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登录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_tip!
登录
QQ登陆
微信登录
搜索
搜索
热搜:
川藏线
骑行北京
骑行攻略
骑行西藏
装备
新手
山地车
公路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装备
骑行装备
骑行知识
骑行知识
骑行路线
骑行路线与攻略
自行车库
户外品牌
户外品牌
户外保险
户外保险
快捷导航
自行车装备
人身装备
自行车配件
山地车保养
骑行经验
骑行技巧
骑行健康
骑行安全
美利达
捷安特
喜德盛
ucc
大行
闪电
死飞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
骑行论坛
›
骑友交流
›
骑行知识
›
龙美术馆 ③:转折点 -- 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1990 —1 ...
推荐主题
小号网-抖音里面的等级_抖音账号在线交易购
账号交易网-微信小号网站,微信小号在线购买
杭州百货购物攻略 杭州大型购物
锦州世博园攻略(详细游玩指南,让你玩转锦
春节去哪旅游最值得推荐(精选春节旅游攻略
runningman首尔景点哪几 韩国runningman好
返回列表
查看:
41
|
回复:
0
龙美术馆 ③:转折点 -- 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1990 —1999)第一部,上海旅游攻略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苦行僧
当前离线
积分
274215
窥视卡
雷达卡
苦行僧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23-4-18 12:25:2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第三章节:1990 -- 1999(第一部分)
90年代国内艺术界使用“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是1990年王广义最早提出来的。这个时期的艺术没有将政治目标、批判性情绪引入艺术问题中,也不迎合官方宣传的需求。在90年代初期,
中国
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人们的政治热情相对回落,消费主义思想抬头。
中国
当代艺术也在发生着重大转变,自由的个体艺术家开始出现,他们面对
中国
的独特国情和并不宽松的意识形态氛围,义无反顾地寻找自身价值、建构自身身份。随着大批艺术家陆续参加
威尼斯
双年展(1993年)、
圣保罗
双年展(1994年)等国际大展,
中国
当代艺术逐渐融入到全球化的语境中,其中“政治
波普
”和“玩世现实主义”两股艺术创作浪潮,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也引发了关于后殖民话语、全球化语境中的地域经验以及
中国
艺术界对“国际身份”这一问题的热烈讨论。
龙美术馆
方力钧、刘炜、岳敏君是“玩世现实主义”这个潮流
中非
常重要的代表,与“新生代”不同的是,这些艺术家将内心的感受用极为个人化的图像和表现手法给予了强化,精神气质极为相似,而图式与风格却迥然不同,了解90年代上半叶精神气候的人都
会同
意,这些艺术家的图像是这个时期非常准确的象征。玩世现实主义:“玩主”式的人生姿态去玩世调侃、嘲人嘲己,或以一种浮华艳俗的姿态逼近生活以回避自我失落的情绪。通过用平淡、无聊、泼皮和荒诞的生活场景反讽社会。艺术符号:光头、痴笑者、痞子、打哈欠、流口水等屌丝形象。
王广义、余友涵、薛松、李山是“政治
波普
”这个潮流
中非
常重要的代表,他们利用人们熟悉的历史
和政
治符号,进行重组和改造,去调整人们视觉习惯和记忆逻辑,使得观众既有熟悉的语境理解,也有陌生的视觉效果,每个人根据自己对图像知识的理解,会产生哈哈大笑或者难以抑制其荒谬感的内心对应。政治
波普
艺术:借用消费、流行符号对崇高、宏大政治的消解,质疑严肃政治的真实性,艺术符号:领袖、、军人、天安门等与数字、可口可乐、万宝路等并置。
像宋永红、曾浩、张晓刚对现实的荒诞感受穿插于“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
波普
”开启的观念空间,但是,都能够保持之前80年代获得的艺术感受和现实理解,张晓刚没有简单地延续之前的表现主义,而是通过不同的语言路径,将内心的感受改造为一种历史主义的形象符号,让人们在目睹似曾相识的历史形象的同时,理解自己的经历与历史图像之间的关系。
