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汝州市的景点有哪些9月28日上午,汝州市召开2016旅游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这一消息。
没有地域、时间限制,全面取消门票。
2. 汝州有啥景点 汝州市是属于河南省直管的一个县级市。 汝州市原称临汝县,1988年8月撤县设市改为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56′--34°20′,东经112°31′--113°07′。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山,西临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四市交界地带。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汝州市辖钟楼街道、汝南街道、风穴路街道、煤山街道、洗耳河街道5个街道,小屯镇、临汝镇、寄料镇、温泉镇、蟒川镇、杨楼镇、庙下镇、陵头镇、米庙镇、纸坊镇、大峪镇11个镇,骑岭乡、王寨乡、夏店乡、焦村乡4个乡共20个乡级政区;下设2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36个村民委员会,有4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05.6万人。2010年被河南省政府、省发改委确立为河南10个省直管试点扩权县(市)之一。2014年1月1日全面实行省直管体制。市政府驻汝州市洗耳河街道丹阳中路72号。 汝州市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是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是中国中部经济实力20强县(市)之一。汝州境内焦柳铁路、207国道纵贯南北,并与陇海线、京广线连通;洛界公路、南洛(南京—洛阳)高速、二广高速、焦(汝)桐高速横穿东西,并与京珠、连霍高速直接毗连;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覆盖城乡,辖区内公路纵横交织、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非常便利。 汝州市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山地丘陵面积12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1%,平原面积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9%。北汝河自西向东南穿境而过,境内全长45公里,宽500--1500米,有大支流9条,向南北山呈鱼翅状分布。河滩总面积约10.1万亩。汝州地面高程海拔最高的岘山为1165.8米。市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暖和气温回升快,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东南风;秋季凉爽、天气晴朗;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西北风。 汝州市旅游景点单体达到852个 ,其中优良级252个,省以?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主要风景名胜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千年古刹风穴寺、大红寨地质公园、汝州怪坡、紫云山景区、岘山等。汝瓷、汝石、汝帖并称“汝州三宝”,久负盛名。 汝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温泉旅游城市,中国陶瓷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城市、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
3. 汝州市都有什么景点平顶山市区有白龟山水库,鲁山县有中原第一大佛,尧山(石人山)漂流,还有防空工程,画眉谷,汝州的钧瓷博物馆,郏县的“天地广阔、大有作为”知青纪念园,三苏祠,青龙湖。
1、平顶山新城区的白龟山水库一带,景色不错。
2、鲁山县的景区极多,如珍珠潭、大佛、画眉谷、好运谷、十八垛……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3、汝州市的风穴寺、怪坡、大红寨等,也很值得一看。
4、郏县的青龙湖非常适合休闲游玩。
4. 汝州市的景点有哪些好玩的汝阳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平王宋村,因自西向东有九座奇峰而得名。九峰山主峰海拔900多米,原始生态保护良好,植被茂密,景点纷呈,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极具开发价值,2007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19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
5. 汝州市的景点有哪些图片2021年平顶山免费景区名单白龟山湿地国家公园,石人山景区,宝丰香山寺,三苏坟,尧山大峡谷漂流。
画眉谷,中原大佛,舞钢二郎山景区,汝州九峰山景区。
汝州风穴寺香山普门禅寺,叶县县衙应国墓地,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来我们这里玩,谢谢。
6. 河南省汝州市十大景点汝州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历史悠久,是汝瓷的发源地,主要景点有:风穴寺、怪坡、汝瓷博物馆、神汤温泉、汝州学宫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穴寺,号称千年古刹,据说古代与少林寺齐名,值得一看。交通方便:在洛阳站附近的锦远汽车站,搭乘班车,即可到达。省内的郑州、平顶山、南阳等大中城市都有火车或客车通往这里。不错,是名副其实的优秀旅游城市。
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中,北靠玉皇、南眺汝水、东倚龙山、西偎黄鹿。群山环抱,苍柏叠翠,峰峦回转,飞桥泄瀑,宝塔高耸,殿阁巍峨,是一座风光如画,久享盛名的千年古刹。
据寺志记载:该寺创造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初建时称“香积寺”,隋代为“千峰寺”,唐朝名“白云寺”,又因龙山上有大小风穴洞,故俗称“风穴寺”。历史上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寺院随时代沧桑,几经盛衰,明万历年间为鼎盛时期,曾拥有僧侣千余,土地两千余亩,禅舍殿堂三百五十多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分期整修,尤使该寺光彩焕发、面貌一新。1988年元月13日,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穴寺地理位置独特,营建布局特别。
(一)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山口到寺院蜿蜒三华里,隐而不露;
(二)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寺院打破江北寺庙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格局,依山傍水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三)九龙朝风穴,莲台建古刹。寺周围紫霄峰、纱帽峰等诸峰似九龙盘卧,环视四周,层峦环拱,壮若莲台,寺院正建莲台中央;
