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登录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_tip!
登录
QQ登陆
微信登录
搜索
搜索
热搜:
川藏线
骑行北京
骑行攻略
骑行西藏
装备
新手
山地车
公路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装备
骑行装备
骑行知识
骑行知识
骑行路线
骑行路线与攻略
自行车库
户外品牌
户外品牌
户外保险
户外保险
快捷导航
自行车装备
人身装备
自行车配件
山地车保养
骑行经验
骑行技巧
骑行健康
骑行安全
美利达
捷安特
喜德盛
ucc
大行
闪电
死飞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
骑行论坛
›
骑友交流
›
骑行知识
›
西子湖畔凭吊多
推荐主题
小号网-抖音里面的等级_抖音账号在线交易购
账号交易网-微信小号网站,微信小号在线购买
杭州百货购物攻略 杭州大型购物
锦州世博园攻略(详细游玩指南,让你玩转锦
春节去哪旅游最值得推荐(精选春节旅游攻略
runningman首尔景点哪几 韩国runningman好
返回列表
查看:
19
|
回复:
0
西子湖畔凭吊多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苦行僧
当前离线
积分
274215
窥视卡
雷达卡
苦行僧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24-6-20 16:22:5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西子湖畔凭吊多
西湖古名钱塘湖,因湖在杭州城西,故又名西湖。自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写下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人们又把西湖称为西子湖。
西湖景区环山抱水,景色如画,美不胜收。历代文人骚客、帝王将相纷至沓来,留下数不清的名篇典籍、书画墨宝。好山好水,自然配得上世间的英雄、才女在此永驻,把他(她)们的魂灵融化在秀美的水光山色里,供后人凭吊。
岳王庙
在西子湖畔的栖霞岭下,远远望到气势恢宏的岳王庙,心情就不由自主变得庄重肃穆起来。严格意义上说,岳王庙并不可算是一处景点,来到这里的人与其说是游玩,毋宁说是瞻仰与凭吊更为贴切。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理,登上岳王庙的石台阶,一眼看到庙门后的影壁上镌刻着的“壮怀激烈”四个大字,一阕“满江红”已从记忆深处流淌出来,在心湖里汹涌激荡。默颂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千古名句,缓步穿过影壁,进入古木参天的天井院落,只见正殿忠烈祠重檐中间悬挂着的“心昭天日”横匾惹眼夺目。遥想当年金兀术毁盟攻宋,岳飞率领岳家军挥师北伐,进军朱仙镇,意欲直捣黄龙,收复旧河山。不意宋高宗、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退兵班师。随后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杀害于风波亭。不可料想岳飞遇害前,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句供词,当时该是怎样的委屈与无奈?只是这种委屈与无奈滞重凝结,竟然排遣千年不散,至今仍令后人的心里如坠铅石。抬脚跨进正殿门槛,眼前豁然一亮,只见一位腰悬宝剑、臂露金甲的武将端坐在殿堂上,目光如炬、神态凛凛,面貌栩栩如生,仿佛并未离我们远去。而在他的头顶,由他生前手书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笔势遒劲飞扬,鎏金汁液欲滴,有似刚刚写下尚未干透,还在昭示着远大的抱负和未竟的愿望。
由忠烈祠出来,穿过庭院间的碑廊,跨过精忠桥不远,即是岳飞墓园。在郁郁苍苍的松柏掩映下,两座墓冢伫立在高台上,正中的一座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左首一座墓前立“宋继忠侯岳云墓”碑。神台上摆放满游客敬献的鲜花,表达着后人不尽的爱戴,台下的墓道两侧分立着的石兽、石俑,承担着千古不绝的祭祀。“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16岁从军,卒年仅39岁。岳云,12岁从军,卒年仅23岁。父子二人,一个年富力强,一个风华正茂,正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离开人世间何其匆匆,又何其仓仓?带着不尽的感慨与感伤,拜谒过岳王父子墓冢,转过身来,惊喜地发现在墓园重门的左右两侧,正对着岳王墓冢,分别跪伏着两组五花大绑的铸铁像。一组为秦桧、王氏,一组为万俟卨、王俊。好个“青山有幸埋忠骨”,好个“白铁无辜铸佞臣”。亲眼看着这伙供人唾骂、遗臭万年的奸佞永世跪伏在岳王父子脚下忏悔谢罪,我的胸中也才好歹算出了一口恶气。
牛皋墓
西子湖畔素有“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之说,二塔即指雷峰塔和保俶塔。又有说:“雷峰如老衲,保俶似美人”。在断桥上远远望去,保俶塔高耸在宝石山巅,俏直挺拔,亭亭玉立,果然大有美人之风姿。兴致勃勃地登临宝石山顶,发现山上景点尚多,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牛皋墓了。