龙美术馆
这个小空间展出了刘炜《革命家庭系列︰哥哥》,沈小彤《日记我的风景 No.20(5联)》,冷军《丰碑》,毛焰《尖角黑玫瑰》,杨飞云《同行》,隋建国《
中山
装》,陈箴《无题》,邱志杰《说文解字》,蔡国强《人类、老鹰与天空之眼:放眼睛风筝的人们》,徐冰《禅诗注(一)(3件)》等作品。
申玲《自画像》
布面油彩 1992年 80×65cm
申玲 1965年出生于
辽宁
。1984年,尚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读书的申玲参加了在
中国
美术馆举办的“国际青年作品展”;1988年,在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毕业前一年的时候,
中国
美术馆举办了“申玲、王玉平作品展”,此时申玲年仅23岁,可谓少年成名。1991年,参加“新生代艺术展”,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展,以表现主义的强烈色彩与个性张扬的自我表达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生代”绘画群体中一名形象鲜明的艺术家。
申玲在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既已确立了强烈的表现性风格,完全以既浓又重的粗线条造型,直接使用大量的纯色,画面显出怪诞和夸张的特质。这个时期,她将画室和理发店等生活空间作为叙事和言说的主要场景,留下大量描绘日常生活状态的作品,其中有同学和朋友、发廊顾客、画室模特以及画家的自画像。2000年前后,经过诸多尝试的申玲开始将绘画的题材照入私生活的秘境,《男人女人》系列以画家夫妇自身为描绘对象,将性爱的欢愉大胆赤裸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评论家贾方舟描述她是“
中国
第一个以主体的身份和非常阳光的心态表现‘性主题’的女性艺术家”。其后的《粉床》、《绯闻》系列则将目光扩展到更为丰富的生活场域,酒吧间和夜总会以及私人聚会中的男男女女,例如《多陪会儿》、《大花爷》、《新女性》、《Party动物》等作品,已然不同于此前沉迷于纯粹私人情感空间的表达而体现出新世代社会巨变期混乱而迷离的时代气息。
龙美术馆
张培力《X系列》
布面油彩 1987年 78×58cm
从“85新空间”起,忽略生命感“冷峻”的画面就成为了张培力作品的主流风格,并一直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延续:《请你欣赏爵士乐》画面中人物对象表情的呆滞、冷漠,萨克斯风诡异的金属感;《水中的泳者》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池水,毫无生命感的泳者;《吹奏者》系列以及《池边的泳者》对人这种生命形式冷峻感的处理达到了极限。等到1986年的“X?”系列中出现了医用乳胶手套和牙科医疗椅等物品时,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变化已经明显而又完整地展现开来了:从生命的冷漠到最终生命感的消失。
此幅作品创作于1987年,是张培力1986年开始创作的众多《X》系列作品中的一幅,这系列作品将张培力语言结构的变化明显而完整的展现出来。张培力曾经谈到,他选用橡胶手套作为描绘对象是出于一种对手套的“无意义”性的兴趣,但是,对于他的作品的观众来说,这些庞大的、令人生畏或生厌的手套却带有非常强烈的表情和意义。其实,从他决定选择橡胶手套这一“无意义”的东西开始,他的选择就已经暗含了意义,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些意义或许与艺术家的主观意愿相吻合,或许相悖,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些意义(这些橡胶手套)与艺术家和艺术家的观众们所处的现实和文化环境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些能够使人惊愕或沉思的力量。
龙美术馆
刘炜《革命家庭系列:哥哥》
布面油彩 1991年 103×84cm
《革命家庭系列:哥哥》曾于1992年4月
北京
艺术博物馆的「刘炜·方力钧油画展」中展出,这个展览享负盛名,被视为“玩世现实主义”之原点。在展览小册子中,著名艺评家栗宪庭写道:「我称一九八八、一九八九年后出现,并以
北京
为主要聚焦点的新现实主义潮流为玩世现实主义,玩世与英文cynical同义,取其讥诮的、冷嘲的、冷眼看待现实和人生的含意。它是具有反叛八十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新的文化倾向。」 这是
