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登录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_tip!
登录
QQ登陆
微信登录
搜索
搜索
热搜:
川藏线
骑行北京
骑行攻略
骑行西藏
装备
新手
山地车
公路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装备
骑行装备
骑行知识
骑行知识
骑行路线
骑行路线与攻略
自行车库
户外品牌
户外品牌
户外保险
户外保险
快捷导航
自行车装备
人身装备
自行车配件
山地车保养
骑行经验
骑行技巧
骑行健康
骑行安全
美利达
捷安特
喜德盛
ucc
大行
闪电
死飞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驴友单车户外论坛
»
骑行论坛
›
骑友交流
›
骑行知识
›
宁夏惊现商周大墓带你看看古代诸侯的生活圈
推荐主题
小号网-抖音里面的等级_抖音账号在线交易购
账号交易网-微信小号网站,微信小号在线购买
杭州百货购物攻略 杭州大型购物
锦州世博园攻略(详细游玩指南,让你玩转锦
春节去哪旅游最值得推荐(精选春节旅游攻略
runningman首尔景点哪几 韩国runningman好
返回列表
查看:
23
|
回复:
0
宁夏惊现商周大墓带你看看古代诸侯的生活圈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苦行僧
当前离线
积分
274215
窥视卡
雷达卡
苦行僧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24-6-19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17-12-05 14:02
许晋豫
3000多年前,在位于商周边陲的宁夏彭阳县新集乡,一处大型聚落中,池渠交错、路网纵横,铸铜作坊、制陶作坊中烟火冲天,匠人挥汗如雨,满载货物的客商从远方归来……华夏文明与戎狄文明在这里交汇融通。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历史的风沙将这一切掩埋,杳无踪迹。
17-12-05 14:03
李然
这是从空中俯瞰的宁夏彭阳县姚河塬商周遗址。
17-12-05 14:04
于瑶
今年4月,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8家单位在彭阳红河流域开展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姚河塬商周遗址,这一重大发现,让封存了3000多年的热闹景象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特别是遗址墓葬区,商周早期诸侯级别墓葬中上千件文物的发现,让墓主人的“生活圈”也逐渐浮出水面。
17-12-05 14:04
李然
这是考古人员现场介绍姚河塬商周遗址的情况。
17-12-05 14:06
许晋豫
记者在遗址北侧的墓葬区看到,整个墓葬口小底大,墓道通长20米,墓道中陪葬车辆轮廓清晰可见,墓室中棺椁已腐朽,墓主人尸骨残存。目前,遗址已发掘马坑3座、车马坑1座。马坑埋葬马匹2至12匹不等,马匹尸骨清晰完整。车马坑马匹在最底层,马上放置4辆拆卸放置的车,车轮轮廓清晰可见。此外,出土的銮铃、泡饰等铜车马器虽锈迹斑斑,但保存完好。
17-12-05 14:07
李然
专家经现场论证后认为,此处为商周时期的贵族墓地,系诸侯级人物。
17-12-05 14:08
唐亚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天恩告诉记者,从墓的规模看墓主人身份地位很高。
17-12-05 14:10
于瑶
绿松石、玉螳螂、玛瑙……从这些精美罕见的出土文物可见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生前生活十分奢华。专家认为,由于被盗严重,目前尚无铭文证明墓主人的身份,但出土的文物大多产自外地,都是流通过来的,可以推断,墓主人与当时的中央王朝联系紧密,也反映出商周时期稀缺资源的大范围输送和调剂。
17-12-05 14:16
李然
陪葬的车马是墓主人生前的“座驾”,也显示出其地位显赫。
17-12-05 14:18
唐亚蒙
陪葬的马坑。马匹尸骨排列整齐。
17-12-05 14:19
唐亚蒙
车马坑的车轮轮廓清晰可见。
17-12-05 14:21
许晋豫
然而,墓葬区只是占地60多万平方米的姚河塬商周遗址的一部分。遗址经过考古钻探发现有墓葬、祭祀坑、铸铜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统、路网等遗迹。从出土的陶片、青铜车马器等判断,该遗址从商代晚期延续到西周中期。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墓葬区被部分发掘外,遗址的其他部分尚掩埋在农田、村落、道路之下。
17-12-05 14:22
唐亚蒙
姚河塬商周遗址考古队队长马强介绍遗址情况。
17-12-05 14:26
于瑶
近日,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8名考古专家来到发掘现场进行论证,认为遗址的发掘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对研究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后对西部边缘地区控制管理模式等具有重要价值。
17-12-05 14:26
唐亚蒙
考古专家正在姚河塬商周遗址现场论证。
17-12-05 14:40
李然
这是从姚河塬商周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17-12-05 14:47
唐亚蒙
考古专家对挖掘出的文物进行鉴定。
17-12-05 14:49
于瑶
考古人员还发现,姚河塬商周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在遗址中不仅有西周文化遗存,还有商时期的刘家文化遗存,而且从出土的遗物中还可以观察到商文化因素,寺洼文化等,说明多族群广泛的交流和联系。
17-12-05 14:49