幼时读《说岳全传》,除了对主人公岳飞满怀敬佩,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牛皋了。据书中说,牛皋,陕西人,为学得一身武艺,带着母亲千里迢迢来到河南寻访名师周侗,与岳飞相识,自此即追随在岳飞身边。牛皋其人憨直粗爽,忠肝义胆,乃是一员福将,往往歪打正着就能建功立勋。而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则是“虎骑龙背,气死兀术,笑杀牛皋”的故事了。岳雷扫北,宋、金最后一战,金兵大势已去,金兀术正在招集败残军士逃命,不意劈面遇着牛皋。二人大战三四个回合,兀术举斧砍来,牛皋一手接住斧柄,便撇了锏,双手来夺斧。只一扯,兀术身体重,往前一冲,跌下马来。牛皋也是一交跌下,恰恰跌在兀术身上,跌了个头搭尾。牛皋趁势翻身,骑在兀术背上,大笑道:“兀术!你也有被俺擒住之日么?”兀术回转头来,看了牛皋,圆睁两眼,大吼一声:“气死我也!”怒气填胸,口中喷出鲜血不止而死。牛皋哈哈大笑,快活极了,一口气不接,竟笑死于兀术身上。金兀术不仅是南宋的头号大敌,而且也是岳飞生前唯一的劲敌,居然阴差阳错丧生在牛皋胯下,也可算是替岳飞了却了一桩未竟的心愿。
突然发现宝石山中有一座牛皋墓,出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我对山上几处闻名遐迩的景点也无暇顾及了,一路直奔牛皋墓。几乎横穿整座宝石山,终于在后山栖霞岭上一道幽深的山谷间找到了牛皋墓。只见墓前竖石坊,冢前立石碑,碑上刻“宋辅文侯牛皋之墓”。据墓前石碑记载:牛皋(1087-1147),字伯远,河南鲁山人,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部将。后又查阅资料,才知道牛皋身为抗金名将,被提为岳家军副统帅。岳飞遇难后,秦桧为斩草除根,密令下属借宴请各路大将为名,以毒酒害死牛皋,牛皋死前悲愤地说:“恨南北通和,不能以马革裹尸!”原来现实里的牛皋竟也是如此一位大英雄,而他的结局却又是那般惨烈,使人揪心。
在牛皋墓前寂立良久,只见四周青山掩映,古木参天,林深谷幽,郁郁苍苍,心想如此一方绝佳的风水,也不辱没了这样一位真英雄。转身细看路牌,发现此处直通岳王庙,原来竟与岳王庙毗邻。想来闲暇无事,岳飞与牛皋两兄弟彼此往来,痛饮三杯,却也颇不寂寞。
六和塔
杭州古名钱塘,钱塘江亦因此得名。因受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造成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被称为钱塘潮。钱塘潮起时,声势浩大,排山倒海,往往将两岸的堤坝冲毁。为治服水患,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国君派僧人智元禅师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建塔一座,以镇江潮。此塔即名六和塔。后来经过历代治理,钱塘潮早已不构成水患,而六和塔则成为观潮的最佳地点。
我来到杭州虽然没有赶上潮汛,可是却并未感受到多少遗憾,因为我登临六和塔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追觅鲁智深的遗踪。
鲁智深,《水浒全传》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本名鲁达,法号智深,绰号“花和尚”。其人为人豪爽直率,嫉恶如仇,专好打抱不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鲁智深的归宿颇富神话色彩。书中写道:宋江班师到杭州,屯兵在六和塔驻扎。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阻拦鲁智深,向他说明此乃钱塘“潮信”。鲁智深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吩咐众僧烧桶汤来。鲁智深沐浴罢,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宋江等众头领嗟叹不已,将鲁智深的骨殖葬入六和塔山后的塔院。
六和塔自从建立以来,即高高兀立在钱塘江畔月轮山上,伟硕挺拔,势干云天,充满阳刚之气,杭州人喻其为“将军”。鲁智深在六和塔坐化圆寂,升仙成佛,使得六和塔也跟着多了一些神话色彩,平添了一股英雄气。
武松墓
《水浒全传》里写道,鲁智深坐化后,他的同伴武松因折掉一臂,成了废人,遂留在六和塔出了家,寿至八十而终。六和塔本与梁山好汉风马牛不相及,阴差阳错,却与这班英雄中最有名望的二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行者”武松的名号,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景阳冈”、“狮子楼”、“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所有的故事无不引人入胜。本来武松的形象本已足够传神,现代的电视连续剧又添加了“单臂擒方腊”的情节,使英雄的形象更臻完美。
《水浒》本是小说,梁山一百单八将多是虚构。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就是由话本和戏剧杜撰而来。而与鲁智深不同,武松却在历史上真有其人。
据《临安县志》、《浙江通志》等史籍显示:武松,宋代人,原系浪迹江湖的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知人善用,邀请入府,充当都头,不久因功升为提辖。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其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个提辖武松,据说就是《水浒》里武松的原型。
如今在杭州西泠桥畔,每日不知有多少有人前来拜谒武松墓。人们拜谒的不仅是葬于此处的义士武松,更是拜谒文学家塑造过后面貌全新的英雄武松。
慕才亭
在西泠桥畔,距离武松墓仅五十米远处有一座六角攒尖顶亭,名“慕才亭”。亭内覆有一墓,即为苏小小墓。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十五岁时,苏小小父母谢世,遂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每日尽情游乐于山水之间,多与文人雅士来往,常在自己居住的小楼里以诗会友,渐成钱塘一带名伎。
