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登录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_tip!
登录
QQ登陆
微信登录
搜索
搜索
热搜:
川藏线
骑行北京
骑行攻略
骑行西藏
装备
新手
山地车
公路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装备
骑行装备
骑行知识
骑行知识
骑行路线
骑行路线与攻略
自行车库
户外品牌
户外品牌
户外保险
户外保险
快捷导航
自行车装备
人身装备
自行车配件
山地车保养
骑行经验
骑行技巧
骑行健康
骑行安全
美利达
捷安特
喜德盛
ucc
大行
闪电
死飞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
骑行论坛
›
骑友交流
›
骑行知识
›
《军港之夜》里的“军港”,原来在这座小岛
推荐主题
小号网-抖音里面的等级_抖音账号在线交易购
账号交易网-微信小号网站,微信小号在线购买
杭州百货购物攻略 杭州大型购物
锦州世博园攻略(详细游玩指南,让你玩转锦
春节去哪旅游最值得推荐(精选春节旅游攻略
runningman首尔景点哪几 韩国runningman好
返回列表
查看:
18
|
回复:
0
《军港之夜》里的“军港”,原来在这座小岛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苦行僧
当前离线
积分
274215
窥视卡
雷达卡
苦行僧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24-9-12 14:30:2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歌手苏小明演唱的经典军旅歌曲——《军港之夜》红遍全国。但很少人知道,歌词中优美的军港原型,就位于东海上一座陆域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
这座小岛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面,与桃花岛隔海相望,因形似蚂蚁,故被人称作“蚂蚁岛”。
上世纪四十年代,困厄的环境、艰难的生活,曾让蚂蚁岛以“穷”出名。但这些并没有压倒淳朴的岛民,男女老少筚路蓝缕、自力更生,一步步摘掉了“癞山头”的帽子,贫瘠小岛“逆袭”成为了如今的全国渔区先进典型。
而在这段艰苦创业的岁月里,蚂蚁岛上的女人们更展现出非凡的巾帼力量。她们开山取石、围塘造田,甚至像男人们一样,站在了惊涛骇浪之上,无所畏惧。
回望蚂蚁岛的前世和今生,听蚂蚁岛的女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李和朱(70岁):一针一线,一补40年
从舟山沈家门乘坐渡船,大约三十多分钟,就能抵达蚂蚁岛。
跟随熙熙攘攘的游客登上码头,正前方的建筑上几个红色大字赫然跃入眼帘——“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十二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蚂蚁岛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环顾四周,如今美丽的海港风貌,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是一穷二白的苦岛。唯独从过去的民谣中,还能一窥当时真实的情景。
“蚂蚁沉在苦海中,打鱼人家世代穷,破衣破裤破毡帽,破船破网破帆篷。草屋像个破鸟笼,泥墩灶,空饭桶,蜘蛛结网爬烟囱,卖儿卖女喝西风。”
据说解放前,蚂蚁岛自然条件极差,岛上仅有650亩田地,全岛60%的人家靠吃番薯干过日子,30%人家靠吃野菜和杂粮,养不起孩子,卖儿鬻女的家庭,更是不计其数。虽然出海捕鱼是岛上唯一的生计,但在海上,“前有强盗,后有风暴”的威胁,也让蚂蚁岛人民饱受痛苦。
《军港之夜》词作创作地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在过去,出海捕鱼是岛上唯一的生计。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李和朱坐在码头附近,正专心致志地补着手中的渔网。不远处,一群游客正在进行缆绳的制作体验:三股尼龙绳在一个简易的装置下,通过前后两端的通力合作,拧成一股。
