,成为这座城市的新景观。弗洛瑞安城门外的一段公园也成了唯一能窥见掩映在绿树丛中老城墙及防御塔身影的地方了。
![]()
与弗洛瑞安城门遥相呼应的一座巨大的圆形建筑是克拉科夫巴比肯碉堡(The Barbican)。碉堡始建于1498-1499年,为了抵御当时虎视眈眈的瓦拉几亚和土耳其人的威胁而建。这栋圆形的碉堡开创了欧洲军事防御建筑的首例,它的直径有24.4米,砖墙厚达3米,有7座小型塔楼,外围还有一圈3.4米深的壕沟,并与弗洛瑞安城门相连。
![]()
巴比肯碉堡以北的区域是克莱帕兹区(Kleparz),跟卡齐米日区一样,这也是当时由“伟大的”卡齐米日国王规划创建的卫星城市。宽广的步道中央有一座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洛的骑马雕像,是为了纪念这位雅盖洛王朝的开国君主带领波兰和立陶宛联邦对条顿骑士团所取得的胜利。
![]()
步道西边是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的大楼,建于1879-1880年,当时的校长是波兰鼎鼎大名的画家扬·马特耶科(Jan Matejko),为方济各会教堂创作新艺术风格彩色玻璃窗的艺术家Stanis?aw Wyspiański也毕业于这所学校。
![]()
步道东边的建筑也非常漂亮,步道两侧还插满了宣传世界遗产大会的小旗子。
![]()
返回到老城区内,位于圣母教堂以东,与弗洛瑞安街平行的另一条街道—斯皮特尔纳街(Szpitalna Street)上也有一些代表性建筑。
![]()
最耀眼的一栋建筑当属斯沃瓦茨基剧院(Juliusz S?owacki theater)。剧院大楼建于1891-1893年,设计灵感来自于巴黎歌剧院,外立面装饰有丰富的新艺术风格灰泥雕塑。
![]()
剧院旁一排民居也有着风格各异的漂亮外立面。
![]()
中央广场以西的什切潘斯卡广场(Szczepańska Square)也有几栋代表性建筑。
广场东南拐角处的Szo?ayski Mansion目前是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分馆之一,展出有韦斯皮扬斯基(Stanis?aw Wyspiański)的一些作品。我们已经在方济各会教堂中看见过由他设计的新艺术风格彩色玻璃窗了,也看见过他曾经上学的美术学院,这座博物馆收藏了更多由他设计并创作的艺术作品。
![]()
广场东南拐角处另一栋与它相对的建筑是斯塔里剧院(Stary Theater)。这是波兰最古老的剧院,始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过现在看到的外观来源于1903-1906年的重建,注意看顶层外墙上的一组新艺术风格的灰泥装饰。二战之后,这里诞生过当代波兰最优秀的戏剧。
![]()
广场西面的建筑是艺术宫(Palace of Art),始建于19世纪,堪称波兰新艺术风格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建筑外立面中央一尊青铜人物胸像是扬·马特耶科,他曾经是克拉科夫美术学院的代表,波兰著名的画家。
![]()
![]()
中央广场南侧的大道是Grodzka大街,入口两侧还排列有一些老建筑。波托茨基老宅(Potocki Mansio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不过后来又经历了无数次的重建,现在看到的新古典主义外观建于18世纪后期。
![]()
沿着Grodzka大街往南走,可以见到不少我在上一篇写到过的教堂建筑,其中耶稣会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外优雅的巴洛克石雕圣徒像正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
在耶稣会教堂举办婚礼的新婚夫妇非常多,这条大街上经常能看到接送他们的礼仪车。
![]()
![]()
![]()
在教堂前的广场可以拐进Kanonicza街,这条街通往瓦维尔山脚下,也有一些重要的老建筑。
一栋黄色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教区博物馆(Archdiocese Museum),由圣斯坦尼斯洛斯故居改建而成,展出了克拉科夫教区教堂收藏的一些中世纪时期的珍贵艺术品。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于1953-1958年曾在此居住,因此博物馆还有一些关于他生平的展览。
![]()
其他的一些老建筑还包括18号的Gothic House和21号的Dean House等,他们还保留着中世纪时期的大门。
![]()
从瓦维尔山往南继续前行,就能来到卡齐米日区,在上一篇我已经写到过这一地区的犹太教堂。还有一栋不可错过的建筑就是卡齐米日市政厅(Kazimierz Town Hall),始建于15世纪,但之后重建过数次,与市政厅相连的尖塔也可以追溯到16世纪。
![]()
![]()
二战前,克拉科夫总共有6.5万名犹太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居住在卡齐米日区,但二战后只有约6000名才得以幸存。社会主义时期,这里十分萧条冷清,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此取景拍摄了《辛德勒的名单》后,卡齐米日区才恢复了往昔的热闹。
登高望远,克拉科夫的迷人天际线
没有无人机如何才能拍摄到城市俯瞰照片呢?其实在欧洲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可以登高望远的地方,它们一般位于教堂、市政厅或城堡的塔楼,城市的许多风光明信片都是从这些地方拍摄而得到的,虽然有些教堂并没有安装现代化的电梯,爬起来会相当吃力,但为了看到壮观的城市天际线风光,消耗这点体力显然是非常值得付出的。
登上瓦维尔教堂的钟楼,可以看到非常耀眼的城市风光,天际线上耸立着几座教堂的尖顶,在阳光白云的映衬下,格外迷人。由于老城位于瓦维尔的北偏东北方向,因此最适宜登塔拍照的时刻是下午,此时的阳光会比较顺一些。老城内比较突出的建筑从左到右分别是:市政厅塔楼、圣母教堂、多明我会教堂、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
![]()
位于老城中央广场的市政厅塔楼是老市政厅唯一幸存的建筑。
![]()
位于老城中央广场的圣母教堂是老城内最神圣最重要的教堂,可以看到它的两座高度不同的塔楼(更高那座可以登顶)以及中殿外墙上哥特式的玻璃窗和飞扶壁。
![]()
位于老城区南部的多明我会教堂有着跟圣母教堂类似的哥特式中殿,但它只有中殿中央有一座小尖塔,西侧无塔楼。
![]()
位于老城区南部的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是近邻。可以看到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外部骨架:包括巴洛克式的西立面、拉丁十字形的中殿以及巴洛克古典式的中央穹顶。而耶稣会教堂前方的两座罗马/巴洛克式双塔则属于圣安德烈教堂。
![]()
瓦维尔教堂钟楼顶的这口巨大的钟名叫Sigismund Bell,建造于1520年,高2米宽2.5米,重达11吨,是波兰最大的古钟。它的钟锤也有350公斤重,需要8个壮汉才能敲响,因此一般仅在重要的宗教节日才会使用。
![]()
瓦维尔城堡区域另一个可以登高望远的地方是桑多梅日塔楼(Sandomierska Tower),就在游客服务中心旁边,瓦维尔城堡的东南角。由于老城位于瓦维尔的东偏东南方向,因此最适宜登塔拍照的时刻依然是下午。
在这里可以俯瞰到瓦维尔教堂和瓦维尔城堡的倩影,经典的明信片角度即出自这里。瓦维尔教堂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塔楼和钟楼以及小礼拜堂的穹顶相互映衬,蔚为壮观。而瓦维尔城堡那文艺复兴式的简洁外立面及红砖碉塔在阳光下同样耀眼而迷人。
![]()
视线再往右方(南)一点即可看到城堡脚下的城墙及山路。
![]()
再往右方(南)看到的是卡齐米日犹太区。
![]()
只能从东侧看到方济各小兄弟会教堂和修道院屋顶的几座尖塔。
![]()
东南方向看到的依然是卡齐米日犹太区,其中有基督圣体教堂和圣凯瑟琳教堂的高大身影。
![]()
![]()
基督圣体教堂高耸的尖塔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它的中殿外观与多明我会教堂有些类似,但它的飞扶壁更为突出,两侧还多了十字式建筑所特有的耳堂。
![]()
圣凯瑟琳教堂的外观更为简约,这座教堂是座砖石混合建筑,能看见其东侧保留至今的石制哥特式小尖塔。
![]()
攀登到桑多梅日塔楼顶还能远眺到更多不知名的漂亮尖顶。
![]()
正南方是维斯瓦河及其以南的现代化新区建筑群。
![]()
另一个可以登顶的地方是圣母教堂的塔楼,由于有登塔人数限制,因此需要提前买票预约好登塔的时间,包括纺织会馆、市政厅塔楼、老城广场等在内的老城区北部位于圣母教堂的西边,而包括瓦维尔城堡在内的老城南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侧逆光的,因而最适合登顶的时刻是上午。
因为错过了上午登顶的机会,午后我上去的时候中央广场、纺织会馆和市政厅塔楼方向已经有些逆光了,此时建筑物在色彩饱和度上都是不如顺光时候出彩的。一步又一步地登上塔楼,可以在不同高度的窗户上往下看到中央广场。
![]()
![]()
![]()
如果你正好是在整点时分到达塔楼顶层,还可以一睹号手吹号的风采。从塔楼往南看,除了尽收眼底的中央广场外,远处还能看到瓦维尔城堡。
![]()
从这里看瓦维尔城堡区域永远都处于侧逆光之中,因而在色泽饱和度方面始终会有些不尽人意。
![]()
西南侧方向的天际线稍显平淡。
![]()
能看到一座中殿呈拉丁十字式的巴洛克教堂,这是我没有去成的圣安妮教堂,位于雅盖洛大学校园内。
![]()
北侧方向可以看到弗洛瑞安大街两侧的城市风光。
![]()
![]()
弗洛瑞安大街尽头就是弗洛瑞安城门,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门上的圣弗洛瑞安雕像。
![]()
弗洛瑞安大街东侧方向可以看到巴洛克风格的斯沃瓦茨基剧院和哥特风格的圣十字教堂。
![]()
东北侧方向被教堂巨大的屋顶遮挡了些许视线,可以发现这些屋顶的倾斜角度都非常大,这在北部欧洲的建筑中非常典型,也许是为了应付这一区域冬季较大的降雪。
![]()
圣母教堂巨大屋顶右侧隐藏着的是小巧迷你的圣巴巴拉教堂,可以俯瞰到它典型的哥特式外部骨架的全貌。
![]()
远处位于老城外有着单个高耸塔楼的教堂应该是耶稣会教堂,这座教堂我也没有去过。
![]()
还有一个可以登高的地方一般人可能忽略,这就是纺织会馆顶楼的平台。经由国家博物馆分馆(主要陈列的是19世纪的波兰美术作品,包括Jan Matejko等名家的画作)所在的楼梯可以上到纺织会馆的顶楼去。
![]()
顶楼平台的一侧是露天咖啡馆,另一侧是一片公共区域,在这里可以拍摄到比较好看的圣母教堂明信片照片,因为下午才会是顺光的,所以广场上的人会比较多一些,可以用减光镜滤掉一部分人群。
![]()
中央广场上第三个可以登高的地方是市政厅塔楼,这里如今是克拉科夫历史博物馆分馆之一,可以看到一些不错的展品,比如古代的服饰、防具和武器等。
![]()
还能看到精密的钟表运作仪器。
![]()
塔楼顶的观景视野一般,往南方向依然能看到瓦维尔城堡,不过视线都被广场边的建筑挡住了。
![]()
而西南方向隐约还能看到雅盖洛大学圣安妮教堂的身影。
![]()
塔楼上也能看到纺织会馆和圣母教堂同框的景象,依然是下午才会顺光。
![]()
在最顶层还能拍摄到圣母教堂的双塔。
![]()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朝圣园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朝圣园应该算是波兰最冷门的世界遗产地之一,虽然离克拉科夫很近,但由于其独特的宗教背景属性,除了基督教信徒外,来这里参观的游人少之又少,而在无神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国人来这里的更是寥寥无几了。抱着对世界遗产名录打卡探秘的初衷到访这里之后,没想到更加深了对于宗教艺术的兴趣,也许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次拜访这里吧。
![]()
![]()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徒间兴起了一股朝圣的热潮,他们会前往圣徒殉难或圣物所在地朝圣,其中最神圣之地莫过于耶路撒冷了,圣母玛利亚就是在这里长大,耶稣就是在这里受难的。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路途遥远而漫长,以失败告终的几次十字军东征之后,穆斯林重新夺取了耶路撒冷的统治权,基督徒的朝圣之路从此被切断。在这样的形势下,欧洲各地开始模仿耶路撒冷的耶稣受难地兴建各种圣所,以供信徒们在此朝圣,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朝圣园就是这样一个大型圣所群。
朝圣园位于克拉科夫西南方44公里,瓦多维采南方14公里处,由克拉科夫总督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创建于17世纪初,是波兰最受欢迎的朝圣地之一,也以其丰富的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宗教建筑群而闻名全欧洲。每年圣周期间,数以千计的基督徒齐聚朝圣园内,参加纪念耶稣受难的仪式,这项仪式完全按照耶路撒冷当地修道士规定的程序进行。每年圣母升天节期间,信徒们会再次返回朝圣园,参加纪念圣母升天的仪式。
朝圣园内有一座巴洛克式巴西利卡(长方形)教堂,其内珍藏有卡瓦利圣母圣像,还有一座方济各会修道院,一系列巴洛克式或风格主义的教堂和礼拜堂,它们都是以耶路撒冷的耶稣受难之路和圣母生平相关的建筑群为原型而建成的,这些建筑群完美融合于周围六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之中,使得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成为一座风景优美、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朝圣公园。
![]()
公元1600年,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首次在此建造了耶稣受难礼拜堂,这座教堂是以耶路撒冷圣十字教堂为原型而建的,由此拉开了朝圣园的建造序幕。1601年,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又决定以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为原型建造一座新的耶稣圣墓礼拜堂。为了使得圣地能够得到管理和照料,根据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的指示,朝圣园于1602年开始由方济各小兄弟会的修士们接手管理。在此基础上,他们继续完善朝圣园的建筑群,并以耶路撒冷耶稣受难所经过的所有圣地为原型,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活动。随着近二十多座圣所建筑的落成竣工,这里立刻成为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修士们也开始以耶路撒冷修士所指明的流程举行耶稣受难的纪念仪式。
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去世后,他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朝圣园的建造工程。在扩建耶稣受难教堂的同时,一座新的圣母陵墓教堂开始兴建,为了纪念圣母升天,另一条朝圣之路及其附属的教堂建筑群也开始动工。至此,朝圣园已经形成了纪念耶稣受难和纪念圣母升天的两大朝圣之路,在道路两侧,则是跟耶路撒冷相同的纪念建筑群。朝圣园也逐渐成为波兰最著名的朝圣圣地之一,波兰王国皇室家族成员,奥地利皇帝,波兰主教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都曾来此朝圣过。1999年,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朝圣园被UNESCO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
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当时对于基督教宗教背景知识的匮乏,我并没有重走耶稣受难和圣母升天的朝圣之路,只参观了朝圣园中最精华的建筑——圣母大教堂,算是一大遗憾,也许在圣周或圣母升天节期间我应该再次拜访这里。
![]()
![]()
![]()
圣母大教堂门口的庭院称作天堂广场,顺着广场拾阶而上可以进入到大教堂内。首先见到的是教堂的主殿,这是在原有教堂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施以了巴洛克风格的内部装饰。
![]()
大殿两侧两两相连的方形双壁柱及拱顶拱肋清晰地勾勒出了结构,带有鲜花和水果装饰的拱肋将拱顶分隔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绘制有一幅与圣母生平相关的天顶画,由外向内分别描绘的是圣母诞生、天使报喜、圣母升天和圣母加冕四个主题,由沃齐米日?蒂特迈杰(Wlodzimierz Tetmajer)创作于1914年。
![]()
![]()
![]()
圣母加冕天顶画紧邻的墙面上有一尊耶稣受难的雕塑,而入口后方与圣母诞生天顶画紧邻的则是巴洛克式的巨大管风琴。
![]()
![]()
方形双壁柱将中殿的南北两侧内墙分隔成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座祭坛,北墙(入口右方)分别是圣约翰·卡皮斯特兰、大天使圣米迦勒和圣约瑟夫祭坛。
![]()
南墙(入口左方)分别是圣迭戈和亚历山大圣凯瑟琳祭坛,中间是一间小礼拜堂,名为圣母无沾成胎礼拜堂。礼拜堂建于1749年,平面呈正方形,从室外可以看到耸立于礼拜堂上的圆形穹顶。礼拜堂的祭坛画表现的是圣母的神圣形象,创作于18世纪。
![]()
南墙门廊处还有一座抹大拉的圣玛利亚祭坛,祭坛画抹大拉的圣玛利亚由艺术家Jan Majer创作于1754年。
![]()
北墙门廊处则是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祭坛,创作于17世纪的祭坛画描绘的是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正在验明死去的圣方济各的身份。
![]()
![]()
门廊进去是教堂的内殿,跟主殿相比显得更为狭窄,交叉拱肋勾勒出半月形拱顶的清晰线条。
![]()
![]()
内殿中央是光彩夺目的巴洛克风格镶金木雕主祭坛,制作于1732年,有正反两面,将内殿和后殿区域分隔开来。主祭坛朝向内殿一侧供奉了一尊圣母与圣子镶银雕像,创作于1590年。
![]()
主祭坛朝向后殿一侧供奉有立于银制卡瓦利朝圣园背景上的耶稣受难木雕像,这尊雕像是由朝圣园最早的一座教堂—耶稣受难礼拜堂所属,后转移至此。
![]()
内殿的北墙是唱诗班席位所在,可以看见其精致的木雕装饰,这些木雕制作于19世纪初期。上墙一幅巨大的壁画描绘的是卡瓦利圣母圣像的加冕礼,由艺术家Karol Politynski创作于1887年。由于卡瓦利圣母礼拜堂内一直在举行礼拜仪式,因此没能拍到整座教堂中最为神圣的圣像,颇为遗憾,只能从壁画中回味它的光彩。
![]()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朝圣园最迷人的地方显然不是这些教堂建筑,在每年的大小宗教节日期间举办的耶稣受难和圣母升天纪念仪式才是重头戏。朝圣园内共有宗教圣所41座,分布于相邻的两座山头之间,面积达6平方公里,其中耶稣受难之路涵盖了朝圣园内的24处圣所,圣母升天之路涵盖了朝圣园内的22处圣所,在纪念仪式期间,修士们会沿着特定的路线行进,重现耶稣受难之路及圣母升天之路,场面壮观而神圣,这是常年生活在无神论环境中的我们所无法想象到的。
弗罗茨瓦夫篇
弗罗茨瓦夫:2018欧洲最佳旅行目的地
弗罗茨瓦夫,德语名为布雷斯劳,坐落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仅次于华沙、罗兹和克拉科夫的波兰第四大城市,也是波兰最重要的工业、金融、教育、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这座城市曾先后被波西米亚、奥地利和普鲁士统治,捷克、德意志、犹太、波兰等民族都曾在此扮演过重要角色,因此这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建筑景观及文化风情。
弗罗茨瓦夫最古老的区域是在座堂岛,这是被奥得河环绕的众多河心小岛之一,早在公元6世纪时便有斯拉夫部落在此定居繁衍。直到公元10世纪时,弗罗茨瓦夫的名字第一次见于文献记录之中,当时它从属于波西米亚王国,但不久后便被波兰王国的第一任统治者梅什科一世纳入版图之中,并与克拉科夫、桑多梅日一起成为波兰王国最早的三座首都。公元1000年,罗马教廷在波兰王国设立了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科沃布热格三个教区,并在座堂岛上建造起了弗罗茨瓦夫的第一座教堂。由此,弗罗茨瓦夫的地位逐渐上升,并发展成为西里西亚的行政和宗教中心。
![]()