风光秀美的西子湖畔,历来多有公子佳人在此偶遇,留下不少佳话传说。诸如白娘子与许仙,天上人间,终得聚首;梁山伯与祝英台,地府世外,也落得比翼双飞。只有苏小小的偶遇没有结果。一次,苏小小在湖滨邂逅来自金陵的俊美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形影不离,共同游山玩水,互诉衷肠。可是却遭到了阮郁的父亲的强烈反对,把阮郁逼回金陵,硬生生地拆散了二人。至此二人再未谋面。
苏小小虽为诗伎,但腹有才情,身有傲骨。时有上江观察使孟浪来到钱塘,派人几次相请,苏小小方来赴会。孟浪有意难为她一下,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令孟浪至为折服。
自古红颜薄命。苏小小年方十九岁,因病咳血而亡。葬礼上,忽有一人赶来抚棺大哭。原来此人名鲍仁,读书人,因盘缠不够无法赶考,苏小小无意间相遇,即慷慨予以资助。鲍仁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钱塘,打算报答恩人,没想到却已阴阳两隔。鲍仁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并建“慕才亭”。这个“慕才”,不是钦慕别的,只是钦慕苏小小的德与才。
历代文人雅客为苏小小这一才女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慕才亭”内悬挂着十二幅纪念苏小小的楹联,在西子湖畔所有的厅阁中数量是最多的。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唯有这首题为《苏小小歌》的南朝民歌,道出了人们对这个女子命运的感怀与不尽的追思。
秋瑾墓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首豪气干云的诗篇,出自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1875-1907),女,浙江绍兴人。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积极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
秋瑾生前经历坎坷曲折,死后的境遇却又令人颇多感叹。
始葬: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遗骸暂厝绍兴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1907年8月,风声稍有平息,秋瑾长兄秋誉章带人将灵柩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殡舍。
二迁:1907年9月,殡舍主人拒绝为“女匪”提供殡舍,秋瑾灵柩又迁往绍兴大校场。
三迁:1908年1月25日,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根据烈士“埋骨西泠”的遗愿,将烈士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四迁: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秋瑾灵柩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五迁:1909年秋,秋瑾丈夫王廷钧病故,秋瑾灵柩迁往夫家湖南。但秋瑾婆婆拒绝承认秋瑾为王家媳妇,所以夫妇并未合葬。
六迁:1911年,秋瑾之子王源德成年,将母亲灵柩迁葬湖南湘潭昭山。
七迁:1912年辛亥革命后,湖南、浙江争葬秋瑾,湖南同盟会将秋瑾的灵柩迁葬长沙岳麓山。
八迁:1913年秋,徐寄尘等人士积极向新政府建议兴建秋瑾陵墓,烈士的灵柩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原葬处。
九迁:1964年冬,浙江杭州“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12月2日秋瑾墓上的小碑亭被毁。次年1月末,秋瑾墓被平毁。也有说1964年迁葬杭州鸡笼山。
十迁:1965年,在杭州松木场重修简易秋墓。也有说位置在今杭州香格里拉对面的湖滨,离开原来秋墓只有几十米。还有说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
十一迁: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秋瑾墓被拆除,遗骸被装入一个瓮中迁往杭州鸡笼山。
十二迁:198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之际,秋瑾墓又迁回西泠桥畔。
如今在白堤尽头的孤山西麓,隔着西泠桥与苏小小墓、武松墓相望的,即是秋瑾墓。一座汉白玉雕塑的站像挺立在墓前,秋瑾上着学生装,下着百褶裙,左手叉腰,右手按剑,颇显英姿飒爽。墓碑正中刻“巾帼英雄”四个大字,正是1913年秋孙中山先生到杭州凭吊秋瑾时亲笔所提。
林徽因纪念碑
林徽因(1904-1955),女,祖籍福建闽县(福州),生于浙江杭州。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参与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等。
林徽因最大的传奇,在于一生中与三个男子扑朔迷离的感情经历,至今令人颇费疑猜。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人彼此钦慕,交往甚密,导致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后来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徐志摩则与陆小曼结成伴侣。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赶往林徽因演讲会途中遭遇坠机遇难。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父辈的安排下,一同赴美攻读建筑学。4年后,二人结为秦晋之好。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相处也算融洽。林徽因在卧室墙上长年挂着徐志摩失事飞机的残骸,据说是梁应林所求捡回来的。