许晋豫
姚河塬商周遗址考古队队长马强说,下一步,考古队将通过进一步发掘,全面了解遗址中铸铜作坊、陶器作坊、壕沟等遗迹的具体构造,并加强对遗址的保护。
《国家宝藏》故事之六:曾侯乙墓:敲醒华夏正统之音 夏侯惇墓
图为曾侯乙甬钟。编钟在摆放时,最上层的是钮钟,中间和下层的钟叫甬钟,其中最大的重203公斤,最小的重8公斤。每件甬钟外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
1977年9月,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正在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继续往下,推土机又推出了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部队迅速报告了随县县委。
接到报告的随县县委并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施工继续。
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又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部队领导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是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率勘察组赴随州实地勘测。很快,初步勘测的结果就出来了:这片“褐土”的下面,是一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大几倍的“超级古墓”!
图为曾侯乙墓墓室俯视全景。曾侯乙墓发掘的消息轰动一时,当年随县县城只有四万多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被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这座古墓分为北、东、中、西四室。在中室出土的青铜礼、乐器上,绝大部分都有“曾侯乙作(持)”的铭文,表明这些器物均为“曾侯乙”所有,这无疑就是墓主人的名字。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墓主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曾”(随)国的一位国君,“侯”是他的爵位,“乙”是他的名字。
专家评语黄景略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曾侯乙编钟的完整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很多乐器,这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曾侯乙尊盘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作品,反映出青铜铸造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成熟,水平很高。总之,从考古发现来看,曾侯乙墓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状况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数量极其惊人,有150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宝。比如:曾侯乙尊盘,其镂空纹饰体现了先秦时期最为精湛的工艺,它的铸造水准几乎是中国青铜时代不可逾越的顶点;通身镶嵌宝石的建鼓座,由数十条纠结穿插的龙组成,其形象生动,气氛热烈,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蕴涵着一种富于想象、自由奔放的文化精神;木雕彩绘鸳鸯盒由头和身两部分组成,其身体两侧绘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撞钟图和击鼓图,图中似人非人的奇幻想象,简练而浪漫的设计构思,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楚文化迷人的艺术特色。
上图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钟上的铭文。正是这段铭文清晰地揭示了曾侯乙的身份和其下葬的年代,同时反映了当时曾、楚两国的关系。下图为曾侯乙编钟出土现场。积水还未完全排干,编钟已经露出全貌。
然而,这批国宝中的国宝,当属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
2001年2月,编钟(复制件)在赴巴黎展出时,法国总统希拉克赞不绝口:“这是绝对的杰作。”“这是人类的奇迹。”
是的,这的确是人类的奇迹,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
全套曾侯乙编钟由多达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编钟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共三层8组,气势恢宏;钟架重1665公斤,其上承负着重达2755公斤的钟体和挂钟构件,历时2400年之久,依然伫立如故。
图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座。一根粗大的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地面插在建鼓座中。在当年的发掘现场,积水逐渐抽去时,由于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受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而折断倒地,留下了那次考古发掘中的最大遗憾。
