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登录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_tip!
登录
QQ登陆
微信登录
搜索
搜索
热搜:
川藏线
骑行北京
骑行攻略
骑行西藏
装备
新手
山地车
公路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装备
骑行装备
骑行知识
骑行知识
骑行路线
骑行路线与攻略
自行车库
户外品牌
户外品牌
户外保险
户外保险
快捷导航
自行车装备
人身装备
自行车配件
山地车保养
骑行经验
骑行技巧
骑行健康
骑行安全
美利达
捷安特
喜德盛
ucc
大行
闪电
死飞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
骑行论坛
›
骑友交流
›
骑行装备
›
[影像志]扎尕那,魔境之路|骑行游记|山地车
推荐主题
小号网-抖音里面的等级_抖音账号在线交易购
账号交易网-微信小号网站,微信小号在线购买
杭州百货购物攻略 杭州大型购物
锦州世博园攻略(详细游玩指南,让你玩转锦
春节去哪旅游最值得推荐(精选春节旅游攻略
runningman首尔景点哪几 韩国runningman好
返回列表
查看:
1725
|
回复:
0
[影像志]扎尕那,魔境之路|骑行游记|山地车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骑行小博士
当前离线
积分
7513
窥视卡
雷达卡
骑行小博士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20-4-19 09:52:4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我们的山地车悄然飘进了东昆仑山脉与西秦岭之间某处难以辨认的峡谷里,在迭部县与卓尼县之间的狭长地带,在扎尕那山域的魔境之路上越野骑行。我想,我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魔境之路的。关于它锋锐又极尽眩目的岩壁,关于它跃动又危机四伏的骑行野路,关于它的阴阳昏晓或刃脊晴雪,以及关于它远离一切文明矫饰的种种。容许静谧,抑或情迷。
若干月前,我们的金犀牛奖最佳
摄影
师原野向我讲述了长久以来始终在他心头萦绕的越野影像——我们在魔幻般的地形中骑行,那里人迹罕至,光影变幻莫测,在秀峰环拱之中,在牧歌漫洼之上,石峰峭拔、嶙峋、诡异、恢宏,溪流淡漠、凛冽、隽永、曲折,在这里,越野似乎变得无所适从,却又会最轻易的抵达纯粹之境。我不置可否却又无从谈起,固有的经验主义告诉我,在当下,选择从那些高海拔登山大本营沿徒步路线骑车速降而下是最成熟最靠谱的选择,我实在想象不出这样的镜头会出现在哪里,直到邮件的附件被钉上了三个字——扎尕那。
这世上所有的地名都只是个面无表情的字符而已,只有把自己贴上去才知道个中缘由,比如在把自己贴在节日里的首都,到了天安门才知道自己会被中央级保安赶羊似的轰道“走起来!走起来!不要停留”,或者有幸成为传奇的八高上55公里大堵车的史诗级一份子才知道首堵的力量。当然,扎尕那于我同样如此,即使在车辙划过“扎尕那地址公园”那个仿古做旧的牌楼时我依然没觉得有任何精妙之处,直至破碎的乡村公路蔓延至山门顿开时。这是真的山门,巨大的山体一左,再一右劈向公路,一个转角,扎尕那村便引入眼帘,这是最真实的3D影像,活生生的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在那一刻,我们刚刚历经了大雨转暴雨转中雨转小雨转停,这个贞观年间就存在的藏式村落以它最温润婀娜的姿态迎接了我们,扎尕那村环抱在刀砍斧剁般的群峰中,片片屋檐轮廓清晰的盘旋在山坡之上,蒙蒙雨雾尚未消散,云层在山尖下久久徘徊,这就是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笔下所描述的:“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这番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 “我坐在一个狭窄而低矮的山脊上,背靠着一棵云杉。我能瞥到栖息在山坡上的寺庙和屹立在寺庙之上的石灰岩峭壁。……这里有绝对的自由,一个未经矫饰和污染的国度,这里和附近方圆千里的地方从未响起过汽车的喇叭声。我为这荒原而生,也愿在这里度过晚年。”