随着第一座教堂在座堂岛的建成,这里也成为弗罗茨瓦夫的城镇中心区域。处于古代贸易路线上的弗罗茨瓦夫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市镇也开始扩大到临近的沙岛和奥得河左岸区域。
1138年,为了避免争夺继承权而引发内战,“歪嘴的”鲍莱斯瓦夫三世在临终前将国土一分为四,分封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从此拉开了波兰王国的分裂局面,弗罗茨瓦夫成为分裂后的西里西亚公国的首府。
![]()
1241年遭遇蒙古鞑靼军队的洗劫是弗罗茨瓦夫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重建后的市镇中心由座堂岛转移到奥得河左岸,城市的人口构成也由波兰人占多数逐渐转变为德意志民族占多数了。
随着德意志移民的到来,这座城市被授予马格德堡权利,正式设立了市议会,官方语言变为拉丁语和德语,城市名字也改为布雷斯劳,这是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记录之中。
![]()
座堂岛虽然不再是弗罗茨瓦夫的城镇中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堂、修道院和宗教建筑开始在此动工修建,使得这一区域逐渐成为整座城市乃至全西里西亚名副其实的宗教中心。
![]()
从1335年开始,一直到1526年,弗罗茨瓦夫都在波西米亚王国的统治辖区内,它还加入了北欧贸易城市汉萨同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一系列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得以破土动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的城镇中心广场和市政厅的修建。市政厅始建于1327年,断断续续直到1504年才得以完工。
![]()
市政厅的东立面非常漂亮,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艺术风格。它的中央和右侧满是哥特式的尖拱形窗户,而左侧和山墙上又是文艺复兴式的圆拱形和方形窗户。中央的三角形山墙最为亮眼,其上布满了精雕细琢的蔓藤状装饰,周围一圈则覆以哥特时期十分典型的小尖塔装饰。两侧的山墙则是哥特式山墙的变体,横平竖直的区隔以及圆弧形的使用让其具有文艺复兴式的特殊风味。
![]()
![]()
市政厅从东立面转角处一直到整个南立面区域的外墙上拥有整栋建筑最为丰富华丽的装饰。突出于墙体外的吊窗方方正正的,非常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比例理念,但窗外又覆以复杂的哥特式蔓藤状装饰以及优雅的人物雕塑。
![]()
![]()
市政厅的西立面跟另外两面相比非常朴素,其外墙上几乎没有任何装饰。
![]()
西立面耸立的钟楼高66米,它是在市政厅主体建筑全部完工后又过去一个世纪才最终得以建成。
![]()
钟楼顶部四面都安有天文钟,由落叶松木制作而成,天文钟中央是闪着金色光芒的太阳形象。
![]()
市政厅的西面现在是中产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建于1615年的简朴大门有着戏剧化的弧线装饰,属于早期巴洛克式风格。
![]()
弗罗茨瓦夫的中世纪中央广场规模仅次于克拉科夫,六十五栋色彩斑斓、古色古香的民居环绕广场四周,使得整个区域淹没在一片华丽的色彩海洋之中。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了用色鲜亮大胆外,每栋民居的山墙装饰也都各不相同、独具特色,优雅蜿蜒的涡卷形装饰线条的大量使用赋予了整个山墙欢快运动的观感,极为赏心悦目,让观者完全沉浸其中。
![]()
![]()
隐匿在中央广场东侧民居背后的高大建筑是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教堂,始建于14世纪,跟那一时期的所有哥特式教堂类似,使用的建筑材料均为醒目的红色砖块,西立面的两座塔楼高72米,但它们都没有尖顶。
![]()
教堂内部几乎无任何装饰物留存,显得极为朴素整洁,红色砖块勾勒出了尖拱、玻璃窗棂、拱顶拱肋的骨架结构,其余部分则粉刷上纯白色的灰泥,使得整座教堂显得更为圣洁。教堂东墙几乎整面墙都被巨大的花格窗所取代,可以遥想当年阳光从彩色玻璃窗背后洒进来时的神圣场景。
![]()
位于广场西北侧的另一座用红砖修建的哥特式教堂是圣伊丽莎白教堂,同样始建于波西米亚统治的十四世纪初期。
![]()
1526年起,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此时正值欧洲北部基督教的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开始在欧洲北部地区强势崛起,受到波西米亚的影响,弗罗茨瓦夫及西里西亚的大部分民众都成为新教徒。
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天主教和新教对立尖锐,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1617年新上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二世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不再对新教采取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为夺回王位,斐迪南二世决定征服波希米亚,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又被称为宗教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范围的混战,正是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所以它堪称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三十年战争前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鼓励包括方济各会、耶稣会、嘉布遣会和乌尔苏拉会在内的天主教修会入驻弗罗茨瓦夫,使得这里被重新纳入天主教的势力范围。
在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被普鲁士王国吞并,从此之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弗罗茨瓦夫及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归普鲁士王国(之后为德意志帝国)统治。
1702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在弗罗茨瓦夫创建了布雷斯劳大学。这所大学后来成为二战领土变更前德语区国家(普鲁士,奥匈帝国,瑞士)最大的教学及学术研究中心。20世纪初以来,这里一共培养出9名诺贝尔奖得主。
![]()
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建于1728年到1742年间,内部大多采用的是巴洛克或洛可可风格的装饰。
![]()
大学校园内最华彩的区域除了我没有去到的巴洛克礼堂外,就要属圣名耶稣教堂了。教堂的外观并无特别之处,但其内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华丽装饰堪称整座城市之最。
![]()
教堂内部装饰可谓真正做到了巴洛克时代移步换景的极致,只见中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巨大高耸的混合古典式金色壁柱,间或粉紫色的洛可可式石材装饰线脚。
![]()
教堂中殿拱顶呈椭圆形,其上绘有巨幅幻景式天顶画。这种技巧起源于意大利,艺术家将柯勒乔的绘画幻景技法以及提香的强光和重彩结合起来,把整个天花板表面变成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幅巨作中,艺术家采用了幻真画法绘制建筑框架,用转绘式天顶画技法绘制侧面的人物及建筑,用仰角透视法设定观众的视角,描绘出了一幅神秘的幻象。天顶画的主题是位于金光中央那个灿烂夺目的耶稣之名——IHS,这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象征,不仅与信奉耶稣之名的耶稣会有关,也与基督是世界之光这一观念有关。只见,在耶稣之光与圣洁的影响下,骚动四起,从天际弥漫到人间,并将耶稣会传教士们的话传播开来:“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除了中殿拱顶外,整座教堂内其余的穹顶或拱顶也都绘满了幻景式天顶画,数不胜数的涡卷形或贝壳状装饰物遍布于教堂的各个角落之中,活泼动感的天使或圣徒雕塑也三五成群地聚集,管风琴一侧的天使们正在欢快地弹奏着天国圣乐。
![]()
主祭坛一侧,幻景式天顶画、天使、圣徒雕塑、古典式壁柱和涡卷形贝壳状装饰物更为密集、更为华丽、更为壮观,让观者仿佛真的步入了天堂幻境一般。
![]()
![]()
![]()
1772~1795年间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逐步将波兰—立陶宛联邦瓜分,波兰第一次亡国,从此在地图上消失100多年。1794年,波兰的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在克拉科夫发动起义,反抗俄罗斯帝国对波兰的侵略,双方于4月4日在克拉科夫西北方的拉茨瓦维采交战,最终波兰起义军获胜,击退了俄军的侵略步伐。
![]()
![]()
![]()
为了纪念这场会战光荣胜利100周年,以著名画家杨·斯塔卡为首的艺术团队于1893-1894年间创作了描绘这场战役的巨幅全景画。整副画作高15米,长114米,艺术家通过巧妙地运用绘画的特殊视角以及照明、人造地形和实物物件等技术手段创造出了一个360度环绕的亦真亦幻式立体世界,让人震撼不已。
![]()
![]()
![]()
这场光荣的胜利发生在波兰即将亡国之前,艺术家用逼真的场景再现了历史,试图唤起波兰人民心目中的爱国热情和光荣记忆。在庞大的农民起义军前,策马狂奔的正是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波茨坦协定》的规定,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尼斯河以东1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在内的西里西亚地区将割让给波兰,作为对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18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补偿。布雷斯劳是德国割让领土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之后的几年间,这座城市重新命名为弗罗茨瓦夫,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德国居民也全部迁往战后剩下的德国领土,而原来居住在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土地上的波兰居民则迁来了这座城市。在长达700年之后,这座城市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人口构成再次转变为以波兰人为主体了。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弗罗茨瓦夫70%的古老建筑被炮火摧毁,但波兰人在废墟之上以原样重建了整座城市,西里西亚精致的建筑文化艺术精华得以传承。1947年成立的国家博物馆弗罗茨瓦夫分馆堪称西里西亚地区历史上璀璨文化艺术的展示中心,是了解西里西亚及弗罗茨瓦夫的绝佳窗口。
![]()
国家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包括: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教堂正门的罗马式风格门楣,描绘的是圣母升天的场景;圣文森特和杰姆斯教堂的14世纪石棺;16-19世纪西里西亚地区的绘画、陶瓷制品、银器和家具等;17-20世纪波兰名家Jacek Malczewski、Stanis?aw Wyspiański、Jan Matejko等的画作,在参观了克拉科夫之后,你应该对这些艺术家并不陌生了。
![]()
![]()
![]()
![]()
![]()
漫步弗罗茨瓦夫街头,你很可能会忽略遍布整座城市的小矮人雕像,这些造型各异的小矮人们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它们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矮人微观世界,让人惊讶不已。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弗罗茨瓦夫艺术史系的学生Waldemar Fydrych组建了名为Orange Alternative(橙色选择)的组织,旨在利用超现实主义的街头艺术来丑化铁腕政权。他们在弗罗茨瓦夫街头创作了数量庞大的小矮人画作,并且号召人们为小矮人争取权利,这场小矮人革命运动在弗罗茨瓦夫闹得沸沸扬扬,但事件最终还是以被镇压的结局收场,这多少间接反映了当局者的荒唐。
![]()
二十一世纪,为了纪念当年的这些古怪自由主义者,弗罗茨瓦夫市长委托艺术家创作了最早的一批小矮人雕像,随后越来越多的小矮人出现在弗罗茨瓦夫的街头小巷,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最独具特色的另类风景线。
2016年,弗罗茨瓦夫被欧盟评为欧洲文化之都。
2017年,第十届世界运动会在弗罗茨瓦夫举行。
2018年,弗罗茨瓦夫被评为欧洲最佳旅行目的地。
相信来过这座城市的所有旅行者都不会对它失望的。
俯瞰弗罗茨瓦夫,雨水和阳光中的不同魅力
跟欧洲的其他城市一样,登上弗罗茨瓦夫各个教堂的塔楼,可以从高处俯瞰这座城市,品味其天际线上的独特魅力。由于吸收了波西米亚和普鲁士建筑的精华,弗罗茨瓦夫的建筑大多色彩斑斓,喜用橙红色的倾斜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屋顶会显得格外醒目而亮眼,而即便是在阴雨绵绵的雨雾天,也依然掩盖不了这些浓郁高饱和色彩的温暖光辉。
位于老城中央广场东侧的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教堂可以登顶,教堂西立面两座塔楼之间有一座人行天桥,在这里可以俯瞰到老城中心那密集斑驳的建筑群。
![]()
由于老城方向在教堂的西边,因此最佳登顶时间是上午,此时老城中心的所有建筑都将处于顺光照耀之中。
我在弗罗茨瓦夫所待的唯一一个上午遇到的是阴雨天气,天桥上并没有遮挡建筑,因此我还得一边打着伞遮挡风雨一边操作镜头拍照,可谓狼狈不堪。
从这里往老城方向看去,只见一片杂乱的红瓦屋顶映入眼帘,中央广场两侧民居五彩斑斓的外立面也能隐约可见,视野中两座有着高耸尖塔的建筑分别是市政厅和圣伊丽莎白教堂。
![]()
从照片中很难感受到当时的风雨强度来,只能看到仿佛触手可及的低云,雾气蒙蒙的不佳能见度加深了建筑的朦胧感和不清晰感,色彩虽不及晴空中那般亮眼,但在单调的阴雨中仍显得极为温暖。
![]()
市政厅的钟楼尖顶建成于1600年左右,高66米,屋顶的红瓦和钟楼的红砖都混入了大量的黑色系元素,因此色泽显得极为黯淡。
![]()
圣伊丽莎白教堂的屋顶采用红色和绿色交替的马赛克装饰,具有奥匈帝国建筑的特色,它的塔楼高达83米,色泽同样较为黯淡。
![]()
近处发现一名正在冒雨维护屋顶的建筑工人。
![]()
从教堂往东北方向可以远眺到座堂岛,右方拥有两座塔楼的是施洗者圣约翰教堂,由于雨雾对于能见度的影响,建筑物都显得模糊而不清晰。
![]()
弗罗茨瓦夫有很多这样的用红砖搭建而成的哥特式小教堂。
![]()
另一座适合上午登顶的教堂是施洗者圣约翰教堂,它也是弗罗茨瓦夫的主教座堂。教堂建于1244-1590年间,二战中被破坏严重,但现在已经原样重建。可以从两座塔楼外立面看出,在重建过程中,新材料和原有的材料被混合使用。教堂的塔楼高91米,有电梯直达顶部。
![]()
登上塔楼,往东可以看到新城区单调的建筑群,视野中左前方那栋高大的红色建筑是大主教博物馆,里面展出有大量的宗教艺术珍品。
![]()
往西南方向看到的景色十分漂亮,刚好阳光透出了云缝,洒在前景中的红房顶上,一下子变得耀眼夺目起来,跟远景中那一群笼罩在阴云中的黯淡建筑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只见前景中是座堂岛,中景是奥得河和沙岛,远景则是斑驳的老城,右边还有一座正在冒着浓烟的工厂,极为丰富的层次感让这里的风光变得如画起来,极为赏心悦目。
![]()
近处色泽鲜艳的教堂与远处阴郁单调的工厂共同构成了一幅古老与现代交融的画卷场景。
![]()
远眺尖塔林立,红瓦密布,被阴雨笼罩中的老城。
![]()
沙岛上的圣母教堂也是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可以看到其外侧整齐有序的飞扶壁和巨大的尖拱形玻璃窗。
![]()
这栋深红色的砖制建筑是弗罗茨瓦夫的农贸市场。
![]()
近处的红色建筑是圣文森特和圣杰姆斯教堂,远处的则是圣伊丽莎白教堂。
![]()
近处中的小教堂之前在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教堂顶也见到过,远处是弗罗茨瓦夫难得一见的现代化大厦。
![]()
位于老城中央广场西北侧的圣伊丽莎白教堂塔楼也是一处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塔楼高83米,视野比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教堂塔楼好得多,可以俯瞰到整个老城中央广场的全貌。
![]()
由于老城在教堂的东南方向,因此下午才会顺光。此时,雨过天晴,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老城中央广场周边的彩色建筑群简直美得一塌糊涂。
![]()
再往南看,可以见到远处新城区那栋现代化的大厦,在一片平缓的天际线中,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
拉近镜头可以仔细欣赏市政厅和广场周边的彩色建筑相互映衬,十分漂亮。此时可以发现,在阳光的照耀下,市政厅黑红相间的外墙也没有在阴雨中看起来那么黯淡了。
![]()
第三次看到这座哥特式小教堂,可以对比之前的两张照片,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明显要醒目亮眼得多。
![]()
教堂左方也是一片红瓦红砖建筑,十分漂亮。
![]()
朝东北方向看去,一片红瓦白墙的建筑在阳光下同样异常迷人,而远处一片尖顶密集的区域则是座堂岛。
![]()
拉近镜头仔细欣赏,会深深地陶醉于这一片建筑迷人的色彩海洋之中。
![]()
再朝北方看去,奥得河对岸的新城区正在大兴土木,冒着白烟的硕大烟囱在这一片区域也显得极为突兀。
![]()
登上教堂高耸的塔楼顶,弗罗茨瓦夫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不管是在阴雨中,还是在阳光下,这座城市的天际线都同样充满迷人的魅力。
弗罗茨瓦夫百年厅
百年厅是弗罗茨瓦夫唯一被UNESCO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但所有旅游手册却鲜有把这里当作第一宣传目标推荐给旅行者,这也许跟它在建筑史上所处的地位比其在美学上的观赏价值更高的缘故吧。
![]()
百年厅建于1911-1913年的德意志帝国(当时的弗罗茨瓦夫还叫布雷斯劳),是为了庆祝德国摆脱拿破仑的统治重获自由一百周年,由著名建筑师马克斯?伯格(Max Berg)负责兴建而成的。2006年,该建筑以其作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从弗罗茨瓦夫市区可以乘坐电车到达百年厅,下车后,沿着左方的步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栋建筑是弗罗茨瓦夫展览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由Richard Konwiarz设计建造于1937年。穿过办公楼中央的空间就来到百年厅入口前的广场,这是模仿古代公共集会场地而建的。一座针状的高耸雕塑耸立于广场中央,从这里向前方望去,便能看到百年厅入口处的宽阔柱廊。
![]()
广场左侧是一栋被称为四穹亭的建筑,它是历史与艺术展览馆所在地,由汉斯?波尔泽格(Hans Poelzig)设计建造于1912-1913年。再北边的一片区域是百年厅的大型喷泉,喷泉外侧环绕有一圈回廊,均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
![]()
![]()
![]()
百年厅的主体建筑其实是一个多功能的娱乐场所。它是一栋中央对称,四面呈四叶草形状的巨大圆形建筑。建筑中央是开阔的圆形空间,直径65米,高42米,可容纳6000多人,上方是高23米,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灯笼式穹顶。
![]()
窗户由进口硬木制成,墙壁上覆盖了一层由水泥和一般木材或软木混合而成的绝缘层以改善音响效果。
![]()