中国
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第一次提出了“玩世现实主义”的概念,于是刘炜和方力钧成为了“玩世现实主义”的两位代表性开创者。
《革命家庭系列》为刘炜赢得国内外艺评家和策展人的深切肯定,这幅绘于1991年初的作品属最早期之作。艺术家用了前后三年时间完成整个系列,之后转而发展新的风格,故此这个系列的存世作品极少,绝对弥足珍贵。这幅作品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他的作品极少以兄长为题材。 画中其兄抱着一名婴孩,背后风光如画。兄长卷曲的发型和一身便服,比起严肃的军服,肯定有更多日常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切入点让我们追溯艺术家成名之前的生活。画中也可以清楚看到他其后作品中的扭曲面容的早期迹象,最明显的地方是孩子的眼睛和人物略带夸张的笔触。这些特质其后发展成为刘炜的创作中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充分体现于其后的〈我是谁〉和〈我喜欢肉〉系列。画中右方有一只玩具鹿,外貌既超现实而又漫画化,尽显刘炜的泼皮性子,拒绝遵守写实主义的金科玉律。它轻轻地融入构图之中,但同时却又唤起刘炜独有的叛经离道感觉。这幅作品是刘炜在九十年代开始开拓标志性艺术风格的象征,显示出艺术家高超的技巧,有能力跨越本身的艺术和主题框架作出多方面的尝试。
刘炜《革命家庭系列:哥哥》在2013年10月5日“苏富比四十周年夜拍”以850万港元落槌。
龙美术馆
龙美术馆
韦蓉《守护在海滩》
布面油彩 1996年 97.4×130.5cm
龙美术馆
毛焰《尖角黑玫瑰》
布面油彩 1995年 200×100cm
毛焰1992年开始以周围的文化菁英友人为主角,如作家韩东、鲁羊,画家李璋、周一清、何多苓,批评家李小山等创作一系列具有「时代精神的肖像」。毛焰说:「很简单,大街上来的那个人和我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我画的朋友也是我生活的一部份。」
创作于1995年的《尖角黑玫瑰》人物主角是毛焰于
南京
艺术学院指导四年的美术系学生 -- 高波。《尖角黑玫瑰》如同「朋友」系列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形象,身着黑衣的高波冷峻且迷离的面孔,孤单焦虑的伫立于画中,漠然凝视前方的双眼和紧闭的双唇,叙述对现处生活的不确定与仿徨。毛焰不执着于形体的完整重现,而是如同佛洛依德,精准揭露主体的灵魂性描绘,强调一个饱满实质人物的精神状态。《尖角黑玫瑰》身着全黑色劲装的男子,看似纯粹的颜色,却于细节中隐藏层层堆砌细腻丰富的变化,左边斑驳的裤脚透露毛焰用色的线索,黑色油彩底层挟带蓝、绿和黄色笔触的肆意堆迭出。灵动性的笔触不单说明毛焰运用画笔与颜料创作时的轨迹,同时也塑造画面的敏感氛围。栗宪庭说:「毛焰作品的精彩之处,是他独特的笔触—塑造对象尤其是脸部所用的明暗斑驳的技巧。……才给人一种神经质的敏感和紧张感,仿佛每一个小笔触都是一个神经末梢,在一明一暗的斑驳中流露出不安、疑虑和心跳过速。」《尖角黑玫瑰》男主角的脸孔是由俐落的轮廓线和明暗交织的光影变化构成,脸部虽苍白但细致的层次变化,与黑色衣装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突显脸部的焦点,增添人物精神性深刻表现的呈现。
龙美术馆
王劲松《桌球手》
布面油彩 1994年 125×185.2cm
王劲松 1963年生于
黑龙江
。1983年考入
浙江
美术学院
中国
画系学习
中国
水墨创作。九十年代初,他开始选择以油画作为主要的创作语言,并成为继方力钧、刘炜之后“玩世现实主义潮流”中重要的一员。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王劲松擅长多种形式的创作,其作品涉及国画、油画、水彩、
摄影
等诸多形式。在其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中,王劲松唯一不变的特征是将自己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扎根于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想蕴含在其作品表象之下,具有强烈的反思韵味,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龙美术馆
杨飞云《同行》
布面油彩 1996年 196×156.5cm
《同行》是杨飞云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此作多次出版,并在
