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场战争,过去整整70年了,许多真相还是未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孟良崮战役战争遗址游览记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2-12 08:0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场战争,过去整整70年了,许多真相还是未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孟良崮战役战争遗址游览记

一、这是一场搬上银幕的战争



文革之前,有部电影,叫《红日》,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



剧情片,通常指运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剧情片常常会引人深醒,耐人寻味。



电影《红日》由汤晓丹执导,由张伐,高博,中叔皇,李农,里坡,康泰,杨在葆,舒适,程之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1946年冬,我军在苏北涟水城与敌军“王牌”整编74师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战斗中连长石东根因鲁莽上了敌人假投降的当。接着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企图将我主力吸引于孟良崮。沈军长切断74师退路,团长刘胜在战斗中牺牲,石东根连搭人梯攀上悬崖,直捣敌师部全歼74师,击毙了张灵甫的故事,于1963年5月1日上映。

电影《红日》,黑白片,1963年出品,片长109分钟。



电影《红日》中有一首电影插曲,名叫《 谁不说俺家乡好》,由任桂珍演唱,任桂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她竟然就是战争发生地临沂出生的人。任桂珍曾任上海歌剧院指导、上海市音协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电影《红日》中的张灵甫攻占苏北涟水后镜头。






二、关于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孟良崮战役作战图。



三、关于张灵甫及其遗孀王玉玲及儿子张道宇
1、张灵甫



张灵甫
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
1921年,考入长安中学。192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期间同第一任妻子邢凤英结婚,后因无力负担学费而退学 。


1926年,张灵甫听从于右任的建议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员,与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以及对手林彪、刘志丹是同学。
张灵甫,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

张灵甫从黄埔四期毕业后从军,一路升至中将军衔,是一位抗战名将。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替父亲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



2、张灵甫的遗孀——王玉玲


王玉龄(1928年— ),女,安徽籍,是张灵甫的遗孀。




张灵甫阵亡后,王玉玲于1948年底,带着母亲和儿子,跟随国军一起去了台湾。1952年,她在孙立人的帮助下,只身一人飞赴美国。
1958年,30岁的王玉玲从纽约大学财会专业毕业,并在一家名叫朴拉沙的五星级酒店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她把母亲和儿子从台湾接了过来,一家人从此定居美国。
工作之余,王玉玲把主要精力投入当地的华人社团事务,在美国侨界颇为活跃。后受周恩来之邀,数次回国。60多年时间,王玉玲从长沙到南京,再从南京去台湾赴美国,然后又回到长沙,最后落脚上海。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从海外华人口中得知王玉龄女士在美国的情况后,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回来观光旅游,欢迎她叶落归根。可是,她对回国之行喜忧参半。直到后来,她正式接到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的一封信,信中再度向她发出热情的邀请,她终于打消了一切顾虑,同意回国看看。同年9月,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她终于踏上了阔别25年的故土,在北京受到周总理的秘密接见。
周总理安排王玉龄对几个大城市进行了秘密的参观。沿途不但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而且所到之处还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这一切都令她很是感动。此后她每年都回国探亲访问,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由美国来华的华人,仅有她和杨振宁教授。


在上海的玫瑰园,王玉龄给丈夫做了一个衣冠冢,每到清明节的时候都会去祭奠,但是在她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终有一天,在孟良崮,她可以找到丈夫的遗骨。
2007年4月28日,王玉龄来到孟良崮,在丈夫殒命的山洞里,她放上了一束花环。当她得知丈夫的墓将被建在山洞上时,半开玩笑地提出,“也给我留一添加其纪念张灵甫衣冠冢照片个位置。”






3、张道宇
王玉龄与张灵甫所生的唯一子女张道宇。1947年3月9日,他出生在南京二条巷焦园一号的花园别墅中。1947年5月,张灵甫率国军整编74师被华东野战军几十万大军围困在孟良崮上,苦战数日,全军覆没,刚刚满月的张道宇永远失去了父爱。
1948年底,王玉龄携年幼的张道宇和母亲转移到台湾。后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王玉龄办了去美国的护照,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只身去了美国求学。张灵甫没有给王玉龄留下多少遗产,全家人过得非常清苦。
1952年,张道宇和母亲王玉龄赴美生活,后居台湾、上海等地。
1995年王玉龄支持儿子在上海投资,并安了家。他的产品辐射全国,远销欧美。现任台湾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