(四)冬暖夏凉,真山真水。君子、迎科、龙泉常年旱不减,涝不增,冬不结冰,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且流经大面积的野生何首乌地段,色洁味甘,可与“惠山二泉”相媲美。风穴寺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风穴寺不仅自然风光如画,更重要的是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一百四十余间。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七祖塔”,高二十四点一七米,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每层四角挂铃,外轮廓呈抛物线型,古朴秀丽,为全国现存唐代高塔的七分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
??大钟,重量九千九百九十九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建在一点五米高的砖台基上,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挑角。古朴大方,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明代的汉百玉石佛和缅甸送佛像,肃穆庄严,栩栩如生。2003年观音阁又增添三尊汉白玉像。 风穴寺的佛教传承是:唐代为天台宗和禅宗并举;自后唐长兴二年延沼禅师起,一直为禅宗的临济支。西山上的上、下塔林,原有一百一十五座,现存七十三座,元至清代皆有,且形神各异,是位居少林,岭岩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塔林。
风穴寺周围还有唐著名诗人刘希夷先生的墓园;六百年之久,长达四百余米的八卦形古洞九妖十八洞;竹林庙、玄武庙、闻名中原的怪坡等多处景点,交通便利,食宿一体。寺内晨钟暮鼓,梵语喃喃,溶千年古建、佛教、自然风光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2. 怪坡文化苑景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处的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风穴寺2公里,该景区由怪坡、竹林庙、玉皇山三个单元组成,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景区内宝塔高耸,殿阁巍巍,四周群山环抱,苍柏叠翠,清泉侧流,风光如画,集雄、秀、奇于一体,揽山、林、水、洞、寺于一身,是一个集休闲、观光、度假、寻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其中,姊妹怪坡是怪坡文化苑景区的形象景观和标志性景点,主坡长126米,天然连环,全国首屈一指。在怪坡上坡骑车不用瞪,开车熄火照样行,真是想停下都难!朱沟村的葛针没有钩怪坡的神秘现象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探奇揭密。有人说这是“重力位移”,有人说这是“地磁现象”,也有人说这是“视觉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怪坡披上了一副神秘面纱。
.4 法行寺塔位于市区丹阳西路。
传说上古时期,汝州一代有蛟龙作祟,水患难与共严重。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把蛟捉住后为使蛟龙不再作祟危害百姓,便挖一口深井,将其囚于其中,井上又建宝塔一座,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法行寺塔即是传说中的“镇妖塔”。
法行寺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其塔身上下风格迥然之处,该塔塔向下方为四方形,上为八角形,塔高30米,上为九层。有说此塔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所建,也有专家认为建于唐代,有宋、金时代修缮的痕迹。
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外形略呈抛物线形。塔基高0.7米,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顶部于塔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座;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层砌,造型奇特。九层迭涩密檐颇具宋、金特点,似为宋、金时加筑,但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形仍保留?
?唐代风格。该塔敬有三皇姑。传说上古时期,汝州有蛟龙作崇,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用铁链把蛟龙锁了起来,并挖一深井,囚于其中,井口上压一巨石,锁链系于石上,在上边建宝塔一座镇压,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此塔就是法行寺塔。法行寺也因有此塔而俗称塔寺庙,寺前街道也取名叫塔寺街。200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法行寺塔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竹林庙是汝州市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占地约10000平方米,地处沟壑之间,绿树掩映之中,山环水抱,殿堂巍巍。大殿内供奉有观世音菩萨、王母娘娘、送子观音,两侧是哼哈二将。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巍峨,塑像形象逼真,神态端正,慈详而安宁,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天上竹林,地上少林",传说竹林庙与少林寺相对应。庙宇呢本来是佛教活动场所,但是竹林庙虽名为庙,却是道教胜地,真是怪事多多。竹林庙的建筑主要有地狱宫、观音大殿、罗汉殿、三仙圣母殿、无极圣母殿、阎君殿、玉皇楼,督天楼等。
6 四寨山位于汝州市西南与鲁山县交界处,因有四座形似轿顶的山峰而得名四寨山、轿顶山,也曾因山顶有玉皇庙而名玉皇山、水寨山等。四寨山风景秀丽、美景醉人,主峰海拔800多米,山峰陡峭、壁立千仞,峡谷幽深、神秘莫测,九女峰、擂鼓台、锯齿岭、接官梯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四寨山怀抱马刨泉,悬崖峭壁之上清泉喷涌而出,潺潺溪流逶迤蜿蜒,所过之处石潭清澈见底,瀑布悬崖高挂令人流边忘返;山上植被茂密,鲜花丛生,鸟兽出没,植物种类繁多;山上神仙洞、莲花洞、天井、枯井等天然溶洞鬼斧神工,更使四寨山锦上添花;楚长城、玉皇庙等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更增添了无穷的奥妙和神秘……
四寨山地处宛洛要道庙洪线东侧,交通十分便利,而又处在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及石人山景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站在四寨山顶西望八百里伏牛山逶迤纵横,岘山美女伴夫眠之美景栩栩如生,东瞰千里大平原尽收眼底。此山物产丰富,山珍野果四季不断,民风古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胜地。
7. 汝州的著名景点河南十大名寺排行榜
1.白马寺
2.嵩山少林寺
3.大相国寺
4.灵山寺
5.云台寺
6.圆融寺
7.月山寺
8.风穴寺
9.灵泉寺
10.大明
寺
1.白马寺
始建年代:东汉时期
白马寺是河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座寺庙,是河南十大名胜古迹之一,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的洛白路6号,有着中国第一古刹的美称,迄今为止已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了,是我国佛教发源地之一。辉煌时期曾出现跑马关山门的场景!
