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的四月,游走在时尚的淮海路上,我们这群青年人尽情呼吸着海派的空气、感受着潮流的味道。
在热闹的商场边,一个拐弯,走进了一条不起眼的弄堂,走进了红墙黑瓦的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旧址,这时的我们,像一下子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了喧嚣、远离了繁华,这里自是一片静谧的天地。
推开厚厚的木门,就像推开了一道历史,走进了那段时光。
成为团员那么多年,第一次真正如此真切、如此贴近的感受团的历史,感受青年人在历史中的浓浓一笔。
映入眼帘的序厅里一幅30米长、横跨三面墙的巨幅铜板壁画映入眼帘。五四运动、刘胡兰就义、红军长征、新中国成立、草原英雄小姐妹、女排夺冠、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升空……真实再现了80多年来我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
这些或远或近的故事,让我最受感触的却并非他们的伟大,而是伟大之前的艰辛和努力,走在上海青年运动史展厅,感受着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刘少奇、任弼时、俞秀松这些名字的映衬下,我仿佛看到了那时作为一名青年人所担负的抱负和责任,他们可以在艰苦而又危险的环境中,坚定着自己的理想,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把渔阳里6号的光芒和影响穿透地域和时空的界限,让身在今日的我们还能如此的感慨;甚至感觉到一股热血在心中翻腾,幻想着自己如果生在那个年代,我又会做些什么。
也许炮火洗礼是每个青年人认为最好地展现自己的方式,但在和平年代的一个个英雄青年的名字让我明白:无论在什么时期,辉煌的背后,承载着的是青年人对社会、对事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感。
离开展厅,回望着这个中国青年的红色起点,再一次细细体味团的历程和前辈先烈的风采,重回渔阳里最辉煌的烽火年代,重温那红色的葱茏青春岁月。弄堂外依旧是车水马龙的繁华,渔阳里渐渐在身后远去,但如何走好前方的路,却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明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