墙上没有装饰和点缀,只是外露的水泥部分留有木质模板的印子,显得非常朴素。
![]()
作为弗罗茨瓦夫展览中心的一部分,百年厅可以应用于从举办会议和展览到音乐会,戏剧和歌剧等各类大型公众活动。
![]()
百年厅之所以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是因为它在技术上的革新性地位。作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钢筋混凝土穹顶的建筑,百年厅可以称得上是早期现代主义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创新应用的杰出典范,也是现代工程建筑的先驱之作,对后来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混凝土是由沙子、石灰石和水混合而成的水泥,其中包含小石子或者其他材质的碎粒,通常使用坚固的材料。最早的混凝土出现在公元前5600年的巴尔干半岛,罗马人在公元前2世纪就首次开始广泛使用混凝土来修建桥梁、码头、道路、水渠、住宅和神庙等建筑,著名的万神殿便是使用混凝土技术建造而成的,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式建筑。
但是,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混凝土却几乎从建筑中消失了,直到一千多年后的1824年才重新在英国得到复兴。为了解决混凝土延展性较差不能承受非均匀压力的难题,工程师们通过在混凝土中嵌入铁棒/钢筋的方式进行加固。它们之间完美互补,混凝土保护铁材远离软化或腐蚀侵袭,而铁材则提供了混凝土所缺少的延展性。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正是经过这一批优秀的建筑工程师(其中就包括设计百年厅的建筑师马克斯?伯格)先驱性的探索之后,钢筋混凝土才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使用最普遍的建筑材料。
![]()
另一方面,除了技术上的重要历史意义外,百年厅还体现了当时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的精神特质以及建筑师所倾注的浪漫主义情感。这栋由钢筋混凝土所建造而成的庞大建筑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皮拉内西对罗马崇高伟大的痴迷,就像是布雷的空想式建筑的惊人具象化。体量庞大的椭圆形拱像是一座古罗马水道或桥梁,而天顶的拱肋又仿佛是万神殿的样式,只是实与虚的位置颠倒了,因为万神殿格子平顶的部分现在变成了这里的玻璃窗户,这样的构造结构造就出如同天堂之光般的光环,使得整个穹顶看起来仿佛漂浮在空中一般奇妙。而万神殿的圆形开口处在这座建筑中则是闭合的,使得中央变成了一片黑色的空洞,当时的评论家将这个黑色圆盘比喻为眼睛的虹膜,而漂浮着的整个穹顶则是连接宇宙的巨大眼球。其中一位作家曾这样表述过:“宇宙打开了,以揭示星辰与苍穹的运行。”
![]()
虽然如今所有的城市早已经被现代建筑海洋所淹没,但面对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我们是否应该带着满怀敬畏之情的态度来观赏呢?更别说这栋巨大的纪念建筑在精神上所蕴含的崇高象征意义,是那些程式化批量建成的现代建筑所无法企及的。
波兹南篇
波兹南:东欧苏黎世
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托伦,从弗罗茨瓦夫到托伦我没有选择乘坐唯一的一趟直达火车,而是决定在大波兰的首府波兹南中转。之所以想看看波兹南,是因为它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波兰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
从汽车站到老城区的距离不算远,我选择了步行。跟所有的欧洲城市一样,老城区的清晨总是十分冷清而安静,一座座红砖砌成的老建筑迎面而过,如同一页页掀开的历史教科书。一般的旅行者都知道波兰的现任首都华沙和波兰的数朝故都克拉科夫,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波兹南曾经短暂而光荣地成为过波兰王国的开国大都。
![]()
早在波兰王国建立之前,位于瓦尔塔河畔的波兹南就是西斯拉夫人中波兰部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当时的波兰部落主要聚集在瓦尔塔河周边后来被称为大波兰的区域。之后,梅什科一世统一了大波兰地区,建立了波兰王国,并定都于此。公元966年,梅什科一世在这座城市受洗,从此基督教正式成为波兰王国的国教。随后,罗马教廷派遣了第一任主教前往波兹南,全波兰第一座主教座堂开始在此动工建造,波兰王国最早的一批统治者的陵墓就位于这座新建的教堂之内。
![]()
虽然1038年波西米亚的军队将这座城市踏平之后,波兰王国就迁都克拉科夫了,但重建后的波兹南依然维持了在大波兰地区商业中心的地位。跟弗罗茨瓦夫发展轨迹相似的是,1253年,波兹南的城镇中心也转移到了瓦尔塔河的左岸,新修建的城堡和城墙也为这里提供了更为安稳的防御保障。
![]()
清晨的阳光倾斜地洒在老建筑上,光影层次分明,被阳光照亮的地方有些刺眼,但建筑本身的色彩也因此而变得更为绚烂。有轨电车徐徐地穿梭于安静的石板老街上,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别样的韵律。作为波兰的第五大城市,波兹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波兰最密集的发达交通网,多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往西经柏林可达巴黎,往东经华沙可达莫斯科,往北经波罗的海可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南可达巴尔干半岛各国。因其悠久的历史、便捷的交通、怡人的风光,政府正在努力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为“东欧的苏黎世”。
![]()
老城区是波兹南的灵魂所在,而市政厅广场又堪称波兹南的心脏。最早的市政厅建于1253年之后,但在两百多年后却被烧毁了,因此当时的波兹南城市委员会聘请了意大利建筑师进行重建,为新市政厅赋予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外观,使其成为这座城市最华彩的古老建筑。
![]()
这座新的市政厅采用石料建造,有着三层的结构,每一层都有多立克式壁柱与连续圆拱构成的拱廊,且拱廊的宽度随着楼层的增高而逐级收缩,形成极强的韵律感。外墙上还有描绘统治者形象的彩绘以及灰泥天使装饰,而顶层还加盖有装饰同样华丽的双层阁楼,让人想起了克拉科夫当时犹太教堂的装饰。市政厅屋顶中央耸立着的尖塔是18世纪才增建的,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尖塔顶端有只象征着波兰王国的雄鹰。
![]()
市政厅内部的文艺复兴风格装饰非常漂亮,每日正午塔楼上还会上演机械山羊撞钟报时的景观,可惜我去得太早,这些我都无缘得见。山羊报时还有个好玩的典故,据说当年市政厅在安装好时钟之后,两只为庆祝宴会而准备的待宰羔羊逃到了塔楼,正好被前来考察的市长看见它们在塔楼撞头搏击,于是市长决定安装一组机械山羊在时钟上用来报时。
上午的老城广场依然游人稀少,大多数店铺都还没开门,突然听到教堂响起的钟声,我寻声而去,发现一座隐藏在小巷子深处的粉红色教堂,这就是波兹南的教区教堂。
![]()
少女心的游人恐怕一定会喜欢上这座教堂的,红白相间的外墙朴素与亮丽兼容,巴洛克式的曲面设计又赋予了古典式的跳跃动感,逆光处西立面入口在阴影下稍显黯淡,
![]()
但转到教堂背后,顺光下的夺目色彩简直要把人的心都给萌化了。
![]()
如果说教堂的外部只会给予少女心的游人会心一击的话,那么教堂内部古典、华彩、炫目的装饰定会让所有人为之震撼。一进入到教堂内,很难有人会不被那些高耸的巨大古典式圆柱所吸引,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都是科林斯式的圆柱,体积之庞大让人想起了古希腊的神庙。
![]()
![]()
巨大的圆形拱门又将侧廊分隔成数个礼拜堂,而每个礼拜堂内又都有一座单独的祭坛。拱门之上的区域还有极为丰富的装饰,优美的曲线让人想起了法国的洛可可装饰风格。
![]()
教堂中殿上方的筒状拱顶内装饰丰富而华丽,而主祭坛上方的椭圆形穹顶内则绘有幻景式天顶画,是同一时期风靡于天主教欧洲区域华丽巴洛克风格的历史见证。
![]()
主祭坛同样壮美华丽,古典式的小型壁柱在优雅的曲面之中起伏展开,各种动感十足的雕塑和装饰似乎将主祭坛妆点成为一座庞大的幻境式舞台,身处天国的天使和圣徒们仿佛正在上演一出华彩又充满丰沛情感魅力的舞台戏剧。
![]()
从教堂出来后,只见市政厅广场周围渐渐热闹了起来,音乐艺人正在演奏着欢快的乐曲,
![]()
模仿撞钟装扮的卡通人偶也在静静地等待小朋友们亲昵,但眼前的一批小朋友们却显然已经被刚刚到达的泡泡艺人所吸引住了目光,这不前一秒他们还是矜持期待的模样,
![]()
![]()
下一秒已经变为完全不顾形象的疯癫画风了,实在是欢乐得要命。
![]()
老城区的街道两边,满是些古老风格的建筑,虽然损坏的部分在二战后都得以修复,但有些房子依然墙体微裂或墙皮剥落,
![]()
好在阳台或窗口放置的鲜花娇艳绽放,让这里显得不失往昔的繁华与妩媚。
![]()
身处宁静而安逸的老城区内,你很难会想象得出过去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激烈矛盾冲突。1956年6月28日,由于对于政府的高压控制和较低薪酬待遇的不满,波兹南爆发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放火烧毁当地秘密警察总部,因此政府出动了400辆坦克和上万名军队前来镇压。这次示威事件造成了76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是二战后波兰民众与亲苏当局最为剧烈的一次冲突事件。如今,当年那些冲突的痕迹早已经荡然无存,残暴的历史也随风而去,民众无不十分珍惜和享受现在的平和时光。
![]()
老城内那些散发着绚烂光彩的五彩墙面似乎就是民众及政府对于快乐积极生活的高声宣言。与市政厅相连的一排民居称为鱼贩之家,虽然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但重建一新之后又重新散发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鲜艳光彩。
![]()
老城区内的波兹南仿佛时光留驻,让人难以将其与现代化联系起来。实际上,今天的波兹南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是波兰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幸运的是,现代化的步伐止步于老城区外,这里依然得以保留其最为传统的古老风貌,让游人得以目睹这座城市曾经的荣耀与繁华。
![]()
虽然仅仅是匆匆而过,波兹南老城内的很多精华之地还都无缘得见,但我想我依然难以忘怀这座城市,如同印象主义画家笔下的作品一般,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民众们简单的回眸一笑都成为我心中那段美好而永恒的记忆。
托伦篇
托伦:红砖砌成的哥特小镇
维斯瓦河畔有一个迷人的小镇,它由条顿骑士团创建,镇上的建筑大多使用红色的砖块砌成,采用汉萨同盟城市所流行的哥特式风格妆点,远远地望去,一座座尖塔林立,在绿树丛林的掩映之下,整座城市犹如淹没在一片火红色的色彩海洋之中,温暖而迷人。这座城市就是托伦,这里是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故乡,这里有闻名全欧洲的托伦姜饼,这里还有全波兰最迷人的砖砌哥特式古老教堂、市政厅、城墙和民居,这里是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之地,所有这一切让托伦脱颖而出,使其成为波兰最古老、最有魅力的古城镇之一,它的魅力值得我们走近来细细端详。
条顿骑士团与普鲁士
托伦的城市建设起源于条顿骑士团。熟知中世纪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在11到13世纪期间,天主教世界为了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而发动了数次东征,领导东征的天主教封建领主和骑士被称为十字军骑士。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成立了闻名世界的三大骑士团,分别是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东征断断续续持续了两百年时间,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三大骑士团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圣殿骑士团在十字军东征失败后二十年即宣告解散,医院骑士团退守到马耳他岛并维持至今,而条顿骑士团则趁波兰与普鲁士乱战之时,征服和占领了原普鲁士人活跃的地盘,成立了条顿骑士团国家,就位于现今波兰北部地区。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的过程中,在托伦驻扎并修建起了堡垒和城镇,由此托伦作为一个城市正式成形。
![]()
15世纪中叶,波兰和普鲁士联盟打败了条顿骑士团,从此骑士团开始由一个军事组织逐渐转变为纯宗教组织,而托伦也归由普鲁士管辖了。虽然条顿骑士团国家早已灭亡,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一直继承至今,如果细心的话,你会发现从一战后到如今,北部欧洲有许多国家的国旗上都出现有条顿骑士团的偏左黑十字标志。条顿骑士团最早在托伦修建的堡垒已经在当年的战争中被摧毁,如今我们只能在维斯瓦河边的城堡废墟边凭吊往昔了。
哥白尼的故乡
托伦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的故乡。哥白尼应该是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的科学家了吧,他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并写下巨著《天体运行论》,首次挑战了当时教会所宣扬的宇宙观,并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堪称现代天文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精确度了。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哥白尼出生于1473年,当时的条顿骑士团国家已经被打败,而托伦则处于由附属于波兰王国的普鲁士公国管辖之下,是当时极为发达的商业化城镇之一。哥白尼家族是托伦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开了一个小旅馆,就位于如今的哥白尼街,旧时称圣?安娜街的小巷内。
![]()
这两栋由红砖砌成的哥特式房子就是哥白尼出生和居住的地方,它完好保存至今,成为每一个来到托伦的游人必去之地。建筑的外立面呈现出中世纪汉萨同盟建筑所特有的哥特式风格特征:尖拱和三角楣的混合使用,逐级上升的阶梯状垂直山墙,蔓藤状的双色灰泥装饰等等。哥白尼故居如今已经被改造为博物馆,它除了向人们展示15到18世纪民居的典型布局、室内装饰和陈设外,还向人们介绍了这位杰出天文学家的生平。
![]()
哥白尼可谓托伦的代表人物。在老城最核心的市政厅所在位置,立有一尊哥白尼青铜雕像。只见他左手擎着天体运行仪,右手抬起,平视远方,若有所思,外表一幅平静的神情,可脑内却似乎正运行着精确的数学运算风暴。
![]()
来到托伦的游人们无不争先恐后地在这尊巨大的青铜像身下与哥白尼合影留念。被老师带来参观的小朋友们也是兴高采烈,也许老师们都会教导他们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习,希望他们将来也能成长为一名杰出的人物,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
![]()
精神的家园
哥白尼虽然提出了日心说,写出了《天体运行论》,但他自始至终都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实际上,哥白尼一直在波罗的海边的小镇弗伦堡担任天主教会的神父,天文学只是他的业余研究,而他则认为日心说与天主教义没有根本的冲突。迫于人文主义者与保守宗教势力的激烈较量压力,被雪藏了几十年的《天体运行论》直到他去世时才得以发表,而在发表之后毫无疑问的掀起了轩然大波,宣传他理论的乔尔丹诺·布鲁诺在罗马就被教会处以火刑,天主教会也将《天体运行论》列入禁书的行列,长达两百多年之后才得到解禁。
宗教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在近代才得以和解,回顾哥白尼生活的年代,几乎所有的普通百姓都会被宗教思想所影响,托伦老城内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宏伟教堂便是那个崇尚虔诚信仰年代的见证。
哥白尼是在托伦的教区教堂受洗的,这座教堂就是如今的圣约翰大教堂。教堂始建于1260年,但直到200多年后才最终建成,采用的是当时条顿骑士团国家所流行的经典哥特式风格,用红色的砖块砌成。远远望去,阳光下一片火红的色彩以及巨大的身形在老城中脱颖而出,格外耀眼。
![]()
教堂的西立面是一座身形巨大的塔楼,与主殿相连。跟当时法国或德国的石制哥特教堂的塔楼相比,这座教堂的塔楼其实十分矮小,甚至在水平方向还显得过于粗大。哥特式建筑的经典元素,譬如尖拱、飞扶壁以及小尖塔均清晰可见,但没有玫瑰花窗,西立面的装饰也极为简朴。
![]()
宽敞的教堂内部已经被白色的灰泥粉刷一新,最古老的壁画早已消失,但分列于两侧柱廊下的华丽巴洛克风格祭坛却也不失为艺术精品,值得仔细欣赏。
![]()
教堂东面的主祭坛是由一尊耶稣受难木雕像和一件三联式木雕神龛构成的。木雕主祭坛虽然比不上克拉科夫圣母教堂那般华彩,但同样不失精彩。三联祭坛两侧的四个人物分别是福音书的四位作者:圣路加、圣马可、圣马太、圣约翰,他们膝旁则绘有作为他们象征的天使、牛、狮子和鹰。
![]()
教堂主祭坛和两侧的高侧窗采用彩色玻璃图案装饰,描绘有最后的晚餐和圣母升天等题材,色彩十分绚丽,异常精美华丽。
![]()
教堂钟楼内还有一口重达7吨的壮丽大钟,建成于16世纪初,据说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钟,现在它是波兰第二大。
在老城中心广场西北侧的圣玛利亚教堂也是哥白尼常去的教堂。在欧洲宗教改革期间,虽然新教徒短暂影响了这片区域,但最终天主教徒还是坚守住了阵地。与西欧不同的是,波兰的天主教徒现今仍旧占有不小的比例。
圣玛利亚教堂由来到托伦的方济各会修士建于14世纪末期,至今保存完好,是除市政厅和圣约翰大教堂外,托伦最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典范。
![]()
按照方济各会的规定,这座教堂没有塔楼,而是在朝向老城中央广场方向建有三座小尖塔,细高的尖塔逐级上升,成为托伦天际线上最独特的存在。
![]()
教堂内最有价值的艺术珍品是绘制于14世纪末的圣徒壁画,虽然内墙的大部分墙面已经用白色的灰泥粉刷一新,但大部分壁画都保存至今,使得我们得以遥想教堂当年的模样。
![]()
教堂内另一些有价值的艺术杰作是中殿两侧的木制讲坛和管风琴。跟圣约翰大教堂一样,两侧柱廊下陈列着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建成的华丽祭坛。
![]()
镶金装饰的主祭坛巴洛克雕塑描绘的是天使报喜的主题。
![]()
教堂四周的高侧窗同样由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装饰而成。
![]()
这座教堂曾葬有多位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瓦萨王朝齐格蒙特三世的姐姐——瑞典公主安娜?瓦萨。她是一位新教徒,当时由于受到克拉科夫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国王只能将她的葬礼和墓地选在对天主教相对宽容的托伦。
位于托伦老城最东侧,始建于14世纪的圣詹姆斯教堂是与圣约翰教堂、圣玛利亚教堂齐名的托伦三大哥特式教堂之一。这座教堂同样拥有两座相连的塔楼,但与圣约翰大教堂的相比更为纤细和高耸,塔楼上的细节装饰带也更为丰富和漂亮。此外,在教堂中殿的飞扶壁上和东立面的山墙上还建有无数个模仿石制哥特教堂风格的砖制小尖塔。这些丰富的外部装饰元素使得圣詹姆斯教堂成为三大教堂中最为漂亮的一座。
![]()
圣詹姆斯教堂最初是条顿骑士团的专用教堂,后来又被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共同使用,教堂内部仍珍藏着14-15世纪的壁画、15世纪的十字架和巴洛克时期的祭坛等艺术品。
圣詹姆斯教堂所在的区域是托伦的“新城”所在,之所以叫“新城”,是相对于最古老的“老城”而言的。
![]()
新城广场是新城的核心所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19世纪修建的福音派教堂。
![]()
老城中央广场西侧的圣灵教堂属于晚期巴洛克风格,在周边清一色的红砖哥特式建筑中显得极其格格不入。实际上,圣灵教堂也反映了新教徒在这座城市的地位变迁历史。