2.嵩山少林寺
始建年代:北魏时期
嵩山少林寺是河南地区一座将少林寺武术门派发扬光大的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的少室山下,不仅在历史上的文化意义非常深厚,少林武术还得到了世界的关注。
3.大相国寺
始建年代:北齐时期
大相国寺是河南地区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自由路西段,原本是由于唐睿宗纪念他自己从相王做上皇帝的一所寺庙,后来历经多个朝代修葺,并将其扩大。
4.灵山寺
始建年代:北魏时期
灵山寺是河南地区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灵山镇的境内,在唐朝和明朝时期,灵山寺被作为了国寺,皇室的人经常会在这所寺庙里面祈福。
5.云台寺
始建年代:清朝时期
云台寺是河南地区一座非常受欢迎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上,是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建造而成的,因为是建造在山顶之上,所以寺庙周边的环境非常的好。
6.圆融寺
始建年代:东晋永和七年
圆融寺是河南地区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的当阳峪村境内,是由著名的僧人佛图澄国师一手创办而成的,迄今为止已经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7.月山寺
始建年代:公元 1158年
月山寺是河南地区一座经历过多次修葺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的境内,寺庙里面有着精美绝伦的楼宇建筑,还有藏经阁,藏经阁内有着完整的佛经收录。
8.风穴寺
始建年代:东汉初平元年
风穴寺是河南地区一座建筑保留度比较完整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的东北处,寺庙内有着著名的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和藏经阁等多个历史文物景点。
9.灵泉寺
始建年代:东魏时期
灵泉寺是河南地区一座由高僧道凭法师修建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的西25公里灵宝山南麓崖上,寺庙内有着我国最大的浮雕塔林,被称为河朔的第一古刹。
10.大明寺
所属年代:北宋时期
大明寺是河南地区一座寺庙建筑面积较大的佛教寺庙,这所寺庙的位置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的境内,寺庙里面汇聚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多重文化,结合成了现在独特的寺庙风景景点。
8. 汝州市的景点有哪些地方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出或仲夏之时可以去尧山又名石人山,山奇水秀林茂,风景优美,空气新鲜。从山底上山,山势时缓时陡,旁有清水从容流下,至山顶,看山景壁立千尺,丛林植被丰茂。确实是个好游览区。当然也可去画眉谷,去三苏祠。在市中心,可以逛逛新城区,领略一下平顶山的城市发展和繁华。
9. 汝州市最好玩的景点有哪些汝阳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北汝河上游,距洛阳市区74公里,是中国历史名酒——杜康酒的发祥地,史称“酒祖之乡”。全县辖13个乡镇1个工业区、216个行政村,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48万。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最佳人居环境奖,一个山水相映、环境秀美、功能完善、经贸繁荣的生态园林山城已经形成。社会事业和谐共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跻身全国教育“两基”先进行列,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县、全省中医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
汝州是汝瓷之都、曲剧故乡、河南省省直管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05.6万。辖4个乡、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453个行政村。汝州市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三市交界地带,焦柳铁路、周口地方铁路纵贯南北,并与陇海线、京广线连通,洛界公路、南洛(南京—洛阳)高速、二广高速、焦(汝)桐高速横穿东西,并与京珠、连霍高速直接毗连,207国道纵贯南北;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覆盖城乡,辖区内公路纵横交织、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非常便利。
10. 汝州市有什么景点汝州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历史悠久,是汝瓷的发源地,主要景点有:风穴寺、怪坡、汝瓷博物馆、神汤温泉、汝州学宫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穴寺,号称千年古刹,据说古代与少林寺齐名,值得一看。交通方便:在洛阳站附近的锦远汽车站,搭乘班车,即可到达。省内的郑州、平顶山、南阳等大中城市都有火车或客车通往这里。不错,是名副其实的优秀旅游城市。
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中,北靠玉皇、南眺汝水、东倚龙山、西偎黄鹿。群山环抱,苍柏叠翠,峰峦回转,飞桥泄瀑,宝塔高耸,殿阁巍峨,是一座风光如画,久享盛名的千年古刹。
据寺志记载:该寺创造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初建时称“香积寺”,隋代为“千峰寺”,唐朝名“白云寺”,又因龙山上有大小风穴洞,故俗称“风穴寺”。历史上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寺院随时代沧桑,几经盛衰,明万历年间为鼎盛时期,曾拥有僧侣千余,土地两千余亩,禅舍殿堂三百五十多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分期整修,尤使该寺光彩焕发、面貌一新。1988年元月13日,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穴寺地理位置独特,营建布局特别。
(?