张道宇参加万家岭大捷掉念活动。



张道宇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张道宇与外交部长王毅先生。

张道宇与国土资源部长姜大明先生。



张道宇与郝伯村先生。



张道宇与台国防部长高华柱先生。



张道宇在台陆军官学校灵甫楼前。

如今,张道宇和妻子方晓梅在上海拥有思菲与美菲两家公司,他经营的是美国一家电视台的商品直销业务,妻子经菅的是服装进出口贸易。
张道宇的儿子名叫张允泽,1988年出生,台湾艺人,身高1.81的张允泽与一般人相比个头不算矮,但是,张道宇却对儿子的身高并不“满意”,他说:“我的爷爷身高1.9米,父亲是1.87米,我是1.83米,儿子1.81米,张家的身高不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关于张灵甫死亡之谜



迄今为止,关于张灵甫之死,仍在继续流传的,主要有三种版本:中国大陆方面主流的“击毙说”;国民党方面主流的“自杀说”;以及中国大陆方面非主流的“杀俘说”。
由于三种版本的相关介绍的文字字数太多,就不在此转述了,有兴趣者,可百度《张灵甫》,即可查阅到。






五、关于张灵甫遗书


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在孟良崮一战结束之前留下了给妻子王玉玲的遗书:“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趋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张灵甫于孟良崮。



关于遗书真伪之争,王玉玲断然否认遗书造假之说,她说,她对张灵甫的字迹相当熟悉,真假不用争论。



六、为何要去孟良崮
怀着对孟良崮战役的好奇之心,带着对上述所有疑问、争论、之谜的兴趣,利用在山东的机会,特地前往了临沂蒙阴县孟良崮镇去看看这场著名战役的遗址。





去孟良崮的,先到蒙阴县城的长途汽车站下车,然后再换乘去垛庄孟良崮的公交车,到泉桥村站下车,单程约1个小时出头,车票10元,公交车因在县城内设站,有点绕路,所以,耗时长一点。
从蒙阴车站到泉桥村单程约32公里路,如果自驾的话,约35分钟时间。
注意:下车后抵达的只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这只是一个免费的展馆(需凭身份证换参观票),而孟良崮战役遗址,离开纪念馆还有约5公里的山路,确切地说在山里(上)。
从纪念馆至战役遗址,可以搭乘当地农民的“残的”,费用约15元一个来回。




















门票当场购买的零售价为50元/成人,网上,或者电话预订的则为35元。



这种门票就是白条,连日期,盖章都省略了。



给门票同时,还给了这张《孟良崮旅游通行证》,来宾单位:网购,所以,门票是35元的价格。我并不知道这张所谓的《通行证》在哪儿派用场,
不过从这张《通行证》能够看出来的所谓的景区,其实只有一个景点——纪念碑。




游客中心旁的小餐馆供应这些孟良崮特色小吃。



进门验票时,终于搞清楚了,那张白条35元的《门票》在此派不上用场,那张《通行证》在此关卡被验票了,并在“纪念碑”处打了一个洞(见上面所附的照片)。



由下往上爬阶梯。



由上往下看阶梯。





粟裕题字:英雄孟良崮。


































































山坡的木板上刻着迟浩田(1998.3—2003.3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为纪念孟良崮战役四十周年所写的诗《伟哉 孟良崮》。
我在孟良崮战役遗址游览时,山上的当地人告诉我,今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七十周年日,迟浩田再次登上了孟良崮。



查阅迟浩田简历得知,孟良崮战役时,迟浩田当时的职务描述是:1947—1948 任华东九纵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三营书记、连文化干事。










《伟哉,孟良崮》
孟良崮大捷40周年纪念感怀 迟浩田
40年前,我作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的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
1985年来济南军区工作之后,又曾先后三次战地重游,感慨颇多。适值孟良崮大捷40周年纪念,特咏诗以寄托我对已故的敬爱元帅、将军的深切思念,对身边倒下的战友和沂蒙人民的难忘深情。


