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萨克族夫妇旅游攻略「哈萨克民俗村」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8-19 20: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哈萨克族的民族风俗?有知道的速度在线等
1、家庭与婚姻:
     哈萨克族的家庭组织,是以夫妇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步,订婚礼,在女家举行,双方协商有关事宜;第二步,确定“吉尔特”期的婚礼,在男家举行,从而确定正式的亲属关系;第三步,又在女家举行,男方要将协商的财礼的半数送到女家,此后,新郎就可以住在女家,与姑娘同居,叫做“看门”;第四步,又在男家举行,这是正式结婚仪式。
     2、日常生活服饰:
     明显地反映了牧区生活的特点。为了骑马方便,服装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男性喜在腰间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随时切肉食用。男性内衣衣领较高,多绣花边,套西式背心。妇女喜着鲜艳花布,胸前绣纹花,多穿连衣裙。 饮食:由于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因此,在饮食方面带有强烈的特区特点。主食主要地牛、羊、马肉,其次是用面粉制成的馕和面条以及抓饭等。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金特”:用奶油混合幼畜的肉,装进马肠里,蒸熟后食用。喝的主要是牛奶、马奶、奶茶、更喜马奶酒。居住:哈萨克族人民多数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居住是轻便而简易的毡房,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季则居住土房和木屋。
     3、喜庆日与游艺:   
    哈萨克族的喜庆日,有“肉孜节”(通称小年)、“古尔邦节”(通称大年) 以及带有浓厚民族风味的“拿吾鲁孜节”等。 在游艺方面,他们最喜爱唱歌。青年男子喜欢摔跤、赛马、刁羊,还有青年男女共同取乐的“姑娘追”。舞蹈比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关,如挤奶舞、剪羊毛舞 、绣巾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等
在新疆北部和东北部森林茂密的丛山峻岭间,土壤肥沃的盆地绿洲里,水草丰茂的草原平川上,瑰丽秀美的湖泊河流旁,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共有11.1万多人。
  民俗风情(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禁忌等)  与游牧经济活动相适应,哈萨克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他们的吃、穿、住、行都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
  饮食: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也吃面食。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骆驼肉。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和骆驼奶。奶茶是牧民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其他奶制品还有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服饰: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
?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族青年男于普遍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叼羊之前,将骑手分成两组,每组各闪出一人一骑对叼。先出场者把羊压在脚与膝之间,两手抓住羊的后腿压在马鞍上。对方出场的人抓住羊的两只前腿用力拽拉,一场人力对人力、马力比马力的较量开始了。力强者先胜,对手不甘示弱,拼命争抢,又是几番对叼。这时,两组骑手一拥而上,持羊者策马飞奔,其他人拼命追赶,激烈的角逐使叼羊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高潮,场外的欢呼声、叫好声、力咖声如山呼海啸。场内数百骑挤成一团,持羊者左冲右突,抢羊人右夺左抢。此情此景真加战场一般激烈。一会儿,持羊者冲出重重包围,一忽儿他又陷入十面埋伏,江山易主,持羊者又变成抢羊人。几经反复,终于有一勇士力挫群雄,叼羊远去......骑手们精疲力尽,望尘莫及。以勇力和韧劲获得冠军的胜利者,高举夺得的羊只,向四周鼓掌欢呼的人们挥手致意。 叼羊,哈萨克人祈求幸福的独特仪式。追求,哈萨克人对美好未来的永远追求!