中国
美术馆、
上海
美术馆,
香港
大学美术馆等展出。在与早期“室内近观”作品崇尚唯美的视角不同,作品更富有观念性色彩。画家倾心与当下生活的现实情趣和人物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生活气息浓厚,青春的朝气令人为之心动。画面由两个人物组成,通过对人物情绪、肢体动态、穿着服饰及所在风景的细致刻画走向个人内心,传达二人心理变化的微妙意味,流露出对生命存在的真实感受。画面中的人物都有一种共同的内在气息 -- 坚定、朴实又不乏灵气。在审美方面,画家更注重东方人的特征。所画的女孩子,含蓄灵秀,不张扬;所画的男人眼神里也往往有一点犹豫之类的说不清的东西,这种感觉很触动人。单纯而强烈的艺术形象,有了一种“理想”的意味,经过“写实”的凝练留给人深刻的印象。美的理想在画家笔下转换为一种抽象意蕴,是对拥有纯粹世界的向往,亦是朴素和谐中一抹精神性的清亮。
龙美术馆
沈小彤《日记·我的风景 No.20》
布面油彩 1992年 200×70cm(×5)
沈小彤擅长以最为普通的人物和生活场景体现现实生活本身的平庸与真实性,将构图、色彩以及形象充分的进行艺术融合。《日记·我的风景》系列就是艺术家主要集中在1992年-1996年期间创作作品,典型地体现了艺术家早期艺术风貌,也是他第一批最成熟和完整的艺术创作,因为画面统一采用红色的主题色调,也被大家称为“红色”系列。是其从现代主义向强烈独特的个人风格转变的作品,通过单纯的色彩来模糊甚至消除了描绘形象的真实性,现实主题看似消失,却更激越的呈现出艺术创作的情感。画面中混乱的黑色人影在红色的笼罩下如同幽灵般影影绰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红黑色彩的鲜明对比和象征意味不禁令人感受到画家对历史的情感的尊重和深刻理解。艺术家剔除了现实世界的多余痕迹,抛弃了属于经验主义的写实手法,将表现主义引入到绘画创作之中,以感觉的敏锐性和重要性把握艺术家自我的感受,通过色彩来消除了物质意义上的真实性,反而给人以无限回味。正如吕澎所评价:“沈小彤不是想向我们再次叙述社会的历史,相反,他是将心灵对时间的理解提示给我们,将自己对感知问题的困惑给我们,以便我们考察。”
龙美术馆
冷军《丰碑》
布面油彩 1994年 170×100cm
冷军 1963年出生于
四川
,1984年毕业于
武汉
师大汉口分院体育艺术系。冷军因为作品的细腻程度被很多人看成是国内“超写实”流派的代表人物,不过冷军自己更喜欢一位
日本
艺术家对他的作品的评价 -- “超限绘画”,说的是冷军的油画已经达到了油画本身的极限,超越了这个限度。
冷军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构思结合非凡的艺术技巧在当今
中国
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而画面中“图式”的运用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文章《自圆其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对于图式中‘简化’原则的使用则有意回避了古典写实绘画因炫耀技巧而大量堆砌物象的矫饰主义手法。使用‘减少’了内容的画面因单纯而更显强烈,并且‘极少’的方法所传达出的古典至善的理念更能有效的表现出对事物‘存在’的虔诚意向和古典主义中‘至尊至上’的美学理想,不仅如此,因‘减少’还剔除了大量与美学无关的内容,使画面更加纯洁,更加神圣…
龙美术馆
龙美术馆
隋建国《中山装》
玻璃钢着色 2004年 40×40×60cm
隋建国的《衣钵 --
中山
装》已经作为深入人心的形象成为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以解构、挪用和重新使用的方法,将
中国
人情结最深的服装 --
中山
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
1996年,在一次偶然对孙
中山
故居参观中,隋建国得到了创作灵感。“孙
中山
故居的前脸是一个西洋建筑的山墙,典型的古
希腊
式风格。可是山墙后面,也就是房子的主体则是地地道道的
广东
当地建筑。因为那里天气炎热,建筑必须要有回廊,中间有天井,整个房子才能透气,其实很像一个两层楼的四合院。可是只看前面你会觉得这是一个西洋建筑。”隋建国一下子想到了
中山
装 --“前面这一片,就是
英国
猎装,翻过来以后会发现,后面这一片则是一个
广东
当地农民的服装,原来还有传统的中缝,现在都没有了。”原来“孙
中山
的建筑与服装,是同一理念的两种物质形式”。这次参观让隋建国明白了
中山
装的理念:既要西方的现代化,又要
中国
的优秀传统,孙
中山
把这两个拼在了一起,他觉得这就是他的理想。这个理想对于