游客们玩得不亦乐乎,但对李和朱来说,这些“别人眼里的新鲜玩意”,实在太习以为常了。
游客正在进行缆绳的制作体验。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我小时候这里是‘癞头山’,什么都没有,生活很艰苦,男人们出去捕鱼,女人们就在家里干活。”
李和朱是土生土长的蚂蚁岛人,小时候岛民们艰苦创业的日子让她记忆犹新。在她出生后的第二年(1952年),舟山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在蚂蚁岛成立,人民公社的雏形由此产生。1958年9月,蚂蚁岛建立起全国第一个渔业人民公社——蚂蚁岛人民公社,李和朱的父母就在这时加入了创业的队伍中。
那时候,男人出海、妇女守家是海岛家庭的常态。男人捕鱼回来后,女人就帮忙把海产品进行加工,缝补渔网。于是作为渔民女儿的她,自懂事起,就跟着母亲补,一补就补了40多年。
李和朱,70岁。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如今她已经70岁了,生活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手上的功夫一点也没有退步,灵巧的双手下,一张斑驳的渔网很快就恢复了原貌。
“现在生活好了,会补网的人不多了。孩子们也让我告老,不要再出去干活了。”
然而,李和朱仍然闲不下来,一有空还跑到港口,干回老本行。长长的渔网拖拽在地上,像浅滩上的波浪,一层一层将她包裹在其中。她埋着头,针线在指尖熟稔的操作下,自由地穿梭。
长长的渔网拖拽在地上,像浅滩上的波浪。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现在有力气,想做就做做嘛”,李和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道。
陈志苏(74岁):借着月光,搓草绳,买大船
人民公社成立后,蚂蚁岛想要脱贫,就要发展渔业。而发展渔业,首先就要有大船。于是1953年,为了筹集足够的买船钱,蚂蚁岛上的200多个妇女带头发起了“搓草绳换钱”的行动。
那一年的冬天,全岛妇女都搓起了草绳。上至五六十岁的老婆婆,下至十六岁的小姑娘,白天搓,夜晚搓,最终搓了12万斤草绳,换购了一艘大捕船,这艘船也被命名为了“草绳船”。而后,村民们又自发捐献了450只铜火囱和金银首饰,购得了另一艘大捕船,取名为“火囱船”。
上至五六十岁的老婆婆,下至十六岁的小姑娘,全岛妇女搓了12万斤草绳,换购了一艘大捕船。 资料图
74岁的陈志苏,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和大人一起搓草绳的情景。“那时候还没有电,家里用的是煤油灯。但为了省灯油,家里的妇女们晚上就借着月光搓,月光跑到哪里,就搓到哪里。”
陈志苏说,搓草绳看起来很简单,但刚开始手太嫩,搓久了,手心就会火辣辣地疼,连笔也握不了,甚至有时候搓出了血泡,破了还要搓。搓出来的草绳除了卖钱外,还可以做成捕海蜇的笼子,卖了海蜇的钱也可以贴补家用,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蚂蚁岛人最平凡的生活。
搓草绳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我父母都是渔民,小时候过着集体生活,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生活好啦,我们都有两千多块钱劳保了。” 陈志苏笑着说道。
如今在蚂蚁岛的人民公社旧址前,陈志苏和一帮姐妹们向游客表演搓草绳的技艺,游客也可以亲自体验,领略蚂蚁岛精神。
“现在这些草绳基本没什么用处了,但是给游客看看,还能让大家记住蚂蚁岛的故事”。
陈志苏,74岁。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林妙珠(81岁):乘风破浪,蚂蚁岛的“女老轨”
在旧社会,女人下海曾是禁忌。但新中国成立后,在妇女要顶半边天的口号下,男同志可以做到的事情,女同志也可以做得到。这样的想法,也让当时蚂蚁岛上17岁的林妙珠备受鼓舞。
“我到现在还记得,1958年的正月初二上午八点钟,我从大兴岙村出发,到乡政府那边找同学玩。走到半路上,正好遇到了当时村委会的李书记。”林妙珠回忆道。
李书记正巧有事要寻林妙珠的奶奶,见到林妙珠,两人便寒暄了起来。这时刚巧有一只捕鱼的船从港口出发,经过不远处的海岸。林妙珠看着捕鱼船缓缓驶来,不禁问道:“为什么男人可以上船出海,女人就不能上船呢?”
