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缺的记忆--记忆中的谷牧同志(上)》(248)
“……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词:《蝶恋花,从汀州向
长沙
》
1982年,我大学毕业以后,在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工作。当时谷牧同志是国务委员,负责对外经济工作,同时分管旅游,特区,民航,文物等项工作。
1984年的一天,是个星期日,我正在值班,突然接到中办机要局的机要通讯员送来的一份“机密文件”,内容是我驻
香港
机构报中央,反映
香港
经济情况,其中涉及到
香港
的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中央的领导同志做了批示,其中谷牧同志的也做了批示。当时谷牧同志已经卸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不再担任党内领导工作,但是党内的重要文件还是照样报送谷牧同志的。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谷牧同志的字迹。他写字工整,
大方
,没有潦草,容易辨认。在批示内容方面,讲究遣词造句,用词简单准确,意简言赅,很少用形容词,他用词老道,可以看出年轻时接受老式私塾教育根深蒂固,他古文基础扎实,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可见传统的乡村私塾教育对其影响深远。
谷牧原名叫刘家语,自幼喜好文学,尤其
中国
古典文学,爱不释手,陪伴一生。他从学生时代起开始尝试写作,散文,随笔,杂文,小说,诗歌均涉及,什么形式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就用哪种形式,不拘一格。他就是从那时开始用“谷牧”为笔名发文,没有想到,笔名伴随一生,家喻户晓,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了。
1984年起我担任局长秘书的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接触谷牧同志,当然,所谓的接触也只是侧面的,间接的,主要还是从谷牧办公室的秘书,谷牧同志的批件,谈话记录等渠道“认识”谷牧的。
一天,我到
中南
海谷牧同志办公室送一个急件,一排两层的小楼,每栋小楼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两层,每层分别有两个办公区,每个办公区有一位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办公。谷牧的办公室在二层,我来到电梯前,准备上电梯。
电梯门自动开了,一簇人马从电梯内快步走了出来。我定神细看,走在最前面的小个子老人正是谷牧,我赶忙躲避到一旁,让出路来让他们先走。谷牧看到迎面来的陌生人,一面主动点头微笑,算是打招呼,一面继续疾步,走出小楼。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谷牧,感觉现实中的谷牧比印象中的要高大一些,这可能与他平时注意仪表形态,同时日常注意挺胸抬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无有关。
来到办公室,环视四周,有一种简朴单一,明快
大方
,讲究实际的氛围,墙上没有字画,桌面没有花草等装饰物品,除了堆放一些报纸,杂志,工具书籍外,引人注意的是桌子上随意摆放着几台袖珍式计算器,可见办公室的主人们对数字和计算的重视程度,甚至随时拿数字说明问题。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