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洛克到来的九十年后,它依然是户外爱好者们的天堂,在所谓的“淡季”,这里也绝不像我们途径的黄龙景区那样在山门前排出了数百米长的门票队伍。我也希望它永远不要成为旅游热点区,被那些聒噪的、拖家带口的、垃圾随行的旅行团们叨扰它的宁静与安详,洛克曾在日记中写道:“靠山边栖息着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庄,房子挨着房子,还有小麦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岩山,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布满峡谷和坡地。” 也就是在拉桑寺,我们真正的热身起点也就是从它旁边的经幡飞扬的白塔开始,事实上,从未有人从这里开始,并延伸至山区腹地进行越野骑行,这些头戴全盔、护目镜遮面顺山势村道一冲而下的车手们被围观地简直“顺理成章,”在那些顽皮又精力旺盛的孩童们的围堵中,在红衣喇嘛们新奇的的眼光里,在那些闲适安逸的藏式民居前,甩尾、跳跃、后轮滑,以至于这场海拔2900米的适应热身变成了一场正儿八经的秀,前所未有的山地车之秀。
通往魔境之路
扎尕那有着隐形的山门,顺着裂缝步入谷底的那一刻起,这片地域就像拨慢了时间,隔绝了喧嚣,开始被森立峭拔的石峰所包裹。
因为时空切换得太过决绝,我对那长达六个半小时的推车状态记忆竟有些模糊,但我仍记得我们的队伍被崎岖和蜿蜒而上切割成数片,海拔超过3500米后的山路似已和越野骑行没有半毛钱关系,大段大段的坡道被一侧山体岩崩后的巨石填塞,偶尔的一些平缓路段,却被嵌入泥土中的、那些不规则的、棱角分明的石块组成了马其顿方阵,我惊讶于它们如此工整有序,就像是神之手在这里码好了棋局。我那推车的双臂在不断颤抖,甚至耳膜都能感到高频率脉动的冲击,沿着坑洼而踉踉跄跄,那辆伴随我无尽野骑的TREK Remedy8被拖来拽去,越发无力,要知道,全山地车手推车的苦逼之情完全寄托于冲山刺激下的浪漫主义怀想,而此情此景却未免令人心生绝望,阳光早已隐匿,大片金属质感的云朵升腾翻滚铺满天际,冰雹还是暴雨无法预期,某一刻对内心的质疑声开始响彻脑海,沮丧令人迷失,迷失在高空云层中,似乎越过了一条把市外桃园和世外桃园分隔开来的想象的分界线,领略到庄严和崇高。把山峰和尘世分开的,是这片魔境般的庄严和壮丽。你永远不会熟悉,当你步入期间,你就会迷失。这里只有一条路,但面对光秃,无路可走的岩石,你会困惑和害怕。那多石、又披挂迷雾的魔指状的群峰,划破了云层,远比那些所谓的“层恋叠嶂”还要令人敬畏、令人叹为观止。
当手表上的高度计显示为3900米的时候,我们终于翻上营地,那是一片开阔的谷地,扎尕那也随之开始展现第二幕剧情,填满这里的高山草甸的瞬间出现令人有些恍惚,一路上被近在咫尺的巨大岩壁的压迫感转而被开阔的畅快所代替。两处由牦牛毛和树干制成的简易庇护所印证了这里的天然牧场身份,生灵自由,散漫无拘。四周,山体锋锐,依稀只得挂住点点残雪。我累极了,连喝水都嫌费劲儿,而我们的藏族向导,却开始骑上我们的车满营地窜,甚至窜到了落差数十米的山坡上,轮到我们围观了,山坡草甸并非一马平川,它遍布隆起的土包,显然这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远远地都能清楚看到他不断大角度扭转车把,姿态僵硬,像生了锈的机器人,偶尔错捏前刹几乎前空翻(事实上他表演了三次),即便如此,放坡回来后,黝黑的面庞仍难掩一脸兴奋:“这车真好骑,真有弹性。”
在营地旁的简易庇护所晚餐,虽然简单,但足以令饥饿的我们狼吞虎咽
尖峰时刻
跟着这帮中国新生代全山地车手们在海拔4100米的刃脊上越野时我这辈子干过的最疯狂的事儿。葛洋、家桐、苏丹,这些来自绵阳后山车队的年轻人此前从未有过高海拔经验,低温和缺氧一路折磨着他们,对户外类装备的使用规则也很陌生,但凭借着在绵阳后山修炼出来的高超车技和顽强意志,他们出色的适应了下来。
这道刃脊是下方平行两道垭口的分界线,巨大的条状与块状花岗岩犹如乐高积木被散落各处,无数凸起土包的草甸混合碎石铺向远方,两侧的山体落差之大单凭肉眼已无从分辨,双脚才在脚踏板上的那一刻起,心就像被扔到了空中,没有预定路线,车轮刷过的每一米都充斥的巨大的震颤,预判逐渐变得眼花缭乱,躲避、压把、推把、搓后轮刹车令人不容喘息。一种真实的感觉是,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姿态,大脑却似乎并没有反应过来,以至于在一段骑行过后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到底是谁在控车。