这一问倒是把李书记给问住了,但李书记想了想,觉得林妙珠说的很有道理。而蚂蚁岛彼时也正在发展远洋生产,下海男劳力不够,于是李书记决议让女人也有下海的机会。
在过去,男人出海、妇女守家是海岛家庭的常态。 资料 图
“书记在村广播里号召了一下,最后一共有十个人报名,都是十四五的年轻女孩,最大也不过十八九岁。”
林妙珠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船,一天就吐了六回,胃里的黄水都吐出来了。海上风浪之颠簸,吓退了不少女孩。
“我奶奶当时也劝我,说妙珠啊,人家都一个个都跳上岸了,你为什么还不上岸。我就跟奶奶撒了个谎,说因为我不晕船。”
林妙珠不想放弃,觉得临阵退缩很没面子,于是咬紧牙关,留在了船上。十人中,包括她在内,最后也只有四人坚持下来。在乡政府的安排下,她们前往浙江水产学院学习培训,表现优异的林妙珠成为了蚂蚁岛上第一位女轮机长。
报名的十个女孩中,包括林妙珠在内,最后也只有四人坚持下来。 资料图
轮机长在过去叫“老轨”,主要负责全船机电、动力设备。年仅17岁的林妙珠成为了“女老轨”,在当时不仅是一件新鲜事,也是一份殊荣。然而海上的艰辛和惊险,仍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1959年吕泗洋海难那次,我们正好也在海上。当时,旁边的船都翻了,遇难者的尸体就漂在海上,惨不忍睹。我们当时就把家带出来的炒米粉,全部吃进肚子里了,做好了回不去的准备。”林妙珠激动地说。
幸好最后风浪小了,林妙珠的船脱险了,船上一共16人都活了下来了。
林妙珠,81岁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这场刻骨铭心的灾难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让人后怕,但没有吓退蚂蚁岛的女人。在那之后,林妙珠和姐妹们仍然继续出海。而蚂蚁岛的女人们还成立了24个勤俭持家小组,用了三年时间,积攒下六万块钱,打了一对机帆船,命名为“妇女号”,在当时整个舟山都是首创。
灾难没有吓退蚂蚁岛的女人。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丁荷叶(73岁):苦战三年,修建“三八海塘”
在蚂蚁岛创业纪念室,73岁的丁荷叶每天都要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上百位游客。她更拥有一份特殊的工作——为游客们讲故事。而这个故事,既是她的亲身经历,也是数百位蚂蚁岛女性的共同回忆。
蚂蚁岛是一个悬水小岛,土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受到制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一直要靠国家供应。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吃粮问题愈发严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1972年,该岛提出“苦战三年,围塘造田”的号召。由于男人们长期在外捕鱼,300余名妇女接下了修建海塘的重任。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蚂蚁岛上建立。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这是蚂蚁岛人第一次造大海塘,在公社妇联的发动下,300多位妇女成立了一支娘子军。溜泥、拖石、抬石、拖沙,妇女们用简易的工具,趁着退潮的时机修筑海塘。
筑海塘中,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撑流(也就是运涂泥)。脚一踏入海涂,身子就往下陷,走不动也站不稳,上身浸透了汗水,下身泡在海水里,浑身都是泥浆。
1972年,蚂蚁岛提出“苦战三年,围塘造田”号召,由于男人们长期在外捕鱼,300余名妇女接下了修建海塘的重任。资料图
“天冷的时候,牙齿冷得打架,脚都麻了,手上都是冻疮。”丁荷叶回忆道。
“有些妇女要给孩子喂奶,上不了岸,就只能在原地站着,让大家接龙把孩子一个一个传递过来,喂完了再运回岸上。因为身上沾着泥巴,孩子的襁褓上也都弄脏了。”
丁荷叶,73岁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因为筑海塘从外岛买石头成本高,蚂蚁岛的六个姑娘就主动请缨,承担在岛上开山打石的工作。