中国
近百年发展历程的影响无疑是非凡的。在那时隋建国的头脑里就埋下了创作《
中山
装》的念头,1997年,他创造了自己艺术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 --《衣钵 --
中山
装》。
在这件作品里,艺术家个性被有意识地去掉,背后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
中山
装给人们带来的种种联系,一万个人眼中的
中山
装有一万种表情。这也正是隋建国想要的结果,与其他写实派雕塑家不同的是,他考虑的是如何不在塑造的过程表现自己的个性,而
中山
装给了他这种可能。“如果我个人塑造的变形与痕迹太多,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些阻力,他会猜想艺术家这样做是想表现什么?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生命经历,他一看到
中山
装,他自己就会进入。那我应该把艺术家个人的东西全部去掉,让观众很容易进入。于是我试着把所有的痕迹全部去掉,光光滑滑地做出来。”
龙美术馆
隋建国的早期作品《地罡》系列在1992年首展的时候,被业内称为是“
中国
现代雕塑的代表作”,而隋建国认为《地罡》系列是他艺术命运的入口,“我觉得我的艺术就是要消耗自己的时间、消耗自己的生命、消耗自己的肉体,然后我才能认为这个作品是我的”。
在《地罡》系列之后,隋建国创作了《衣钵》(
中山
装)系列,对于创作初衷,他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再也不能简单地只是指责这个社会和环境,因为他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是
中山
装作为文化符号的内容;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对写实雕塑的理解,“在做
中山
装之前,我从1989年、1990年开始做创作,是为了抛开学校这套学院派写实雕塑。后来我发现了石头这样的材料,我做我自己的艺术,‘背叛’了学院系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其实回头再来好好面对写实、有形象的雕塑,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
中山
装就是一个转折点。”
他坦言:“我就是通过做
中山
装找到了一个方法,我发现你要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符号,这个符号它能把很多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给集中起来。然后你在制作它的时候,其实艺术家完全不要把自己的个性放进去,你就当为社会、为公众创造这么一个符号,我觉得这时候大家就很容易接受它。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是雕塑家告诉别人,我想说什么。所以这时候,我觉得这个方法被我找到了。”
龙美术馆
龙美术馆
李山《无题》
纸本水彩丙烯 2004年 102×32cm
李山 1942年出生于
黑龙江
,1968年毕业于
上海
戏剧学院。是早期
中国
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对85新潮美术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七十年代后期,李山即以《初始》系列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延续至整个八十年代。当不少'85新潮艺术家还是美院学生之际,李山已经正值盛年。与
北京
或西南艺术家群体不同,李山有着
上海
艺术家的独立持行,其八十年代的独特艺术风格,与
中国
由王广义及舒群领导的「理性绘画」,或毛旭辉及张晓刚为首的「新具象绘画」大相径庭。创作《初始》系列之始,艺术家受高更等西方原始主义艺术家影响,融合文明、远古图腾及原始符号等,以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表现生命本质。相对'85新潮的浩浩荡荡,李山坚持自我, 并于“85新潮”之中发表《扩延》系列,风格更为抽象,并加入「圆」作为主题符号,与东方哲学相通,引导观者作更深刻的思考。《初始》系列及《扩延》系列同样展现着表现主义风格,并隐含着神秘主义色彩。高明潞把李山此段时期作品归纳为「开拓东方神话,从
中国
传统文化中对人类文明的起始提炼出抽象的形态及图像。」
龙美术馆