??)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山口到寺院蜿蜒三华里,隐而不露;
(二)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寺院打破江北寺庙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格局,依山傍水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三)九龙朝风穴,莲台建古刹。寺周围紫霄峰、纱帽峰等诸峰似九龙盘卧,环视四周,层峦环拱,壮若莲台,寺院正建莲台中央;
(四)冬暖夏凉,真山真水。君子、迎科、龙泉常年旱不减,涝不增,冬不结冰,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且流经大面积的野生何首乌地段,色洁味甘,可与“惠山二泉”相媲美。风穴寺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风穴寺不仅自然风光如画,更重要的是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一百四十余间。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七祖塔”,高二十四点一七米,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每层四角挂铃,外轮廓呈抛物线型,古朴秀丽,为全国现存唐代高塔的七分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量九千九百九十九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建在一点五米高的砖台基上,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挑角。古朴大方,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明代的汉百玉石佛和缅甸送佛像,肃穆庄严,栩栩如生。2003年观音阁又增添三尊汉白玉像。 风穴寺的佛教传承是:唐代为天台宗和禅宗并举;自后唐长兴二年延沼禅师起,一直为禅宗的临济支。西山上的上、下塔林,原有一百一十五座,现存七十三座,元至清代皆有,且形神各异,是位居少林,岭岩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塔林。
风穴寺周围还有唐著名诗人刘希夷先生的墓园;六百年之久,长达四百余米的八卦形古洞九妖十八洞;竹林庙、玄武庙、闻名中原的怪坡等多处景点,交通便利,食宿一体。寺内晨钟暮鼓,梵语喃喃,溶千年古建、佛教、自然风光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2. 怪坡文化苑景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处的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风穴寺2公里,该景区由怪坡、竹林庙、玉皇山三个单元组成,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景区内宝塔高耸,殿阁巍巍,四周群山环抱,苍柏叠翠,清泉侧流,风光如画,集雄、秀、奇于一体,揽山、林、水、洞、寺于一身,是一个集休闲、观光、度假、寻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其中,姊妹怪坡是怪坡文化苑景区的形象景观和标志性景点,主坡长126米,天然连环,全国首屈一指。在怪坡上坡骑车不用瞪,开车熄火照样行,真是想停下都难!朱沟村的葛针没有钩怪坡的神秘现象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探奇揭密。有人说这是“重力位移”,有人说这是“地磁现象”,也有人说这是“视觉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怪坡披上了一副神秘面纱。
.4 法行寺塔位于市区丹阳西路。
传说上古时期,汝州一代有蛟龙作祟,水患难与共严重。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把蛟捉住后为使蛟龙不再作祟危害百姓,便挖一口深井,将其囚于其中,井上又建宝塔一座,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法行寺塔即是传说中的“镇妖塔”。
法行寺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其塔身上下风格迥然之处,该塔塔向下方为四方形,上为八角形,塔高30米,上为九层。有说此塔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所建,也有专家认为建于唐代,?
?宋、金时代修缮的痕迹。
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外形略呈抛物线形。塔基高0.7米,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顶部于塔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座;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层砌,造型奇特。九层迭涩密檐颇具宋、金特点,似为宋、金时加筑,但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形仍保留有唐代风格。该塔敬有三皇姑。传说上古时期,汝州有蛟龙作崇,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用铁链把蛟龙锁了起来,并挖一深井,囚于其中,井口上压一巨石,锁链系于石上,在上边建宝塔一座镇压,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此塔就是法行寺塔。法行寺也因有此塔而俗称塔寺庙,寺前街道也取名叫塔寺街。200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法行寺塔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竹林庙是汝州市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占地约10000平方米,地处沟壑之间,绿树掩映之中,山环水抱,殿堂巍巍。大殿内供奉有观世音菩萨、王母娘娘、送子观音,两侧是哼哈二将。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巍峨,塑像形象逼真,神态端正,慈详而安宁,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天上竹林,地上少林",传说竹林庙与少林寺相对应。庙宇呢本来是佛教活动场所,但是竹林庙虽名为庙,却是道教胜地,真是怪事多多。竹林庙的建筑主要有地狱宫、观音大殿、罗汉殿、三仙圣母殿、无极圣母殿、阎君殿、玉皇楼,督天楼等。