“不仅放炮很危险,运石头也是苦活,全靠小板车拉,一车三四百斤大石头,每天要拉60车,走石板桥稍有不慎,人带车都会滚下去”,丁荷叶说。
终于,历时一年四个月时间,三八海塘顺利建成了。而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海塘上装置了38盏灯,每当夜晚来临,璀璨的灯光点亮海边的夜色。
2018年6月,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启用后,丁荷叶等一帮老党员便成立了讲故事队,开展了口述历史的活动,其中最高龄的讲故事者91岁。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盛成芬(59岁):把“癞头山”变成绿水青山
在谈到蚂蚁岛的历史时,许多人都说蚂蚁岛从前是个“癞头山”。
更有民谣唱道,“蚂蚁山,蚂蚁山,蚂蚁原是‘癞头山’,山上是石岩,山下是沙滩。”然而走在蚂蚁岛的滨海步道,放眼望去,如今山头上树木繁盛,郁郁葱葱的景象,很难与 “癞头山”的过去联系在一起。
蚂蚁岛从前是个“癞头山”。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我父亲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一件事,那就是种树。”谈及父亲盛再堂,蚂蚁岛护林队队长盛成芬难掩崇敬之情,“这片树林,都是他带着村民们一起培育、种下的。”
盛成芬说,蚂蚁岛的山头最早生长的都是黑松,但因为虫害的关系,黑松大批大批都死了,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癞头山”。为了摘掉“癞头山”的称号,改善绿化环境,1959年,时任长沙塘村书记的盛再堂,组织村民去山上种树。
“那时候,男人都出海打渔,造林的大多数是女性,我父亲就带着两百多妇女,一起上山种树,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天天没亮,父亲就出发了,等到天黑了才回来,身上沾满了泥土。”
那时候,男人都出海打渔,造林的大多数是女性。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然而,渔民们没有植树的经验,起初两年都没有什么效果。于是,盛再堂买专业书来研究,向农林局讨教,去附近岛屿取经,终于找到了适宜生长的树种。而后,又组织实施封山育林政策,每年只放开半个月时间允许上山砍柴,把保护山林列入乡规民约。
400亩杉树、1万多棵香樟树,还有许多其他的杂树,就在村民们的努力下,在‘癞头山’一棵棵存活了下来。
盛成芬,59岁。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1980年,盛成芬从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受到父亲种树的感召,她也选择在岛上护林。她深知前人栽树的不易,对于山上的每一棵树,她同父亲一样珍惜和疼爱。
“有一次,听说有外地人来山上偷树,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报了警,骑上车满山去找。海岛上的树,挖了一棵就少了一棵。”
如今,岛上森林覆盖率高达68%,绿化覆盖率80%,树木品种200多个,蚂蚁岛已经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
蚂蚁岛已经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盛成芬说,她想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双手为蚂蚁岛留下更多的绿色,而且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没有什么事能难倒蚂蚁岛上的女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香港军营百科③︱赤柱,香港最南端的军营 军港
赤柱营区,是香港保卫战中最后的战场。
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充分说明,
英军在投降前依然有足够的抵抗能力,
只是他们最终选择了缴械投降。
赤柱炮台——最后的抵抗
赤柱炮台见证了英军最后的抵抗(胡小姐拍摄)