  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哈萨克族草原后,哈萨克族的精神世界、伦理道德、各种礼仪、节庆和风俗都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准绳。
  民族节日  哈萨克族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都是伊斯兰教节日。
  占尔邦节这大早晨,成年男子都必须到清真寺做礼拜,如牧区无清真寺,则由当地的毛拉指定一个山坡,面向沙特阿拉伯麦加方向集体做礼拜。做完礼拜后,即回家宰丰"献牲"。占尔邦节一般过三天,甚至半个月。节日朗间,不断举行各种对唱活动、舞会以及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其中,叼羊和姑娘追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情趣。据传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狼对牲畜的危害很大,牧民对狼特别仇恨,一旦猎获了狼,便将它驮于马上奔跑。此时大家一拥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娱乐。后来这种活动就发展成一种专门的娱乐形式,并由叼狼演变成叼羊。
  建筑风格  为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褂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
?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
  经济活动  主要从事畜牧业,也兼营农业、狩猎业和手工业。商业等。游牧是其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所谓游牧,就是"逐水草而居",把牧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草场,视季节变化将羊、马、牛、骆驼等牲畜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草场去。这样做,可以保持各季节牧场植被的良性循环,可以保证游牧生产在较大地域内进行。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哈萨克族牧民选育出了生长发育快,长膘能力强,体形大,肉、脂产量高,抗严寒耐粗饲的阿勒泰大尾羊;体形高大、体质健壮、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的伊犁马和适应性强、吃苦耐劳、善于爬山、挽乘兼用的小型马--巴里坤马。这两种马与焉眷马并列为新疆三大名马。体质结实,役力强而耐久。适应性强的哈萨克牛更是他们选育的良种。哈萨克族的羊毛、皮革、铁器、木器、食品等各种家庭手工加工业无不和游牧生产方式有关。
  重大贡献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了大片中国领土后,哈萨克族人民一直坚持反抗沙俄的侵略、压迫及殖民统治。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新疆建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甘肃建立了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服饰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在夏季,哈萨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种用薄白毡制作的翻边帽,分为两瓣,很有特色。而在冬季,则要戴“吐马克”或“库拉帕热”两种不同的帽子。“吐马克”有两个耳扇,一个尾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库拉帕热”则形似圆锥体,内缝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饰以色彩艳丽的绸缎,美观实用。哈萨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较讲究,根据游牧中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种类,夏季的靴子底子较薄,打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轻便柔软、易行,却不易为猎物察觉。长筒靴子有高跟,长及膝盖,全牛皮制成,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结实耐用。穿此靴时常穿毡袜,袜口用绒布镶边,十分美观。软鞋子顾名思义为软皮制作,没有高后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在牧区,套鞋使用比较广泛,套鞋既能保护软鞋不受雨雪侵蚀,同时进帐篷时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们喜爱。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她们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样式。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裙摆阔大自然成褶。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戴的是“塔克亚”、“别尔克”或“特特尔”。“塔克亚”是一种斗形帽。下沿略大,彩缎作面,帽壁有绣花,帽上缀珠,顶上插猫头鹰毛;“别尔克”是用水獭皮做的圆帽,与“塔克亚”类似,只是夏季扎各种颜色的三角和正方形头巾;“特特尔”是一种四方的头饰,上绣各种花纹图案,折起多褶,扎在头上。另外,未婚少女喜爱在发辫上别上发带。若是成婚新娘则从结婚那天起要穿一年的“结列克”。“结列克”为红绸制作,帽子和衣服连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来。一年后,可以换上套头的盖巾。中年妇女夏季喜欢穿半袖长襟袷袢和坎肩,多在胸前下摆用彩绒绣边,两边有口袋;冬季喜穿用羊羔皮裁制的、带布面的“衣什克”,或穿绣有图案、罩以绸缎面的“库鲁”(皮大衣)等。已婚的妇女一般要戴“沙吾克烈”,即一种外用布、绒或绸作面,用毡作里的帽子。这种帽子绣满了花卉,并嵌有珠宝金银,有一串串珠子垂于脸前。若生了孩子后,就要戴上套头和盖巾。盖巾用白布制作,上有图案,很宽大,盖上后可遮住全身,只露出脸颊。盖巾上有金银别针,在各种颜色绣制的图案中有“颊克”花纹。如果要是盖巾上没有绣“颊克”花纹的话,说明这个妇女已成寡