6 四寨山位于汝州市西南与鲁山县交界处,因有四座形似轿顶的山峰而得名四寨山、轿顶山,也曾因山顶有玉皇庙而名玉皇山、水寨山等。四寨山风景秀丽、美景醉人,主峰海拔800多米,山峰陡峭、壁立千仞,峡谷幽深、神秘莫测,九女峰、擂鼓台、锯齿岭、接官梯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四寨山怀抱马刨泉,悬崖峭壁之上清泉喷涌而出,潺潺溪流逶迤蜿蜒,所过之处石潭清澈见底,瀑布悬崖高挂令人流边忘返;山上植被茂密,鲜花丛生,鸟兽出没,植物种类繁多;山上神仙洞、莲花洞、天井、枯井等天然溶洞鬼斧神工,更使四寨山锦上添花;楚长城、玉皇庙等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更增添了无穷的奥妙和神秘……
四寨山地处宛洛要道庙洪线东侧,交通十分便利,而又处在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及石人山景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站在四寨山顶西望八百里伏牛山逶迤纵横,岘山美女伴夫眠之美景栩栩如生,东瞰千里大平原尽收眼底。此山物产丰富,山珍野果四季不断,民风古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胜地。
河南汝州刘沟的前世今生 河南汝州
在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口,曾经有片绿树掩映下的村庄,它的名字叫“刘沟”。
刘沟始于何时,因年代远已无从详察。如今的我们,只能从仅有的文献中去寻觅它的芳踪。
据《临汝县志 · 文化篇》中记载,刘沟属于商代遗址。说明早在商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刘沟遗址的文物遗存比较丰富。
行走在这里,从地表上就可捡到石器、陶器、瓷器等遗物。陶器器表除素面外,常见篮纹和绳纹,偶尔也可见有红衣褐彩的彩陶。
刘沟所处的位置,系风穴山诸水系汇流之处,来自于风穴寺后山、龙山、黄虎山诸壑间的洪水,将这里的黄土地带冲刷出块状的高地和纵横的冲沟。
最早的刘沟,所指的不是如今的刘沟村,而是风穴山南这条被水冲刷出来的沟谷地带。
![]()
洪水长时间的冲刷造成了刘沟比较宽阔的沟床。后期的刘沟,水量减少,沟谷中间只余下一条涓涓流淌的刘沟河。
中间有清澈的水源,两边是高耸厚实的黄土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古时人们“逐水而居、凿洞为穴”的生存方式,刘沟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他们不二的选择。
刘沟早期的居民,据说是一刘姓者。当他们携家带口在此定居后,刘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了。
刘家在刘沟寨土崖下的的东北角凿下一孔窑洞,并在窑前栽下家槐,作为安家的象征。随着岁月流逝,这棵伴随着刘沟成长的古槐也逐渐长成了“三搂”粗细的大树。
![]()
后来,邻村两个淘气娃来刘沟放羊。看着牛儿在山坡悠闲地吃草,无聊的他们突发奇想,将一根火柴丢进这棵已经中空的古槐,结果可想而知,树干立即被熊熊大火吞没,最终只留下满地灰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笠年春日,这棵被烧毁的老树桩四周,竟然又发出了一圈新芽。
继刘姓定居刘沟之后,不断有逃荒者到此落脚,沟里人口逐渐增多。人们先是沿着今刘沟寨四周的黄土崖壁上凿洞为穴,后来人口增多,又逐渐向北面土崖扩展。
土窑的形状大都是上圆下方,一般宽二、三米,高近四米。窑洞或数洞相连,或上下两层。生活有所起色后,有的人家或在窑洞内加入砖券,或在窑洞外砌砖或石头保护崖面,还有人在窑洞外盖起土坯房,组成一个简单而又温馨的院落。
这种利用天然地理优势、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以及建造成本低廉的民居,也许就是有人类生存以来最简洁有效的居住方式了。
到民国三十一年的时候,前来刘沟居住的人口逐渐增多到几十口人,一个小小的村落逐渐形成。从村中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坟茔可以推断出,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应是刘、孟、孙、鲁四大姓。
![]()
当时,刘沟和附近村民都以租种风穴寺院的1200亩田地为生,少则几亩,多的有几十亩,不管丰年灾荒,收成均与寺僧对半平分。
后有康姓人家,在东面土崖半坡的一块平地上,挖窑而居,栽树为念。和刘沟其他村民一样,康家也以租种寺院土地为生。辛勤的耕作换来了人丁兴旺,到解放时,这棵大槐树后面的一列窑洞都为康姓所有。
村子东北,如今停车场北边的土崖上,有一间“牛王庙”,庙的附近还有神牛塔、方丈坟等古迹。
村子东边,有一花姑奶奶庙,庙之前檐一丈五六宽窄,后有大殿三间。庙前是一个打麦场,每年的麦收或秋收,村民和寺院平分收成都要在这里进行。
在风穴寺中佛殿前,有一块顺治十三年的碑碣《巡道范老爷手邮风穴地亩来源记》,上面记录着巡道复勘寺院田亩之事:“有寺内老僧祖进口寺左右居民乡保等,公举兹寺古来原有香火山地五顷四十八亩,自经变乱,尽已抛荒。复令州牧细查地界,东至老风穴东岭为界,西至刘家沟中心为界,南至马鞍山白杨树为界,北至白石龛烟牛岭为界,扎勘明白,照依前例永充十方常住......”
![]()
村子北面,当时是风穴寺的苾蒭(bi chu)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菜园。《风穴寺志》记载:“苾蒭园位于旧十方院西,水避山根,回波园注,寺僧因而治菜田,省抱瓮之劳......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鱼鸟忘机.......”