徐志摩去世后,金岳霖很快闯进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生活。而林徽因也爱上了金岳霖,在自己的丈夫和“第三者”之间,难以取舍。最为微妙的是,梁、金两家一直毗邻而居,金岳霖始终是梁、林二人家庭沙龙的座上常客。甚至梁、林夫妻吵架,也是找金岳霖来仲裁。金岳霖终生未娶,一直痴恋着林徽因。梁、林、金三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一直维系到林徽因去世。
2006年8月,一座造型独特的纪念碑落户于杭州“花港观鱼”景点。碑呈长方形,高1.82米、宽1.25米。碑为铜铸,以切割手段透出林徽因剪影和她的文字。在那些镂空的字眼里,我们看到:“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作者简介:李爱民,保德县人,著有小说《西口遥迢》 。
山西云竹湖——波波利?云竹湖畔国际艺术社区 | 贺子毅
摄影
西子湖畔
原创图片,作者拥有全部著作权。
昨天(2019.6.2.)山西尼克尔俱乐部去山西榆社云竹湖—— 波波利?云竹湖畔国际艺术社区采风,我拍了几张片片与大家共享。
波波利·云竹湖畔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县域西南部,这里距离榆社县城22公里,距太原市88公里。
从太原出发,沿G5京昆高速(石家庄方向)在晋中东进入S60榆祁高速(晋中、长治方向)行驶约13公里,进入G55太长高速(平遥方向)转入S66和汾高速,到达云竹湖高速口下高速,通过路口后左转再行驶五分钟即可到达云竹湖。自驾全程大约需要2小时。
2020年郑太铁路通车,可直达榆社西站,榆社西站距离云竹湖入口仅2公里,20分钟即可从太原到达云竹湖,接轨国际生活圈。
云竹湖海拔1021米,水域面积1416公顷,是杭州西湖湖面的2-2.5倍。春韵秋晖,夏梦冬致,四时之景各有不同,却总犹如人间天堂、世外仙境。广阔多姿的湖面上可游湖、泛舟,更可垂钓、冲浪,开展多样的水上运动。
云竹湖东北区域为波波利·云竹湖畔国际艺术社区及社群美好生活圈专属领地和私享水域。这一区域总规划面积约3000亩,结合艺术、运动、自然三维元素,倾力推动全山西独有的5+2湖畔社群美好生活。
波波利·云竹湖畔一期启动区包括湖语树湖畔院落、花语田湖畔公寓等多组团生活单元,为您打造全新概念生活空间、社区景观、全新物业服务等模式,为您倾力呈现全山西独有的梦想生活全资源社区。
波波利?云竹湖畔国际社区活动中心将食、闲、乐聚集于此,约3200㎡活动区包含户外休憩、户外餐厅、业主餐厅等美食供应,排练室、多功能教室、音乐厅、图书室等多个功能活动区,并且我们将邀请艺术、运动、国学、戏剧等多个领域的老师前来指导学习,让每位来到这里的家人都有所爱、有所学,受用终身。
在波波利·云竹湖畔生活馆是社群美好生活的起点。与朋友浅尝一杯咖啡,与兄弟相约看一场球赛,或者只是小坐,时尚精致的空间都会让您感到浓郁的温情。未来这里将会举办各样艺术沙龙、专业讲座、兴趣分享会等。在云竹湖畔之外的日子,到生活馆吧,波波利始终与您相伴。
在湖语树湖畔院落,房子首先的礼遇是恰如其分的空气湿度和多变的空间层次,依据个性对房子做多功能的设计也是房主的乐趣所在。光线、建筑、植物光合作用、视野的通透性、家庭的互动性,在此也都得到详尽体验。
邻里中心旨在为业主提供多重贴心服务,设置居委会、文体活动室、治安组、医疗组、物业组,为业主日常所需提供及时帮助。
湖畔的心灵厨房常有星级米其林主厨主持假日会餐,新鲜采摘的时蔬,配合最恰当的烹饪技巧,将厨间对美食的构成艺术发挥到极致。来自米其林星级主厨现场教学,和妈妈们一起体验美味料理的诞生,分享美食,传递生活之美。
湖畔花海内种植十余种花草,春夏时节,繁花盛开,美不胜收。还有芬芳四溢的花艺教室,培养高雅情趣。
马术俱乐部占地面积16672平方米,是山西专业马术训练基地。初期引入小矮马、威尔士中型马、夸特马等,为全年龄段的家人们提供全面的马术知识学习,与马儿亲密接触,培养优雅高贵气质。
生命在于运动,波波利·云竹湖畔集结了众多运动项目,堪称山西最大的户外休闲运动王国。
波波利广邀艺术、运动、人文各界生活品味先驱及家庭,针对城市里被工作捆绑的中年人和在水泥森林里养生的长辈们,组建10000个艺动家庭俱乐部,与国际艺术家们一起参与年度创意活动,把生活闹得很艺术,365天天天都是云竹湖的欢乐节日。
西子湖畔起草“五四宪法” 照亮新中国依法治国之路 西子湖畔
1953年12月至1954年3月间,毛泽东在杭州起草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静静地坐落着由一幢平房和一幢二层小楼组成的历史建筑。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起草地。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历时77天,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为1954年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西湖边起草的“五四宪法”,将永载中国史册。
西子湖畔,做立国安邦之大事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60周岁生日。这一天,他是在火车上度过的。
他的专列1953年12月24日离开北京,经南京、过上海,于28日零点抵达杭州,一直到1954年3月17日夜才回到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首次来浙江杭州,也是住得最久的一次。