妇。因而,从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上就能判断她们的婚否、育否。哈萨克族妇女的鞋、靴也有多种式样,通常穿的还是皮靴加套靴,较为讲究的还要在袜子上绣花,在套鞋上进行一番装饰。
居住
“穹庐为室分兮旃为墙”。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亚游牧民的居住习俗。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穹庐即毡房,由于哈萨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场中要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两个小时就能搭起一个毡房,若已搭起的毡房地方不太合适的话,几个人就能抬起来换个位置。毡房拆卸起来也很容易。在很短时间内,牧民就能将整个毡房和全部生活用品用毛绳捆扎起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因而,毡房对哈萨克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毡房,哈萨克语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毡房由房围、房杆、顶圈、房毡、房门等组成。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通常毡房有三米高,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毡房内布置有一定的规矩,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大部分。房正中对着天窗安设火塘或铁炉,毡房前半部铺有地毯。毡房是哈萨克族活动的重要场所。进门按逆时针方向,首先是厨房,制作各种食品;然后是主人的卧室;往下铺着大地毯之处,可以接待客人或进行礼拜;最后是儿子、儿媳的铺位。毡房的功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居住待客外,也是从事生产和娱乐的场所。是接羔的“产房”、孩子的课堂、婚礼的典堂,也是哈萨克族唱歌、跳舞的俱乐部。从冬季来临的11月到来年春季4月期间,哈萨克族一般住在冬季牧场。这种房屋为四方平顶,内置铁炉或土炉取暖,为避风雪,多用土坯、石块或木头构筑而成。定居的哈萨克人的住房形式与周邻其他民族相似。
“忒哈拉”也是哈萨克族的一种建筑。此房圆顶,类似毡房,但有土石彻成的围墙,高二米左右,有天窗。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基本已属定居房屋,房屋四周有围放牲畜的篱笆栅栏或土坯矮墙。
交通
伊犁马和巴里坤马早已是闻名全国的马种,这两种马都是哈萨克族及其先民饲养的。由于长期从事游牧畜牧业,需要不断移动,马就成了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萨克牧民离不开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游动迁移、从事狩猎,都需要骑马,他们有句谚语说:“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哈萨克牧民运输则主要靠牛车和骆驼。牛善于负重。牛车适应牧场的自然环境,车轮高大,车体轻,轴轮用桦木制成,耐磕碰,适宜于在草原、戈壁和深雪中通行。牧民转场、运输货物,常用牛拉车驮物。
哈萨克族生活的地区干旱多戈壁,运输比较困难,在这种条件下,使用骆驼驮运最为适当,而且骆驼载重量也超过其他牲畜,一向被誉为“沙漠之舟”。因而一些有骆驼的人家,多用骆驼转场搬迁和驮运货物。驼运一般不用带草料,通常一早起身即行至午前,中午放牧,让骆驼得到休息。日落前起身行至深夜,每走一段可以稍事休整,可以说骆驼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婚姻
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中存在过“哈凌玛了”制度。哈萨克族的婚礼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极其复杂。婚礼仪式要在女方家举办四次,即说亲——“库达拉苏”,由男方家长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礼物,款待来人,商定订婚日期;订婚——“乌勒特热托依”,这是婚礼中的重要仪式,从此将男女双方命运联结在一起,其中有送礼、宰羊、踏水礼等内容;送彩礼,是给女方各种结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须是奇数;出嫁——“托依”,在这个仪式上,要唱许多婚礼歌。在男方家举办的仪式有两次,一是“吉尔特斯”,就是男方要择一吉日子向众人展示自己到底为新娘准备好了哪些物品、彩礼,让大家观赏。二是迎亲——“克灵推斯如托依”,将新娘迎进家门,揭开婚纱。这一系列仪式的规模不同,每次仪式都要设宴、唱歌、跳舞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婚礼结束后,新娘将原来代表年龄的小辫梳成两条大辫,并在一年内披戴“结列克”。
家庭