就李山的创作历程而言,《胭脂》系列无疑最为人所知。性感的绯红代替了权力的言说,形成一种戏谑的效果,将意识形态的权威,消费为身体的欲念游戏,被看作是典型的“政治
波普
”精神。李山《胭脂》系列的创作始于1989年,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在1993年
香港
「后89
中国
新艺术展」中,《胭脂》系列作品集体亮相,在参与了1993年
威尼斯
双年展和1994年
巴西
圣保罗
双年展这些关键性的展览之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胭脂」系列奠定了李山的国际地位,被视为
中国
政治
波普
的重要代表。同时《胭脂》系列更是成为李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名片,也成为九十年代
中国
当代艺术的重要象征。李山在「后八九
中国
新艺术」的展览目录里说:「「胭脂」在我这里是动词,企图把什么胭脂掉时,这并非是一种意愿或方法,而是陈说的一种态度,它滔滔不绝地告诫……艺术一旦受到关注,便成为其自身的蹩脚复印件,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
批评家们如栗宪庭、吕澎等在九〇年代将李山归入「政治
波普
」,显然是看到了〈胭脂〉系列中对于政治符号的运用,但李山与其他政治
波普
艺术家(
比如
余友涵的民俗化处理方式,王广义的消费文化处理方式)有所区别的是,李山的指向是生命存在状态这个最隐秘,最深不可测的领域。这不是生命哲学的思辨,而是对未知的生命起源、存在状态的符号性暗示。他本人就曾说过:「艺术即生命自身。」这便是他的理念之根本。
龙美术馆
李山《胭脂No.9》
丙烯画布 1990年 120×149cm (图片来自网络)
1989年2月5日,在
北京
中国
美术馆举办的“
中国
现代艺术展”中,李山上演了著名的行为艺术《洗脚》。当年,45岁的李山身披红袍置办了全套行头,用绘有当时
美国
总统里根头像的脚盆,在展览上当众洗脚近两小时,讽刺了当时泛政治化的倾向,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轰动。
龙美术馆
耿建翌《我们的受光部》
布面油彩 1999年 145.5×114cm
耿建翌 1962年生于
河南
省
郑州
市。1985年毕业于
浙江
美术学院(现
中国
美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1986年,他与张培力、宋陵、王强、包剑斐等艺术家发起艺术团体“池社”,成为
中国
最早的观念艺术团体之一。作为“八五新潮”的前卫艺术运动中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耿建翌便在
中国
当代艺术界声名鹊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试图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来助长这种抵抗 -- 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绎、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 -- 这些显著的隔离效应使得达至确切意义的努力被不断削弱。耿建翌的工作特征在于对各类现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抵抗,1989年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展出。90年代,耿建翌发起的明信片展“同意11月26日作为理由”和“45度作为理由”成为
中国
观念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耿建翌是
中国
当代艺术之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的很多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而且他延续了这种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既以此为作品的目的也以此为作品的方式。于1993年与丁乙,李山,王广义,王友身和余有涵等艺术家参加了第45届
威尼斯
双年展,当年也是
中国
艺术家首次进入
威尼斯
双年展。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0571bike.com/thread-57980-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