而今,园子已荒芜成荆棘丛生的杂草地,只在临近溪畔那如茵的绿草丛中,隐约可见一酷似斑斓猛虎的石头匍匐在水边。
![]()
菜园的旁边,是约六七亩大小的竹园。竹子挺拔高大、婆娑摇曳,有着北方竹子少见的粗壮。每年风穴寺的六月十九庙会,邻县很多剧团都会赶来登台献艺。演出结束,寺院除付给他们应得的报酬外,还会令僧砍下两棵翠竹作为答谢之意。
往村北再行数米,有两棵奇异的柏树。
靠北一点、树干有“三搂”粗细的那棵古柏,被当地人称为“三炷香”。这棵古柏的树干长至一丈高处,树干两侧各自平伸出一个枝干,转而又竖向生长,和着中间的主干,酷似善男信女烧香时点燃的三炷焚香。
南边的那棵古柏则叫做“一蓬伞”。这棵比“三炷香”还要粗壮,村中曾有人为测试其树围,找来五个人方才可搂抱得住。远远望去,那墨绿色的树冠像巨伞般,可以遮住树下一亩见方的土地。据说下雨下到“四指墒”时,人们也可在树底下安然避雨,故而被村民唤作”一蓬伞“。
![]()
再往北走一点,有个地方名为“五百群羊”。名字听起来有些神秘,其实就是一块空地上,环形长着五棵高大的柏树,而被环绕中间的,则是一棵苍老的杨树。
村民们的这些回忆描述,正和清人尹耕云的《风穴山游记》对刘沟至寺内的景色描述:“出城东北行十八里,遥望冈峦起伏如蹲狮卧象,毛氋氃,纁碧色。渐近,则丛柏蔽其上下。山有口,砥道纡回,高柏翼两旁,如偃虯,如植鬼,木身纹理皆纠纽蟠屈无直致者。再进,则竹林万竿,碧玉蔽映天日” 相吻合。
到了清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尚庄有几户富裕的村民,为保财产和生命安全,选中刘沟南被洪水冲出的一块南北狭长约三十亩左右的高台,开始筑墙建寨。
刘沟寨的选址颇有战略眼光。这是一块高出周围几丈许、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面有缓坡可供上下的地带,两侧高耸如削的土崖,形成一圈天然的屏障。村民们只需在土崖边缘夯土筑墙,就可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寨子。
![]()
在修寨过程中,人们发现高台中部有一段不知修建于何时的寨墙旧址。这个寨基夯土层明显,每层厚约十公分。于是,人们就按照这个寨基的位置,将高台一分为二,在北部面积约十四亩左右的高台四周筑墙为寨。
寨墙筑好后,人们还在北面的缓坡上,修建了寨子唯一的寨门。寨门不大,厚约四指,外部用铁皮包裹。寨门楼为上下两层结构,下面供村民出入,门券上有寨楼一间,平时由村民轮流在此值更瞭望。
为防御“刀客”侵犯,寨楼上还安放了土制手雷(当地人称之为“鸡娃炮”)、抬枪土炮等。土炮长约六七尺,粗约三十公分,一次能装二升火药,同时装进去的还有许多指头肚大小的碎生铁块,以增加杀伤力。
有一年,刀客趁着夜色去抢黄庄富户于老龙。危急时刻,刘沟寨上的人听到“刀客来了”的呼喊声,以为土匪要来攻寨,立即点燃火炮,顷刻间,一颗炮弹呼啸着飞了出去,顿时,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吓的那些土匪落荒而逃,从此再不敢来这里骚扰了。
寨楼里面还供奉武圣关羽神像一座。据说这个关公非常灵验,不但能为百姓排忧解难,在关键时刻还会出手相助、化险为夷。
有一年,护寨人睡意朦胧中,竟将燃烧着的旱烟袋随后插向旁边的水缸,而此时的水缸里面并非盛着水,而是满满一缸碾好的黑色土药。这药如果炸开,不但整个刘沟会面目全非,甚至连千年古寺风穴寺也会被殃及池鱼。
万幸的是,村民暮然惊醒,吓出一身冷汗,急慌忙将旱烟拔出来,却发现烟已经灭了,炸药却没有被引燃。此事传出后,村民无不称奇,纷言关公显灵,救了一方百姓。
当时,寨上居住的大都是有些财产的富裕户,而多数村民还是住在崖下的窑洞。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还匠心独具地设计出“天窑”。即在崖壁正中间凿洞,平时将贵重物品藏匿于此,乱时可沿梯攀援而上,至洞中后,回身将梯子抽回。这样,即使土匪来此,望着悬在半空中那小小的窑洞口,也是束手无策。
刘沟村九十岁老人禹顺兴回忆说:他记得事时,寨子上只剩下三间瓦房、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叫做王旺,儿子叫做王水。
当时,刘沟是进出风穴寺的必经之路,由石岗、刘庄、崔庄、崔堂、马庄到风穴寺的香客,都须经过刘沟这条沟才可走到寺院。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中美两国为共同对付日本军国主义,决定在重庆成立中美合作所,为抗战培养优秀人才。
自1943年春起,次第在重庆、南岳、临汝等地建校,并一律命名为“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