哈萨克族的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意见。哈萨克族婚姻是终身的,婚约一经缔结,不许随便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离异子女全部归于男方。若是丈夫主动提出离婚,女方可以带走自己出嫁时的嫁妆。若是女方提出,那么任何东西也不允许带走,只能单身离开家门。
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妇女从事家务。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风尚,若有对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耻笑,还会受到惩罚。
哈萨克族过去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还子”习俗。“还子”就是新婚夫妇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原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要改变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原为祖父母的称谓改为父母的称谓。与新生父母的关系成为兄弟姐妹的关系,称谓也随之改为哥嫂、弟妹。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
哈萨克族家庭的继嗣是男继女不继,按传统习惯,实行财产幼子继承制。
礼仪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极富有游牧文化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现在,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要举行割礼。()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骑马礼等。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
?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
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
丧葬
由于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葬礼基本上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哈萨克族十分重视葬礼,葬礼大体上分为临终前请毛拉念经“赎罪”、整容、挂旗吊唁、报丧、奔丧、出殡、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动,全部过程甚至要持续一年时间。
哈萨克族实行的是无棺土葬。“埋体”被净身后,用白布缠裹,直体仰身,头北脚南,面西朝向圣地麦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个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个洞穴。安放完毕,用土坯树枝先封住侧洞,然后往直坑中填土,最后在墓上堆石成丘。坟的外形是长方形,周围建有坟墙,有门可出入,形似毡房。坟前立碑。死者去世周年时,要重修坟墓。普通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墓冢。有声望的死者,还在坟上用砖石砌起高塔。
男性死者生前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
禁忌
自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
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讳抠鼻孔、吐痰、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习惯。
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直冲家门,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骑马快到家门时,要放慢速度。忌持马鞭进毡房,认为是寻衅打架的。忌讳客人从火炉右边入座和坐在火炉的右侧,因为右侧是主人坐的,也不要坐在放食物的木柜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客人的坐位应听从主人的指引;吃饭、喝奶茶时,不能用双脚踩餐布,更不能横跨过去,在餐布收拾之前,最好不要离去。如果临时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从主人跟前走过,必须绕别人背后走;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走进配餐的地方,忌讳客人乱动餐具,更不能用手拨弄食物或掀开锅盖,主人递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应高兴地接受,喝奶茶不应喝一半剩一半而离席,喝马奶酒也应一饮而尽,不会喝酒也要少许啜上一口,以示谢意,不然会使主人扫兴。就餐前后,主人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乱甩动,应用毛巾擦手,并有礼貌地送还毛巾;如果天色已晚,主人留宿,不要拒绝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则被主人误会。
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不要用脚和棍棒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严禁从作礼拜(乃玛孜)的人前通过,也不能踏作礼拜?
?布单子,更不要模仿他们的动作大声说笑。