![]()
18世纪中叶,新教徒逐渐在托伦失势,天主教徒重新夺回了圣约翰教堂、圣玛利亚教堂的控制权,使得新教徒没有任何一处礼拜场所可去。在得到皇室的许可后,一座新的教堂才在如今圣灵教堂的位置开始建造。刚开始圣灵教堂只是一座不起眼的矮小建筑,它东立面高耸的华丽塔楼是19世纪末才增建的。
![]()
由于新教徒反对奢华装饰,因此圣灵教堂内极为朴素,跟托伦另外几座有着华丽祭坛和彩色玻璃窗的天主教堂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如今,这座新教教堂与不远处的天主教堂交相辉映,和谐共处,似乎也成为这座城市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现实写照,这些教堂早已成为托伦市民的精神家园,也成为托伦悠久历史的象征。
旧市政厅:行政和商业中心
托伦的几座大教堂主宰着城市的天际线和市民的精神世界,但在世俗方面起到统帅作用的无疑应该是位于老城核心位置的旧市政厅了。这座始建于14世纪的宏伟哥特式建筑,历经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妆点整修,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炮火的侵袭,毅然屹立至今,成为整座城市最有价值的历史古迹之一。
![]()
旧市政厅自建成后的几个世纪,一直是这座城市的行政和商业中心。重要的城镇贸易、宗教仪式,重大的骑士比赛,甚至公开处决罪犯,都发生在这个庄严的建筑附近。
![]()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旧市政厅都是托伦市议会所在地,议会的会议室和国王接待大礼堂就位于旧市政厅的一楼区域。同样位于一楼的还有法庭和无数个其他小商铺。此外旧市政厅内还设有财政部、城镇档案馆和监狱等,地下室则被用作啤酒厂和酒窖,真可谓一个集合了行政和商业功能的大杂烩中心。
![]()
在17世纪初的修复重建过程中,弗兰德斯建筑师保留了旧市政厅的哥特式基本架构,只在顶层的四角增建了四座小型塔楼,以及在中央增建了小的山墙,这些装饰性构件都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风格主义样式,可以看出它们与主体建筑、塔楼间在风格上的微妙差异。
![]()
旧市政厅塔楼那高耸的尖顶在瑞典军队入侵期间被摧毁,至今未再重建。当时,瑞典军队的炮火使得旧市政厅内发生了大火,屋顶坍塌,但所幸的是主体建筑的砖墙依然完好挺立,如今你还能从修复后的外墙上看到那些黑色的砖块被烧焦的痕迹。
旧市政厅现在变成了托伦地区博物馆的所在地,博物馆内藏品丰富,包括哥特式风格的绘画和彩色玻璃、17-18世纪的当地手工艺品、从1800年至今的波兰绘画等等。
![]()
可以从其中的一些画作看到这座城市当年的华彩,红色的砖瓦建筑连成了一片,看起来整座城市似乎淹没在一片火红的色彩海洋之中,格外壮观漂亮。
![]()
登上旧市政厅的塔楼,还可以俯瞰和远眺这座城市迷人的风光。
北侧可以俯瞰旧市政厅的四合院落。
![]()
西侧汇集了城市内最为漂亮的几栋建筑。
![]()
稍远处一栋火红色的新哥特式迷人建筑是托伦市的邮政局,迷人的弗兰德斯式阶梯状山墙妆点了屋顶的四周。
![]()
紧邻邮政局的是圣灵教堂,它那高耸的塔楼格外显眼。
![]()
南侧可以看到圣约翰教堂及维斯瓦河,右侧临街的一栋火红色华丽建筑是原阿特斯法院大楼,如今是一家高档会所。
![]()
处于逆光阴影之下的圣约翰教堂外墙色彩变得较为黯淡。
![]()
往西侧看去,只见红瓦屋顶星星点点的在城市中分布,许多平顶式民居代替了红瓦屋顶,使得我们如今只有遥想当年那连成一片的壮观红色海洋了。
![]()
近处有一栋外墙上覆有精美灰泥装饰的建筑名叫繁星之屋,这是托伦地区博物馆分馆之一,主要展出的是亚洲艺术珍品。
![]()
稍远处的福音派教堂和圣詹姆斯教堂同样处于逆光的阴影之中,色彩稍显黯淡。
![]()
防御性城墙
位于托伦老城和新城交界处的城堡在波兰——普鲁士联军打败条顿骑士团之时被破坏,如今只能在废墟处凭吊往昔。但环绕古城维瓦斯河边缘的一侧还保存有完整的古城墙,站在维斯瓦河对岸,连成一片的红砖城墙与老城内红色的建筑交相辉映,十分迷人。
![]()
围绕着这座古城而修建的古城墙,有多个著名的城门。
保存完好的桥门建于1432年,是在原有城门基础上重建而成的,最初这里是维斯瓦河的渡口,后来这里建起了托伦的第一座桥梁,因此这座城门就取名为桥门,大桥一直使用到19世纪直到新的大桥建成竣工为之,所以今天已经无缘得见那座最古老的大桥了。
![]()
桥门是这几座城门中建造技术最先进的一座,弧形的外墙可以有效减轻火炮冲击的影响,方形的墙洞处则可以放置防御性的大炮。这里也是整个城墙段地势最低的地方,因此成为防御洪水的最佳风向标,在大门上还能见到曾经的河水水位记录信息。
城墙中段的大门是水手之门,于19世纪重建而成。这座大门是通往老城中央广场的主要入口,当年波兰国王来访之时,就是从这里进入老城,穿过水手街,到达旧市政厅的,正是如此,水手街又被称为皇家大道。托伦的第一批砖瓦建筑正是沿着这条街道铺就而成,那些历史悠久的古老民居依然保留至今,成为托伦市珍贵的文化遗产。
![]()
位于城墙最西段的大门是修道院之门,始建于14世纪,后又有所扩建,它中央逐渐增大的三个哥特式尖拱保存至今。大门的名字来源于曾经矗立于此的伯纳丁圣灵修道院,修道院已于17世纪被入侵的瑞典军队摧毁。传说当年发生饥荒,修道院的一位年轻修女在库房中发现了装满姜饼面团的圆桶,这些面团烘烤出来的姜饼挽救了成千上万托伦市民的生命。
![]()
在环绕老城的城墙上,除保存完好的城门外,还有一系列防御性的塔楼。
最著名的一座塔楼是位于老城西南角的斜塔,远远地就能望见其倾斜的塔身,塔楼之所以变得倾斜主要是由于这里的砂质土壤所致。据说当年天主教会还将斜塔看作是上帝对哥白尼亵渎神灵的惩罚,更坚定了将《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的行为。
![]()
修道院之门东侧不远处的一座塔楼名叫鸽子塔,在19世纪托伦归属普鲁士统治期间,普鲁士军队曾经将这座塔楼用于饲养信鸽的鸽舍,这些信鸽为城市间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这座塔也因此而得名。
![]()
靠近桥门和城堡遗址附近还有一座塔楼,是原伯格斯宫所在,始建于15世纪,很可能使用了当年被摧毁的条顿骑士团城堡建筑材料来建造,它由托伦城市贵族组建的圣乔治兄弟会用于夏季居所。
![]()
在原城堡旁边的路口,又新建有一座城门,与老城墙完美融为一体,异常漂亮。
![]()
奇趣的雕像
在托伦旧市政厅广场周边,有几尊有趣的雕塑,它们背后的故事恐怕连某些本地人也不一定知道。
位于旧市政厅入口处的哥白尼青铜像是为天文学家制作的最古老的一批雕塑,也是托伦上镜率最高的象征性标志。
![]()
旧市政厅西侧,邮政局对面有一尊建于1914年的迷人喷泉雕塑。
![]()
底部坐着青铜青蛙,上部则是一尊正在弹奏小提琴的男孩雕像,表现的是小音乐家杨科的形象,他是19世纪波兰著名作家亨利克·显克维支所作的短片小说中的人物。这里的人物形象只是借用自小说,实际上雕塑家将其与托伦的民间传说结合,表现出了另一个新的故事。传说曾经有一位女巫来到这个小镇,但她并没有受到本地人的热情欢迎,一怒之下,她施起了魔法诅咒,使得小镇被青蛙入侵,民众苦不堪言。市长发出悬赏,谁能解救整个城镇的话,谁就能得到金币奖赏,还能娶到自己的女儿。此时,一位农民的儿子出现了,他开始演奏起自己制作的圆木小提琴,成群的青蛙被他美妙的琴声吸引住了,跟随着他一起跑到了丛林之中。从此,小镇得到拯救,小提琴男孩成为了英雄。
旧市政厅广场东南一角,有一尊青铜毛驴雕像。
![]()
那些跨腿骑上毛驴的游人恐怕不知道的是,在中世纪时期,这里有一尊同样的木制毛驴雕像,被判处鞭刑的罪犯通常是在这里遭受鞭打的。
旧市政厅广场东侧还有一个小狗与雨伞的雕像,这条小狗的名字叫Filus,它是波兰一个著名的长片连环漫画中Filutek教授的宠物。
拾遗:那些可能错过的
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的维斯瓦河一路向北向西流淌,哺育了波兰的许多古老城镇,从克拉科夫到华沙,流经托伦最终到达格但斯克,汇入波罗的海。沿河的这些大城镇无疑成为了水上贸易的繁华集散地,中世纪时期,数不胜数的货船曾满载着波兰各地的商品,停靠在托伦城外的码头边,一片兴兴向荣的景象。如今,托伦已经难觅往昔的繁华,维斯瓦河之上,来往的船只也只剩下搭载游客的游船了。
站在大桥上或河对岸的观景台上,远眺托伦老城,一片古朴静谧,只见红色的城墙将老城围了起来,老城内高耸的巨大建筑清晰可见,我们还能辨认出它们,从左到右分别是圣玛利亚教堂、圣灵教堂、旧市政厅、
![]()
圣约翰教堂、
![]()
圣凯瑟琳教堂和圣詹姆斯教堂,
![]()
可惜的是,我们已经再难得见维斯瓦河上堪比当年的繁华盛况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座城市躲过了数次战争的破坏,无数的古老建筑得以原汁原味保存至今,让这里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托伦曾经是汉萨同盟的加盟城市,因此吸收了同盟内附近城市的建筑风格,建筑师们大多采用红砖修建各类建筑,大型的建筑一般还有塔楼,小型的建筑也会有阶梯状的山墙,外墙通常还会有丰富精美的装饰。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同盟内的城市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十分富足,在15世纪时,托伦市内的人口数量竟然不亚于当时波兰王国的首都克拉科夫,足可见这座城市当年的繁华。
![]()
除了那些大型的市政或宗教建筑外,托伦老城内还保留有许多古老的民居,它们有些就隐藏在狭窄的老巷子内,等待着游人的探索。
位于斜塔附近的一栋高耸的哥特式建筑曾经是粮仓,外表看起来跟哥白尼故居有几分相似之处,它那高耸的阶梯状垂直山墙以及中间有着尖拱的哥特式假窗都是汉萨同盟建筑的典型风格。巨大的山墙赋予了建筑垂直的跃动韵律,使得整栋房子似乎显得更为高耸起来。
![]()
老城内还有一些采用复兴哥特式风格的“新”建筑,它们混杂在古老的哥特红砖民居之中,有时候实在难以分辨。
位于旧市政厅广场西侧的邮政局大楼就是新哥特式风格的典范之作。这栋大楼由德国建筑师约翰?奥岑设计建造于1881到1894年间,外墙上布满了活泼多彩的细节性装饰,由褐色、黄色和绿色构成的图案十分迷人,使其成为老城广场周边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
成立于1945年的一所新大学以哥白尼的名字命名,成为哥白尼大学,大学涵盖了理学、工业、人文等丰富的专业,老城区北部一栋建于1907年的新哥特式风格建筑如今就成为大学内菲利普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大楼,这栋鲜红的建筑如同那些华丽的老建筑一样迷人。
![]()
但是,复兴时期兴建的建筑并不总是使用红砖,也并不总是采用哥特式风格的。位于老城西侧边缘的一栋建筑就是这样的代表,它由德国建筑师朱利叶斯?哈比希特设计并建造于1906年,顶部的山墙采用的是风格主义样式,起初这里是银行所在地,2003年开始由哥白尼大学的一个部门使用。
![]()
位于圣玛利亚教堂西侧的一栋政府建筑采用的是灰色砖块建造而成,让人想起了那些迷人的石制城堡。
![]()
![]()
而位于市政厅广场东侧的一栋红砖建筑,也不再有着哥特式标志性的尖拱。
![]()
![]()
位于圣约翰教堂东侧的一栋红砖建筑同样如此,有规律的圆拱和壁柱的大量使用让人想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经典建筑的特点。这栋被称为埃斯肯旧居的古老建筑现在是托伦历史博物馆所在地,展出有托伦历史上所留存下来的一些珍贵文物。
![]()
圣约翰教堂南侧的另一栋建筑则是托伦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作,这栋被称为达姆比斯基宫的豪华住宅属于当地主教斯坦尼斯瓦夫?达姆比斯基,建成于1693年。建筑外墙上繁复的植物类灰泥装饰尤其惊人,与周围的哥特式建筑在外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夏日的托伦空气通透干净,湛蓝的天空中浮云朵朵,青翠的树木与火红的建筑交相辉映,绿的更绿了,红的也更红了,闲散的游人三五成群的穿行于古老的街道中,让人直感叹这美妙的夏日时光。我想,深秋之时,当每一颗树木都挂上了火红的叶片,这里又该是一片什么样的迷人光景呢?
格但斯克篇
格但斯克:波罗的海的明珠
位于波罗的海南岸的港口城市格但斯克是波兰最美最独特的城市。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的维斯瓦河一路向北流经克拉科夫、华沙、托伦等古老城市,在格但斯克附近的格但斯克湾汇入波罗的海。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格但斯克逐渐发展成为波美拉尼亚地区的最大城市,波兰第四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波罗的海区域的重要海港之一。
格但斯克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14世纪的汉萨同盟时期,它就已经成为波罗的海南岸最重要最富庶的商业贸易港口,多民族的聚集赋予了这座城市多元的建筑和文化风貌,那些狭窄的鹅卵石街道、巨大的红砖教堂、熙熙攘攘的河畔、壮观华丽的中央广场、优雅纤细的高耸民居,无不让人遥想起往昔的繁荣与富庶。
正是由于其优越的条件,格但斯克才变成波兰和普鲁士/德意志长期角力争夺的焦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波兰和普鲁士/德意志曾经交替接管这座城市,有一段时间它甚至还变成了“自由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里爆发,尽管在战争中格但斯克差点被夷为平地,但在废墟中重建起来的城市已经重新恢复了往昔的风采。
如今,格但斯克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老城那弥漫着尼德兰风情的氛围让它成为波兰最别具一格最值得探访的大城市。
皇家大道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克拉科夫的皇家大道?在波兰,只有三座城市拥有皇家大道,除了历任首都克拉科夫和华沙外,就是格但斯克了,这无疑凸显了该城在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在中世纪时期,每当国王到访时,皇家仪仗队都会沿着这条大道行进,回想当年,其庄严的阵势一定不会亚于克拉科夫和华沙吧。
皇家大道最西端始于壮观威武的高地门(Upland Gate),当年国王到访格但斯克时就是从这里进入老城的。十六世纪中叶,格但斯克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波兰最大的城市和中欧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老城墙得以重建,高地门也应运而生。当时的建筑师威廉?范德布洛克设计了三组分别由独角兽、天使和狮子擎着代表着普鲁士、波兰和格但斯克盾徽的形象。
![]()
高地门背后是高耸的前门(Foregate)。在高地门建成之前,这里曾是城墙的防御性城门,后来才被改造成了一座监狱,用于关押和审讯囚犯,直到19世纪中期。前门包含15世纪修建的一座刑讯楼和另一座高耸的监狱塔,两者之间由城墙连通。刑讯楼除了有刑讯室外,还有法庭审讯室,它的屋顶有四面钟形的山墙,非常优雅漂亮。监狱塔如今是格但斯克琥珀博物馆所在地,展出有许多极为精致的琥珀制品,非常值得一看。
![]()
前门背后是另一座重要的城门:金门(Golden Gate),据说中世纪时城门上覆满了镶金装饰,因此而得名。这座城门由威廉?范德布洛克之子阿布拉汉?范德布洛克设计建造于1612年,他引入了凯旋门特色和荷兰帕拉第奥式的古典主义元素,使其呈现出犹如古典世界般的庄严观感。双层的壁柱分别采用了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的造型,让人想起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经典的壁柱设计。
![]()
在金门顶层栏杆两侧共雕刻有八尊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雕像,登上监狱塔可以俯瞰到这些雕像。面向监狱塔一侧的四尊雕像分别代表和平、自由、富足和名望,这是格但斯克所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另一侧的四尊雕像则分别代表智慧、虔诚、正义及和谐。这些雕像制作于1648年,由于二战的破坏,如今我们见到的只是复制品。
![]()
穿过金门后,就来到了格但斯克最迷人的一条街道:长街(ulica D?uga)。在波兰语中这条街道的名字译为“长街”,但其实它只有300米长而已,所以显得似乎有些“名不符实”了。如今的长街游人如织,两侧满是精致的咖啡馆和餐厅,你已经很难想象到,在二战结束时这里还曾是一片残垣断壁的景象。
![]()
![]()
长街两侧最为醒目的建筑无疑是有着高耸塔楼和尖顶的市政厅(Town Hall)了。
![]()
市政厅扼守着一条狭长广场的入口,这里就是长广场(D?ugi Targ)。这座东西向的广场是中世纪时的市场所在,广场四周的中世纪宅邸错落有致地分布,当时这里曾是各种重大仪式的举办地,如今则被咖啡馆、餐厅、琥珀商店和游人所占据,其热闹程度想必也可比肩当年了吧。
![]()
广场西北侧集中了最重要的一些建筑,包括高耸的市政厅、优雅的海神喷泉、庄严的法院博物馆和精致的黄金之屋。
![]()
相传海神喷泉(Neptune Fountain)所在地曾经喷涌出金水酒(Goldwasser),这是格但斯克的特产,一种含有大量小片金叶状物的酒。喷泉四周被围上了一圈低矮的铁栅栏,而喷泉顶部则是制作于1606-1613年,擎着三叉戟的海神威风凛凛的形象。由于格但斯克是以海上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跟其他海港城市相似,海神都是它们共同的象征。
![]()
![]()
有着白色外墙的法院博物馆(Artus Court Museum)位于海神喷泉背后,商人们曾在装修豪华的大厅内聚会,到访格但斯克的众多名流也会齐聚于此,大厅外的照片显示来访的名人中就有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建筑师阿布拉汉?范德布洛克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元素相融合,为这栋建筑赋予了独特的装饰外观。
![]()
相隔不远的黄金之屋(Golden House)同样是由建筑师阿布拉汉?范德布洛克设计,建成于1618年,它的外立面装饰之丰富之精致恐怕在格但斯克也算得上独一无二了。建筑师为每一层窗户之间设计了混合式方形壁柱,并以人物形象的浮雕和顶层的栏杆丰富了装饰效果,和谐的比例设计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所尊崇的维特鲁威理念。
![]()
长广场的尽头是绿门(Green Gate),这里也是皇家大道的终点,门外便是莫特拉瓦河畔。绿门建于1560年,曾是王宫的一部分,但国王常常嫌弃这里过于阴冷潮湿,反而更喜欢长广场内的宅邸。
![]()
格但斯克市政厅
皇家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无疑是市政厅了,它有着格但斯克最高的塔楼,塔身高81.5米。由红砖砌成的纤细高耸建筑呈现出经典的哥特式风格,我们已经在克拉科夫、托伦等其他城市见到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建筑,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了。
![]()
市政厅的尖塔顶端矗立着齐格蒙特二世的黄金雕像,在克拉科夫的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齐格蒙特二世时期可谓波兰王国的黄金时期,当时波美拉尼亚被条顿骑士团占领的区域已经全部归附波兰王国。
![]()
市政厅曾经在火灾和战争中三度遭到破坏,二战后经过艺术家的精心修复,如今它依然是长广场上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
市政厅内部设有对外开放的格但斯克历史博物馆,一定要看看这里精美华彩的装饰。被称为红色大厅(Red Room)的审议室有着波兰和中欧地区最美的内部装饰。不要以为这里的装饰物又是复制品哦,1942年时这些原件曾被拆卸下来,并转移到市郊,它们都幸运躲过了炮火的轰炸,因此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真品。
![]()
四面墙壁上悬挂着的是由尼德兰艺术家扬?弗雷德曼?德维斯创作于1596年前后的7副画作,而天花板的作品则出自艾萨克?范德布洛克之手,创作于1608-1609年间,主题极为丰富,不仅有圣经题材,还有格但斯克荣耀回归波兰王国的相关主题。
![]()
![]()
红色大厅天花板中央是艾萨克最为宏伟的大作《格但斯克寓言》,其中央位置是雄伟的凯旋门,凯旋门上方则表现了格但斯克城市的优美远景,而下方的市民和贵族们一派欢欣祥和景象。艺术家创作出一幅充满独具匠心构思的理想图景,这不仅是委托人达尔文世界观的绘画表达,同时也是忠诚于天主教的波兰城市的政治宣言。
![]()
红色大厅一侧墙壁的壁炉也布满了镶金的繁复装饰物,主体部分是擎着象征格但斯克盾徽的狮子形象,还记得皇家大道最西端高地门之上同样的浮雕吗?