如烟似梦,如烟似梦,
我眼前又展开八百里沂蒙。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
孟良崮啊,今日又见你面容。
四十载别离,四十载重逢,
四十载戎马江南塞北,
四十载思念魂牵梦萦。
今日来到你的身边,
心跳急急,热血腾腾,
一双目光倍感太窄,
两鬓银霜顿觉消融。
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巉岩峭壁我寻觅足踪。
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流泉欢唱,可是我战友的歌声?
那漫山的鲜花,可是乡亲们的笑脸?
那隆隆的开山炮,可是我军在发起冲锋?
啊,我回来了,回来了,
又来到了那个永不逝去的黎明。
四十年前的那个黎明,
朝霞与阴云同样凝重。
漫漫黑夜不愿退去,
灿灿曙光勇猛进攻;
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
同时摆开拼死决战的阵容。
那被重重包围的“困兽”
也曾以“王牌”、“常胜”自称,
也曾自诩“五大金刚”之首,
维系着风雨飘摇中的蒋家茅棚。
驱三万骄兵狼奔豕突,
从苏北一路开到山东,
万没想到成了瓮中之鳖,
更没想到将要重演庞涓走马陵。
那倚马沂河运筹帷幄的,
是我们雄才大略的元帅,
伟大的陈总、粟裕司令,
谋韬布阵,从从容容,
调兵遣将,谈笑风生,
各路纵队犹如弯弓待发,
只等那有力的手臂向前挥动。
多路纵队,自天而降,
长驱直入,将骁兵勇。
穿插围阻,釜底抽薪,
当头痛击,万钧雷霆!
我军攻势,狂飙疾风,
伟大的决战,令举世震惊。
虽说亡命的援军已咫尺相望,
那里却有不能逾越的钢铁长城。
天上的空投,电波的严令,
又怎能解救四面楚歌中的几万残兵?
一千三百无缰马,
犹如热锅蚂蚁无头蝇。
嘹亮的冲锋号,激越万里长空,
无畏的勇士们如潮水奔涌。
进而复退,退而复进,
沿着烈士的血迹,奔向高地六~~!
绝壁刀丛,虎跃猿攀,
跨过敌人的尸体,奔向孟良崮主峰
在那五四~高地上,我们全连战友,
奋勇拼杀,前仆后继,
共产党员拿出了最模范的行动;
他们从绝壁滚落也不肯倒下,
连长的碧血将高地岩石染红。
难忘我们的战斗英雄郭继胜,
响亮的声音在山间回鸣:
“敌人是铁,我们是钢,
没有敌人的顽强,只有我们的英勇!”
最后的血战天惊地动,孟良崮上,
十万勇士,百倍勇敢,千倍忠诚,
向那敌酋盘踞的残洞勇猛冲击,
血染的战旗飞向那巍巍山顶。
燃烧的土地上,救伤员,送弹药,
奔忙着,奔忙着沂蒙二十万民工!
“王牌军”的顽抗终于声绝力竭,
黄昏时刻孟良崮响起激动的呼声:
不可一世的张灵甫毙命了,
七十四师已魂归东溟!
红旗漫卷,战士欢呼,
那突降的倾盆大雨,
是天公洒甘霖助我胜利豪情。
难忘那胜利时刻,
雨水、泪水、血水在天地间交融,
欢声、笑声、歌声在山川里回应。
英雄战士押不完“王牌”俘虏,
沂蒙人民送不尽红枣、煎饼、大葱。
乡亲们抬望眼待杀敌勇士,
姐妹们洒喜泪迎归来英雄。
我们敬爱的陈总,他是元帅又是诗人,
一首《孟良崮战役》,
记下这大战的千秋殊功。
四十年后我重又寻觅,
每一回寻觅总是心潮难平。
我问那勇士冲锋踏出的小路,
我问那目睹厮杀的巉岩、青松,
你们可曾记得,
我这名浩荡大军中的普通一兵?
一十八岁正值年少,
而革命催我成熟、给我英勇,
几粒子弹亲吻我腿骨,
一片热血洒进我厚爱的土层。
山崖旁,温暖的大手,
把我扶上担架,
农舍里,慈爱的目光,
伴我迎来一个个黎明;
好乡亲,
一勺一勺喂我汤水,
好乡亲哪,
一遍一遍把我伤口洗净;
独轮车载我走过山水几道,
沂蒙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哪儿是乡亲送我的大道?
哪儿是伤员们安卧的草棚?
哪儿是担架队奔跑的阵地?
哪儿是识字班熬药的灶头、晒衣的长绳?
四十年沧桑,秃山变绿,
我总觉得处处有亲切的话语、熟悉的面容,
乡亲们与蒙山同在,
革命情与日月共明。
孟良崮啊,中国大地上的巍巍丰碑,
沂蒙人民啊,我们的党记住了你们的大功!
勇将的猛志已化作五月榴花怒放,
元帅的诗情又变为七彩云霞腾空。
沂蒙的人民啊,你们付出的最多,
而得到的,至今仍不富盈。
作为战士,我也曾为此而彻夜难眠,
作为党员,我也曾为此而心愧面红,
好在我们的党又一次发出了扶贫的号召,
改革、开放拓开了广阔的征程。
人民的战士是人民的儿子,
革命的将士应在革命中冲锋。
我们将用那作战的意志和勇气,
我们将用那公仆的勤劳和忠诚,
去消灭愚昧,
去埋葬贫穷,
去建设美丽的祖国山河,
去捍卫伟大人民的幸福、安宁!
伟哉,孟良崮,你永垂史册;
伟哉,孟良崮,你长存战士胸中!

