按哈萨克族传统习俗,妇女怀孕后,忌食驼肉、驼奶;忌穿驼毛做的衣服。因为母驼孕期一般在12个月,认为饮食了驼奶、驼肉,将会使孕期延长。忌食兔肉,因为兔子是三瓣嘴,认为孕妇吃了兔肉会生下豁唇的孩子。忌食狼咬过的牲畜的肉,因为狼的口水很多,怕因此而生的孩子也会有很多口水。产妇分娩时,忌男人在产房,包括丈夫。接生婆不能是怀孕妇女,认为这样产妇会大出血;忌生过孩子却夭折的人。不许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美、俊之类的词。
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礼拜寺、墓地周围,不允许随地大小便。牲畜不能进入墓地。不得在墓地上取土。
哈萨克人崇拜草和火,因而忌讳拔春天的新草。不允许用脚踏火,不能往火上吐唾沫,不准围着火堆乱跑,不能压灭火苗,更不能往火上撒尿。
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在数目字方面很重视单数,尤其重视“七”和“九”,特别是“七”被他们崇尚敬重。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七”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字,泛指数目之多。如“七天”、“七昼夜”、“七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长,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炼。在生活习俗上也常和“七”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第7天要举行摇篮礼和命名礼。七代内不准通婚,而联姻的人家必须隔七条河。娶妻的彩礼也是多的为77匹马,中等户为47匹马,下等户为17匹马。人死后,把死者放人墓穴后,每人也必须铲7掀土。第7天要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毡房中点7盏油灯等。甚至有7个客人一同来到门前时,主人也特别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如果其中一人给他们送些礼品时,认为是无上光荣和幸福的事,常将所送礼物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哪些地区合婚是冥婚的说法?哈萨克族现在这少数民族在中国哪个地区位置
中国
冥婚仪式,始终没有形成定例。冥婚虽然算做喜事,但不免红、白两事的礼仪混杂交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事人的主张如何。故冥婚礼仪的形式出入很大。现将一比较典型的冥婚礼仪详叙于后,以供参考。但不见得所有冥婚仪式都照此办理。
一般说来,冥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放定多是一次性的,就无所谓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通讯时,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鹅笼”、“酒海”、龙凤喜饼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饰是纸糊的冥器。
女方陪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活,送至男方后,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陈列半天,有的只是抬着环绕男方院内一周,即由鼓乐前导,送至附近广场焚化。
冥婚并不一定都举行上列仪式,但迎娶仪式是不可少的。是日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后,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人宝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有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不是冥婚的起灵仪式也是如此)。
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此穴,进行“夫妻”并骨合葬。
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1]
朝鲜半岛
[2] 家人为死者找冥婚对象时要先合八字,双方家属同意后即可择吉成婚,仪式通常在庙宇举行,一般会挑吉时举行冥婚礼,由双方家属分别捧著穿着传统婚服、代表新郎与新娘的娃娃连同牌位举行冥婚仪式,再将娃娃、牌位及新人照片放在供桌上并列,以示双方结为夫妇。再进行除煞、焚烧遗物等仪式。最后把夫妻二人合葬。
    哈萨克族在新疆伊犁哈萨自治州
                  
                       新疆哈萨克斯坦旅游景点 哈萨克族旅游 哈萨克族
                           1. 哈萨克族旅游伊宁旅游景点有:1、喀赞其民俗村; 2、六星街;3、林则徐纪念馆;4、城市海景公园;5、汉家公主纪念馆;6、拜图拉清真寺;7、丝光之路旅游小镇;8、汉人街;9、紫苏丽人薰衣草创业产业园;10、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11、伊犁河;12、天马文化博物馆;13、唐布拉布隆温泉。
1、喀赞其民俗村。位于新疆伊犁州伊宁市格赞其民族社区。是北疆唯一一个大型原生态反映维吾尔族风情为主的人文景区,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的好去处。走进民俗旅游区就进入一片蓝色的世界。建筑以蓝色为主色调,有一种穿越到摩洛哥蓝城的幻觉,在红旗街附近,有许多民族特色小吃烤肉串、拌面、抓饭等。
2、六星街。位于伊宁市江苏路与工人街交叉口。这世界罕有的中国唯有的西方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样板,这里能有艳丽的房屋,美丽的窗影。这里上世纪30年代由德国设计师按照六边形设计,从中心向六角辐射,又由一圈圈的环线连接各种特色的庭院,花团锦簇,宁静祥和,五颜六色的窗户和墙,还有俄罗斯和各民族的建筑,令人赏心悦目。