年轻人们渐入佳境,很明显他们开始收放自如,在转向坡度稍缓的碎石地带,他们甚至敢于利用天然岩石跳台进行飞跃,人车合一划过空气稀薄地带,四五米后轻盈落地,齿胎将地面咬出条条优美的曲线。就在风猎猎,暗云涌动的苍穹下,在与自然和声的回响中,山地车的力量、速度、控制以及机械之美被彻底释放。
我们按照藏民的习俗,准备在山脊垭口出向上空抛撒龙达,敬祝山神,祈祷平安。而就在那之前,我的肩关节诡异的发生脱臼,巨大的痛感袭来,冷汗像间歇泉似的往外冒,每稍微移动一下身体就会遭受巨大的疼痛拉扯,我无力的瘫坐在地,惨白又迷离的日光在眼前晃动,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远远向我走来的队医身上。李大夫从事口腔医学的职业,但从过去几天的交淡中我能感受到她的博学多才(因为在聊起关于医学的事时,我基本无法听懂),作为后勤保障的一份子她甚至携带了能够做动脉出血手术的器械。一次、再一次,终于在李大夫第三次奋力拖拽中,肩关节成功复位,李大夫从此被我赞为接骨圣手。在山脊的另一端,敬仰神的龙达在空中回旋翻腾。
神的名字叫涅甘达娃。
摄影师、向导与受伤的我
诡谲石林
扎尕那所隶属的迭部县按照藏语的说法,就是“神摁出来的地方”,至于是源于岷山、迭山群峰太过绵密还是打算建立行宫,有关神的传说并不详尽,涅甘达娃就是用手指按了这么一下,以一种山崩地裂的原始伟力,彻底颠覆了关于山泽地相的既往记忆。在迭部大美的收官之地扎尕那,在距离营地二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涅甘达娃以一种诡异的表情宣谕了神的存在:一群毫无规则的、肌理斑驳,骨相苍然的巨型石柱从山坡而起,森森然指向天空,这里的地表松脆,植被越发稀疏斑驳,坡度大的发指,还要从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或威严或狰狞的石柱间越野穿行简直不可思议。我们的摄影师原野把机位就设在一小段岩架上,两侧尽是悬崖,他只有把目光集中在更远处,U型山脊另一端还在推车上坡的车手们,否则会觉得头晕目眩。而葛洋、家桐、苏丹,还在上升,他们推车时车把高度几乎接近了脖颈,“在对面山体接近尽可能高的地方,然后对着下方的山脊迂回而下,通过山脊后再放坡穿越石林,这就是计划。” “这坡度快接近40度,你们真确定要这么干吗?” 我简直要疯掉了。
他们真的成功了,我有理由为他们的胆识与探险精神喝彩,事实上在最后的葛洋在放坡到山脊之前有些偏离路线,我们无不担心他失控着冲下山脊,幸运的是他掰了回来,而在冲向石林时,只得将后刹完全捏死,前刹捏到一半,才能堪堪控制车速,我们谁也不知道这片诡谲石林的下面到底是什么,抱死的后轮左摆右摆漂着冲坡,胎齿把石子搓的四处乱飞,然后被艳阳下石林巨大的投影吞没。更疯狂的是,他们准备沿山脊另一端的新路线上,对准石林,再来一次。我不堪重负,抄起山地车沿卡车沟翻上了另一个垭口,风景随切换,车轮尽流转,在这个迭部县与卓尼县的交界处,山菊花居然把山路铺成了黄色地毯。
当气氛变得舒缓后,忽然能够理解这些人的疯狂动机,在我看来,我们这些户外运动狂热之人大抵在心中都有个响应自然召唤版本的副本。所有构想的小路,通向外面的山川、沙漠和沼泽,也指向内心。通过每一次山地之轮踩踏的印记,通过影像、阅读、回想和思考,完成对自身、对自然的探索,而这两种探索总能及时地在心中融汇。我们的生命总能面对着一个热情而固执的期盼,永远的将繁冗矫饰和它所带来的一切都抛开,除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目标之外。走入荒野、毋须回头。
且行且珍惜
毫无疑问,自然磨砺本身就如同修行,不管它是蛮荒的、温软的、奇幻的、细腻的还是粗粝的。在扎尕那,直到真正的调转车头下山才会发现真正的应接不暇,那些推车上山时的恼火与咒怨遁地无形,那些艰难又或许不可能的路段开始变得轻而易举。比如在开始,我们不认为那些遍布土包的草甸下坡能够骑行,因为速度过快意味着无暇躲避进而被它们磕飞,速度过慢又容易前轮卡死而前空翻。比如在开始,我们也不认为铺满大石块的路段能够让车轮碾过,毕竟那随时都有陷车轮风险。比如在开始,我们也从没想过那些狭窄又纵深,还遍布急弯的小路能够容许山地车通过,或许过度拧车把或、磕脚踏导致翻车事故在情理之中。可是这些状况一样也没有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磨砺本身就如同修行,而我们总是没有注视到自己成长的原因,反而总是后知后觉。