进入景区大门后,如果要抵达山顶的纪念碑景点,还得有来回三公里的山路要走,考虑到当天从蒙阴县返回济南市区最后一班的长途车的发车时间为下午15点45分,我得节省时间,我便选择了坐电瓶车来回。
来回车费共50元,竟然给了两张车票:上面一张为20元的正规车票,下面一张30元则是一张白条。



这种车票也是白条,连日期,盖章都省略了。












如果步行上山的话,就穿越此牌坊走步道。









上山的步道从此开始。

















电瓶车在此停留验票。



景区内的小车就坐到此处下车,然后就是自己步行到纪念碑景点。





沿着此步道走上去即为孟良崮的一个最为著名的景点。















沿途所见的此“一刀开”石头,没有任何说明,不知什么意思。













屏幕里连续滚动放映是电影《日出》的片段以及电视剧《日出》的片段。









2017年5月16日,迟浩田将军再次登上孟良崮时,已是孟良崮战役整整七十周年纪念日,而且他也是89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老人家只是到了这个位置——张灵甫击毙处,而未再往上走。



再往上走没有几步,就是纪念碑了。







三角形的碑上,分别有三位人物的题字,这是胡耀邦的题字。














陈毅题字。



这里是孟良崮的最高海拔处,由山顶往下看怎么也想象不出来70年前这个无险可守的山怎么会打出如此闻名中外的战役的。







纪念碑周围围栏上的浮雕。













粟裕的题字。



王玉玲及其儿子张道宇来此地时所拍的照片。



王玉玲对景区内用这种方式招徕游客表示不满。



本来还有一个可以一看的景点——张灵甫指挥所。



由于山洞内塌方,正在维修,没有对外开放。
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看见这个指挥所时就说,这个指挥所是假的。