3、林则徐纪念馆。位于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鸦片战争之后,以禁毒和抗英声誉卓著的名字英雄林则徐被谪戎伊犁,在逆境下仍忠诚报国,致力于勘垦、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在这里修建了这座纪念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在展厅展出的照片、实物2000多件。
4、城市海景公园。位于伊宁市墩里买街道横一路。每到周末还有哈萨克、维吾尔族的婚礼在伊犁河旁的大广场举行,载歌载舞,特别热闹。河畔公园,南临伊犁河,可戏水观鸟。到公园这边晨跑或者傍晚来散步,观察日落很棒,安静,视野开阔,可以观赏海峡,里面草坪很多,可以带上野餐,不然野餐。公园里有许多独具风格的人造景观,如恐龙群、美人鱼、荷兰风车等。
5、汉家公主纪念馆。位于伊宁市江苏路25号。免费景点,这里介绍了两位汉家公主细君、解忧远嫁西域和亲的历史,给伊犁历史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展馆内基本都是图片,文物很少。能够欣赏汉代的建筑和丝绸之路文化。
7、丝光之路旅游小镇。位于伊宁市经济开发核心区重庆北路。是一个集餐饮、酒店、娱乐、休闲民俗特色和非遗文化展示的旅游小镇。是伊犁最大的夜市,不仅规模大,美食还物廉价美,成了本地人生活了好去处。晚上有灯光喷泉、美食夜市。
8、汉人街。伊宁市新华东路。百年老街,民俗风情浓厚。原是一条长约2公里的巷子,道路弯曲,店铺林立。这里是购物、美食一条街,各种水果干果服饰都有。在这里,尤其是美食很诱人,烤包子、烤肉、抓饭、羊肉串等让人垂涎三尺。
9、紫苏丽人薰衣草创业产业园。位于伊宁市开发区深圳路。园区规划设计了种植观赏、生产参观、文化传播、博物馆游览、主题酒店体验和产品展示6大区域,按顺序游览一圈,就能详细了解薰衣草从种植到变成精油和产品过程,对薰衣草的花语和浪漫文化有更深的感悟。
10、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伊宁市如意街44号。是伊犁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的博物馆,目前免费对外开放,安检比较严格,博物馆只有一层区域开放,主要就是介绍伊犁州的自然地理、历史发展、林则徐纪念馆三大部分,有许多精美的照片,涵盖了伊犁所有的美景,并且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地理结构、矿产资源、民族组成做了详细的叙述,伊犁州最重要的就是哈萨克族,里面有它的专题陈?
?。
11、伊犁河。位于伊宁市郊16公里处,是新疆流量最大的内陆河,这里绿树成荫,风光秀丽,是拍摄落日的极佳地点,非常出名的伊桥落日就是出自这里,景点全天免费开放,这里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可以打车前往。
12、天马文化博物馆。位于伊宁市浙江路北,是一座马蹄形状的建筑。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影像、实物模型甚至智能交互系统展示马和马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并向游客推荐体验休闲骑乘、户外探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13、唐布拉布隆温泉。距伊宁市300公里,温泉周边山花烂漫,绿草如茵。白杨白桦,相互依偎。沟里百花盛开,魅力多姿的乔尔玛冰川奇景抬头可见。温泉海在海拔2520米地方,温泉水常年保持30~40度,矿物质丰富,达到我国医用矿泉水分类标准。
2. 哈萨克斯坦的旅游景点哈萨克斯坦现有努尔苏丹、阿拉木图、奇姆肯特3个直辖市。
3. 哈萨克斯坦旅游攻略哈萨克斯坦是前苏联解体后的其中一个国家,经济还行,国内治安条件还可以,我有一个朋友在那边工作。旅游环境也不错  
4. 哈萨克斯坦十大旅游景点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以东北38公里处,有一个叫做怪石峪的景区,这里怪石嶙峋,形态万千,让人惊讶,让人害怕,让人驻足,让人留恋
5.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哈萨克斯坦文化传统: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伊斯兰教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6. 哈萨克族旅游景点喀拉峻风景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16年(5A);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2011年(5A)。
喀拉峻风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特克斯县的南部天山之中。喀拉峻作为“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天山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美学价值较高的区域。景区内雪峰与峡谷辉映,森林与草原镶嵌,春夏季五花绽放,姹紫嫣红,晨曦落霞映照下线条柔美、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幅艺术画卷。这种大自然的绝美赐予,使人直入无边旖旎梦境。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位于新疆新源县境内,地处天山腹地,是伊犁州旅游的龙头景区,新疆著名景区之一,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新疆那拉提风景区自南向北由高山草原观光区、哈萨克民俗风情区、旅游生活区组成,拥有夏牧场、柯孜拉霞瀑布、望天洞等著名景点。它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塞风光。
7. 哈萨克斯坦 景点新?