在香港岛最南端的赤柱半岛,临海而建的赤柱炮台气势磅礴,居高临下扼守着东博寮海峡,直面辽阔的南中国海。登上一号炮床,规模宏大的战备工事可藏纳百余名官兵同时作战;远望二、三号炮床,曾经的防卫工事已经改为卫星通讯站,建有成群的卫星通讯天线,是港岛对外联络的通信枢纽。
赤柱炮台兴建于1937年,主要用于防范敌军从香港岛南段大规模登陆,3个炮床上各放置一座9.2英寸口径的重炮,分别由摩星岭炮台和歌赋炮台迁居而来。事实上,在二战爆发以前,英军新建新的炮台、将海防炮移来移去的事情,倒是经常发生。
八间屋(网络图片)
为了兴建赤柱炮台,港英当局为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兴建了新的住屋,以换取他们的搬迁。这些房屋,就是今日的香港二级、三级文物——八间屋。这些平房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居住,时常还有游客前来感受香港客家人的日常生活。
赤柱炮台建成之后,立刻成为了香港岛南段防卫的要塞,开设了港岛东海岸射击指挥部。士兵们经常在此操练,试射炮弹的声音经常在海面上回荡。黝黑的炮口指向了东博寮海峡,扼守着香港海上交通的要道。
赤柱炮台使来犯日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胡小姐拍摄)
1941年12月20日至25日,日军与驻港英军在港岛进行了激烈争夺。英军主力分为东旅、西旅两个部分,在日军的打击下,顾头不顾尾,相继丢失炮台山、金马伦峡、马己仙峡、礼顿山等防线,兵力基本龟缩至太平山部分阵地和赤柱半岛一带。
如前文所述,在日军铁蹄的碾压下,东旅指挥部被日军攻陷,旅长阵亡。西旅指挥部则被日本人追着屁股打,一步步向南迁移,一直迁到了赤柱军营。
最为致命的是12月23日,日军攻陷港岛最大的水库—大谭水库,守卫水库的义勇军第三连全部战死;25日,日军攻陷英军守卫的最后一个水库——黄泥涌水库,彻底切断了英军东旅和西旅。此时,维多利亚城内水源、煤气、电力全部中断,卫生环境日差,传染病横行,日空军不时轰炸,不少市民死亡。
1941年12月25日,这一天在香港被称为“黑色圣诞节”。25日下午,在日军前锋部队抵达港督府前的花园道时,港督杨慕琦宣布英军投降。傍晚,港督杨慕琦、驻港英军三军司令莫德庇少将等港英当局高官乘坐天星小轮横渡维港,来到设在九龙半岛酒店的日军指挥部。
英军在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王残阳拍摄)
半岛酒店因为盟军的空袭而停电,在336房间,烛光映照着杨慕琦惨白的脸色——他成为1781年英军将领康沃利斯向美军投降以来,英国160年历史中首位因失守殖民地而投降的官员。这些港英高官当即被软禁在半岛酒店,后来被关押至多个不同监狱。直到二战结束,解放中国东北的苏联军队,无意中在沈阳战俘营发现了杨慕琦,他才得以恢复自由。1946年,杨慕琦复任港督。
在港督下达投降命令后,绝大部分英军举起了白旗、放弃了抵抗。驻守赤柱的东旅指挥官华里士准将虽然接到了投降命令,但是他却不敢相信,因为此前,他对港英高官反复宣称的“英军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深信不疑。
华里士准将要求进一步确认消息。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电话线被猛烈的炮火打断。面对着华里士的质问,电话听筒里一片死寂,没有人能够给他答案。
华里士准将便继续指挥赤柱炮台的3座9.2英寸口径大炮猛烈轰击日军,造成了日军较大伤亡。直到26日凌晨,华里士的副官将投降手令带回,东旅才宣布投降,并交出了所有的武器。
赤柱军人坟场,安葬着在香港保卫战中阵亡的盟军将士(网络图片)
在香港保卫战中,英军共计有1679人死亡,1042人失踪,10818人被俘;日军则有692人死亡,1662人受伤。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受到了日军指挥官酒井隆中将的鄙夷和嘲讽,因为日军认为,近八成的部队放弃抵抗、向敌军投降,是一个军队指挥官的耻辱。而英勇抵抗的加军罗逊准将,则得到了日军的尊重,其遗体被日军安葬于牺牲地,并立碑纪念。
日军占领赤柱炮台后,把战火中损毁的工事进行了修理,并大肆加固了阵地,扩充了驻守的炮兵规模,用以对抗盟军的进攻。1945年日军投降后,英军重新进驻赤柱军营,直至1997年7月1日由驻香港部队驻守。