六、几位孟良崮幸存者对孟良崮真相的描述
关于战争为何打不下去
老人在74师是一名机枪班副班长,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俘虏,释放回家后当了一名农民,终生未娶,一位记者认识他时仍然孤身一人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记者问他:在孟良崮是不是没有弹药了,老人家说有;
记者问是不是没有吃的了,老人家说有;记者问是不是火力不行了,老人家说不是;
记者问那为什么打败了,老人家说“实在是打不下去了”。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队与民兵牺牲了多少人,至今没有公布。记者读到过一个民政部门的资料,该资料说,解放后认定的孟良崮战役中牺牲或受伤的有名有姓的当地百姓,高达6万多人。
老人家说,打到后来,漫山遍野都是人,机枪打出去一片片地倒,又一片片地朝上爬,一遍又一遍之后,老人所在的机枪班忽然冒出这样一种情绪:大家都不愿当机枪手了。
老人家解释说,不是当机枪手有什么危险,而是大家都不愿亲手打死这么多人。当时他的班里有个人曾说如果这是日本人多好,这句话老人家记住了一生。然而,他们的面前,都是中国人,与他们一样的中国人。
这种情绪弥漫了整个74师官兵。有的地方不再开枪,任凭共军前来俘虏,老人家所在的机枪班后来也不开枪了,大家都眼睁睁地望着共军士兵一步步接近。老人家说,74师军纪极严,督战队对不开枪的士兵可以就地枪毙,但督战队也没有开枪。老人家说,后来共军也不开枪,只是一个劲地朝上爬。整个战场就这样突然沉寂下来。
老人家说这就是粟裕厚葬张灵甫的原因。
当时我军几乎连打扫战场都来不及,就下令撤出。在这样宝贵的时间里,粟裕却特别下令安葬张灵甫。
老人家回忆说:用的是一口全木棺材(指制作棺材的木料很大),张灵甫手上的表都没有取下来。安葬完毕后,在场的国军官兵先是向张灵甫将军的坟墓下跪叩头,然而向在场的共军官兵下跪叩头。
倘若有一天能重新安葬张灵甫将军的遗骨,那块手表应该成为老人所述属实的一个证据。


关于张灵甫之死
当年在山洞里与张灵甫在一起的原整74师军官当中,钟世炎先生大概是至今在大陆唯一的健在者了,也是李怀胜文中张灵甫等人死后“静默站至四周”的十几名副官、随从之一,由于工作关系,他与张灵甫日常接触频繁。他告诉记者:
一、张灵甫最后所在的山洞不大,有二十来个人就很挤了,钟世炎和报务组就挤在一个小角落里。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向上级和友军收发的电报,多由他编译,最后发给蒋介石的成仁电报,也是由他亲手译发的,原稿后来给组长收起来了。他获释后见过一本书,首页是张灵甫的大幅照片,还有一些手迹,其中就有最后的电报底稿。
二、张灵甫的死亡时间,在电报发出之后不久,是下午而不是傍晚,钟世炎当时就在师部山洞的现场。
三、张灵甫等人死后,其余的人大都离开山洞跑散了,一部分人去了附近的一个指挥所(记者注:此点与黄政的回忆吻合,即张灵甫死后,师部有一批人,包括张灵甫的勤务兵跑到了58旅的指挥所哭诉;李怀胜也回忆说,他进入山洞目睹张灵甫等人已死后,与其他人一起逃离了山洞)。
当话题转回到张灵甫究竟是怎么死的,钟先生显得顾虑重重,不愿详述目击的经过。记者将邱维达、黄政、李怀胜等原74师军官回忆张灵甫自杀的情节及杨占春的说法向他求证是否属实,钟先生听后,欲言又止:“这件事,几十年来我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一直是……沉默,反正你也明白的,就那么一回事,你还是让我继续保持沉默吧。”
“那么,张灵甫等人死后,你们有没有与解放军在山洞发生战斗?”
“长官都死了,我们还等在洞里做啥?大部分跑散了嘛!参谋长、副参谋长没死。我出去后躲在一个岩石下面,到后来都听不到枪声了,下了一场暴雨。我是最后打扫战场的时候被俘的,天已经黑了。”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说张灵甫是被俘后被解放军某干部泄愤枪杀的。以您了解的情况,有这种可能吗?”
钟先生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你要是了解他是怎么样一个人,看过他的最后电报,就知道他会怎么做了。”

七、观感
孟良崮战役遗址,其实已经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与那场战争有关的任何东西了,到了现场看,你根本想象不出来这种场地怎么可以举行大规模的作战?那么多人挤在这么小的地方相互厮杀,简直太残忍了。
孟良崮战役遗址,作为景区,其实只有一个景点,就是纪念碑,以及纪念碑下方处的张灵甫击毙处,一个景区只有一个景点,真的有点糊弄游客的感觉。当然,景区把那些陈列的旧飞机、旧坦克、旧大炮也作为景点的话,你也只能认了。


Old FU
2017年6月25日初稿
2017年6月26日补充

2017年6月27日再补充

2017年7月1日又补充

2019年5月19日修改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0571bike.com/thread-7397-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