整架编钟放置有序,条理分明,使钟架达到最饱和状态,也给演奏者以适宜演奏的便利,充分体现了当时乐师构思的巧妙和严谨。编钟铸工考究,纹饰精细,且在墓坑积水中长期浸泡而毫无锈蚀,至今仍闪耀着青铜的光泽,这种罕见的抗锈蚀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它们与钟架上仪容端庄的青铜武士及其托举的彩绘大梁浑然一体,犹如一尊凝重秀美的巨型雕塑杰作。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乐坛。
六七月的湖北,正处在高温季节,日平均气温在36摄氏度以上。1978年6月28日,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家李纯一、黄翔鹏、王湘等人应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之约,到达随县,考察编钟等出土的古乐器。他们对全套编钟逐个进行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可以演奏较复杂的中外乐曲,结论一出来,三位专家竟兴奋得手舞足蹈。
曾侯乙墓彩绘乐舞鸳鸯盒,正是它身上的图案启发了考古人员,联想到编钟的敲击方法。
编钟的钟架特写。钟架是铜木结构,全长10米左右,上下3层,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人形圆柱承托。
经与考古专家们分析论证后,大家认为“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不算认识编钟,要敲响它,才能体现其价值。
8月1日下午,历史上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两千四百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场独一无二的音乐会,是担了风险的。重新组装复原后的编钟重达10吨;木质横梁在水中泡了两千多年如今能否支撑得住?尤其是部队礼堂的地板,能否承受得起这前所未有的重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们在礼堂舞台的地板下层层加固。
首次奏响编钟应该选择什么乐曲?最终决定曲目要表现“古今中外”。于是,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雄壮的《国际歌》落幕。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听众竟一时“痴迷”,停顿数秒后才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对曾侯乙编钟随后展开的更深入的研究,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它的冶铸技术。全套编钟的铸造,经过了造型、浇铸和铸后加工。造型工艺包括塑样、制模、作范、装配铸型。铸型均用陶范组合而成。一件甬钟的铸型需用到136块范、芯,其复杂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最奇妙的是其合金比例。钟的合金比例是否合适,会对乐器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铸造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周礼·考工记》里有关于这个比例的标准:“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曾侯乙编钟的合金剂量正符合铜6锡1之比。
曾国工匠高超的编钟调音技术亦令人称奇。关于调音大家比较熟悉,但凡各种乐器都必须调出最恰当的音准才能有尚佳的表现,而古人怎样对青铜编钟进行调音呢?曾侯乙编钟各钟均在铸后经过了磨砺加工,这是从钟体鼓部无纹处均有极细的横向擦痕中得知的,这种细腻的磨砺处理了钟体的铸后缺陷,使钟体更加美观,也有益于钟的发音。还是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这句话告诉我们,是磨砺改变了钟壁的厚度,有效地改变了它的频率,使每个钟上的两个音,均达到准确的要求。全套曾侯乙编钟的调音加工不仅获得了频率的准确,也顾及了音色的良莠。
曾侯乙编钟在铸造技术方面,不仅制作精美,花纹繁缛,还隐含着“双音钟”技术。何谓“双音钟”?当敲击任意一个钟的正面和侧面时,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甚至同时敲击一个钟的这两个部位,两个音可产生和声效果。可以想象,当我们合唱时,由两人以上发出和声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让一个人发出和声则匪夷所思了,但曾侯乙编钟可以。这真是不可思议。而且发现它的不可思议的“双音钟”技术,还救了一个人。
图为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均钟,最初已无人识得。它形如棒槌,器身狭长,岳山低矮,共鸣箱小到使乐器失却实际演奏价值的地步。经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考证,该器就是《国语》中所载专为编钟调律的“均钟”——一种古代的正律器,的确不是一种用于实际演奏的乐器。《吕氏春秋》上说,黄帝派他的乐官,一个叫伶伦的人,从大夏之西一直走到昆仑山的北边去创造乐律。伶伦以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标准,用溪山谷里圆直均匀的竹管制成律管,分别确定了六吕、六律,成了乐律的创始人。均钟身上多处彩绘12只一组的凤鸟,正是伶伦以凤凰的鸣叫声为标准制定12律的象征。
1977年,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在完成了对西北四省的音乐文物考察之后,发表了题为《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一文,首次对“双音钟”这一中国先秦人在音乐上的伟大发明予以披露。一石激起千层浪,黄先生的观点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多方非难。即便是中国音乐史巨擘杨荫浏先生,也不无忧虑对他说:“黄翔鹏呀黄翔鹏,你这个说法可是于史无据啊!”