去过赤柱的人都知道,通往军营的马路十分狭窄而陡峭,特别是两辆巴士会车的时候,两车之间的距离可能就不足10厘米,坐在车上就仿佛迎面撞击一样,真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但是这些大巴车司机技术十分娴熟,操作自如,真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本领那可是杠杠的。然而,这些巴士要想在狭窄的山道上调头,必须要进入赤柱军营内,才能做到。直到2001年,特区政府在军营门口兴建了巴士回旋口,这才解决了巴士调头的难题。
赤柱炮台的驻港士兵
摄影
:杨琼(网络图片)
驻香港部队进驻赤柱营区后,经常在赤柱炮台举行现场教育,引导官兵重温那段屈辱的殖民和侵略的历史,并组织宣誓仪式。赤柱营区还数次向香港市民开放,使得普通百姓也能一探军事禁区的风采。
赤柱炮台上空的海风徐徐吹拂,饱经沧桑的古老工事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这样一个道理:有血性、敢亮剑,是一支军队能够战胜强敌、夺取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撑。对于军人来讲,时刻都要保持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霸气、宁死不屈的勇气,甘愿为守卫神圣的国土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
(本稿部分内容原载于《看历史》2015年第9期。)
旅顺口军港旅游攻略 旅顺口军港旅游攻略图 军港
1. 旅顺口军港旅游攻略图大连旅顺海岛分别有:
1,旅顺渤海湾北部海域的猪岛,因型似猪,故名猪岛。岛上有淡水和二百亩耕地,最主要的是出产世界著名的六排刺的海参,现在属于特供品。
2,旅顺神龙仙岛,是旅顺最大的海岛,也是世界四大军港,此岛可以让人深刻领会低碳旅游自然享乐的新概念。
3,蛇岛,国家生态自然保护区,岛上生有二万多条蝮蛇,不对外开放。三个岛各有特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 旅顺军港怎么去大连旅顺口区的锁龙井在旅顺军港东面的黄金山下。关于锁龙井,有两个比较流传很广的传说。锁龙井也叫金井,井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要想金井开,需得缘人来”。
当时的袁世凯知道了,以为他是缘人,来到金井祭拜,结果龙冲出來把他吓个半死,回北京没几天就死了。
另一个传说是日本鬼子把金井里露在外面的铁链子栓在船上往外拖,结果山摇地动,巨石滚滚,吓得日本鬼子放弃铁链,铁链自动又回到井里。
3. 旅顺军港门票这个地方的野生动物园的门票要一百五一个人
4. 旅顺军港有什么好玩的世界上有5大军港:旅顺军港、珍珠港、横须贺、朴次茅斯海军基地、卡达姆巴海军基地。
1、旅顺军港,始建于清代,其实早在明代旅顺就设有水师营,由此出海巡哨。旅顺军港地处辽东半岛西南端,黄海北岸。
2、珍珠港,地处瓦胡岛南岸的科劳山脉和怀阿奈山脉之间平原的最低处,与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鲁鲁港相邻,是美国海军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北太平洋岛屿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一般的民用船舶及外国舰船无美国海军部特殊许可是不得进入的。
3、横须贺,位于日本神奈川县东南部三浦半岛的城市,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东京都市圈的城市。横须贺设有日本防卫大学等军事院校和军事研究机构。军事基地主要在横须贺本港,可泊大型舰船300余艘。
4、朴次茅斯海军基地(HMNB Portsmouth)为皇家海军三个现役海军基地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为位于苏格兰的 HMNB Clyde 与及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普利茅斯海军基地(HMNB Plymouth)。
5、卡达姆巴海军基地是印度海军雄心勃勃的“海鸟计划”的一期工程。这项计划耗资81.3亿美元。基地位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果阿以?