![]()
红色大厅的入口大门木雕装饰也极其精致,注意门楣处同样有狮子的形象,在格但斯克盾徽之上还加上了象征着波兰王国的雄鹰雕像。门柱两侧扭曲蜿蜒的蔓藤状人物和植物浮雕表现出北欧装饰的特点,炫目而华丽。
![]()
除了红色大厅之外,市政厅内还有一些其他大厅。冬日大厅内悬挂有格但斯克自17世纪开始的历任市长肖像画,而大会议厅内悬挂的则是描绘波兰国王的巨幅油画。
![]()
三楼的展览同样值得一看,这里不仅有复原后的市政厅办公室物件,
![]()
一些中世纪时期描绘格但斯克城市风光的艺术品,
![]()
![]()
还有记录1945年城市被摧毁后样子的照片。
![]()
从这里进入塔楼可饱览整座城市的壮丽景象。
塔楼的观景台无疑是观赏和拍摄圣玛利亚教堂的最佳观点,往北望去,只见圣玛利亚教堂犹如漂浮在红色海洋之上的一艘巨大船只,蔚为壮观。
![]()
这里也是俯瞰皇家大道的最佳观点。往西看去,只见一条笔直的道路一直延伸到监狱塔之下。
![]()
往东看去,大道则延伸到莫特拉瓦河畔的绿门之下。
![]()
登上圣玛利亚教堂
在登上市政厅塔顶之时,我们已经见识过这栋高耸庞大威武的教堂了,它就是号称世界最大砖砌教堂的圣玛利亚教堂(St. Mary’s Church)。教堂始建于1343年,耗时159年,一直到1502年才达到今天所见到的规模。它的十字形翼部长105米,宽66米,还有一座高78米的巨大塔楼耸立于城市的天际线上。它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巨大的落地尖拱玻璃窗尤其显眼,跟我们在托伦、弗罗茨瓦夫甚至克拉科夫见到的那些红砖教堂具有相似的主体构造。
![]()
进入教堂内部,乍一眼望去,被白色灰泥粉刷一新的大殿似乎空空如也,但实际上,大殿内部的30多个小礼拜堂内还保存有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许多珍贵艺术品,包括1517年建造的历经沧桑的祭坛、15世纪打造的精美天文钟和圣母像等等,还有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同样幸免于难,原样保留了下来。
![]()
登上圣玛利亚塔楼的405级台阶来到塔顶,可以欣赏到异常壮观的城市风光。
圣玛利亚教堂南边是皇家大道一侧整齐的五彩民居和鹤立鸡群的市政厅塔楼。
![]()
市政厅塔楼比圣玛利亚教堂的塔楼还高3.5米,是整个格但斯克最高的建筑。
![]()
皇家大道尽头的监狱塔隐匿在阳光的阴影之下。
![]()
圣玛利亚教堂北边依然是一片红屋顶构成的色彩海洋。
![]()
其中,新建的圣约翰教堂尤其迷人。
![]()
前景中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中景里的圣凯瑟琳教堂和圣布里吉教堂依然是造型相似的经典哥特式风格。
![]()
圣玛利亚教堂东边是莫特拉瓦河畔,远处还能隐约看到波罗的海。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正在维护的教堂尖顶外,莫特拉瓦河中央的河心洲上也正在大兴土木。
![]()
莫特拉瓦河畔
莫特拉瓦河是维斯瓦河在汇入波罗的海前形成的三角洲中众多支流里的一条,河畔两岸的区域无疑拥有整个格但斯克最为上镜的风光,让人有种恍若身处水城威尼斯的错觉。曾几何时,繁忙的海运贸易交易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想必这里当年一定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船只或行驶或停靠于河畔的港口边装卸货物,一幅繁荣的景象。
穿过皇家大道东侧尽头的绿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河畔几间有着强烈几何装饰线条的民居,在下午顺光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靓丽。
![]()
西侧河岸上午顺光,清晨没有船只行驶的河流异常平静,宛若一面镜子般,倒映出河岸的精美建筑。左右两栋由红砖砌成的城门建筑在一干民居中格外显眼,它们分别是绿门和切布尼卡门(Brama Chlebnicka)。切布尼卡门始建于1450年,当时的格但斯克还处于条顿骑士团的统治之下。
![]()
![]()
切布尼卡门对岸则是一片正在大兴土木的区域,新建成的摩天轮为老城区带来了些许现代气息。
![]()
切布尼卡门和玛利亚门(Brama Mariacka)之间有一些十分精美的民居,黑珍珠号游船正停靠在港口边。白天的时候,你可以乘坐这艘模仿《加勒比海盗》的北欧复古风格游船畅游莫特拉瓦河。
![]()
玛利亚门的两座多边形柱式小尖塔格外漂亮,跟周围的几栋多彩民居交相辉映,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之中,犹如童话世界中走出来的模板一般。
![]()
玛利亚门左侧一栋有着小尖塔的建筑目前是格但斯克考古博物馆所在地。
![]()
![]()
玛利亚门右侧不远处有一座不复存在的圣灵门,以及一座被称为起重机(?uraw)的建筑。
![]()
现在这里是国家海洋博物馆的一部分。这栋建筑始建于15世纪中叶,有着两座巨大的圆柱形塔楼,中央的部分是滑轮起重装置,可用来拉起码头边那些货船上的重物。虽然是依靠人力运行的装置,但这座起重机能承受2吨重量的负荷,堪称中世纪欧洲最了不起的设备。
![]()
二战后起重机虽然被炸毁,但经过专家们的精心重建,如今它已经恢复其中世纪时的原貌,成为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同类装置范例。
在起重机对岸可以回望到之前所经过的那几座城门:绿门、切布尼卡门、玛利亚门和圣灵门。
![]()
莫特拉瓦河西岸的一排建筑非常上镜,这里最合适的拍摄时间是无风的清晨,此时的河水平如镜面,倒映出岸边的房屋,在轻柔阳光的照耀下,本就五彩斑斓的各式建筑变得更加美轮美奂。
下午的莫特拉瓦河上异常热闹,载满游人的黑珍珠号游船缓缓驶来,
![]()
尖细狭长的划艇匆匆而过,
![]()
此时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坐在岸边品一杯咖啡,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看云卷云舒,赏无限风光了吧。
琥珀之都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有一条从波罗的海向南纵贯欧洲大陆直达罗马的“琥珀之路”,大量精美的琥珀制品从波罗的海沿岸城市源源不断地往南运送,这条琥珀之路曾经在欧洲名噪一时。格但斯克便是琥珀之路的众多起点之一,因其盛产琥珀和精美的琥珀加工制品而被世人冠以“琥珀之都”的美誉。
琥珀堪称“波罗的海钻石”,形成于4000万年前,是树脂被深埋于地下后,再经过化学变化形成的一种有机树脂化石,其中经常可见气泡、昆虫或植物碎屑。世界琥珀产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由于天然琥珀极易破碎,因此只适合在手工作坊内进行加工,且对加工者的要求也很高。
在皇家大道最西端矗立着的监狱塔如今被改造成为一所琥珀博物馆(Amber Museum),是老城内欣赏和了解琥珀及琥珀制品的绝佳去处。
![]()
博物馆一开始展出了不少小块的琥珀原石,可以通过放大镜看到琥珀内裹挟的气泡、昆虫或植物碎屑等,真是完全如同教科书里描绘的那般样貌。
![]()
博物馆内还展出了由琥珀加工而成的大量工艺艺术品,包括小鸟、
![]()
恶魔、
![]()
高脚杯、
![]()
花瓶、
![]()
帆船、
![]()
水果篮
![]()
吉他
等,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直至叹为观止。
![]()
博物馆内的一幅绘画描绘了20世纪初期监狱塔周边的美丽景象。
![]()
登上监狱塔顶层,还能隔着阁楼的窗户玻璃远眺老城区的风光。
![]()
这里是欣赏金门的最佳观点,只见皇家大道从金门背后笔直伸向东方,经过市政厅,最终在绿门处终止。
![]()
这里还能欣赏到老城区北部的景色,在一众高度相差无几的民居中,圣玛利亚教堂显得异常高大,而远处高于屋顶平均线的几栋建筑无疑也是各大教堂了。
![]()
![]()
如果想要在格但斯克购买一些琥珀制品,琥珀街(Ulica Mariacka)也许是你的选择之一。这条街道有着与格但斯克其他所有街道所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每栋房子的门前都建有高于地面的平台,它们为街道景观增添了一丝活力的气息,十分独特。如今,这里满是兜售琥珀的工艺品商铺,至于质量和价格如何,只有你自己去一探究竟了。
![]()
尼德兰艺术风情
当波兰在16世纪初期战胜条顿骑士团之后,包括格但斯克在内的王室普鲁士地区悉数回归波兰,原汉萨同盟的各大城市在享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经济也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贸易的持续发展这些城市普遍积累了大量财富。波罗的海南岸沿海地区的和平和经济成功,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尤其是尼德兰的艺术家来到这里,他们将尼德兰的艺术引入了这里,创作的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都呈现出浓郁的尼德兰气息,迥异于波兰其他地方的艺术。
17世纪初期,格但斯克迸发了一段城市建设火热期,由繁荣贸易获得的大量财政收入被投入到建设之中。尼德兰建筑师汉斯?雷德曼?德列斯设计建造的大军械库(Great Arsenal)堪称这一时期建筑中的典范之作。
![]()
这座建筑有着童话般的外观,使用的是传统的砖石混合技术,在房屋顶部的山形墙上使用了大量复杂的灰泥或金属细节作为装饰,还记得在波兰的其他城市中,我们很难看到如此精致繁复的山墙装饰,这种风格无疑来源于尼德兰地区,反映了当时艺术家反古典主义的尼德兰巴洛克理念。
![]()
跟尼德兰的沿海贸易城市相似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累积,由富有商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同样在格但斯克应运而生,这些商人所修建的新住宅兼具了居住和仓库的双重功能,为了减轻住房税的压力,他们模仿了尼德兰的商业民居模式,压缩横向的住宅面积,并朝垂直方向发展,因此你就见到了许多有着狭长横截面又高又窄的民居应运而生。
![]()
这些民居顶部都加盖了一层种类各异的山形墙,跟尼德兰民居类似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山形墙推断出它始建的年代。
有三种最常见的山形墙:一种是三角形山形墙,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人们用的是正三角形的山形墙,但这种设计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再流行,当时的建筑师引入了阶梯形递进爬升的设计。
![]()
![]()
![]()
另一种是颈形山形墙,醒目的矩形,顶部是三角楣或椭圆楣,出现于17世纪中叶,发展到了巴洛克风格,这就意味着住宅主人可以通过尖顶装饰来炫耀财富,通常会用白色的灰泥来装饰,跟彩色的墙壁形成强烈对比。
![]()
![]()
![]()
还有一种是钟形山形墙,外形美丽优雅,可以将屋主的财富显露无疑,顶端缀以水果、花卉、漩涡状等各种装饰,通常是装饰最为丰富也最为漂亮的一种。
![]()
![]()
我们可以从一张拍摄于长广场上的一排民居来分辨一下这几种不同的山形墙,在这张照片中,从右往左,我们可以分别看到以下几个种类的山形墙:钟形、颈形、颈形、颈形、三角形、颈形、钟形、三角形、矩形、矩形。接来去再回翻之前的系列照片,你们是不是已经能简单分辨了呢。
![]()
除了独具特色的山形墙民居外,在老城区北部,还有另一些建筑也值得一探究竟。
从大军械库一路向北,在雅辛托斯塔(Hyacinthus’Tower)对面可以看到城市市场(Market Hall)。这栋建于19世纪晚期的“新”建筑混合采用钢铁和砖块,被打造成新型火车站式的风格,其外观显然比内部乏味的商铺更值得一看。
![]()
北边的圣凯瑟琳教堂(St. Catherine's Church)是格但斯克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220年。在圣玛利亚教堂落成之前,这里一直是教区教堂所在地,它那优美的哥特式塔楼无疑是这一地区最为醒目的存在。
![]()
![]()
教堂对面的一栋砖制建筑是由条顿骑士团于1350年修建的大磨坊(Great Mill),它长40米高26米,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磨坊建筑。磨坊内曾有18组巨大的磨石,每个磨石直径有5米之巨,1945年之前,该磨坊每日可产出约200吨的面粉。如今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为一间便利超市。
![]()
大磨坊不远处是旧市政厅(Old Town Hall),始建于16世纪末期,采用砖石混合技术,中央有一座高耸的尖塔,呈现出文艺复兴风格所追求的和谐比例特征。该建筑目前是波罗的海文化中心所在,展出有一些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
旧市政厅前立有一尊约翰?赫维留(Johannes Hevelius)的青铜雕像。他出生于格但斯克,是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曾经建有私人天文台观察月球,成为月面学的创始人。他还发现了4颗彗星,为1500多颗星球分类,并制造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
![]()
索波特:波罗的海度假胜地
波罗的海沿岸的格但斯克、索波特和格丁尼亚三座城市被合称为“三联市”,它们是波兰北部最重要的城市群,也是波兰第四大都市圈所在。
三联市中格丁尼亚最北,格但斯克最南,索波特位于中央。格丁尼亚港口的建立仅仅开始于百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格但斯克成为“自由市”,不再归属波兰管辖,当时的市民中90%以上都是德意志人。波兰为了能继续发展海上贸易,只能在自己的领土上重新开辟一个新的港口,格丁尼亚就此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格丁尼亚已经发展成为波兰最大的港口,掌控着波兰海上经济贸易的命脉。
![]()
夹在两座港口城市之间的索波特原本只是一座小渔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波兰人的海滨度假胜地。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索波特被划入了但泽(格但斯克)自由市的范围内,富人和名流们的光临加速了这里的发展步伐。如今,索波特建有豪华的滨海度假村,波兰的中产阶级们每到周末便会蜂拥而至,欣赏着波罗的海边令人窒息的优美风光。
![]()
![]()
扭曲的房子
索波特最著名的一个观点是“扭曲的房子”,这栋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建筑经常被各种世界十大奇特建筑榜单所提及。它位于市中心最重要的商业街蒙特卡西诺步行街之上,建于2004年。
![]()
从正面看过去,这栋房子犹如被摆在了哈哈镜前一般,只见它的屋顶、墙面和窗户都呈现十足的褶皱形扭曲状态,如同一位醉酒后东倒西歪的醉汉,又如一位翩翩起舞线条流畅的舞者,重力原理在这里似乎失去了作用。
![]()
扭曲的房子使用的是一种以火山岩为材料的空心建材,保温效果好,建房用的这种大块的新型材料没有一块是规则的,这些材料是在图纸设计完成后一块块制成的,每块建筑材料的形状都不相同,最后由工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堆起来。
除了扭曲的外形,房子的用色也是夸张而鲜明,天蓝色的透明玻璃、深绿色的窗檐门楣和屋顶、浅黄色的外墙无不向观者投射出一种活跃俏皮大胆的印象。
欧洲最长的海上栈道
索波特还有一项欧洲之最,那就是延伸到格但斯克湾(波罗的海)的木制栈道。这条栈道建于1928年,有515米长,堪称欧洲最长的海上木制栈道。
![]()
1823年,拿破仑军队中的一位名叫让?格奥尔?哈夫纳的军医首次在索波特创建了一所滨海温泉疗养院,开启了索波特作为休闲疗养胜地的历史。四年后,他建起了第一座码头,这就是索波特海上栈道的前身,当时这条栈道还只有31.5米长。随着滨海温泉疗养院的名声增长,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为富贵人士的度假胜地。
![]()
1928年,为了纪念索波特建城25周年及码头建成100周年,当局将码头栈道扩建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
![]()
2011年开始,栈道两侧及尽头的码头开始对外开放,在下层的甲板和侧甲板可以系泊客船,最多时这里可以容纳103艘客船。
![]()
![]()
码头这里常常会举办一些重要的海上赛事,还开设有儿童帆船训练中心,木制的仿古北欧风格海盗游船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
海滩边一栋高耸的塔楼是原来的灯塔,它曾经为往来的船只指明方向。
![]()
灯塔由原风湿病医院的锅炉房烟囱改造而成,塔身高30米,当时它的光束范围可以达到17海里。如今,这座灯塔已经不再使用了。
![]()
休闲疗养胜地
宽阔的沙滩在索波特沿岸绵延4.5公里,是格但斯克湾最好的海滩之一,以其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佳肴和优质的服务闻名全波兰。
![]()
![]()
建于1927年的索波特大饭店是索波特的另一个地标,壮观的外貌让其看起来有种皇家宫殿般的气势,它也是无数社会名流的下榻之地,包括查尔斯?阿兹纳沃尔、马雷娜?迪特里希、夏尔?戴高乐、菲德尔?卡斯特罗、葛丽泰?嘉宝等名人都曾在此入住过。
![]()
滨海栈道所正对的一栋豪华建筑是索波特温泉之家,它始建于1824年,是索波特的第一间温泉疗养院,诞生于当年来到这里的法国军医之手。
![]()
索波特国际电影节
2017年7月8-16日,索波特国际电影节在海滩边的电影剧院举办。这个电影节创始于2001年,每年都会在索波特举办,通常会展映一些世界上最新的优秀电影,此外电影节还有经典电影回顾单元、电影制片人会谈、现场音乐会甚至是海滩露天电影放映等等活动。
![]()
这个电影节为波兰影迷提供了一窥世界优秀电影的上佳渠道,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到波兰国内专业人士的肯定。2018年最新一届电影节的举办时间是7月14-22日。
![]()
每年电影节举办期间也是索波特一年中最热闹之时,波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栈道前的大型广场也被临时搭建起的木制手工艺品商铺所挤得水泄不通。
马尔堡城堡:条顿骑士团的象征
矗立于诺加特河畔的马尔堡城堡,在1309-1457年间曾是条顿骑士团统治普鲁士地区的首脑驻地,随后又逐渐发展成为中世纪砖制城堡的最杰出代表。条顿骑士团是十字军东征时期成立的三大骑士团之一,主体为德意志民族,在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战役中败下阵来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败。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堡损毁严重,但如今都已经被修复回原貌,使用到的许多修复技巧还成为现今文物修复的标准,马尔堡城堡因而被UNESO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马尔堡城堡由三个部分组成:高堡、中堡和外堡。