这是一次身负重任的南下——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来杭列车上,他曾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阅读、钻研了中外各类宪法,包括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等。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
宪法起草小组先后拿出了初稿、二读稿、三读稿。经杭州、北京两地人员分头讨论并修改后,1954年3月上旬又完成了四读稿。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四读稿。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圆满结束。
立宪是一个过程。“五四宪法”是“开门立法”“开门立宪”的经典之作。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从初稿的提出,到最终的通过,全国上下讨论持续多月,参与人数高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各方提出的意见共有118万多条,公众参与热情空前。根据这场全国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又对宪法草案做了多次磋商和修改。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由此诞生。
开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新纪元
毛泽东指出:“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它总结了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规定了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宣布了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在新中国第一次获得了宪法的保障,“人民”二字重千钧。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研究员曹正法表示:“‘五四宪法’作为党执政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不仅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基础,更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石,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的一座历史丰碑。”
“依法治国”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词。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已成今日之共识。
12月4日被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历史明晰地告诉未来,只有真正落实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才有真正的立国安邦、国泰民安。
讲好中国宪法故事,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2016年12月4日,这幢宪法起草小组当年工作的小楼,被设立为全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填补了我国宪法主题纪念馆的空白。馆内的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让那些关于新中国首部宪法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醒,鲜活如新。
开馆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对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努力为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作出贡献。
2017年12月4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栖霞岭馆区正式开放,成为宣教现行宪法的重要平台。北山街和栖霞岭两个馆区一起,生动展现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的光辉历史,讲述了中国宪法故事,弘扬了依法治国方略。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介绍,陈列馆积极搭建宪法宣誓和宣讲“两个平台”,从2018年起,陈列馆定期举办“法治大讲堂”“宪法微课堂”,注重讲学互动,弘扬宪法精神。同时,积极拓展线上阵地,探索“智慧陈列馆”建设,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辟“法治大讲堂”直播云课堂和云观展,打造24小时不闭馆的线上宪法宣传教育阵地。
历史资料来源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0571bike.com/thread-91166-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旅途故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