临汝的这个“中美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地址就设在风穴寺。为方便车辆进出,训练班从刘沟东面的山坡中开辟出一条出山的道路,这就是如今风穴寺山门前道路的雏形。
![]()
同时,为保证特训班的安全,他们还在附近开挖防空洞。因担心附近的刘沟寨地势险要,寨子里面又有土炮,就下令拆掉寨子,将寨门卸下拉到风穴寺方丈院里存放(寨门后来不知所踪)。
寨上住着的最后一家人:王旺和王水父子俩,此时也只得从寨上搬迁下来。自此,寨子逐渐颓废荒芜。
![]()
到了土地改革时,政府将寺院的地分给村民耕种。此时的村中已有张、刘、孟、孙、鲁、禹、康等十九个姓氏,五十多户居民一百八十余人。
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当时的人们依旧还生活在沟内的土窑里。
随着生产力的扩大,机械化的普及,居住在沟底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都感到了诸多不便。1975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下,人们将沟东坡地加以平整,陆续由沟中搬迁到沟东岸居住,慢慢地形成了后来的刘沟村模样。
在后来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扩大生产用田或建设家园,不断从寨墙上起土垫地,寨墙逐渐缩小,最后只剩下中部荆棘丛中残破的一段。
时间到了2012年,河南随缘阁实业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将地址选在了刘沟寨上。当时,富裕起来的人们早已将这个旧时土寨忘却,也无人提起,只把它当做一处普通的土崖介绍给了随缘阁。
![]()
在随缘阁修建过程中,董事长郭广杰无意间发现了这段残破的寨垣,并在那看似貌不惊人的土层里发现了螺纹砖和带着各色花纹的汉砖等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段寨墙的重要性,遂立即采取行动,对此加以保护。
![]()
后来,从挖掘水池的土层下又发现几块巴掌大小的贝壳,贝壳的旁边还有已经化为气孔状的骨殖以及几处面积较大的灰土坑。
郑大考古博士郝柯羽老师亲自过来考察后,根据古时墓葬习俗等,推断这里最早有人类居住的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也和史书记载的“商代刘沟遗址”大致吻合。
![]()
谁能想到,在随缘阁这座充满着现代化气息、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集书法、绘画、奇石、根雕、茶艺、汝瓷鉴赏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区内,还隐藏着一座古寨旧址和古人类生活的诸多遗迹。
而今,虽然修建207国道时,将古寨的北部冲断了一部分,然从高空俯瞰,古寨位处高耸的土崖、南北狭长、东西南三侧临渊而居的特点,还是从航拍图上清晰可见。
![]()
待走进刘沟,林密浓荫处,依旧可以看到刘沟当年的模样:沟谷开阔平坦,中有小溪潺潺;两岸崖壁高耸,窑洞依次排列。
虽然窑顶还残留着被烟火熏黑的碳痕,然窑洞前的空地上芳草萋萋,日光朦胧,忍不住就想席地而坐,享受一下这难得的宁静和惬意。
眼前的窑顶崖头上,生长着低矮的枣刺和洋槐以及不知名的植物。那些落寞从一孔孔窑洞黑暗沧桑的斑驳中涌出,似乎在向我发问:这过往的一切与我今天的存在,是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不禁想到:如若摒弃坐车可达寺院的宽阔大路,而让慕名前来膜拜古寺的人们,沿着这条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的千年古道,感受着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互交错的体验,一路漫步到风穴寺,是否会比坐车穿过柏油马路更有一种深刻的体验呢?
![]()
试想:穿过葱郁的林木,踏着细碎石子,在斑驳的树影中,沿着清澈的刘沟河一路前行。渴了饿了,便可信步走到窑洞前的石桌土凳上稍息片刻。那闲坐窑洞、手摇蒲扇的老奶奶,会在淡然一笑间,将可口的农家饭菜放置在你的面前。在你低头大快朵颐的时候,可否会感觉眼前这一切,有一种时光倒流的味道?
![]()
应该可以的!只需将这条沟谷稍加修整即可!
而眼前那看似落寞的窑洞,也只是暂时换一种方式存在着,它的灵魂依然在期盼着我们的归来!