高堡是骑士修道院所在。
![]()
中堡是国家的政权中心所在,同时也是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
外堡是后勤保障和堡垒军事区所在,同时还有作坊、军械库、库房、养马场、牛棚及码头等功能区。
![]()
城堡外围还修筑有一圈护城河和加固的防御型城墙,城墙上有高耸威武的城门及塔楼,十分壮观。
![]()
城堡三个区域的占地总面积为21公顷,相当于当时欧洲一个城市的大小,更是其他那些著名城堡的数倍,可想而知中世纪时期的马尔堡城堡及条顿骑士团有多么威风在外了。
![]()
条顿骑士团
1190年,条顿骑士团成立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当时他们还仅仅只是一个医院兄弟会社团,活跃于圣城耶路撒冷附近,专门医治受伤的基督徒战士。1198年,随着制度的完善,他们正式成为一个骑士僧侣组织。
![]()
在11到13世纪期间,天主教世界为了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而发动了数次东征,领导东征的天主教封建领主和骑士被称为十字军骑士。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成立了闻名世界的三大骑士团,分别是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东征断断续续持续了两百年时间,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三大骑士团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其中条顿骑士团于1231年,趁波兰与普鲁士乱战之时,打着支持波兰王国的旗号,来到了波罗的海南岸,征服和占领了原普鲁士人生活的地区。
![]()
13世纪时,条顿骑士团已经征服了普鲁士部落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并建立起了骑士团国家。他们在国家的边境地带修筑了120座砖砌城堡,构建起强大的防御体系,其中,马尔堡是所有城堡中最重要的一座,它成为骑士团团长的驻地所在。
14-15世纪时,马尔堡城堡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堡,这里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之一,骑士文化的核心。
![]()
15世纪中叶,波兰和普鲁士联盟打败了条顿骑士团,从此骑士团开始由一个军事组织逐渐转变为纯宗教组织,走向衰败,直至今日。他们所修建的马尔堡城堡和托伦古城,成为人类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成为后人了解条顿骑士团往昔风采的绝佳窗口。
中堡:国家权力中心
中堡(Middle Castle)是条顿骑士团的权力和外交中心,也是骑士精神的核心象征,这里最重要的建筑包括骑士团团长宫邸和骑士宴会厅。
从吊桥处穿过五座城门就能来到中堡庭院内,城门位于一座巨大塔楼之下,由栎木制成,其上还悬挂有巨大的铁质格栅。
![]()
庭院内有一组群雕,表现的是骑士团团长的威武形象,他们既是十字军骑士们的宗教领袖,同时也是骑士团国家拥有大公爵地位的最高封建领主。
![]()
骑士宴会厅(Great Refectory)位于中堡西翼,是马尔堡城堡内最重要的宴会及娱乐大厅,当欧洲各国的重要客人(国王、王子或欧洲的著名骑士)到访马尔堡之时,团长会要求厨房精心准备各种奢华的佳肴美味,并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宴请仪式。宴会上通常热闹纷繁,杂耍者、歌者、舞者、乐师、受训动物齐聚一堂,轮番登场,极尽所能地取悦这些访客,在觥筹交错间达到骑士团政治外交的目的。
![]()
骑士宴会厅长30米,宽15米,体积有4000立方米,是中欧地区哥特式大厅中最大最华彩的一员。三个纤细的花岗岩立柱位于大厅中央,它的石灰石柱饰顶部发散出无数条醒目的拱肋,远远看去,如同三颗巨大的棕榈树一般,充满异域风情。石灰石柱饰雕刻保存完好,有舞者和乐师的形象,还有描述亚当和夏娃故事的雕刻。
![]()
在骑士宴会厅下方的地窖内有骑士团自创的坑窑式加热系统。在这里,燃烧木料所释放的热量蓄积到大厅地板的石料之中,这些热量足以维持大厅内长达数小时的取暖需求。马尔堡城堡内只有最重要的几个大厅才有这样的改良取暖系统。
![]()
骑士团团长宫邸(Palace of the Grand Masters)是中堡内最重要的核心区域,始建于14世纪。它装饰华丽的西立面堪称哥特式建筑的翘楚,即便是从远处望去,这都更像是一栋精致豪华的君主宅邸而非苦行僧侣的寒舍。
![]()
宫邸内最为宏伟的大厅是夏宫(Summer Refectory),这里是骑士团团长接见重要宾客之地,也是政要共商政治和经济对策之地。
![]()
夏宫是哥特式世俗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大厅内仅有一根纤细的花岗岩立柱,16座垛台支撑起了巨大的辐射状肋架拱顶,精巧的设计允许大量窗户取代墙面,极大地增加了室内的采光,下午时分,阳光会照射进大厅内,光线十分充裕、明亮而耀眼。
![]()
中堡北部较高的楼层是骑士团领导人的一些私人办公室、礼拜堂和卧室等房间,较低的楼层则是管理者和侍臣阶层人物的起居室以及档案室和办公室等等,还有一些用于储存葡萄酒、蜂蜜酒、麦酒的房间。
![]()
![]()
高堡:骑士宗教中心
巨大的外墙铠装起了高堡(High Castle),这里是戒备森严的骑士修道院。它的外圈有一条很深的护城河,一座吊桥连接起了中堡和高堡,吊桥的宽度可供四轮马车便捷进出。高堡武装有额外的防御体系,包括大型的角塔、台阶和堞口。高堡入口大门和吊桥通常是关闭着的,要进入高堡必须使用实时的正确通行密语。大门正上方的堞口现雕刻有团长骑马像,在战争年代,这里通常会用于向敌人泼洒滚烫的热水和热油。
![]()
进入高堡之内,只见庭院中心矗立着一座矮小的水井,为了防止敌人向井水中投毒,水井外围安装有一圈防御性的铁栅栏。在马尔堡城堡内的其他区域,你也能见到这样的水井,它们在骑士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高堡建筑的底层包括有厨房、牢房、守门人起居室、杂物库房和食物储藏室。厨房内摆放满了各种仿真物件,还原了中世纪的风情,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一般。
![]()
![]()
![]()
![]()
高堡建筑的第二层有骑士集体起居室、圣玛利亚教堂、牧师会礼堂、珍宝室和小金库、厨房和储物仓库等。在这一层的宗教艺术品展厅中能见到骑士们所创作的优秀宗教艺术品。
![]()
![]()
![]()
![]()
而起居室内,通过复原当年的各式家具,让人得以了解骑士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条件。
![]()
![]()
高堡建筑的第三层是修道院食堂和公共空间,房间内阳光充裕,骑士们可以在此娱乐消遣,此外还有巨大的阁楼,储藏的小麦足以维持两年的生计。
![]()
![]()
![]()
城堡的四翼由环形走廊连接,走廊上装饰有漂亮的哥特式花饰窗格,一系列连拱廊环绕庭院一圈。中世纪时期,骑士们通常会在回廊内列队等待进入圣玛利亚教堂。
![]()
![]()
圣玛利亚教堂
圣玛利亚教堂(The Church of St. Mary)是城堡修道院的精神中心,国家最为重要的宗教和世俗仪式都会在此举行,其中就包括骑士团团长的选举仪式。此外,骑士们的日常弥撒和礼拜等活动也是在此进行。
![]()
从城堡的东翼望去,可以看见圣玛利亚教堂的后殿及塔楼,异常漂亮,后殿壁龛中的一尊圣母与圣子马赛克镶嵌雕像最为著名,它高达8米,创作于1340年。可惜在1945年的轰炸中这尊雕像未能幸存,后人根据先前的影像和图文资料将圣母子像完整复原,关于修复过程的细节资料可以在阁楼的展览中看到。
![]()
圣玛利亚教堂的入口大门被称为金门(Golden Gate),其上的浅浮雕装饰是由黏土烧制雕刻而成,表面还绘有彩绘,制作于13世纪,保存完好。
![]()
教堂内部空间成长方形的巴西利卡式,可以容纳数量庞大的朝圣人群,是条顿骑士团国家内最大的教堂。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但仍然可以从经修复后的大厅内的装饰遥想当年教堂的华丽。
![]()
![]()
![]()
![]()
教堂东侧精美的三联式木雕主祭坛制作于1504年,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三联祭坛两侧的人物则分别是圣芭芭拉和圣雅各布。
![]()
教堂四周尖拱形窗户上原先都装有精致绚丽的彩色玻璃,可惜在战争中遭到破坏,不过幸存下来的彩色玻璃艺术品目前被收集于高堡内进行集中展览,展厅内还有彩色玻璃窗的制作原理和制作过程介绍。
![]()
![]()
牧师会礼堂
与圣玛利亚教堂西墙紧邻的另一个大厅是牧师会礼堂(Chapter Hall)。礼堂内部由花岗岩立柱支撑起的拱顶异常炫目,辐射状的拱肋从立柱顶部向四周均匀散开,如同在室内种植了一颗颗巨大的巴勒斯坦棕榈树一般。
![]()
礼堂四周环绕一圈由栎木制成的长凳,供骑士教友聚会时使用。这样的聚会一般在周日举行,每位成员都会忏悔自己的罪行,并请求大指挥官惩罚。一般情况下,小的罪行只会被处以鞭刑,而最大的罪行将会被处以流放。
礼拜堂内有着丰富的壁画,门厅上的一幅“圣母与圣子”无疑最为重要,只见圣母玛利亚端坐于王座之上,怀抱着幼年耶稣,似乎正在认真倾听骑士们的“神圣会谈”。
![]()
礼拜堂的其他一些壁画还描绘有天使长米迦勒、耶稣受难和骑士团团长肖像等主题。
![]()
每年9月14日的举荣圣架节,骑士团团长、国家重要权贵及各地代表会齐聚礼堂,举行盛大的议会,探讨和制定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议题。通常,骑士团团长会坐在礼堂内最尊贵的木椅上主持议会,而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也会分列于他的两侧。
![]()
但斯克塔楼
但斯克塔楼(Dansker Tower)是中世纪时期德意志城堡的特色建筑之一,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公共厕所。塔楼始建于13世纪末期,它通过一条长长的拱形通道与高堡建筑相连,除了作为卫生设备使用外,塔楼还兼具防御功能,阁楼上通常会储备有常用的生活必需品,以供被敌人围城时使用。
![]()
塔楼离河较近,便于清洁,从这里可以眺望到高堡和中堡的建筑群,风景极其优美。
![]()
骑士团财富:琥珀展
中世纪时期,条顿骑士团国家资产丰厚、经济发达,境内各大城市都加入了汉萨同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14世纪时,他们成为欧洲唯一一个没有被财政问题和债务缠身影响的政权,实属不易。
堪称“波罗的海钻石”的琥珀贸易是条顿骑士团国家的支柱性产业,14世纪晚期开始,国家已经垄断了琥珀从采集、加工到贩卖的全部产业链,他们还出台了法令,禁止私人开采贸易琥珀,违者将会被处以死刑。
人类对于琥珀的开采利用已经有3万年的历史了,新石器时代的古人一般将琥珀制成各种护身符,后来的人类才逐渐开始将其制成珠宝或纪念品。
![]()
琥珀工艺品的制作黄金期发生在17世纪,当时的条顿骑士团战败,普鲁士人重新夺回了主权,对于琥珀的禁令也不再有效,此时,格但斯克和哥尼斯堡的琥珀工艺作坊创作了许多琥珀工艺品,它们中的许多都留存至今。
![]()
![]()
![]()
这些优秀的琥珀艺术品都可以在格但斯克的琥珀博物馆和马尔堡城堡的琥珀展示厅中得以仔细欣赏到。
骑士团防御:军械展
条顿骑士团的军队被誉为中世纪欧洲最不可战胜的防线,直到1410年第一次被波兰-立陶宛联军打败。条顿骑士团的军队中包括普通民兵、雇佣兵、欧洲其他民族的招募骑士,虽然条顿骑士只占军队中的少数,但他们却都隶属于军队里的精英阶层,并且骁勇善战,装备精良。最高大师(Grand Master)掌握着军权,他的直接副手则是大元帅(Grand Marshal)。
![]()
作战之时,军队里的骑兵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步兵和轻骑兵弩箭手则起着助攻的作用。1362年起,军队开始使用火炮攻城。由于控制了波罗的海南部的大片海域,骑士团还发展起了一批海军舰队。内河船舶还能将军队和补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靠河的城堡驻地。
![]()
条顿骑士团军队装备精良,拥有极好的防御型盔甲,在14世纪时一般只会装备甲胄,而到了15世纪时精致的板甲装备会将人和马匹都全副武装起来。
![]()
![]()
从15世纪早期开始,炮兵部队开始在条顿骑士团军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门的条顿雇佣军团负责运作这些加农大炮。
![]()
马尔堡城堡区域内部空间十分庞大繁多,许多房间内要么还原了中世纪时期的装饰,要么展示有遗存下来的珍贵艺术品,十分值得一看,但与我们通常参观的博物馆所不同的是,这里所有房间的大门都是紧闭着的,如果你推门时用的力太小的话还以为这些房间都不开放呢,但只要你用心去探索,定会发现城堡内隐藏着的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
华沙篇
王宫城堡:华沙的名片
1596年,当齐格蒙特三世将波兰共和国的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之后,王宫城堡便一直是王国历任统治者的驻地所在,它也成为华沙的象征和名片。这里不仅是瓦萨王朝、韦丁王朝及其他自由选举的国王之居所,见证了贵族民主在色姆大厅的形成,见证了欧洲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后来还作为国会和总统办公室,这里还是士官学校和国家剧场的所在地等,是波兰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曾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宫殿之一”。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王宫城堡却被纳粹夷为平地,直到战争结束三十年后才得以开始重建。专家团队耗费了极大的心血,参阅了无数的历史文献和古老照片,比对战争前抢救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物,重建而成了这座宏伟壮丽的建筑,其内部装饰也完全按照破坏前的样子进行了复原。他们细致入微的修复工程让UNESCO也为之钦佩,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清单之中,并作为文物修复的榜样案例推广到全世界。
![]()
来到城堡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堡外立面那砖红的饱满色彩,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迷人。城堡的四周环绕着两座小尖塔,而中央则是高耸的西吉斯蒙德钟楼,它一直以来就是华沙的象征,启发了无数建筑师的创意和灵感。
![]()
王宫城堡总共有三层,穿过西吉斯蒙德钟楼下方的入口可以进入到城堡庭院内。城堡内部由许多不同的房间组成,其中第二层是精华所在,包括数个富丽堂皇的重要大厅,主要有大公寓和国王公寓两个区域组成。
大公寓
大公寓(The Great Apartment)区域包括椭圆形画廊、大前厅、议会厅、宴会厅、大理石厅、骑士厅、王座厅和会议室暨欧洲君主肖像室共8个大厅,主要是国王接见众朝臣的地方。
椭圆形画廊(Oval Gallery)曾是通往圣约翰大学教堂皇家画廊的过道,重建后焕然一新,配以了珍贵的家具:包括制作于十六世纪中叶的布鲁塞尔挂毯和十七世纪初波兰君主的大理石雕像。
![]()
大前厅(Great Antechamber)是官衔较低的大臣在面见皇帝前所聚集等待的区域。这里有两幅由法国画家创作于1767年的画作,分别是《塞西亚国王Scyrylus敦促他的儿子和睦》及《亚历山大大帝雕像前的凯撒》。
![]()
议会厅(Council Chamber)在波兰末代皇帝斯坦尼斯瓦夫国王统治期间,曾是由国王、18名参议院、18名议员组成的议会举行常务会议的房间。大厅内悬挂的肖像画描绘的是“四年议会”(1788 - 1792)期间表现杰出的人物,包括瑟姆主席坦尼斯瓦夫?马瓦赫夫斯基等。
![]()
宴会厅(Great Assembly Hall)是国王斯坦尼斯瓦夫统治期间用于举办国家典礼的房间。朝臣们齐聚于此,参加各种宴会、舞会、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等活动。大厅是在1777-1781年间装饰完成的,中央的两座雕像分别是阿波罗和密涅瓦,环绕着斯坦尼斯瓦夫像两侧还有象征着正义与和平的女神雕像。
![]()
大厅内巨大的天花板被一整幅宏伟画作装饰,表现的是《混乱的纷争》主题。
![]()
大理石厅(Marble Room)是另一个前厅所在,重要的大臣在面见皇帝前会在这里聚集等待。
![]()
![]()
![]()
房间装饰于拉迪斯瓦夫统治的1640-1642年间,1769-1771年,在原有装饰基础上,又增加了22幅历代波兰国王肖像画,精美绝伦的错式天顶画以及象征着正义与和平的女神雕像。
![]()
骑士厅(Knights' Hall)装饰于1781-1786年间,是根据斯坦尼斯瓦夫国王向波兰重要历史人物致敬的设计理念,由皇室艺术家团队共同协作完成。10幅椭圆形肖像画和22件青铜胸像雕塑描绘的是由国王亲自挑选出来的波兰历史名人,引用自《埃涅阿斯纪:第7卷》关于杰出公民所应该具有的品质以文字的形式环绕房间天花板一圈。
![]()
大厅中央的一尊雕像表现的是支撑着天体宇宙的柯罗诺斯神的形象,它是由来自罗马的雕塑家雅库布?莫纳尔迪根据勒布伦的理论创作而成的。
![]()
王座厅(Throne Room)是皇室艺术家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
![]()
房间内使用了巴黎制造的镶板和罗马制造的大理石壁炉,台面上还有四尊表现古代著名政治家或军事指挥官的大理石雕像,而装饰宝座背景的数十个绣花银鹰无疑才是房间里最重要的象征元素。
![]()
就在王座厅后面,有一个小而精美的会议室(Conference Room)暨欧洲君主肖像室(European Monarchs' Portrait Room),由Jakub Fontana设计于1760年代,房间的墙壁上挂有6幅与斯坦尼斯瓦夫国王同时期执政的六位欧洲君主的肖像画。
![]()
国王公寓
国王公寓(The King's Apartment)区域包括皇家骑兵卫队厅、官员室、卡纳莱托画室、小礼拜堂、旧会议室、卧室、更衣室、国王书房、绿屋和黄屋等十余个大厅,主要是国王日常起居的地方。
皇家骑兵卫队厅(Hall of the Crown's Horse Guards)位于大楼梯后面,当皇室宾客来访之时,他们会在这里看到身着红绿相间制服并且配备武器的皇家骑兵卫队威武的形象。
官员室(Officers’ Room)皇家骑兵卫队履行职责的房间,他们负责保卫国王的日常安全。这里有几幅充满古典主义风情的迷人风景画,此外还有一尊由安德烈?勒布伦制作的大理石雕像。
![]()
卡纳莱托画室(Canaletto Room)是国王公寓区域最重要的前厅,也是访客等待室。内部装饰设计于1776-1777年,一系列描绘华沙优美风光的风景画挂满了整面墙壁,这些画作都是由宫廷画家卡纳莱托绘制,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创作于1770年的《从布拉格区看华沙全景图》。这些珍贵的画作在大轰炸前夕被转移到国外,得以完好保存至今,成为专家团队修复华沙古城的重要参考之一。
![]()
![]()
小礼拜堂(Small Chapel)设计于1776-1777年,供国王礼拜使用。斯坦尼斯瓦夫国王的佩剑、白鹰勋章和权杖展示于礼拜堂的中殿。