然而,黄先生太幸运了!文章发表的次年,曾侯乙编钟就出土了! 除楚王钟之外的64件青铜编钟,每一个都明确无误地验证了关于“双音钟”的猜想,加上每一个编钟上对应这些音响的阶名、律名的标音铭文,使得人们毫无悬念地确认了先秦“双音钟”这一伟大发明的存在。
图为曾侯乙编钟上有关乐理的铭文。钟铭的发现,导致人们对中国先秦乐律学水平认识的彻底改变。诸多关于先秦乐理的难解之谜,都在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其重大的价值,可以说决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下。
火药、指南针、造纸和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不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就是过多地依赖于既有的经验和长期地应用。而在更高层次的理论“原创”性上,远不如“双音钟”。大量研究表明,当时的工匠在音乐声学和乐器制造方面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工艺技能。“双音钟”构想的实施和应用,其最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两千多年前,要将多达130个音准确无误地实施在65口大小不同的青铜乐钟上。如果没有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作为参照,即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日,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事实也证明,这并非耸人听闻。
自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研究组经过5年多的反复试验、试制,才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而当年研究及复制所耗资金,达百万之巨。
图1
图2
图1为曾侯乙编磬出土现场。图2是曾侯乙编磬。编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质打击乐器。曾侯乙编磬是我国先秦编磬中件数最多的一套,全套共32件。
“双音钟”这一发明,不仅可以将一个钟用作两个钟,从而节省了一半的铜料;还可在编钟的演奏上带来很大的方便:“双音钟”和一钟一音相比,钟数少了一半,演奏者来回跑动的距离也少了一半,甚至伸手即可够到,省去了来回跑动的麻烦。只是它对编钟以及钟架的设计,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音乐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了。但这个高度在曾侯乙编钟出土前,仍是模糊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灭六国文化,这使得我们无从知道先秦时期的音乐水平状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七声音阶,人们公认是从欧洲传来的。
两千年来,经汉儒之手留存至今的音乐理论被视为华夏音乐的“正统”。西周以来正统的“雅乐”只用“宫、商、角、徵、羽”(用简谱表示即1、2、3、5、6)五声音阶,历代儒家,尤其是宋代以来推行“复古”的文人儒士,更是推崇“五正声”,竭力排斥五声音阶之外的偏音——“清角、变宫、变徵、闰”(用简谱表示即4、7、#4、b7),这些偏音不仅不能使用,还被斥为非华夏正声的异端,有违中正平和。因此,七声音阶一直被认为是舶来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谈《战国策》中荆轲易水别燕丹时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的是“变徵之声”,但这变徵之声因非华夏正统,故又自圆其说曰,“变徵之声”当为西方之传入,非华夏雅韵——郭沫若先生言下之意是荆轲先生一不留神唱出了外国音调,真是吓人一跳。但是对于荆轲所唱“变徵之声”为非华夏雅韵这一观点,音乐史学界对此也向无异议,看来应该是当时学术界的共识。
然而,对照曾侯乙编钟的铭文连同其音响的分析清楚地表明,编钟的基本音阶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七声音阶,其偏音“清角”和“变宫”二音赫然在目,其结构与今日通行于全世界的C大调音阶(用简谱表示即1、2、3、4、5、6、7)完全一致,甚至连其“宫音姑洗”的绝对音高,也正对应于现代钢琴的“中央C”,为256赫兹。曾侯乙编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界,我们的先人早已创造并使用七声音阶,舶来之说不攻自破。
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国宝中的国宝。沉睡于地下两千四百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是我国文物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在对编钟铭文进行系统研究之后,音乐学家有了更大的收获。
曾侯乙墓出土的全部65口青铜编钟,均刻有铭文。除楚惠王赠送的那只钟所刻铭文与乐理无关外,其余64口钟上及钟架和挂钟构件上的3700余字铭文,其实是一部久已失传了的先秦乐律学史。
这些铭文和编钟的音响相互印证,更增加了其不朽的光辉。《国语·周语》中最早完整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十二律的律名,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些律名沿用后世,成为今天仅知的一套传统律名。而曾侯乙钟铭文中则出现了十二律及其异名达28个之多,其中大多数早已失传而为今人鲜知。
曾侯乙编钟铭文,这部仅存的先秦乐律学典籍,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彻底改写。它还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数十年来逐步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音乐史,有必要重新认识和估价。曾侯乙编钟的出现,第一次从根本上撼动了有着显而易见局限的、以文献为主要史料基础的传统中国音乐史。
◎曾侯乙墓十弦琴
◎唐代九霄环佩琴