采访人:阿 贞 刘孟博 整理:赵伟立
受访人:禹顺兴 90岁,刘沟村民;
张海林 80岁,刘沟村民;
刘进升 60岁,刘沟村民;
郭广杰 48岁,随缘阁董事长。
![]()
河南汝州 千年禅寺风穴寺 河南汝州
风穴寺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后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重修与扩建。 风穴寺总面积约50余亩,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北齐,距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当时满山野花,芳香郁积,故名香积寺。又因寺北山峰林立,峥嵘奇秀,故名"千峰寺"。
![]()
隋代又名千峰寺。后汉乾祐三年改为白云寺。北魏重建寺院时,寺院地点定在白马石沟中的银洞山下。传说当时物料齐备,正要破土动工时,一阵狂风将砖石木料刮到现在寺址,故名"风穴寺"。
又据《风穴寺志略》载:寺东龙山阳坡有大小风穴两个,山因名风穴山,寺因山名。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
风穴寺在明代万历年间香火最为鼎盛,曾有僧众600余人,房舍300多间,土地2000余亩。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具有江南园林风光。
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更重要的是风穴寺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14O余间;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涟漪亭是河南仅有的明代双层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中国第三大塔林。
![]()
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和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
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
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风穴寺远离都市,地处深山谷中,加上文革期间有部队医院占用,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风穴寺风景区主要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穴寺、上下塔林、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等组成一个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旅游景区。
![]()
其中以千年古刹风穴寺最为典型。风穴寺有珍珠帘、大慈泉、锦屏风、吴公洞、望州亭、玩月台、升仙桥、悬钟阁等八大景;有小龙门、石龙头、活凤尾、东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和冬暖、夏凉的 三十六福地。
风穴寺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物和建筑,被专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其中最完整的三个建筑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这三个建筑被称作是风穴寺的三大国宝。
建于宋代的悬钟阁是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巍峨高耸。中佛殿为金代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歇山九脊顶。风穴寺中的所有建筑参差错落,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寺外有塔林数处,保存元以降墓塔115座;另有历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的佛教造像等。
![]()
寺周群山环抱,古柏葱茏,彩珠帘、大慈泉、玩月台、升仙桥、锦屏风、吴公洞、望州亭等景点也颇引人入胜。唐代岑参、刘禹锡、元稹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诗作。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市区以北8公里处,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有乔木树种刺槐、侧柏、麻栎、岫松等,独具特色,十分诱人。园内的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北魏,距今18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寺前,有初唐诗人刘希夷墓园。寺侧,有宋儒吴几复隐居读书山洞。
![]()
风穴寺因寺东之山有大小风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多变多姿,集中秀丽。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佛教传承风穴寺在全国著名寺院中,是名字最多的寺院。后汉乾祐三年《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中就有“风穴”、“七祖”、“千峰”、“白云”四个名字。碑载:“风穴禅院,汝乳之北,嵩少之南。路广由旬,地安窣堵。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之院基是也。至隋,又为千峰寺。”这里又提到了“香积寺”,说明风穴寺至少有五个字。
民间传说更为神奇。唐初扩建寺院,院址初选龙山东南山下,待料物备齐第二天将要破土动工时,夜里突然一阵大风将砖木石料一卷而走不知去向。第二天僧人发现没有了物料,四处寻找,终于在现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中找到了物料,众人决定在此处建寺院。因以“风”点穴,故名“风穴寺”。这些传说无疑增加了风穴寺的神秘感,但与风结合也合情理。
![]()
风穴寺名字虽多,但直到今天仍然用的是风穴寺,其他的名字可谓昙花一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寺院命名常常借助著名的地理标志,好让人们知道它的位置,这是常理也是常识。风穴寺之名得之于风穴山,因为风穴山是汝州乃至全国的名山,风穴山有两个风洞在周代之前在全国就很有名气。风穴山的名字就源于这两个风穴洞,这是风穴山与别的名山不同之处,后来的风穴寺自然要借风穴山的知名度来扬名。 唐代重修寺院时将隋前香积寺改回风穴寺,以神通广大的佛来镇寺东南风穴洞的风神,以减轻大风给汝州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灾害。这一说法无疑提升了建寺者的公心,也能引起人们对重建寺院的重视。 箕山南麓风穴洞 汝南自古多大风。周代汝州为王畿之地,管理汝州的官府在汝河南岸,故汝州有汝南之称。汝南超多的大风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大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风的形成认识的局限性,多认为是神力所成,汝南的大风则出自汝北箕山南麓的两个风洞中。 汝州古时的风穴在全国很有名。
![]()
《中国风土谣谚释》说:宋时谚有:“汝、许、濮三大:汝州风,许州葱,濮州钟。”讲的是河南汝州的风大,许昌的葱大,濮阳的钟大。“汝州风”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收入《中国汉语大辞典》中。 汝州自古多大风也引起了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关注,亲来汝州考察。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写道:“今所谓风穴者已夷以矣。”沈括来汝州考察风穴洞时发现洞口“已夷以矣”,这里的夷应为“平”义,说明宋代风穴洞已被泥沙淤平,风已无出处,但汝州仍然风很大。 风穴寺附近的两个风洞,名为大风穴和小风穴,列入风穴寺的七十二景中第一和第二位。清代汝州进士任枫《风穴志略》记载:龙山阳侧有大小二风穴洞,洞深数十里,天变时,洞内出风,猛不可挡,故名风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风穴寺”。《风穴志略》对大小风穴洞有着详细描述,这说明清代这两个洞还在,不应像沈括所说“已夷以矣”。不知沈括是否真的考察过这两个洞,抑或是听人说而已,毕竟宋代的风穴山还很偏远,洞周围多虎狼出没,是个危险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