?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首府伊宁市有花城的称号,景点有喀赞起美食风情园、六星街、汉人街大巴扎、伊犁河湿地公园等,察布查尔县有锡箔风情园、霍城县有薰衣草基地、霍尔果斯口岸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中哈合作中心有免税店,有哈萨克斯坦国家的商品供游客选购。
8. 伊犁哈萨克景点意思就是说明伊犁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伊犁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的桥头堡,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众多保持着各自特色的兄弟民族,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到处都是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瑰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塞外江南,美丽土壤质地,太阳升旗的地方。
9. 哈萨克斯坦著名旅游景点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湖泊是巴尔喀什湖,源自哈萨克语,意为“沼泽地中的草丛”。为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内陆湖,湖面海拔342米,东西长605千米、宽9-74千米、面积1.8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米,是世界上第十三大湖泊。
巴尔喀什湖是世界上极少数有咸淡湖水分别占半的湖。因为湖东西两部分有湖峡水道相连,所以在定义上是一个湖。巴尔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长湖,位于亚洲中部,流经中国新疆的伊犁河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75%至80%,湖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湖北岸建有巴尔喀什城,北岸为著名的铜矿带,巴尔喀什是重要的炼铜中心,主要湖港有布鲁尔拜塔尔和布尔柳托别。
10. 哈萨克斯坦的旅游资源草原、雪山、骏马、古城是中亚五国的标志。
乌兹别克斯坦热度最高
中亚充满神秘与古老的魅力。
中亚,主要包括5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5国对外开放旅游还是前几年才开始的事,我国国内旅行社或中介机构承接赴中亚旅行团或签证业务的较少。赴中亚旅游游客少的一个原因是气候。中亚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虽然中亚地区有很多适合滑雪的地方,但是目前中国游客赴境外滑雪旅游的市场发展仍不太成熟。旅行社多组织游客在夏季去中亚旅游,中亚旅行团的行程也多集中在暑期,并且旅行社很少会有相关的自由行产品。
                       哈萨克族著名旅游景点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 哈萨克族
                           1.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1、咸海面积4.66万平方公里,
2、巴尔喀什湖,1.82万平方公里;
3、阿拉湖,2650平方公里;
4、田吉兹湖,1162平方公里;
5、谢列特田吉兹湖,750.3平方公里;
6、萨瑟湖,736平方公里;
7、库什穆伦湖460.1平方公里;
8、马尔卡湖,455平方公里;
9、萨雷利帕湖,336平方公里;
10、马连他湖,300平方公里。
巴尔喀什湖是世界上极少数咸、淡湖水各占一半的湖。
2. 哈萨克斯坦最美的风景主要景点:阿拉木图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街道宽阔,树木茂密,风景优美。因市内种植了大量的苹果树,因而有“苹果城”的美称。城南的阿拉套山上,有登山运动员营地、高山滑冰场、疗养院、旅游饭店等,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哈萨克斯坦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海拔53米,湖内有岛屿300个,水域面积6.4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一25米。哈萨克斯坦阿拉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巴尔喀什到阿拉湖盆地东部,面积2200平方公里,深45米,为咸水湖。多为平原和低地。属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9℃至-4℃,7月平均气温19℃至26℃。4月到5月去还是比较合适的,空气这个时候比较清爽,天气也晴朗,不过可能有风,天气扬尘
3.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有哪些郁金香是哈萨克斯坦的国花,特有的植物,波叶郁金香
4.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图片首都:阿斯塔纳  官方语言:哈萨克语全国共分为2个直辖市和14个州,分别为:阿斯塔纳市(Astana)[5]  、阿拉木图市(Almaty)、阿拉木图州(Almaty,塔尔迪库尔干)、阿克莫拉州(Akmola,科克舍套)、阿克托别州(Aktube,阿克托别)、阿特劳州(Atyrau,阿特劳)、巴甫洛达尔州(Pavlodar,巴甫洛达尔)、曼格斯套州(Mangghsystau,阿克套)、卡拉干达州(Karaghandy,卡拉干达)、科斯塔奈州(Kostanay,科斯塔奈)、克孜勒奥尔达州(Kyzylorda,克孜勒奥尔达)、江布尔州(Jambyl,塔拉兹)、东哈萨克斯坦州(Shyghys kazakstan,厄斯克门)、南哈萨克斯坦州(Ongtustik kazakstan,奇姆肯特)、西哈萨克斯坦州(Batysdy kazakstan,乌拉尔)、北哈萨克斯坦州(Soltustik kazakstan,克孜勒扎尔)注:括号内为省府。
5. 哈萨克斯坦的著名景点哈萨克斯坦文化传统: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伊斯兰教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6. 哈萨克斯坦风景名胜巴尔喀什湖面积最大,历史记载上也最有名,特点也是世界上独?