琴,至晚在西周已是十分流行,《诗·关雎》即有“琴瑟友之”之类辞句。曾侯乙墓十弦琴是目前所知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琴的实物,与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七弦琴不同,这种琴被视为传统古琴早期的南方形态。它多出3根弦,涉及到演奏手法、音乐风格、音阶韵律、琴的音响性能等一系列变化,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曾侯乙墓排箫
◎清宫排箫
排箫的形象在汉代石刻、魏晋造像甚至隋唐壁画中尚能见到,往后便难觅其踪了。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排箫实物,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竹制实用乐器。其与河南鹿邑出土的商代骨排箫、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石排箫造型一致,均由13根参差不齐的小竹管并列缠缚而成。清宫排箫为清儒根据古人文字记载想象出来,其长管在两边,短管居中间,状如双翼。
◎曾侯乙墓笙
◎清宫十七簧笙
笙的起源极早,并一直沿用至今。今日通行全世界的键盘乐器,溯其源头,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的笙。曾侯乙墓中发现的5件笙,是这种乐器较早期的形态。可贵的是,墓中还保存了带有调节音高的点簧物的竹制簧片。其舌与框的缝隙间,连发丝都难以插入,完全合乎科学的发音原理。
◎曾侯乙墓瑟
◎扬州文庙清代瑟
瑟这种久已失传的古乐器虽非首次发现,但曾侯乙墓中所出土的瑟在年代上较早,数量达12件之多,且大多保存完好,这在考古史上是空前的。尤其是这些瑟的造型、制作及彩绘的精美,更是以往出土古瑟中所罕见。墓中多达1358枚的瑟柱,以其不同的形制、尺寸、选材和用材方法,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
◎曾侯乙墓建鼓
◎清宫建鼓
建鼓历史悠久,三千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际已有,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鼓种之一,战国时代广泛应用。曾侯乙墓出土的这面建鼓(鼓为实物复原),是目前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建鼓实物,距今两千四百年历史。鼓框木制,两面蒙皮,鼓身中间垂直贯穿一根木柱,并牢固置于建鼓座上。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2009年第10期,作者:王子初。)
《国家宝藏》第一季九大博物馆(院)27件(种、组)国宝故事
已经播出两期(点击红色字体查看历史文章):
《国家宝藏》
第一季
宝藏故事
写在前面
《国家宝藏》蹿红内幕解密
看《国家宝藏》,这些事必须知道
《国家宝藏》故事之六:曾侯乙墓:敲醒华夏正统之音
尚未播出的宝藏故事,敬请期待: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坤舆万国全图;
湖南省博物馆: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画,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
浙江省博物馆:玉琮,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宁波“万工轿”;
辽宁省博物馆:铜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宁夏固原发现大型诸侯王墓葬群,年代竟是西周! 夏侯惇墓
经过7个多月的考古发掘,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发现了一处占地60万多平方米的大型西周墓葬群,目前探明的墓葬达50多座。从已经发掘的10座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马车陪葬品,专家认定,这是一座西周的诸侯墓葬,这一发现,将改写史料中记载的周文化的传播范围。
这座深达16米的墓葬就是专家认定的西周诸侯墓葬,考古人员在这所墓葬中发现了4架青铜马车,旁边有两座殉葬的马坑,所有的马头都冲着北方。西周时期国家的规制特别严格,天子出行的时候,乘坐的是6匹马拉的车,4匹马拉的车属于诸侯的规格,如此高规格的西周墓葬在我区尚属首次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商周考古专家 张天恩:
应该是诸侯国中小一点的诸侯吧,比不上像齐燕鲁这样的诸侯王家族,还有齐国的姜太公家族,这些分封的地方,应该也是稍次一点的诸侯国,而且里面带来的都是稀缺物资,玛瑙不是咱们这里的,玉也不是咱们黄土高原产的。
这些青铜马车保存完好,可以清晰地看到皮带缠绕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马车,但由于腐蚀严重,考古界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西周时期马车的操作流程,彭阳西周大墓中的青铜马车有望揭开这个秘密。
目前发掘的10座墓葬里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象牙雕刻的杯子工艺十分精美,用玉质材料雕刻的飞鱼造型惟妙惟肖,用骨头做成的梳子纹理清晰,大量的玉质饰品精致华美。
史学界认为,西周文化的传播范围在周人活动的区域内,向北没有越过陇山,也就是说,固原一带没有在西周的文明范围之内。在彭阳县发现的大型西周墓葬群,尤其是诸侯级别的墓葬,清楚表明了西周文化传播的路线,将改写西周文明向西北传播的历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商周考古专家 李伯谦:
这些墓葬来讲,跟中原地区来比,有自己的特点,既有和中原地区相像的地方,比如典型的在中原挖的墓葬,他们之间有相同的一部分,说明他们基本是一个大的文化,但是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看到在墓坑的旁边,有几个小墓和它相连着,这个是我第一次所看到的。
专家认定,史料中明确记载的彭阳县有县级建制的历史在西汉时期,这次发掘的西周墓葬遗址范围大约有60万平方米,是西周时期城市的建制规模。那么,这所诸侯王墓葬群中还有哪些秘密?明天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
来源: NXTV都市阳光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0571bike.com/thread-91064-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旅途故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