下山之路令人愉悦,但精力又必须无比集中,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弯道会发生什么
我极度珍惜出山的下坡路,宁愿在速度与几近失控的间隙中,聆听鸟鸣山语,河流潺潺。某些经典的,让车轮带起泥土的天然弯墙路段,我不惜推车往返,再来一遍,因为在贡嘎山域野骑的遗憾告诉我,错过一次,或许永不再来。我与我的TREK Remedy8一起颠沛共鸣,一个转角的陡下急转加跳跃,让我们带起颗颗滚石。一个前轮陷入兽径泥坑失速,让我们惊声尖叫,我们已配合默契,人车附体。
山地车穿行在扎尕那的时区内,笼罩着被扎尕那纯化了的色彩,简单又明晰着链轮传动着的线条,我们可以向万千栖息在此的生灵那般,不忧,不喜,至真,至尚,回归最真挚的越野情感,回归最本色的独白,回归最原始的渺小,扎尕那的魔境之路,皆因纯美与空灵,魔幻与真挚,让我们有着最真挚的领悟。
突兀的闯进贞观年间就存在的扎尕那村落里,寥寥天寂静,轮迹碾泉清
与虔诚的路人擦肩而过
我们全身上下所有的骑行装备,对于扎尕那村的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玩具。当需要推车返程再冲骑一段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抢上前来推车,而且他们推的比我快。
我们感叹此刻自己已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以至于任何豁车的想法都是值得的
在树林中穿行,与小狗赛跑
与在荒野牛相追逐,真是件愉快的事
虽然在这里骑行令年轻人们很兴奋,但他们仍然要不是停下休息恢复体力
这个和恒大冰泉比起来,哪个更爽呢?
团友们的逗逼日常
这里的牛和马,让我们这群城里来的人感觉原始但亲切
峭壁之上,偶尔会有展翅的雄鹰
所有的辛苦付出终成最绚烂的回忆
我们使用B10车灯头灯制造营地夜骑的光轨,为了将画面的层次感做到极致,团队十人全部参与其中
团队合影
我有一周都没有再工作,所谓旅行综合征大抵如此,因为忽然之间,一切都变了,场景变了,谈论也变了,思考似乎变得与当下格格不入,变得无所适从。仿佛刚刚浅尝到翱翔的自由感,却又倏地被收入笼中,重新啃噬快餐和添加剂。而且周围没有共鸣,也没有恰如其分的理解。于是便想信赖最主要的东西,即回忆的力量和那时刻真实的自己,让它们而不是让被打破了的各种人类法规来支配身心,过一种比以往那种平静、熟悉、安逸的生活更加充实的、毫无遗憾的生活,积蓄力量,准备再度回归。
作者:陆阳
摄影师:原野
责任编辑:阿志
原文载于《户外探险》2014年7月刊
我们
,
山脊
,
石林
,
山地车
,
这里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0571bike.com/thread-12511-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
0
相关帖子
•
万物皆可打印 SILCA推出3D打印钛合金锁片|山地车|山地车配件|骑行鞋|骑行装备与器材
•
一周车坛新鲜事 骑友圈集锦第87期|公路车|山地车|骑行装备与器材|世巡赛
•
PARDUS新年献词:落子无悔 勇攀高峰
•
2021竞赛型公路车流行趋势总结|公路车|碳纤维车架|骑行装备与器材
•
一周车坛新鲜事 骑友圈集锦第91期|公路车|山地车|公路车配件|山地车配件|骑行装备与器材|世巡赛
•
特大盗窃案:罪犯使用昏迷气体盗走1万份Shimano配件
•
一周车坛新鲜事 骑友圈集锦第99期|公路车|山地车|山地车配件|公路车配件|骑行装备与器材
•
一周车坛新鲜事 骑友圈集锦第101期|公路车|山地车|山地车配件|公路车配件|骑行装备与器材|世巡赛
•
兼顾功能、舒适和环保使命 全新Trek品牌骑行服饰上市|公路车|山地车|骑行服|骑行装备与器材|崔克Trek
•
一周车坛新鲜事 骑友圈集锦第105期|公路车|山地车|公路车配件|山地车配件|骑行装备与器材|世巡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