??100公里的加尔瓦尔,是苏伊士运河东岸同类海军基地中规模最大的。
5. 旅顺军港游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历经了甲午战争,被沙俄强行租界,日俄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在旅顺经营多年,建成北洋水师舰队的主要基地。
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被日军攻占,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沙俄租借军港旅顺口、商港大连湾25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地续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8日,日军偷袭旅顺口,日俄战争爆发。经过极其惨烈的战役,日军夺取旅顺口军港。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根据雅尔塔协定,旅顺港由苏联占用。
1955年,苏联将旅顺归还给中国。旅顺后来和大连合并,并称为旅大市。
6. 旅顺军港地图位置旅顺历史比较悠久,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汉代时属沓氏县,东晋时名“马石津”,隋唐时谓“都里镇”。
明朝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军队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至今。
1880年,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成为军事要塞,旅顺军港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军港之一。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旅顺作为主战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旅顺曾被沙俄侵占7年,遭日本奴役40年,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中饱经沧桑,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说。
1960年2月20日与大连合并成为旅大市,1981年改为大连市,旅顺口成为其辖区之一。1996年7月1日,旅顺实现局部对外开放
7. 旅顺口军港旅游攻略图片如果你对红色旅游比较感兴趣,给你推荐一条路线。在大连站北广场(火车站)后身乘坐南路或北路直达快客前往旅顺。票价7块,公交车是全程5块钱,不过没有直达快客快捷舒适。旅顺汽车站下车前往位于汽车站附近的万忠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了解旅顺大屠杀的史实与真相。在汽车站附近乘坐3路公交车,具体哪一站我忘了,到日俄监狱(如果你对日俄监狱感兴趣)。到旅顺军港游园的话,要在距离旅顺汽车站一站地的中心广场乘坐5路车到友谊公园或者火车站(距离?
??顺汽车站也就二十分钟的步行时间,步行也挺方便),军港游园门票10块。军港游园附近就是旅顺白玉山,门票40块钱,在白玉山上,天气较好时,可以眺望旅顺口。5路公交车在文化街下车就是旅顺博物馆,和关东军司令部,持本人相关证件不要门票。院内还有旅顺蛇博物馆,门票好像是40吧,记不清了。旅顺出租车起步价和市内一样10块,如果弄不清公交就打车吧,也不贵,旅顺很小的。个人觉得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红色旅游也挺好。有其它想知道的再问我吧~
8. 旅顺军港附近景点旅顺博物馆,胜利塔,蛇馆都在太阳沟景区,相距的都不远。
白玉山在旅顺客运站的对面,建议先去白玉山,在山上就能看到旅顺军港。大约时间一个半小时。
然后下山到旅顺日俄监狱参观,大约时间一个小时左右。
然后坐旅顺3路车到太阳沟景区参观博物馆,蛇馆,胜利塔等景点,大约时间2个半小时。从什么地方坐车去旅顺,关键看你住在什么地方。从旅顺回来,还是在客运站坐车。
9. 旅顺军港图片大全旅顺军港始建清代,其实早在明代旅顺就设有水师营,由此出海巡哨,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入黄渤沿海。为加强旅顺口海上防务,从1880年至1890年10年间,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经营旅顺港。在旅顺征民大扩航道,疏浚港湾、填海、筑炮台、建港池,使旅顺口成为当时世界闻名的军事要塞,并为五大军港之一。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旅顺只经营了16年,随后的几十年由日俄分别侵占,1955年4月15日,中苏举行旅顺军港交接仪式,从4月16日起旅顺军港的防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掌管。现做为北海舰队的一处训练基地,西港正在进行扩建之中。旅顺军港地处辽东半岛西南端,黄海北岸。港口门开向东南,东侧是雄伟的黄金山,西侧是老虎尾半岛,西南是巍峨的老铁山,周围环守旅顺港,天然形胜被誉为“天下奇观”。最具旅顺滨海小城风光特色的旅顺军港公园坐落于白玉山南麓,旅顺军港北岸。南面对着旅顺口门的主航道,西与旅顺西港相连,东临四八一O工厂和旅顺东港,北临黄河路,是一座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为5839平方米的人造公园。别看它面积不大且又狭窄,它的历史却可上溯到十九世纪末叶。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0571bike.com/thread-94713-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旅途故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