![]()
旧会议室(Old Audience Chamber)是设计于1776-1777年,在王座厅建成之前,国王都是在这里与大臣们进行议谈的。
![]()
艺术家Marcello Bacciarelli设计了天花板的装饰,中央的巨型画作描绘了斯坦尼斯瓦夫国王统治下波兰王国艺术,科学,农业和贸易蓬勃发展的景象,周围的两组画作则赞美了皇室所拥有的美德,包括毅力,审慎,信仰和正义。
![]()
卧室(Bedchamber)设计于1775年,内部大量采用华贵的紫杉镶板,其上还覆盖有繁复的装饰物,异常华美。室内悬挂的画作是由Marcello Bacciarell创作而成。
![]()
更衣室(Dressing Room)和国王书房(King's Study)是根据1792年的原始设计进行装饰和布置的,房间内悬挂了大量的油画和素描作品。
![]()
![]()
绿屋(Green Room)是斯坦尼斯瓦夫国王的会客厅,他常常在这里与部长和高级官员会面。
![]()
黄屋(Yellow Room)是一个小的餐厅,1771-1782年间的周四晚宴,国王就是在这里招待那些著名诗人,作家和学者的,四周墙壁上还悬挂有这些被招待过的客人的肖像画。
![]()
名画与历史
与大前厅相连的另一组房间是王子公寓(Princes' Apartments),在齐格蒙特三世将首都迁往华沙之后,这里开始修建,并分配给了各个王子们居住。现在,这个区域内悬挂有波兰著名画家扬?马特伊科所绘制的一些珍贵画作。
《普斯科夫的斯特凡?巴托里》(Stefan Batory at Pskov)创作于1872年,宽322厘米,高545厘米。斯特凡?巴托里(1533-1586)是一位来自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王子,于1576年与波兰雅盖洛王朝的末代公主安娜?贾吉隆卡结婚,并被当选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王。1579-1581年,斯特凡?巴托里国王在与俄国伊凡雷帝的战争中大获全胜,这幅画就描绘了战败的俄国在普斯科夫向斯特凡?巴托里国王进贡的场景。
![]()
《雷伊坦与波兰的陨落》(Rejtan and the Fall of Poland)创作于1866年,宽282厘米,高487厘米。18世纪末期,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立走向衰落,在1772、1793年和1795年遭到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三次瓜分而最终亡国。雷伊坦是瑟姆(即波兰国会)的议员,只见画作中位于右下角的他露出胸膛,倒在议会门口,试图阻止集中在左侧的叛国者们(大多数是俄国的傀儡)出去,而左侧身着红色军装的议长则伸手指挥门外的卫兵待命,他周围其他贵族或羞愧、或无奈、或漠不关心。这幅画作批判了导致波兰被瓜分的贵族们丑陋自私的嘴脸,也成为孤军奋战、道德批判、爱国热情的标志。
![]()
《1791年5月3日的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3 May 1791)创作于1891年,宽247厘米,高446厘米。1791年5月3日,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式通过了著名的《五三宪法》,这是继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后,全世界第二部/欧洲第一部国家法典,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代表着波兰启蒙运动的最高点。不过这部宪法在当时却引起了欧洲各国的众怒,导致波兰立陶宛联邦随后被普鲁士、沙皇俄国和奥地利联手瓜分,直接亡国,宪法也成为波兰“祖国灭亡前最后的遗嘱与证词!” 跟许多扬?马特伊科的作品一样,这幅巨作展现了一个盛大场面,包括波兰的最后一位国王、国家的最高元帅、宪法的共同起草者以及其他众多历史人物都被一一还原。现代历史学家已经确定了画中大约二十个人的身份,另有十多位在旧资料中被报道过的人物等待被确定身份。画面左方那位头戴礼帽,披着华贵披风,在众人拥簇下,正大步迈向圣约翰教堂的人物就是斯坦尼斯瓦夫国王,而画面中部那位被人托举起来,手拿宪法的人物则是瑟姆主席斯坦尼斯瓦夫?马瓦赫夫斯基。
![]()
除了这几幅展示波兰历史上重要时刻的宏伟巨作外,在王宫城堡的每个大厅都还展示有波兰画家的精彩作品。此外,王宫城堡1楼还有其他的一些展览,包括东方地毯展、兰兹?科伦斯基伯爵收藏展及货币展等,有时间的话可以细细参观。
![]()
![]()
![]()
华沙老城:从废墟中重生
列入世界遗产的华沙历史中心包括老城和新城。老城是从王宫城堡到巴比肯碉堡之间的区域,是华沙取代克拉科夫成为波兰首都前的核心区。新城是巴比肯碉堡以北的区域,是在华沙成为首都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虽说叫“新”城,但实际也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区域。两个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遭到破坏,但是战后都得以复原,如今已成为华沙游客最为集中的地区。
![]()
老城
老城东临维斯瓦河,四周以防御性的城墙为界。在13到14世纪交界之时,这里开始成为马佐夫舍王公的驻地,第一批居民很可能从托伦或普鲁士迁来。1596年,当齐格蒙特三世将波兰共和国的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之后,老城开始得到快速发展,一座座色彩斑斓的民居和宗教建筑开始拔地而起,妆点起老城的风光。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华沙起义之后,老城却在纳粹的轰炸下几乎被夷为平地,80%的房屋都化作瓦砾、成为废墟。
战争结束后,从1948-1953年,专家团队开始了老城的重建工作,他们依据的是华沙被毁之前,由华沙大学建筑系的老师和学生们对古城详细的测绘图。这些图纸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街道位置、建筑物各个立面造型和色彩,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物都进行了完整的刻画。华沙重建的消息得到了欧洲各国流亡海外的波兰人支持,他们义务参与到重建首都的浩大工程之中,缔造了“华沙速度”的神话。
专家们细致入微的修复工程得到了UNESCO的认可,他们将修复后的华沙老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使其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座经过现代重建后仍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城市。直至今日,华沙古城的重建方法对各国古城的保护和重建工作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老城的心脏当属城堡广场(Castle Square),它最早成形于1821年。广场中央最显眼的位置上立有一尊齐格蒙特三世纪念柱(Sigismund’s Column),始建于1644年,是由瓦迪斯瓦夫四世为纪念他的父王迁都华沙而建。
![]()
只见伫立于红色花岗岩圆柱顶部的齐格蒙特三世头戴王冠、身着王服,左手持十字架、右手握宝剑,居高临下,威风凌凌,让人肃然起敬。纪念柱在二战中被毁,雕像掉落下来,但完好无损,战后又重新被安放回重建后的纪念柱之上。纪念柱柱身高22米,柱基有漩涡花纹装饰的铜板,上面刻有皇室人员的姓名、头衔和颂词,以及纪念碑建造者的名字。
广场西侧边缘的一段红色砖墙是克拉科夫城门桥遗址,从这里开始,一条由红砖砌成的防御性城墙一直延伸到老城北部。城墙从14世纪建立开始就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历过几个世纪的起起伏伏,见证了瑞典军队的扫荡,从二战的废墟中修复如初,重新向世人讲述着华沙城往昔的荣耀。
![]()
城墙北部有一座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巴比肯碉堡(Barbican)与之相连,起着加强防御的作用。巴比肯碉堡始建于1548年,二战被毁后于1954年重建,是一座半圆形的防御性塔楼,顶部装饰有文艺复兴样式的矮护墙。跟克拉科夫的巴比肯碉堡相比,华沙的这座碉堡顶部没有小塔楼,而碉堡本身也与城墙融为一体而非分离开来的。
![]()
巴比肯碉堡与老城城门相连,可以方便的往来于老城内外,现在这里是街头艺人和艺术家卖艺的热门场所。你还可以通过走道爬上城墙,在城墙之上一览维斯瓦河和华沙老城的风光。
![]()
从城堡广场向北进入老城区域的主要街道:斯威托汉斯塔街(?wi?tojańska),这里有两座重要的教堂。
一座是施洗者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the St. John the Baptist),它是华沙最古老的一座教堂,15世纪初在原有的木质教堂基础上重建而成。高耸修长的哥特式红砖外立面在狭窄拥挤的小巷内拔地而起,仰着头都很难看清它的全貌,顶部的山形墙跟我们在克拉科夫和弗罗茨瓦夫见到的同类型教堂有一些相似之处。波兰共和国的首都迁往华沙之后,这座教堂也升级成为波兰最重要的教堂之一,有两位国王曾经在此举行加冕大殿,在上一章提到过的1791年五三宪法也是在这里宣誓的,扬?马特伊科的画作描绘了国王及议员们进入教堂前的场景。教堂的墓地还葬有波兰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包括马佐夫舍王公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克?显克维奇等。
![]()
另一座是仁慈圣母之耶稣会教堂(The Jesuit Church of the Gracious Mother of God),它与施洗者圣约翰教堂仅一墙之隔。教堂始建于1609-1626年,采用的是风格主义和巴洛克式风格装饰,跟旁边的哥特式教堂一对比,马上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许多显著差异,由于在克拉科夫一章已经详细介绍过各种建筑风格,因此这里便不再赘述。
![]()
老城集市广场(Old City Market Square)是老城的另一个精华所在。矗立在广场中央位置的美人鱼雕像(statue of the Siren)由Konstanty Hegel制作于1855年,只见她举起武器,手持盾牌,挥舞利剑,一副时刻准备着反击侵略者的雄姿。关于华沙美人鱼的传说非常多,她是如何成为华沙象征的也众说纷纭,十分有趣,这里仅截取其中一个故事:相传在华沙城建设之时,男青年Wars和女青年Sawa在美人鱼的见证和庇护之下,将一片荒芜之地建立成为了欧洲大陆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华沙的名字Warszawa因此而来,美人鱼也变成华沙城的守护神,成为华沙人的精神支柱。
![]()
从1916年开始,广场四面根据“四年议会”时的重要人物进行重新命名,分别是Zakrzewski、Barss、Dekert和KojQuery171021904463693499565_1529142447196?taj。四面的民居都得以重建恢复成战前的样貌,那些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和新古典主义式的装饰元素,共同妆点着民居的外立面,让这里成为老城最迷人的区域。
南面为Zakrzewski’ side,这一面的民居外立面在战争中得以完好幸存。
东面为Barss’ side,这一面的民居基本都在战争中被毁,只有14和20号得以幸免。20号目前是亚当?密茨凯维奇文学博物馆(Adam Mickiewicz Museum of Literature)所在,博物馆成立于1950年,展出有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许多珍贵藏品。
![]()
![]()
北面为Dekert’ side,这一面的民居最具历史价值,在战争中它们都只是遭遇火灾,并没有整体损毁。如今,所有的民居都连为一体,成为华沙博物馆(Museum of Warsaw)所在,博物馆内不仅有展示华沙动荡历史的丰富藏品,还会定时放映讲述战争时期城市遭到破坏以及华沙古城修复故事的珍贵历史纪录片。
![]()
西面为KojQuery?taj’ side,这一面的民居拥有整个广场区域最华丽的外立面。我们可以找寻到许多有趣的元素,比如21号有着15世纪晚期的哥特式尖拱形大门等。27号曾经归属于华沙酒商Fukier,他收集有一批世界上最好的托卡伊,不幸的是,在19世纪20年代面临倒闭,他的收藏品也被德国人和俄国人抢夺一空。现在这里是一家著名的餐厅,许多酒会在这里举行。
![]()
![]()
![]()
新城
从巴比肯碉堡往北,是新城所在,这里的“新”是相对老城的“老”而言的,实际上这片区域仍旧是华沙市内除老城外第二古老的。新城最早形成于14世纪末期,本来是为了应付华沙逐渐增长的人口而扩张的区域,但新城的发展却一直没有跟上老城的节奏,房屋也远远比不上老城那般光鲜华丽,成为城市贫民阶层的聚集地。18世纪末期,在斯坦尼斯瓦夫国王统治时期,新城才得以迅速发展,此时一大批教堂和修道院落户于此,犹太人也大量聚集。
跟老城一样,二战结束时,这里也成了一片废墟。经过战后的修复,新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除了那些历史久远的街区或宗教建筑还保留着古老的样貌外,其他街道都加入了新的元素,焕然一新。
老城最主要的大街是南北向的弗雷塔街(Freta Street),它与巴比肯碉堡相连,从南向北延伸。这条街目前被开辟为步行街,谢绝交通工具入内,大街上满是玲琅满目的各色商店、咖啡馆、餐厅和酒吧,简直是游人的休闲聚集胜地。位于街角处的圣灵教堂是一座充满巴洛克古典主义元素的迷人建筑。
![]()
建于1790年的16号房是居里夫人出生的地方,目前被开辟成为居里夫人博物馆(Maria Sk?odowska-Curie Museum),展出了这位备受尊敬的杰出科学家日常生活及科学工作相关的物件。居里夫人因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而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弗雷塔街的尽头是安静迷人的新城集市广场(New City Market Square)。这里原来是新城贫民阶层繁忙的市集所在,曾经还矗立着一座市政厅,可惜现今都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在广场上正好遇见了一场露天的提线木偶表演,看木偶们的造型猜测主题应该是欧美人热衷的大战恶魔戏码。
![]()
广场上最耀眼的一栋建筑当属圣卡西米尔教堂(Church of St. Casimir),它始建于1688-1693年,是一座有着希腊十字的帕拉第奥式建筑,教堂的外墙和内墙都被粉刷成了一片洁白,显得异常得庄重素雅。1944年8月31日,这里发生了华沙起义后最大的一起惨剧,在纳粹炮火的轰炸中,教堂的穹顶坍塌,躲藏在里面的上千名群众全部被掩埋,无一幸免。
![]()
新城的另一条东西向的街道是长街(D?uga Street),在华沙起义后也是被毁于一旦。这里有一座重要的教堂,就是波兰军队大教堂(Field Cathedral of the Polish Army)。顾名思义,这就是一个供士兵们礼拜的圣地。主门内的浅浮雕装饰描绘了波兰军队参与的重大战斗场景,这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受难像。教堂内还有许多献给波兰军队中阵亡将士们的匾额。
![]()
大教堂不远处是华沙起义纪念碑(Warsaw Rising Memorial)制作于1989年,是为纪念1944年波兰反抗纳粹德国统治而建。华沙起义开始于1944年8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起义持续了63日,最终以失败告终,起义军投降后,纳粹军队开始疯狂轰炸华沙,造成城市85%的地方都被毁坏。整个起义过程中,波兰共有1.8万名军人和超过25万名平民死亡。
![]()
![]()
华沙老城之南
从城堡广场往南,延伸出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这条被称为“皇家大道”(Royal Tract)的长街在中世纪时曾是国王仪仗队的行径路线。在波兰,只有华沙、克拉科夫和格但斯克三座城市有所谓的皇家大道,可以反映出这几座城市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19世纪时,这里曾是华沙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如今,重建后的大街两旁恢复了往昔那些色彩斑斓的各式重要建筑,使其成为华沙城内最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
![]()
![]()
皇家大道的起点始于圣安妮教堂(Church of St. Anne),它由马佐夫舍王公创建于1454年。当瑞典军队扫荡波兰之时被破坏,重建后的教堂采用了巴洛克式风格。1786-1788年,在斯坦尼斯瓦夫国王统治期间,它的外立面装饰成为现在所见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式样,三角楣、科林斯式圆或方壁柱、圆形拱和壁龛中的圣徒雕像等元素都赋予了教堂庄严神圣的观感。教堂内部呈单殿巴西利卡式,装饰富丽堂皇,有许多制作于17-18世纪的华美祭坛和精致壁画。幸运的是,教堂躲过了二战时期的炮火破坏,屹立不倒,如今已成为华沙市民举办婚礼的热门场所。教堂旁边的钟楼是俯瞰华沙老城的最佳观点。
![]()
一尊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雕像立于皇家大道中心绿地之上。他是19世纪波兰亡国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革命家,他的作品中始终充溢着为争取祖国解放而奋斗的热情,他用瑰丽生动、富于想象、形式通俗的优美诗篇,为波兰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
加尔默罗教堂(Carmelite Church)始建于1661-1682年,采用的是早期巴洛克风格,内殿呈拉丁十字形。1761-1762年,一座波兰早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外立面被新加到教堂的西面。这座教堂同样也躲过了炮火破坏,内殿中18-19世纪时期的装饰完好保存至今。
![]()
总统府(Presidential Palace)采用的是新文艺复兴风格样式,优雅的壁柱和圆拱使得整栋建筑更显庄重。总统府入口处矗立着一尊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Prince Józef Poniatowski)骑马雕像。他是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的侄子,曾经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要职,为保卫波兰独立主权而斗争,并成为由拿破仑扶植的华沙大公国的总司令,受到波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1955年,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即北约)而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在此宣布成立,加盟的成员国为原东欧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如今,这里是波兰总统的办公所在地,不对公众开放,门外有警卫驻守,只能隔着铁栅栏远远地观望。