??无二:东咸西淡;斋桑泊,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古韵;阿拉湖,紧挨着中哈边境,是东哈萨克斯坦地区的一颗明珠。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身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哈萨克斯坦国内大部分是干旱少雨,但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形成一片美丽的湖泊群。
7.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排名哈萨克斯坦最大的10座城分别是,首都努尔苏丹,原首都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奇姆肯特,卡拉干达,阿克托比,塔拉兹,巴浦洛达尔,厄斯克门,塞米伊,等城市,其中原首都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城市。坐落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山区,邻近吉尔吉斯斯坦。
8.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英文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关于“中亚”这一地理概念在学者中认识并不统一。范围最狭窄的界定来自苏联官方的定义,即仅指其下属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克曼斯坦。
9. 哈萨克旅游景点野果林景区位于额敏县东南部,距离城区约30公里。该景区地处吾尔喀夏尔山南麓西部,面积达50平方公里,由高山、怪石、林木、瀑布形成的独特景观,是集度假、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纳仁恰汗库勒村位于额敏县城区东南19公里处,隶属额敏县杰勒阿尕什镇,景区有阿山民俗文化馆、八卦观光景点、哈萨克非遗址文化大毡房、老式铁匠铺等景观内容,是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位于额敏县城以南,二道桥乡政府以西约11公里处,地处库鲁斯台草原腹地,萨尔巴斯村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湿地气候,植被丰富,森林密布,河流纵横,有一些特色旅游景点,如万亩芨芨草湖、千亩原始旱柳林等,是国家3A级景区。
位于额敏县也木勒牧场格生村北,距额敏县中心约14公里。县道808线可达。西辽契丹曾经在这里建都称帝,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金戈铁马,近八百年历史的窝阔台汗国。遗址长2000米,宽1800米,遗址高出平地3—4米,有标志性石碑、窝阔台汗敖包、民族特色凉亭、历史文化墙,是国家2A级景区。
位于额敏县玉什喀拉苏镇铁列克特社区,距离县城47公里处,县道808线可达。湿地公园占地面积65公顷,建有游览木栈道5.6公里、观景台一坐、莲花池、风车走廊、水车、爱情主题打卡点等主要景观。目前正在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10. 塔吉克斯坦著名景点帕米尔高原,波斯语,意为平顶屋。中国古代称葱岭,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最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帕米尔高原地跨中国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阿富汗东北部,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天山交会的巨大山结。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
帕米尔高原山体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西部塔吉克斯坦境内主峰共产主义峰海拔7495米,列宁峰7134米。东西部差异显著。西帕米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都很大;纬向和经向山脉相互交错,地形复杂,具有高大山原的特点;河网密度大,切割深,夷平面遭受破坏严重。东帕米尔高原绝对高度较小,相对高度也较低,高原特征显著,谷地宽广。高原冰川广布,有1085条,面积8041平方千米。最长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7千米。冰川湖泊众多,最大的喀拉湖面积383平方千米,最深236米。
中国境内的帕米尔高原是其东部,在?
?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区境内。东以木吉谷地和塔什库尔干谷地为界,与西昆仑山相邻,南邻喀喇昆仑山。北部呈北西一南东走向,南部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长260千米,宽50~100千米,由高原山地和高位山间盆地构成。山地海拔一般5000~5500米,山间盆地海拔3500~4200米,部分地段降至3200米。有红其拉甫、明铁盖等山隘,是古丝绸之路南下印度、西去阿富汗、伊朗的重要通道。已有中巴公路通过。
11. 哈萨克斯坦著名景点介绍雪豹、金雕和汗血宝马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0571bike.com/thread-94279-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