![]()
圣约瑟夫教堂(Church of St. Joseph)始建于1728-1763年,是波兰晚期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凹凸不平的设计和曲面的灵活运用赋予了西立面极强的运动感。教堂内部呈现简约的单殿式结构,祭坛及其他装饰基本出自18世纪。更为难得的是,这座教堂同样躲过了炮火破坏,完美屹立至今。著名音乐家肖邦在附近上学时,曾在这座教堂的周日弥撒中弹奏管风琴。
![]()
华沙大学(Warsaw University)是中东欧顶尖的高等学府,世界三百强名校,波兰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1816年,它从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分离并重新在华沙建成。华沙大学毕业的名人包括钢琴家肖邦,以色列和波兰的多位领导人以及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
圣十字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Cross)是华沙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它始建于1679-1696年间,华丽的西立面及塔楼则建自1725-1737年。教堂采用巴洛克风格装饰,内殿呈拉丁十字形结构。
![]()
![]()
皇家大道上的众多华丽教堂之中,游人最不想错过的当属这座教堂了,不仅因为它内殿中奇迹般躲过战火的精致祭坛,还为一睹中殿左边第二根柱梁旁那座献给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墓,墓中安葬着肖邦的心脏,是过世后他人从巴黎带回的。
![]()
一尊尼古拉斯?哥白尼雕像立于教堂旁的广场上,广场地面用大理石拼出了描绘他著作《天体运行论》中“日心说”的图案。关于哥白尼的故事可以在托伦篇章中找到更为详细的描述。
![]()
位于哥白尼雕像背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波兰科学院(Staszic Palace)所在地。波兰科学院是波兰最顶级的国家科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52年,现有院士600余人。
![]()
与皇家大道一街之隔的萨克森公园(Saxon Garde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期,它是城市里最早的公园,占据了市中心一大片区域。公园仿照法国凡尔赛宫而建,种满了栗子树,立有许多巴洛克式充满寓意性的雕塑。公园中还有一个小的湖泊,原先矗立于公园内的萨克森宫殿已经在二战炮火中被毁。
![]()
在公园东侧的毕苏斯基广场(Plac Pi?sudskiego)上,有建于1925年的无名烈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两旁有身着军装的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此站岗。
![]()
墓地熊熊燃烧的火把,是为了祈祷和平永驻。
![]()
![]()
站岗的卫兵每个小时会有一次简短的交接仪式,交接前士兵会绕着广场正步走一个来回。周日正午时分,卫兵交接仪式还会更庄重和盛大得多。
![]()
![]()
站在广场上,可以远眺到南侧拐角处的有着巴洛克古典主义元素外立面的波兰国家美术馆(Zach?ta National Gallery of Art)和圣三一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Trinity)的巨大穹顶,更远处科学文化宫的尖塔也若隐若现。
![]()
科学文化宫(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是华沙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赠送的“友谊的礼物”,楼高234米,有42层,3288个房间,直到现在都还是欧洲最高的建筑之一。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位于大楼内,还有科技博物馆和进化博物馆等展馆开放给游人参观。乘坐电梯到达位于30层的观景台可以俯瞰到整个城市的全景。
![]()
科学文化宫附近是华沙最繁华最现代化的区域,周围密布各种摩天大楼、购物商场,中央火车站与多条地铁也在此交汇,是游人在华沙的重要中转地之一。
![]()
被誉为欧洲最美丽公园之一的瓦津基公园(?azienki Park)一般被中国人称为肖邦公园。他是由波兰最后一任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下令,从1766年历经30年时间建造起来的。
![]()
公园内最著名的一尊雕像莫过于肖邦的雕像了,只见肖邦正端坐于柳树下,眺望欣赏故乡的自然美景,优雅而静谧。
![]()
每年夏季的周末时分,这尊雕像前都会举行肖邦音乐会,无数的市民聚集于此,聆听这位音乐家的传世杰作。
![]()
除了肖邦雕像处,公园内还有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小型音乐会,演奏时刻表张贴在公园四处,市民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地点欣赏音乐会。
![]()
![]()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华沙近郊,在他出生7个月后,举家搬迁到了华沙市内居住,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肖邦7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乐曲,被人冠以“华沙神童”的美誉。由于从小体弱多病,他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农村疗养,波兰农村的民族乐曲对他的音乐作品产生了莫大的影响。20岁那年,肖邦前往维也纳,之后又移居他父亲的祖国法国。肖邦离开波兰25天后,华沙就爆发了反抗沙俄帝国统治的起义,由于被沙俄政府认定他与暴动组织成员有关系,因此他终身未能返回波兰。英年早逝的肖邦在写给姐姐的遗书中提到:虽然我身位能回去,但请把我的心带回祖国。去世后,肖邦的心脏被运往华沙,安放在圣十字教堂的石柱之中。
![]()
维拉努夫宫:波兰的凡尔赛
维拉努夫宫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扬·索别斯基于1674-1696年期间所居住的地方。当时国王的主要驻地是华沙的王宫城堡,但索别斯基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因而在城外买了一座不大的乡绅庄园。国王对此处感到非常满意,随即开始进行扩建,使其成为仿照凡尔赛宫的巴洛克式宫殿。建成后的宫殿曾被辗转多次,奥古斯特二世和波兰最有权势的贵族都曾把此当作夏宫来居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未曾对宫殿造成大的破坏,被德军掠走的大量藏品,也在战后修复重建过程中被送回波兰。
![]()
宫殿的正面装饰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浮雕和壁画,以刻画国王夫妇的独特美德和伟大功绩。这些浮雕和壁画连同象征性的雕塑以及寓意丰富的装饰品一起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建筑艺术作品,你可以把他当作一本有趣的书来解读。
![]()
扬·索别斯基以勇气和智慧闻名于世,1683年他成为“欧洲的捍卫者”。他不仅是位勇敢的指挥官,同时也是艺术和科学的爱好者,在王室婚姻主要为政治联姻的时代,他与法国籍妻子玛利亚王后的真挚爱情故事也成为最为津津乐道的例外。漫步宫殿之内,扬·索别斯基的历史故事以及宫殿内种类繁多的装饰及艺术收藏品将会是最大的看点。
![]()
白厅(White Hall)是维拉努夫宫一楼最大的空间,因室内被粉刷成白色而得名。其室内装饰是由“强力王”奥古斯特二世(1670-1733)的艺术家们所设计的,他曾在宫内居住了三年。这间大厅曾是国王举办舞会的地方,为了从厅内任何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乐队的音乐声,设计师特地将他们安排在了客人上方的位置,那个挂着红色帘幕的阳台以前就是乐队演奏的地方,而阳台上的AR字样正是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名字的缩写。
![]()
白厅内悬挂的一幅斯坦尼斯瓦夫骑马像(Portrait of Stanis?aw Kostka Potocki)是维拉努夫宫内最珍贵的画作,由法国著名新古典主义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所画,大卫也为拿破仑画过同类型的骑马像。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是波兰著名的政治家,五三宪法的联合创始人,他热爱艺术和历史,当他成为这座宫殿的主人时,把宫殿的一部分开辟成为博物馆,使得维拉努夫宫成为波兰最早的公共博物馆。此外,他从意大利带回了许多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如今都收藏在宫殿内。
![]()
南侧回廊内的扬·索别斯基骑马雕像(Statue of Jan III Sobieski)是维拉努夫宫内最著名的一尊雕像。扬·索别斯基(1629-1696)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国王,曾经因为在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中成功击败奥斯曼土耳其人而被称为波兰之狮。这尊雕像展示了国王的力量和勇气,马蹄下的两个土耳其士兵代表了战败后狼狈不堪的奥斯曼帝国,象征着国王所取得的光荣胜利。维也纳战役无疑是维护基督教世界的关键战役,从此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没落,然而令人讽刺的是,获胜一方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此也走向了由盛转衰,最终沦落到被别国瓜分的境遇。
![]()
扬·索别斯基骑马雕像原本位于皇宫大前厅内,后来奥古斯特二世将它移到了南侧回廊现在所在的位置,设计师又在旁边增加了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力斯的雕像。
![]()
回廊天花板上的壁画也颇值得一看。索别斯基十分喜爱田园与乡村景色,他把皇宫打造成为一个结合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地方,因为他相信生活要与自然相伴才能过得快乐。在大厅天花板上的一组壁画描绘的是丘比特和普赛克的爱情故事,这多少也是索别斯基与王后玛利亚之间十年爱情长跑的象征。
![]()
![]()
位于礼拜堂旁边的国王图书室(King's Library),至今仍保存有扬·索别斯基时期独特的天花板样式,上面有两幅大型壁画,一幅是神学寓意画,象征神的启示;另一幅是哲学寓意画,表示人的思维和经验。在两幅画周围还有许多小型的人物肖像画,他们是哲学、天文学、法律、建筑、绘画和诗歌等领域中的杰出历史人物,当中有许多都是国王十分景仰的对象。
![]()
![]()
“我在奥莱斯克一座高山上的城堡出生,那里距离白石村7公里远,也是波兰前一任国王米哈乌出生的地方。我出生那时雷声轰隆,把我母亲的裁缝师耳朵都给打聋了。鞑靼人也正好就是在那时跌落在城堡山脚下。” 扬·索别斯基这样描述他出生时的场景。虽然从一开始他就面临许多战役,但他的生命里不只局限于打打杀杀。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曾在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吸收了当时的新思想,培养了对艺术的洞察力,并认识了科学新知,可以说如果他一只手拿着刀的话,另一只就是拿着书了。国王晚年时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他最喜欢的娱乐就是在图书室聆听学者们的讨论。
![]()
国王候客厅(King's Antechamber)是宾客等候在寝宫觐见国王时所待的房间。扬·索别斯基从19岁起便开始征战沙场,他曾经与奥斯曼土耳其、沙皇俄国、瑞典等国交战,并抵抗了鞑靼人和哥萨克人的侵略,闪耀的经历让他一路晋升,并加冕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王。
![]()
索别斯基一生中都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一直到他登基为国王后仍然如此,候客厅天花板上由宫廷画家Jerzy Siemiginowski-Eleuter绘制的系列画作《冬的寓言》(Allegory of Winter)描绘的正是那些艰难的时刻。画作中的希腊神话风神埃俄罗斯从口袋中将风放出,正在分派不同的任务给他们。索别斯基也许想通过这样一幅画表现出他对于王国各个部门所做出的正确领导,而这也是他希望前来觐见的大臣们所需要领悟到的。
![]()
国王的寝宫(King's Bedroom)是索别斯基休息和接待宾客的地方,会面时他总是坐在这座紫红色的床铺之上。
![]()
寝宫天花板上装饰着由宫廷画家Jerzy Siemiginowski-Eleuter绘制的系列画作《夏的寓言》(Allegory of Summer)。画作中象征大地和丰收的希腊神话女神德墨忒尔正在向国王特里普托勒摩斯献上花圈,而太阳神阿波罗正坐着双轮马车奔向天空。这幅画作象征着国王扬·索别斯基促进农业发展,使得国家越来越富强。
![]()
画作中央看向观众,穿着蓝色长袍的黎明女神,是以国王妻子玛利亚王后的形象而创作的,国王每天起床之时就能够立即看着她心爱妻子的美丽形象。
大前厅(Grand Vestibule)是举行宴会时的会客厅,平时则是国王一家人的餐厅,里面原本摆放了扬·索别斯基骑马雕像,但后来雕像被移到了南侧回廊。大厅内仍保留着最初的装饰,以灰泥做成的,象征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人像,但天花板的寓意画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
大前厅将皇宫分为两个部分,南边是属于扬·索别斯基国王的,北边则属于他的妻子玛利亚王后。当时国王和王后分开居住,并非表示他们之间感情不和,而正好反映了他们所持有的男女平等思想,作为女性的王后拥有与国王同样重量级的套房,无疑也是索别斯基前卫思想观念的体现。
王后候客厅(Queen's Antechamber)是王后套房的第一间前厅,是客人们面见王后前的等候室。这里的装饰与国王候客厅稍微不同,墙壁上的织物采用的是温暖的色调,而且这里也没有描绘战斗的画作。大厅中央悬挂着一副王后和孩子们的画像,穿红色外套的是他们的大儿子。
![]()
候客厅天花板上由宫廷画家Jerzy Siemiginowski-Eleuter绘制的系列画作《秋的寓言》(Allegory of Autumn)寓意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繁荣与富庶,以及王后的生育力。画作右下角的橘子象征着爱情,也是这对恋人在十年爱情长跑时期往来书信中的暗号,当时玛利亚以“秋天”来称呼索别斯基,而这幅画无疑反映了国王对王后的爱意。
![]()
王后的寝宫(Queen 's Bedroom)是玛利亚休息和接待宾客的地方,房间内最亮眼的无疑是由宫廷画家Jerzy Siemiginowski-Eleuter绘制的系列画作《春的寓言》(Allegory of Spring)。画作中的神话人物的转变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呼应:右上方的小爱神正在阻止北风之神波瑞阿斯吹出冷空气,中央的花神芙罗拉正在将植物和种子散发到大地,她是以王后的形象创作的,国王经常将玛利亚称呼为“玫瑰”。玛利亚王后是位雄心勃勃、果断且机敏的女性,她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政局及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影响力。
![]()
画作四周的灰泥雕塑描绘有神秘的生物形象,她是一种有着女性面庞,狮子身躯和蛇的长尾的狮身人面生物。
![]()
收藏陈列室(The Etruscan Cabinet)是展示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收藏品之地。他是一位非常开明的贵族、政治家,擅长演说且热爱旅行,也是位业余的地质学家,除此之外还是波兰第一位艺术史学家。1805年,他把自己的收藏品公诸于世,因为他相信艺术不仅仅具有教育功能,也能培养大众的审美。半个世纪后,博物馆入口刻上了几个拉丁文字,意思是“供民众免费参观”,陈列室中收藏有波托茨基带回的许多古罗马和古希腊文物。
![]()
博物馆画廊(Paintings Gallery Museum)是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于19世纪中叶改造而成的,他将几个房屋的墙壁拆除合建成为一个大房间,并给墙面涂上了浓郁的玫瑰红色彩,因此有人又将这里称为深红大沙龙。墙上的画作紧密悬挂着,大多数的画作为宗教画及风俗画,其中包含了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的作品。
![]()
身为波兰第一位艺术史学家,波托茨基制作了一份比较画家等级的表格,并以构图、绘画、色彩和表达四种类别来计分。根据波托茨基的评比,鲁本斯和拉斐尔被归类为最高等级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得分最低,他在构图方面被判为0分,而伦勃朗和丢勒的得分也不高。也许正是由于这样不同于今日角度的评比观点,这些画家的作品并未见于波托茨基的收藏之中。
![]()
博物馆画廊的天花板装饰主要以植物和动物为主题,只见蜿蜒曲折的植物蔓藤规律地布满了整个天花板,而中央的彩绘壁画又犹如开启了一扇天窗般,金黄色的葡萄藤中点缀有成熟的果实,色彩斑斓的鸟雀正欢快地沉浸其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
博物馆画廊入口旁边有一幅巨大的画作,描绘的是Micha ? Kazimierz Radziwi ? ?王子进入罗马的盛大场景,大量丰富的细节让这幅画作显得极为有趣,你能找到画中的骆驼、猴子、打鼓的人等等形象吗?
![]()
博物馆画廊内还陈列有许多古老的家具和精美的雕塑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
博物馆画廊隔壁还有一间风景画室,用于展览风景画。
![]()
维拉努夫宫二楼还展出了许多艺术收藏品,包括波兰肖像画展,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前往参观。
![]()
![]()
![]()
宫殿周围环绕着面积庞大的维拉努夫花园。在通往花园的大门之上,雕刻有“忘掉生活的烦恼”字样铭文。花园中林荫道向远处延伸,两旁对称地分布着成排的树木、鲜花地毯及芳香的玫瑰花丛,众多的雕塑点缀其中,还有各式藤架、中式凉亭和罗马式桥梁,俨然一个和谐优美的人文自然完美融合的理想生态世界。
![]()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